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43901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连接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电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0002]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既需要实现360度的转动,也要实现导电,但是,因为需要利用电线进行导电,在进行360度转动时会发生绕线现象。
[0003]比如,市面上的风扇一般都是在基本水平的方向上进行一定角度的摆动。而由于机构的限制,摆动的角度也不可能很大。无论怎么摆动,其出风的方向都是吹向小角度范围内的人,在办公室或者家庭中,如果有几个人分布在同一房间的不同方位,就需要用多个不同方向的风扇来进行降温。而如果令风扇大角度范围转动的话,又会造成电线缠绕。
[0004]再比如,目前大型的喷泉普遍采用二维数码水景喷头,但是由于受到结构的限制限制,射灯的转动角度是有限的,只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而不可能实现360度自由无限制的任意转动。
[0005]故需要提出一种电连接组件,实现导电的同时也能够360度转动。
【实用新型内容】
[0006]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连接组件,实现导电的同时也能够360度转动。
[0007]一种电连接组件,包括导电单元,该导电单元包括第一导体、第二导体、第一导线、第二导线,该第一导线与第一导体电连接,该第二导线与第二导体电连接,该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电连接;
[0008]该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导电接触,且第二导体转动安装在第一导体上;或,第二导体通过导电连接件转动安装在第一导体上,导电连接件与第一导体、第二导体均转动接触。
[0009]第二导体可以之间与第一导体接触,与第一导体转动连接,也可以在第一、第二导体直接设有导电连接件,实现第二导体相对第一导体进行360度转动;这样第二导体既能够转动,也与第一导体之间实现导电,一般通过第一导线与外部电源连接。
[0010]若第二导体与第一导体直接接触的话,摩擦力较大,可以通过增加导电连接件来减小摩擦。
[0011]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之间即相互转动也相互导电,可以让第二导线与其它物体电连接,并随第二导体一起转动,这样第二导线即能够导电也能够360度转动,且不会绕线。
[0012]优选的,该导电连接件为滚子,该滚子置于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之间,第一导体通过该滚子与第二导体电连接和转动连接。
[0013]通过滚子实现导电、转动,滚子有效的减小了摩擦力。
[0014]优选的,电连接组件还包括柱体,该柱体沿轴向设有通孔,该第一导体、第二导体套设在柱体上,该柱体位于第一导体、第二导体的中心,该第一导体与柱体固定连接,该柱体与第一导体的连接处设有缺口,该第一导线的一端依次经过通孔、缺口与第一导体电连接;该第二导体与柱体转动连接。
[0015]第二导体以柱体为中心进行转动,第二导线随第二柱体一起转动,不会绕在柱体上。
[0016]优选的,该柱体上套设有第一绝缘转盘,该第一绝缘转盘的中部设有凹槽,该第一导体置于凹槽内。
[0017]第一绝缘转盘对第一导体的部分区域与外界进行隔绝,防止发生意外。
[0018]优选的,所述第二导体的外侧设有第二绝缘转盘,该第二绝缘转盘与第二导体的侧壁固定连接,该第二绝缘转盘上设有穿线通道,该第二导线的一端经过穿线通道与第二导体的侧壁电连接。
[0019]第二绝缘转盘对第二导体的部分区域与外界进行隔绝,防止发生意外;让第二导线与第二导体的侧壁电连接,保持第二导体表面的平整性,方便放置物体或与其它物体连接。
[0020]优选的,所述柱体沿轴向设有若干导电单元。可以设置3个导电单元,这样就能够通入三相电。
[0021]优选的,所述第一导体的中部外延伸形成凸起,所述第二导体以该凸起为中心进行转动连接。让第二导体与凸起转动连接,减小摩擦力。
[0022]本实用新型中,实现导电的同时也能够360度转动,不会绕线,结构简单,使用范围广,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实施例1:参照图1:
[0026]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连接组件,包括导电单元,该导电单元包括第一导体1、第二导体2、第一导线3、第二导线4,该第一导线3与第一导体I电连接,该第二导线4与第二导体2电连接;
[0027]第二导体2通过导电连接件转动安装在第一导体I上,导电连接件与第一导体1、第二导体2均转动接触。
[0028]第一导体1、第二导体2之间设有导电连接件,第二导体2相对第一导体I进行360度转动;这样第二导体2既能够转动,也与第一导体I之间实现导电。
