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胶装置及点胶方法

文档序号:7369906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点胶装置及点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音圈马达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用于组装音圈马达磁性元件的点胶装置
及点胶方法。
背景技术
音圈马达具有体积小、用电量少及价格低廉等优点,适合作为相机模组(如数码 相机、手机、数码摄像机等)中的致动器(请参见Design of a voice coil motor used in thefocusing system of a digital video camera, Magne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Volume 41, Issue 10,Oct. 2005 Page(s) :3979-3981)。 现有音圈马达一般包括固定框架及磁性元件。在组装时,通常将磁性元件逐片放 置于所述固定框架的预设位置上,然后通过人工点胶将磁性元件胶接在所述固定框架上。 由于手持点胶筒进行点胶时,点胶头难以稳定对准待点胶位置,造成磁性元件胶接处未填 满或溢胶现象,导致组装结构的不稳定及组装良率过低。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有效提高点胶稳定性,减少磁性元件胶接处未填满或溢 胶现象的点胶装置及点胶方法。

发明内容
下面将以具体实施例说明一种点胶装置及点胶方法。 —种点胶装置,包括底座、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和点胶头,所述底座具有两个 相互平行的滑槽,所述第一夹持件具有第一滑动部和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件具有第 二滑动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分别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两个滑槽 内,所述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相对设置,用于夹持待点胶元件,所述点胶头相对底座固 定且与待点胶元件的待点胶位置相对。 —种音圈马达点胶方法,包括步骤提供待点胶元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 胶装置,所述待点胶元件包括固定框架和磁性元件,固定框架具有置磁部;利用第一夹持件 与第二夹持件夹紧固定框架,并将磁性元件放置于置磁部;沿滑槽移动第一滑动部与第二 滑动部,使磁性元件与置磁部贴合边缘的待点胶位置与点胶头接触进行点胶;待胶固化后, 磁性元件组装完毕。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的点胶装置及点胶方法利用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 件夹紧固定待点胶元件,并利用第一夹持件的第一滑动部和第二夹持件的第二滑动部带动 待点胶元件相对底座滑动,从而可使得待点胶元件能稳定地与点胶头接触进行点胶,提高 点胶的稳定性,减少磁性元件胶接处未填满或溢胶现象。


