刺破型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7286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刺破型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通过载体装置而将导线末端连接于端子绝缘位移部上的刺破型电连接器。
就端子刺破型连接器(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or,IDC)而言,其包括有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设有一对接面并于该对接面上设有数个终端连接部。每一终端连接部均包括有一对平行且纵向分隔的板状部,并在其中设有一收容凹槽。该终端连接部即为现有的绝缘位移部的形式,横向布置于排线导体的进给路径上,该IDC连接器还包括有一组装在对接面上的外盖。以下将针对排线的导体与绝缘位移部间的连接作出说明。
一般而言,用于排线上的连接器,在外盖及绝缘壳体间设有收容排线的收容槽。当排线被手动插入到收容槽内时,外盖经过气压致动的工站而向下移动,此时收纳在收容槽内的导线,其绝缘层被绝缘壳体内平板部的外缘所刺穿。若生产流程为自动化的排线组装方式,则外盖、排线及绝缘壳体首先对应排列后,再利用气压致动的作用使外盖直接栓卡于绝缘壳体上,并将排线夹止于两者之间,以形成一个三明治结构。
当连接器的端子间距很小时,若要达成有效的终端连接,需通过加大绝缘位移部并强化其结构来实现。尽管如此,但当端子间距变得比原来更小时,例如,一个间距0.8mm并具有68根端子的Ultra SCSI连接器,其绝缘位移部将因为太小还是无法达成有效的终端连接。在手动或自动化的组装过程里,导线则透过外盖下移而被安插在对应的绝缘位移部上,只有结构经过强化后的加大绝缘位移部方可承受来自导线进行终端连接时所产生的碰撞。任何不具备支撑作用的绝缘位移部的设计,均易产生品质上的不良,进而影响到整个加工制程,因为该绝缘位移部如果无法支撑导线装配时的撞击,其将导致绝缘位移部的结构变形而发生导线走位的情况,这将导致连接不切实或是与相邻部位发生短路。以Ultra SCSI连接器而言,其包括有68根端子,若有一根端子无法作用则会严重影响该连接器的电讯传递。
以排线连接器而论,其中每一导线中的导体均通过一绝缘层而与相邻的导体相连。然而,在其它线缆的连接方式上,部分的应用为各导线间彼此分离,并且一对一地将各导线与各自的绝缘位移部相接以完成终端连接。如美国专利第5,766,033号(下称′033号专利)中所揭示的一种具有绝缘位移部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导线的连接是通过名为Offset Champomator ModelNo.662300-I的机台达成。通过该机台的使用,两导线的各自终端均连接在上层及下层的绝缘位移部上,而就具有68根端子的Ultra SCSI连接器而言,该机台需重复操作34次才能完成其终端连接。
另外,绝缘位移部上的收容槽宽度必须被精确地设定,假若此宽度与导线内的导体直径不相符,则在组装其它导线或是在经过嵌入成型程序(InsertMolding Procedure)时则会产生异位的情况。根据第′033号专利,下盖、上盖26、28分别组设于下层、上层中。然而,即使在下盖、上盖26、28内沿着接面140设置狭槽142以容纳导线,该导线也无法保持在该狭槽142中。更详细地说明请参考′033号专利中第四栏的第23行至55行。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借载体装置而将导线终端连接在端子绝缘位移部上,并当在进行终端连接时,该端子绝缘位移部可被稳固支撑的刺破型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有绝缘壳体及载体,其中绝缘壳体内设有若干个端子,每一端子上均设有刺破连接在导线上的绝缘位移部,而载体则组装在绝缘壳体内,其可将导线固止连接在绝缘位移部上,其特征在于该载体包括一具上表面及下表面的长形基座,且在该长形基座下表面上向外至少延伸设有成排布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凸出部及导引部,而在所述第一凸出部及导引部间设有第一导引口,另外,在相邻的第一凸出部间设有第一收容槽,在相邻的导引部间则设有导引槽。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通过一载体装置进而将所有的导线同时对应于相应的绝缘位移部上,可大大提高生产率。