[0029]通过第一导线3与外部电源连接,可以让第二导线4与其它物体电连接,并随第二导体2 —起转动,这样第二导线4即能够导电也能够360度转动,且不会绕线。
[0030]该导电连接件为滚子5,该滚子5置于第一导体I与第二导体2之间,第一导体I通过该滚子5与第二导体2电连接和转动连接。
[0031]通过滚子5实现导电、转动,滚子有效的减小了摩擦力。
[0032]电连接组件还包括柱体6,该柱体6沿轴向设有通孔7,该第一导体1、第二导体2套设在柱体6上,该柱体6位于第一导体1、第二导体2的中心,该第一导体I与柱体6固定连接,该柱体6与第一导体I的连接处设有缺口 8,该第一导线3的一端依次经过通孔7、缺口 8与第一导体I电连接;该第二导体2与柱体6转动连接。
[0033]第二导体2以柱体6为中心进行转动,第二导线4随第二柱体6 —起转动,不会绕在柱体6上。
[0034]该柱体6上套设有第一绝缘转盘9,该第一绝缘转盘9的中部设有凹槽10,该第一导体I置于凹槽10内。
[0035]第一绝缘转盘9对第一导体I的部分区域与外界进行隔绝,防止发生意外。
[0036]第二导体2的外侧设有第二绝缘转盘11,该第二绝缘转盘11与第二导体2的侧壁固定连接,该第二绝缘转盘11上设有穿线通道13,该第二导线4的一端经过穿线通道13与第二导体2的侧壁电连接。
[0037]第二绝缘转盘11对第二导体2的部分区域与外界进行隔绝,防止发生意外;让第二导线4与第二导体2的侧壁电连接,保持第二导体2表面的平整性,方便放置物体或与其它物体连接。
[0038]柱体6沿轴向设有若干导电单元。可以设置3个导电单元,这样就能够通入三相电。
[0039]实施例2:参照图2:
[0040]一种电连接组件,包括导电单元,该导电单元包括第一导体1、第二导体2、第一导线3、第二导线4,该第一导线3与第一导体I电连接,该第二导线4与第二导体2电连接;第一导体I的中部外延伸形成凸起101,第二导体3以该凸起101为中心进行转动连接;第二导体3转动安装在该凸起101上,并与该凸起101导电接触。
[0041]让第二导体2与凸起101转动连接,减小摩擦力,第二导体2相对第一导体I既能够导电,也能够360度转动。
[00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单元,该导电单元包括第一导体(1)、第二导体(2)、第一导线(3)、第二导线(4),该第一导线(3)与第一导体(I)电连接,该第二导线(4)与第二导体(2)电连接,该第一导体(I)与第二导体(2)电连接; 该第一导体(I)与第二导体(2)导电接触,且第二导体(2)转动安装在第一导体(I)上;或,第二导体(2)通过导电连接件转动安装在第一导体(I)上,导电连接件与第一导体(I)、第二导体(2)均转动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导电连接件为滚子(5),该滚子(5)置于第一导体(I)与第二导体(2)之间,第一导体(I)通过该滚子(5)与第二导体(2)电连接和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电连接组件还包括柱体¢),该柱体(6)沿轴向设有通孔(7),该第一导体(I)、第二导体(2)套设在柱体(6)上,该柱体(6)位于第一导体(I)、第二导体(2)的中心,该第一导体(I)与柱体(6)固定连接,该柱体(6)与第一导体(I)的连接处设有缺口(8),该第一导线(3)的一端依次经过通孔(7)、缺口(8)与第一导体(I)电连接;该第二导体(2)与柱体(6)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柱体(6)上套设有第一绝缘转盘(9),该第一绝缘转盘(9)的中部设有凹槽(10),该第一导体⑴置于凹槽(10)内。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体(2)的外侧设有第二绝缘转盘(11),该第二绝缘转盘(11)与第二导体(2)的侧壁固定连接,该第二绝缘转盘(11)上设有穿线通道(12),该第二导线(4)的一端经过穿线通道(12)与第二导体(2)的侧壁电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6)沿轴向设有若干导电单元。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I)的中部外延伸形成凸起(101),所述第二导体(3)以该凸起(101)为中心进行转动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组件,包括导电单元,该导电单元包括第一导体、第二导体、第一导线、第二导线,该第一导线与第一导体电连接,该第二导线与第二导体电连接,该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电连接,该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之间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中,实现导电的同时也能够360度转动,不会绕线,结构简单,使用范围广,值得推广。
【IPC分类】H01R35/00
【公开号】CN204696422
【申请号】CN201520271951
【发明人】翁华龙
【申请人】翁华龙
【公开日】2015年10月7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