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设备的端子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42511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机设备的端子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齿轮电动机等的电动机设备的端子部结构。更详细地说,涉及防止因端子部上的水滴引起短路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洗衣机的排水阀单元及换气扇风门驱动单元中,构成在通过驱动轮和轮组将小型电动机的旋转向输出轮传递而将排水阀及风门作成打开状态后(第1模式)、保持该状态(第2模式),然后使排水阀及风门返回关闭状态(第3模式)。
搭载这样的电动机设备的洗衣机,在湿度高、且有水滴飞来的条件下使用。因此,在电动机设备中,在电动机外壳内容纳有小型电动机及轮组等,并分别如图8(A)、(B)、(C)中的立体图、主视图和俯视图所示,对于具有从电动机外壳突出的异极的第1端子3和第2端子4的端子部,预先形成将端子部5分隔成第1端子3侧和第2端子4侧的隔壁6,防止积存在隔壁6与第1端子3之间的水滴和积存在隔壁6与第2端子4之间的水滴相互连接而短路的结构。这里,在第1端子3和第2端子4上分别安装着阴连接器2,但即使在该状态下,隔壁6也呈露出的状态。
但是,随着电动机设备的小型化,使第1端子3与第2端子4的距离减小时,仅以利用隔壁6分隔成第1端子3侧和第2端子4侧的结构,如图8(C)所示,有可能因积存在隔壁6与第1端子3之间的水滴和积存在隔壁6与第2端子4之间的水滴相互连接而引起的短路。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第1端子与第2端子的距离狭小也能可靠地防止因水滴引起短路的电动机设备的端子部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电动机设备的端子部结构,具有从电动机外壳突出的异极的第1端子和第2端子的端子部上,形成将该端子部分隔成所述第1端子侧和所述第2端子侧的隔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壁上,形成预先将积存在该隔壁与所述第1端子之间的水滴和积存在该隔壁与第2端子之间的水滴分开的水滴分开用的凹凸。
在本发明中,由于在隔壁上形成水滴分开用的凹凸,故积存在隔壁与第1端子之间的水滴和积存在隔壁与第2端子之间的水滴,例如即使因表面张力而膨胀,只要不跨越水滴分开用的凹凸,双方的水滴就不会连接。又,在积存在隔壁与第1端子之间的水滴或积存在隔壁与第2端子之间的水滴要跨越水滴分开用的凹凸时,由于在利用水滴分开用的凹凸限制与隔壁的接触面积的状态下膨胀,故水滴就因自重而落下。因此,采用本发明,即使第1端子与第2端子的距离狭小,也能可靠地防止因水滴引起的短路。
本发明,不仅第1端子部和第2端子部进行接线的结构,而且也适用于在使所述隔壁露出的状态下将阴连接器与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连接的场合。
在本发明中,所述水滴分开用的凹凸,例如,在所述隔壁的前端部上至少形成1条向与连接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端子的假想线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槽状凹部。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所述隔壁的所述第1端子侧的侧面和所述第2端子侧的侧面,分别与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相对的部分形成为凹入的弯曲面。
在本发明中,所述隔壁,也可以是具有作为所述水滴分开用的凹凸、从该隔壁的前端部分别向所述第1端子侧和所述第2端子侧伸出的伸出部的结构。
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在所述隔壁的前端部上至少形成1条向与连接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端子的假想线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槽状凹部作为所述水滴分开用的凹凸。
如上所述,本发明中,由于在隔壁上形成水滴分开用的凹凸,因此,积存在隔壁与第1端子之间的水滴和积存在隔壁与第2端子之间的水滴,例如即使因表面张力而膨胀,只要不跨越水滴分开用的凹凸,双方的水滴就不会连接。又,积存在隔壁与第1端子之间的水滴或积存在隔壁与第2端子之间的水滴在要跨越水滴分开用的凹凸时,由于在利用水滴分开用的凹凸限制与隔壁的接触面积的状态下膨胀,故水滴就因自重而落下。因此,采用本发明,即使第1端子与第2端子的距离狭小,也能可靠地防止因水滴引起的短路。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A)、(B)是分别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电动机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和端子部的主视图。
图2(A)、(B)、(C)是分别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形成于电动机设备上的端子部的立体图、端子部的主视图和端子部的俯视图。
图3(A)、(B)、(C)是分别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的形成于电动机设备上的端子部的立体图、端子部的主视图和端子部的俯视图。
图4(A)、(B)、(C)是分别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3的形成于电动机设备上的端子部的立体图、端子部的主视图和端子部的俯视图。
