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主轴的轴承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76915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电主轴的轴承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主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包括轴壳;所述轴壳内安装有上轴承和下轴承;所述轴壳上形成有用于容纳上轴承的上容纳腔、用于容纳下轴承的下容纳腔;所述轴壳上形成有排出管道、第一进油管道、与排出管道连通的第一连接通道;所述轴壳上还形成有第二进油管道、与排出管道连通的第二连接通道。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轴壳上形成有第一进油管道、第二进油管道等,在使用时,往第一进油管道和第二进油管道内通入油气混合物或润滑油等,便可对上轴承和下轴承进行润滑,而无需拆卸电主轴,可提高润滑操作的便捷性;而且,在润滑上轴承的同时,还可对定子、轴芯进行润滑,能有效延长定子、轴芯的使用寿命。
【专利说明】 电主轴的轴承润滑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主轴的轴承润滑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电主轴一般包括轴壳,轴壳内安装有上轴承和下轴承,以用于支撑轴芯。为了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在经长时间使用后,需对上轴承和下轴承进行润滑。但现有的电主轴在没有拆卸的情况下,无法对上轴承和下轴承进行润滑,给润滑作业造成诸多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主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其通过在轴壳上形成有第一进油管道、第二进油管道等,在使用时,往第一进油管道和第二进油管道内通入油气混合物或润滑油等,便可对上轴承和下轴承进行润滑,而无需拆卸电主轴。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电主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包括轴壳;所述轴壳内安装有上轴承和下轴承;所述轴壳上形成有用于容纳上轴承的上容纳腔、用于容纳下轴承的下容纳腔;所述轴壳上形成有排出管道、第一进油管道、与排出管道连通的第一连接通道;该第一进油管道延伸至上容纳腔处,并与上轴承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的上端连通;第一连接通道延伸至上容纳腔处,并与上轴承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的下端连通;所述轴壳上还形成有第二进油管道、与排出管道连通的第二连接通道;该第二进油管道延伸至下容纳腔处,并与下轴承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通道延伸至下容纳腔处,并与下轴承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的下端连通。
[0006]所述轴壳包括外套、下端插装在外套内的连接座、安装在连接座下方并位于外套内的旋转接头分配桶。
[0007]排出管道包括设置在外套上的排出过渡管道;所述排出管道的排出口形成在连接座上。
[0008]第一进油管道包括设置在外套上的第一进油过渡管、设置在旋转接头分配桶上并与第一进油过渡管连通的连通通道;第一进油管道的进油口设置在连接座上,连通通道与上轴承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的上端连通。
[0009]所述轴壳还包括设置在外套下端的下端头部,所述下轴承位于下端头部上;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设置在下端头部内,该下端头部上还设置有与下轴承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上端连通的进油通道;所述第二进油管道包括所述进油通道、与进油通道连通并设置在外套上的第二进油过渡管,所述第二进油管道的进油口设置在连接座上。
[0010]所述轴壳内还安装有转动体;所述转动体包括轴芯、套装在轴芯上的转子;轴壳内设有与转子相对应的定子;该轴芯的上端插装在上轴承内,下端插装在下轴承内。
[0011]所述定子的上端与转动体之间形成第一流通区,定子的下端与转动体之间形成第二流通区;所述第一流通区与第一连接通道连通,第二流通区与排出管道连通。
[0012]所述第二进油管道、第一进油管道的进油口均设置在轴壳的上端面上,排出管道的排出口设置在轴壳的上端面上。
[0013]所述第一进油管道、第一连接通道与上轴承连通的端部在轴壳的上端面上的投影相互错开;第二进油管道、第二连接通道与下轴承连通的端部在轴壳的上端面上的投影相互错开。
[0014]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轴壳上形成有第一进油管道、第二进油管道等,在使用时,往第一进油管道和第二进油管道内通入油气混合物或润滑油等,便可对上轴承和下轴承进行润滑,而无需拆卸电主轴,可提高润滑操作的便捷性;而且,在润滑上轴承的同时,还可对定子、轴芯进行润滑,能有效延长定子、轴芯的使用寿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其示出轴壳的上端面的结构;
[0017]图2为图1沿A-A线的剖视图;
[0018]图3为图1沿B-B线的剖视图;
[0019]其中,1、连接座;2、外套;3、下轴承座;4、密封盖;5、下轴承;6、下盖板;8、旋转接头分配桶;10、上轴承;12、轴芯;13、定子;21、排出管道;22、第一进油管道;23、第一连接通道;24、第二进油管道;25、第二连接通道;26、第一流通区;27、第二流通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以便于更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思路。
[0021]如图1、2、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主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包括轴壳,所述轴壳内安装有上轴承10和下轴承5 ;所述轴壳上形成有用于容纳上轴承10的上容纳腔、用于容纳下轴承5的下容纳腔;所述轴壳上形成有排出管道21、第一进油管道22、与排出管道21连通的第一连接通道23 ;该第一进油管道22延伸至上容纳腔处,并与上轴承10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的上端连通;第一连接通道23延伸至上容纳腔处,并与上轴承10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的下端连通;所述轴壳上还形成有第二进油管道24、与排出管道21连通的第二连接通道25 ;该第二进油管道24延伸至下容纳腔处,并与下轴承5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通道25延伸至下容纳腔处,并与下轴承5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的下端连通。优选的,所述第二进油管道24、第一进油管道22的进油口均设置在轴壳的上端面上,排出管道21的排出口设置在轴壳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一进油管道22、第一连接通道23与上轴承10的连通的端部在轴壳的上端面上的投影相互错开;第二进油管道24、第二连接通道25与下轴承5连通的端部在轴壳的上端面上的投影相互错开。
[0022]具体的,所述轴壳包括外套2、下端插装在外套2内的连接座1、安装在连接座I下方并位于外套2内的旋转接头分配桶8。