2.通过有效地保持绝缘位移部及导线间的相对位置,进而确保其间的接触质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刺破型电连接器载体的仰视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刺破型电连接器载体的局部俯视平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刺破型电连接器导线在组装前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刺破型电连接器导线组装于载体后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刺破型电连接器导线组装于载体后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刺破型电连接器导线组装于载体后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刺破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刺破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刺破型电连接器上的第一载体位于第一阶块及第二载体位于第二阶块上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刺破型电连接器上标示的圆形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刺破型电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刺破型电连接器上的第一载体及绝缘位移部均位于第一阶块上的前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刺破型电连接器上的第二载体及绝缘位移部位于第二阶块上的前视图。
请先参照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刺破型电连接器载体1,包括一基座10,该基座10具有上、下表面11、12,而为了方便描述下表面12,在图示中均将其面朝上方。其中,第一凸出部15自下表面12延伸且成排布置,且在两相邻的第一凸出部15之间设有第一收容槽16。而在该第一收容槽16的内壁上成型有数个凸伸件15a,以用来缩减第一收容槽16的宽度,另外,该第一收容槽16还设有一圆形底部(未标示),以用来与导线40的外围部分相配合。导引部25也自下表面12延伸并成排布置,且其与第一凸出部15相平行。导引槽26则设于相邻的两导引部25之间,且每一导引槽26均与对应的第一收容槽16对齐。另外,该导引槽26也设有一与导线40相配合的圆形底部。第一导引口20则设于第一凸出部15及导引部25的端缘之间。
第一收容槽16及导引槽26的大小可容纳相应的导线40(如图3所示),每一导线40均包括导体41及包覆在导体41外的绝缘层42。载体1还包括一排自下表面12延伸的第二凸出部35。第二收容槽36则设于相邻的两第二凸出部35之间,且其内壁上也成型有数个凸伸件35a,用以减小第二收容槽36的宽度(结合参照图5、图6所示)。另外,该第二收容槽36也同样设有一圆形底部(图未示),以用来与导线40的外围部分相配合(如图4所示)。除此之外,第二收容槽36也与导引槽26相对齐。
连接体17自基座10的两侧端部延伸出,导柱17a及扣钩17b均射出成型于下表面12上。其中,导柱17a被稳固收容于绝缘壳体50上所设的导引孔51内,而扣钩17b则和绝缘本体50上的楔块52相扣接,其中该楔52包括有上楔块52a及下楔块52b,分别成型于第一阶层及第二阶层的绝缘本体上。另外,该连接体17还包括梯形凸体17c,以与防电磁干扰(EMI)的壳体(图未示)相卡接。第二导引口21设于第一凸出部15与第二凸出部35之间。其与第一导引口20均用来收容端子的绝缘位移部71。
阵列式通道20a、21a贯穿基座10,且每一通道20a(21a)均分别与其相应的收容槽36(16)相交错,绝缘位移部71借此可刺穿导线40的绝缘层42,且其尖端部分则延伸入通道20a(21a)内(如图13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中,载体1的基座10上成型有第一凸出部15、导引部25、第二凸出部35,及设有第一收容槽16、导引槽26及第二收容槽36。而导引口20、21则将凸出部分成第一凸出部15、导引部25及第二凸出部35,而通道20a(21a)则自导引口20、21处贯穿基座10。
请继续参照图7,绝缘壳体50包括可与另一连接器(图未示)相对接的前端对接部55及用于同导线40相连接的终止部56。该终止部56包括分别位于不同高度位置上的第一区段56a及第二区段56b。端子70则内嵌于绝缘壳体50内,且其绝缘位移部71自绝缘壳体50向上延伸。通过载体1将导线40之终端与绝缘位移部71固接在一起。
请继续参照图8至图13,该导线40在接触绝缘位移部71之前,导线40根据印刷色码被选择性地组装于载体1上。每一载体1均有34个收容槽16、36,以用来组装36条导线40。然后将载体1装配在处于两个不同高度的终止部56上。当在一向下的力量作用下,载体1的导柱17a则对正接合于终止部56上的导引孔51内,而扣钩17b则卡接于绝缘壳体50的上凸体52a上。在第一阶层上,绝缘位移部71被容置在导引口20、21内,而导线40的绝缘层42则被放在绝缘位移部71上所设的狭槽72的开口72a内。当施予一向下的力量作用于载体1的上表面11时,其将使导线40下移到绝缘位移部71的狭槽72内。而在导线40下移的过程中,导线40的绝缘层42则被绝缘位移部71的内叶71a所刺穿而形成电性连接。由于绝缘位移部71通过导引口20、21及通道20a、21a引导,因而绝缘位移部71与导线40内导体41之间的终端连接可以顺利的实现。即使绝缘位移部71在其终端连接的过程中移动,通过导引口20、21的内壁支撑也能确保其连接。