图5(A)、(B)、(C)是分别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4的形成于电动机设备上的端子部的立体图、端子部的主视图和端子部的俯视图。
图6(A)、(B)、(C)是分别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5的形成于电动机设备上的端子部的立体图、端子部的主视图和端子部的俯视图。
图7(A)、(B)、(C)是分别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6的形成于电动机设备上的端子部的立体图、端子部的主视图和端子部的俯视图。
图8(A)、(B)、(C)是分别模式地表示以往的形成于电动机设备上的端子部的立体图、端子部的主视图和端子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图1(A)、(B)是分别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电动机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和端子部的主视图。图2(A)、(B)、(C)是分别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形成于电动机设备上的端子部的立体图、端子部的主视图和端子部的俯视图。
在图1(A)、(B)中,本形态的电动机设备1,是用于洗衣机的排水阀单元及换气扇风门驱动单元的齿轮电动机,在塑料制的电动机外壳11内在通过驱动轮和轮组将小型电动机的旋转向输出轮传递而将排水阀及风门作成打开状态后(第1模式)、保持该状态(第2模式),然后被用于使排水阀及风门返回关闭状态(第3模式)。
在用于该电动机设备1的定子组件10中,如图1(A)、(B)和图2(A)、(B)、(C)所示,形成具有异极的第1端子3和第2端子4的端子部5,并在构成该端子部5的塑料制的基座上,一体地形成分隔成第1端子3侧和第2端子4侧的隔壁6。因此,即使在湿度高、且在水滴飞来的条件下使用,由于在端子部5上形成隔壁6,故积存在隔壁6与第1端子3之间的水滴和积存在隔壁6与第2端子4之间的水滴不会相互连接而短路。
但是,由于随着电动机设备的小型化使端子部5所占的面积减小,故在第1端子3与第2端子4的距离缩短的场合,仅由隔壁6不能可靠地防止水滴相互结合。
因此,在本发明中,在隔壁6上形成预先将积存在隔壁6与第1端子3之间的水滴和积存在隔壁6与第2端子4之间的水滴分开的水滴分开用的凹凸。即,在本形态中,作为水滴分开用的凹凸,在隔壁6上,在其前端部60上形成1条向与连接第1端子3和第2端子4的假想线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槽状凹部61。
因此,在本形态的电动机设备1中,如图2(C)所示,积存在隔壁6与第1端子3之间的水滴21和积存在隔壁6与第2端子4之间的水滴22,例如即使因表面张力而膨胀,只要不跨越槽状凹部61(水滴分开用的凹凸),水滴21、22就不会连接。又,在本形态中,由于在隔壁6的前端部60上形成槽状凹部61,积存在隔壁6与第1端子3之间的水滴21或积存在隔壁6与第2端子4之间的水滴22在要跨越槽状凹部61时,由于在利用槽状凹部61限制与隔壁6的接触面积的状态下膨胀,故水滴21、22就因自重而落下。因此,即使第1端子3与第2端子4的距离狭小,也能可靠地防止因水滴21、22引起的短路。
图3(A)、(B)、(C)是分别模式地表示本形态的形成于电动机设备上的端子部的立体图、端子部的主视图和端子部的俯视图。
如图3(A)、(B)、(C)所示,在本形态的电动机设备1中,形成具有异极的第1端子3和第2端子4的端子部5,并在构成该端子部5的塑料制的基座上,一体地形成分隔成第1端子3侧和第2端子4侧的隔壁6。
又,在实施形态1中,形成预先将积存在隔壁6与第1端子3之间的水滴和积存在隔壁6与第2端子4之间的水滴分开的水滴分开用的凹凸,在隔壁6的前端部60上形成1条槽状凹部61,而在本形态中,从隔壁6的基端侧至前端侧形成槽状凹部61,隔壁6,由留有规定的间隔所配置的2片板状部66、67形成。
在这样构成的电动机设备1中,积存在隔壁6与第1端子3之间的水滴和积存在隔壁6与第2端子4之间的水滴,由于只要不跨越槽状凹部61(水滴分开用的凹凸),双方的水滴就不会连接,故即使第1端子3与第2端子4的距离狭小,也能可靠地防止因水滴引起的短路等,具有与实施形态1同样的效果。
图4(A)、(B)、(C)是分别模式地表示本形态的形成于电动机设备上的端子部5的立体图、端子部的主视图和端子部的俯视图。
如图4(A)、(B)、(C)所示,在本形态的电动机设备1中,形成具有异极的第1端子3和第2端子4的端子部5,并在构成该端子部5的塑料制的基座上,一体地形成分隔成第1端子3侧和第2端子4侧的隔壁6。
又,在实施形态1中,形成预先将积存在隔壁6与第1端子3之间的水滴和积存在隔壁6与第2端子4之间的水滴分开的水滴分开用的凹凸,在隔壁6的前端部60上形成1条槽状凹部61,而在本形态中,形成2条槽状凹部61。
在这样构成的电动机设备1中,积存在隔壁6与第1端子3之间的水滴和积存在隔壁6与第2端子4之间的水滴,只要不跨越2条槽状凹部61(水滴分开用的凹凸),由于双方的水滴不会连接,故即使第1端子3与第2端子4的距离狭小,也能可靠地防止因水滴引起的短路等,具有与实施形态1同样的效果。
图5(A)、(B)、(C)是分别模式地表示本形态的形成于电动机设备上的端子部5的立体图、端子部的主视图和端子部的俯视图。
如图5(A)、(B)、(C)所示,在本形态的电动机设备1中,形成具有异极的第1端子3和第2端子4的端子部5,并在构成该端子部5的塑料制的基座上,一体地形成分隔成第1端子3侧和第2端子4侧的隔壁6。
又,在实施形态1中,作为隔壁6形成厚度相等的平板状的构件,而在本形态中,对于隔壁6,隔壁6的第1端子3侧的侧面和所述第2端子4侧的侧面,其与第1端子3和第2端子4相对的部分形成为凹入弯曲面。
