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连接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364227阅读:来源:国知局
上的第三绝缘本体13。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呈平板状,其上形成有若干贯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的第一收容槽111以及将相邻的所述第一收容槽111隔开的间隔壁112。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2呈平板状,其上设置有第二收容槽121。所述第三绝缘本体13大致呈长方体状,其上设置有安装槽131。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第二绝缘本体12与所述遮蔽壳体30相分离。
[0033]请参阅图2、图3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0包括第一导电端子21以及第二导电端子22。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镶埋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内以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形成一整体,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镶埋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2内以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2形成一整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包括镶埋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内的第一基部(未图示)、自所述第一基部延伸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的第一焊脚211以及自所述第一基部延伸入所述第一收容槽111内并部分突出所述第一收容槽111的第一弹性接触部212。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大致呈U型,包括镶埋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2内的第二基部(未图示)、自所述第二基部延伸出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2并突出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2所在平面的第二弹性接触部221以及自所述第二基部延伸入所述第二收容槽121内的第二焊脚222。
[0034]请参阅图4并结合图1、图5、图10所示,所述遮蔽壳体30包括顶壁31、自所述顶壁31两侧弯折延伸形成的侧壁32,所述顶壁31、侧壁32共同形成收容空间33以收容所述卡座40。所述顶壁31、侧壁32共同形成供所述卡座40插入的插入端34以及背离所述插入端34的后端35。于此定义所述卡连接器100靠近所述插入端34为前,所述卡连接器100靠近所述后端35为后。所述侧壁32包括第一侧壁321以及与所述第一侧壁321相对的第二侧壁322。所述顶壁31靠近所述后端35处向后弯折延伸形成有靠近所述第一侧壁321的第一延伸部311、靠近所述第二侧壁322的第二延伸部31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311和所述第二延伸部312之间的后端延伸部313,所述后端延伸部313向所述第一延伸部311延伸形成有第一开关端子61。所述顶壁31靠近所述后端35处还设置有第一阻挡臂314以及第二阻挡臂315。所述第一阻挡臂314呈V型,是自所述顶壁31撕破并向所述卡座40凹陷形成。所述第二阻挡臂315是自所述顶壁31撕破并向所述卡座40弯折形成。所述第一阻挡臂314与所述第一延伸部311相邻,所述第二阻挡臂315与所述后端延伸部313相邻。所述顶壁31后部还设置有固定片316,所述固定片316是自所述顶壁31向内凹陷形成。所述固定片316上还设置有轴孔3161。所述顶壁31后部还向所述第三绝缘本体13弯折延伸形成有与所述安装槽131相配合的安装臂317,所述安装臂317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311和所述第一侧壁321之间。
[0035]所述遮蔽壳体30设置有弹性抵持所述卡座40的抵持臂36以及抵持所述抵持臂36的辅助抵持臂37,所述抵持臂36与所述辅助抵持臂37相向延伸。所述抵持臂36包括自所述第一侧壁321后部撕破形成的第一抵持臂361以及自所述顶壁31后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322撕破形成的第二抵持臂362。所述第一侧壁321对应所述第一抵持臂361位置处设置有缺口 3211,所述第一抵持臂361伸入所述缺口 3211。所述第一抵持臂361的自由端设置有抵持所述卡座40的第一卡持部3611,所述第一卡持部3611突伸入所述收容空间33内。所述第二抵持臂362自所述顶壁31撕破并弯折形成。所述第二抵持臂362具有与所述顶壁31垂直连接的连接部3621以及自所述连接部3621向所述插入端34方向延伸形成的延伸臂3622,所述延伸臂3622的末端设置有抵持所述卡座40的第二卡持部3623。所述辅助抵持臂37包括抵持所述第一抵持臂361的第一辅助抵持臂371以及抵持所述第二抵持臂362的第二辅助抵持臂372,所述第一辅助抵持臂371与所述第一抵持臂361相向延伸,所述第二辅助抵持臂372与所述第二抵持臂362相向延伸。所述第一辅助抵持臂371自所述第一侧壁321弯折形成并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31外侧。所述第一辅助抵持臂371的末端设置有第一抵持部3711,所述第一抵持部3711倾斜伸入所述缺口 3211,并抵持所述第一卡持部3611背离所述卡座40的一侧。所述第二辅助抵持臂372自所述第二侧壁322底部弯折形成并设置于所述延伸臂3622和所述第二侧壁322之间。所述第二辅助抵持臂372末端设置有第二抵持部3721,所述第二抵持部3721抵持所述第二卡持部3623背离所述卡座40的一侧。所述第二辅助抵持臂372与所述第二侧壁322之间形成有间隙3722。所述第一侧壁321上还设置有一对用以托持所述卡座40的第一托臂3212,所述第一托臂3212是自所述第一侧壁321底部向内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托臂3212与所述顶壁31相平行,并与所述顶壁31间隔设置,以托持所述卡座40。所述第一抵持臂361、第一辅助抵持臂371位于所述一对第一托臂3212之间。所述第一托臂3212上设置有自所述第一托臂3212撕破并向所述收容空间33内弯折延伸形成的辅助托臂3213。所述辅助托臂3213与所述顶壁3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托臂3212与所述顶壁31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侧壁322还设置有用以托持所述退卡装置50的托片3221。所述顶壁31前端靠近所述第二侧壁322处设置有导引臂318以及第二托臂319,所述导引臂318位于所述第二抵持臂362和所述第二托臂319之间。所述导引臂318、第二托臂319是自所述顶壁31撕破并向所述收容空间33内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导引臂318用来引导所述卡座40插入所述收容空间33内。所述第二托臂319与所述顶壁31相平行,并与所述顶壁31间隔设置,以托持所述卡座40。所述第二托臂319设置有台阶部3191。
[0036]请参阅图6并结合图7、图8、图9所示,所述卡座40包括基部41,所述基部41包括上表面42、与所述上表面42相对设置的下表面43以及一对侧表面44。所述基部41自所述上表面42向内凹陷形成有贯穿所述基部41的第一卡槽411和第二卡槽412,所述第一卡槽411和第二卡槽412部分重合。所述第一卡槽411用以收容第一卡70,所述第二卡槽412用以收容第二卡80。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与所述第--^槽411相对应,以便与位于所述第一卡槽411内的第一卡70进行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与所述第二卡槽412相对应,以便与位于所述第二卡槽412内的第二卡80进行电性连接。由于所述第一卡槽411和所述第二卡槽412部分重合,因此所述第一卡70、第二卡80不能同时放置在所述卡座40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70为SD卡,所述第二卡80为SM卡,但是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70、第二卡80亦可以为具有其它规格的卡,所述第一卡槽411、第二卡槽412的具体形状亦可以依需而设。所述下表面43与所述侧表面44相交处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托臂3212、第二托臂319相配合的受托部431。所述侧表面44上设置有与所述辅助托臂3213、台阶部3191相配合的台阶部441,所述台阶部441位于所述上表面42和所述受托部431之间。所述侧表面44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持部3611、第二卡持部3623相配合的卡槽442,所述卡槽442的截面大致呈梯形。
[0037]请参阅图10、图11所示,所退卡装置50包括旋转性地固定在所述固定片316上的抵持块51、与所述抵持块51相配合的推杆52以及将所述抵持块51、固定片316固定在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