图1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点胶装置的分解图。
图2是图1中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的示意图。
3
图3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点胶装置的组合图。
图4是本技术方案待点胶元件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方案点胶装置夹持待点胶元件进行点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方案的点胶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点胶装置100,包括底座10、第一
夹持件20、第二夹持件30、导磁件40、支架50和点胶头60。 底座10具有第一表面12与第二表面14。所述第一表面12与第二表面14平行相 对。底座10自第一表面12向内开设滑槽102。本实施例中,底座10开设有两相互平行的 滑槽102。 第一夹持件20包括第一滑动部22和第一夹持部24。第一滑动部22可滑动的设 置于滑槽102。第一滑动部22具有与滑槽102接触的滑动面202。第一夹持部24固定连 接于第一滑动部22。第一夹持件20开设有贯穿第一滑动部22和第一夹持部24的收容孔 204。第一夹持部24远离第一滑动部22的一端具有夹持面206。自夹持面206的四角向第 一夹持部24内开设四个固定孔208。 第二夹持件30包括第二滑动部32和第二夹持部34。第二滑动部32可滑动的设 置于滑槽102,其与第一滑动部22相对。第二滑动部32也具有与滑槽102接触的滑动面 302。从而,第一滑动部22与第二滑动部32可分别置于两相互平行的滑槽102,并相对滑槽 102滑动。第二夹持部34固定连接于第二滑动部32。第二夹持件30也开设有贯穿第二滑 动部32和第二夹持部34的收容孔304。第二夹持件30的收容孔304与第一夹持件20的 收容孔204的尺寸大小一致。第二夹持部34远离第二滑动部32的一端具有夹持面306。 第二夹持部34的夹持面306与第一夹持部24的夹持面206相对。自第二夹持部34的夹 持面306的四角向第二夹持部34内也开设四个固定孔308,从而,第二夹持部34的四个固 定孔308可与第一夹持部24的四个固定孔208相配合,以夹持固定待点胶元件。
第一滑动部22和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槽102滑动时,可带动第一夹持部24和第 二夹持部34相对底座10滑动。 导磁件40的形状大小与第一夹持件20的收容孔204以及第二夹持件30的收容 孔304相对应,导磁件40可穿过第一夹持件20的收容孔204以及第二夹持件30的收容孔 304并套合于第一夹持件20和第二夹持件30内。导磁件40用于在组装磁性元件的过程中 消减夹持于第一夹持件20与第二夹持件30间的待点胶元件的磁性元件间的斥力。
支架50固设于底座10,用于固定点胶头60。支架50包括固定柱52和悬臂54。 固定柱52固定于底座10。悬臂54与固定柱52固定连接,且悬臂54自固定柱52向滑槽 102方向延伸至与滑槽102相对的上方。悬臂54上与第一夹持件20和第二夹持件30夹持 的待点胶元件相对的位置开设有通孔502。 点胶头60固定于通孔502,进而通过支架50相对底座10固定,其与第一夹持件 20与第二夹持件30夹持固定的待点胶元件相对。点胶头60包括本体62、送胶管道64以 及点胶针头66。本体62收容固定于通孔502内。送胶管道64—端与本体62相连,另一端 连接于胶供给装置(图未示)。点胶针头66与本体62连接,其与待点胶元件的待点胶位置
4相对,用于将胶体涂布于待点胶位置。 本技术方案的点胶装置利用第一夹持件20与第二夹持件30夹紧待点胶元件,并
利用第一夹持件20的滑动部22和第二夹持件30的滑动部32带动待点胶元件相对底座10
滑动,从而可使待点胶元件相对于底座10固定的点胶头60移动以实现点胶的目的,可使得
点胶头60能稳定对准待点胶位置,减少待点胶元件点胶处的未填满或溢胶现象。 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点胶装置100组装音圈马达的方法,其包括步
骤 第一步,提供待组装的音圈马达以及如上所述的点胶装置100。
请参阅图4,待组装的音圈马达此时为一个固定框架70,固定框架70是一个呈长 方体的架体。该固定框架70具有相对的上表面71与下表面72。上表面71与下表面72均 开设通孔,其为中空的框体。上表面71与下表面72的四个边角处均延伸形成四个定位柱 73。固定框架70还具有四个连接所述上表面71与下表面72的侧面74。每个侧面74上 开设一个中空的置磁部742,因此共有四个置磁部742,每个置磁部742用于放置磁性元件 80,例如磁铁。本实施例中,磁性元件80近似为扁长方体状,其设置于每一侧面74的置磁 部742,且需点胶。 第二步,利用第一夹持件20与第二夹持件30夹紧固定框架70,并将磁性元件80 放置于置磁部742。 请参阅图5,使第一夹持件20的固定孔208和第二夹持件30的固定孔308与固定 框架70的两端的定位柱73相对,并将定位柱73套合于第一夹持件20的固定孔208和第 二夹持件30的固定孔308中,从而第一夹持件20与第二夹持件30可将固定框架70夹持 固定。然后将磁性元件80放置于远离底座10第一表面12 —侧的置磁部742。
第三步,将导磁件40穿过固定框架60。 将导磁件40依次穿过第一夹持件20的收容孔204、固定框架60、第二夹持件30的 收容孔304,使导磁件40可抵消组装过程中磁性元件80间的斥力,防止磁性元件80偏位。
当然,该步骤也可在组装第二个磁性元件80前再进行,因为组装第一个磁性元件 80时并没有其他磁性元件与其相互作用产生斥力。 第四步,沿滑槽102移动第一滑动部22和第二滑动部32,使磁性元件80与置磁部 742贴合边缘的待点胶位置与点胶头60接触进行点胶。 沿滑槽102方向移动第一滑动部22和第二滑动部32,使第一夹持部24与第二夹 持部34夹持固定的固定框架70及设置于固定框架70置磁部742的磁性元件80向点胶头 60靠近。当磁性元件80与置磁部742贴合边缘的待点胶位置与点胶头60接触时,打开点 胶头60使胶涂布于待点胶位置。点胶头60将胶沿磁性元件80与置磁部842贴合边缘均 匀涂布于待点胶位置,从而将磁性元件80固定于置磁部742。 然后,可将固定框架70其它的置磁部742也可依次与点胶头60相对,以将第二、 第三、第四个磁性元件80点胶固定于置磁部742。从而完成将磁性元件80点胶固定于固定 框架70的组装。 最后,待胶固化后,磁性元件80组装完毕。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的点胶装置及点胶方法利用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 件夹紧固定待点胶元件,并利用第一夹持件的第一滑动部和第二夹持件的第二滑动部带动待点胶元件相对底座滑动,从而可使得待点胶元件能稳定地与点胶头接触进行点胶,提高 点胶的稳定性,减少磁性元件胶接处未填满或溢胶现象。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技术方案的技术构 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技术方案权利要求 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点胶装置,包括底座、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和点胶头,所述底座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滑槽,所述第一夹持件具有第一滑动部和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件具有第二滑动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分别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两个滑槽内,所述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相对设置,用于夹持待点胶元件,所述点胶头相对底座固定且与待点胶元件的待点胶位置相对。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点胶装置还包括支架,支架固设于 底座,点胶头固定于该支架。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固定连接的固定柱和悬 臂,悬臂自固定柱想滑槽方向延伸,悬臂上与待点胶元件相对的位置开设通孔,通孔用于固 定点胶头。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点胶装置还包括导磁件,第一夹持 件与第二夹持件开设有收容孔,导磁件穿过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的收容孔以套合于第 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开设 固定孔,固定孔与待点胶元件固定配合以夹紧固定待点胶元件。
6. —种音圈马达点胶方法,包括步骤提供待点胶元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胶装置,所述待点胶元件包括固定框架和 磁性元件,固定框架具有置磁部;利用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夹紧固定框架,并将磁性元件放置于置磁部;沿滑槽移动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使磁性元件与置磁部贴合边缘的待点胶位置与 点胶头接触进行点胶;待胶固化后,磁性元件组装完毕。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音圈马达点胶方法,其特征在于,磁性元件放置于置磁部后,将 导磁件穿过固定框架以抵消组装过程中磁性元件间的斥力。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音圈马达点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元件为磁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点胶装置,包括底座、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和点胶头,所述底座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滑槽,所述第一夹持件具有第一滑动部和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件具有第二滑动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分别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两个滑槽内,所述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相对设置,用于夹持待点胶元件,所述点胶头相对底座固定且与待点胶元件的待点胶位置相对。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点胶装置的音圈马达点胶方法。
文档编号H02K15/03GK101741185SQ20081030550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12日
发明者廖家宏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