又,在本形态中,形成预先形成将积存在隔壁6与第1端子3之间的水滴和积存在隔壁6与第2端子4之间的水滴分开的作成水滴分开用的凹凸的槽状凹部61,该槽状凹部61,与隔壁6的前端部60的形状同样,成为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凹入的结构。
在这样构成的电动机设备1中,积存在隔壁6与第1端子3之间的水滴和积存在隔壁6与第2端子4之间的水滴,由于只要不跨越槽状凹部61(水滴分开用的凹凸),双方的水滴就不会连接,故即使第1端子3与第2端子4的距离狭小,也能可靠地防止因水滴引起的短路等,具有与实施形态1同样的效果。
图6(A)、(B)、(C)是分别模式地表示本形态的形成于电动机设备上的端子部5的立体图、端子部的主视图和端子部的俯视图。
如图6(A)、(B)、(C)所示,在本形态的电动机设备1中,形成具有异极的第1端子3和第2端子4的端子部5,并在构成该端子部5的塑料制的基座上,一体地形成分隔成第1端子3侧和第2端子4侧的隔壁6。
又,在实施形态1~4中,作为水滴分开用的凹凸,相对隔壁6形成槽状凹部61,而在本形态中,在隔壁6上,作为水滴分开用的凹凸,形成从隔壁6的前端部60分别向第1端子3侧和第2端子4侧伸出的伸出部62。
在这样构成的电动机设备1中,积存在隔壁6与第1端子3之间的水滴和积存在隔壁6与第2端子4之间的水滴,由于只要不跨越形成于隔壁6的前端部60的伸出部62(水滴分开用的凹凸),双方的水滴就不会连接,故即使第1端子3与第2端子4的距离狭小,也能可靠地防止因水滴引起的短路等,具有与实施形态1同样的效果。
图7(A)、(B)、(C)是分别模式地表示本形态的形成于电动机设备上的端子部的立体图、端子部的主视图和端子部的俯视图。
如图7(A)、(B)、(C)所示,在本形态的电动机设备1中,形成具有异极的第1端子3和第2端子4的端子部5,并在构成该端子部5的塑料制的基座上,一体地形成分隔成第1端子3侧和第2端子4侧的隔壁6。
在实施形态5中,在隔壁6上,作为水滴分开用的凹凸,形成从隔壁6的前端部60分别向第1端子3侧和第2端子4侧伸出的伸出部62,而在本形态中,形成在实施形态5中所说明的伸出部62作为第1水滴分开用的凹凸并形成在实施形态1等所说明的槽状凹部61作为第2水滴分开用的凹凸。
在这样构成的电动机设备1中,积存在隔壁6与第1端子3之间的水滴和积存在隔壁6与第2端子4之间的水滴,只要不跨越形成于隔壁6的前端部60的槽状凹部61和伸出部62(水滴分开用的凹凸),由于双方的水滴不会连接,故即使第1端子3与第2端子4的距离狭小,也能可靠地防止因水滴引起的短路等,具有与实施形态1同样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机设备的端子部结构,在具有从电动机外壳突出的异极的第1端子和第2端子的端子部,形成将该端子部分隔成所述第1端子侧和所述第2端子侧的隔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壁上,形成预先将积存在该隔壁与所述第1端子之间的水滴和积存在该隔壁与第2端子之间的水滴分开的水滴分开用的凹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设备的端子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上,以使所述隔壁露出的状态连接着阴连接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设备的端子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滴分开用的凹凸,在所述隔壁的前端部上至少形成1条向与连接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的假想线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槽状凹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机设备的端子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壁的所述第1端子侧的侧面和所述第2端子侧的侧面,分别与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相对的部分形成为凹入的弯曲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设备的端子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壁,具有作为所述水滴分开用的凹凸、从该隔壁的前端部分别向所述第1端子侧和所述第2端子侧伸出的伸出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设备的端子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壁的前端部,作为所述水滴分开用的凹凸至少形成1条向该前端部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的槽状凹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电动机设备的端子部结构,即使第1端子与第2端子的距离狭小也能可靠地防止因水滴引起短路。在电动机设备的端子部(5)上,形成分隔成所述第1端子(3)侧和所述第2端子(4)侧的隔壁(6)。并在隔壁(6)上,形成预先将积存在隔壁(6)与第1端子(3)之间的水滴和积存在隔壁(6)与第2端子(4)之间的水滴分开的水滴分开用的凹凸,在隔壁(6)的前端部(60)上形成1条向与连接所述第1端子(3)与所述第2端子(4)的假想线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槽状凹部(61)。
文档编号H02K5/22GK1499696SQ200310114239
公开日2004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8日
发明者山冈守 申请人: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