应注意在现有技术中,须将导线通过许多个别的压入程序进而将其一根根的与对应的端子绝缘位移部相连接,而本实用新型则通过一载体将所有的导线同时对应于相应的端子绝缘位移部上,并通过一次压入程序使所有的导线均与端子绝缘位移部相接触。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经常将导线直接放置于相应的端子绝缘位移部上,并且直接将其向下压入而使端子绝缘位移部刺入导线内的导体。由于导线及其对应的端子绝缘位移部缺乏有效的支撑来保持其间的相对位置,因此极易因压接过程中,造成两者间的倾斜或翘曲以致产生无效的绝缘位移接触。相反,本实用新型中导线及其相对应的端子绝缘位移部,在第一阶段上,可通过载体将两者维持在相对应的位置,而后在第二阶段时再向该载体施力,因此,两者间的绝缘位移接触则可确保稳定有效。此外,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得以实施的关键性设置在于必须让收容槽的深度大到足以容纳各个独立的导线于其内,以当导线被夹止于绝缘位移部及收容槽之间未被端子绝缘位移部的尖端开始刺穿导线之前,先固接于导引口内。
应注意,IDC连接器实质上是导线组装后而产生的中间产品,其可进一步通过各种机械成型方法来完成整个线缆连接器的组装。
权利要求1.一种刺破型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壳体及载体,其中绝缘本体内设有若干个端子,每一端子上均设有刺破连接在导线上的绝缘位移部,而载体则组装在绝缘壳体内,其可将导线固止连接在绝缘位移部上,其特征在于该载体包括一具上表面及下表面的长形基座,且在该长形基座下表面上至少向外延伸设有成排布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凸出部及导引部,而在所述第一凸出部及导引部间设有第一导引口,另外,在相邻的第一凸出部间设有第一收容槽,在相邻的导引部间则设有导引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破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载体包括有成排设置且自长形基座下表面延伸出的第二凸出部,在相邻的第二凸出部间则设有第二收容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破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载体第一收容槽的内壁成形有若干个凸伸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刺破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载体上所设的导引槽与第一收容槽相对齐。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刺破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的端部间设有第二导引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破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载体上还设有纵向缺口,其中每一纵向缺口均与对应收容槽相交。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破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导线与绝缘位移部电性接触的过程中,导线的绝缘层与绝缘位移部相邻接的过程为第一阶段,而其被绝缘位移部所刺穿的过程为第二阶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刺破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阶段,所述绝缘位移部部份被收容于载体的导引装置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刺破型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壳体及载体,其中绝缘本体内设有若干个端子,其上设有用以刺破连接导线的绝缘位移部,载体则组装在绝缘壳体内,其包括一具有上表面及下表面的长形基座,且在该长形基座下表面上向外延伸设有成排布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凸出部及导引部,而在所述第一凸出部及导引部间设有第一导引口,另外,在相邻的第一凸出部间设有第一收容槽,在相邻的导引部间则设有导引槽。
文档编号H01R12/08GK2383218SQ99239130
公开日2000年6月14日 申请日期1999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1998年11月13日
发明者黄伟正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