[0023]优选的,排出管道21包括设置在外套2上的排出过渡管道;所述排出管道21的排出口形成在连接座I上,并与排出过渡管道连通。而具体的,所述连接座I上设置有回油管,所述排出口位于回油管上;所述排出过渡管道通过连接座I的管道、回油管的管道与该排出口连通。
[0024]第一进油管道22包括设置在外套2上的第一进油过渡管、设置在旋转接头分配桶8上并与第一进油过渡管连通的连通通道;第一进油管道22的进油口设置在连接座I上并与第一进油过渡管连通,连通通道与上轴承10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的上端连通。
[0025]所述轴壳内还安装有转动体;所述转动体包括轴芯12、套装在轴芯12上的转子;轴壳内设有与转子相对应的定子13 ;该轴芯12的上端插装在上轴承10内,下端插装在下轴承5内。所述定子13的上端与转动体之间形成第一流通区26,定子13的下端与转动体之间形成第二流通区27 ;所述第一流通区26与第一连接通道23连通,第二流通区27与排出管道21连通。
[0026]所述轴壳还包括设置在外套2下端的下端头部,所述下轴承5位于下端头部上;所述第二连接通道25设置在下端头部内,该下端头部上还设置有与下轴承5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上端连通的进油通道;所述第二进油管道24包括所述进油通道、与进油通道连通并设置在外套2上的第二进油过渡管,所述第二进油管道24的进油口设置在连接座I上,并与第二进油过渡管连通。而具体的,所述下端头部包括下轴承座3、位于下轴承座3下方的下盖板6、安装在下轴承座3与轴芯12之间的密封盖4。
[002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0028](a)上轴承10的润滑过程如下:油气混合物从第一进油管道22的进油口进入至连接座I内,然后依次经过外套2的第一进油过渡管、旋转接头分配桶8的连通通道,再进入至上轴承10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并对上轴承10进行润滑,对上轴承10内部进行润滑后的油气混合物从第一连接通道23流出,其中,大部分的油气混合物均流至外套2的排出过渡管道,最后从连接座I的排出口流出;而小部分油气混合物流至第一流通区26,对定子13和轴芯12进行润滑,然后经第二流通区27流至排出过渡管道,最后从排出口流出。
[0029](b)下轴承5的润滑过程如下:油气混合物从第二进油管道24的进油口进入至连接座I内,然后依次经过外套2的第二进油过渡管、下端头部的进油通道,再流入下轴承5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然后对下轴承5进行润滑,对下轴承5进行润滑后的油气混合物经第二连接通道25流至外套2的排出过渡管道,最后从连接座I的排出口流出。
[0030]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轴壳上形成有第一进油管道22、第二进油管道24等,在使用时,往第一进油管道22和第二进油管道24内通入油气混合物或润滑油等,便可对上轴承10和下轴承5进行润滑,而无需拆卸电主轴,可提高润滑操作的便捷性;而且,在润滑上轴承10的同时,还可对定子13、轴芯12进行润滑,能有效延长定子13、轴芯12的使用寿命。
[0031]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电主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包括轴壳;所述轴壳内安装有上轴承和下轴承;所述轴壳上形成有用于容纳上轴承的上容纳腔、用于容纳下轴承的下容纳腔;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壳上形成有排出管道、第一进油管道、与排出管道连通的第一连接通道;该第一进油管道延伸至上容纳腔处,并与上轴承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的上端连通;第一连接通道延伸至上容纳腔处,并与上轴承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的下端连通;所述轴壳上还形成有第二进油管道、与排出管道连通的第二连接通道;该第二进油管道延伸至下容纳腔处,并与下轴承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通道延伸至下容纳腔处,并与下轴承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的下端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主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壳包括外套、下端插装在外套内的连接座、安装在连接座下方并位于外套内的旋转接头分配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主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排出管道包括设置在外套上的排出过渡管道;所述排出管道的排出口形成在连接座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主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进油管道包括设置在外套上的第一进油过渡管、设置在旋转接头分配桶上并与第一进油过渡管连通的连通通道;第一进油管道的进油口设置在连接座上,连通通道与上轴承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的上端连通。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主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壳还包括设置在外套下端的下端头部,所述下轴承位于下端头部上;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设置在下端头部内,该下端头部上还设置有与下轴承的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区上端连通的进油通道;所述第二进油管道包括所述进油通道、与进油通道连通并设置在外套上的第二进油过渡管,所述第二进油管道的进油口设置在连接座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主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壳内还安装有转动体;所述转动体包括轴芯、套装在轴芯上的转子;轴壳内设有与转子相对应的定子;该轴芯的上端插装在上轴承内,下端插装在下轴承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主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的上端与转动体之间形成第一流通区,定子的下端与转动体之间形成第二流通区;所述第一流通区与第一连接通道连通,第二流通区与排出管道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主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油管道、第一进油管道的进油口均设置在轴壳的上端面上,排出管道的排出口设置在轴壳的上端面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主轴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油管道、第一连接通道与上轴承连通的端部在轴壳的上端面上的投影相互错开;第二进油管道、第二连接通道与下轴承连通的端部在轴壳的上端面上的投影相互错开。
【文档编号】H02K7/08GK203717665SQ201320893344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31日
【发明者】汤秀清 申请人:广州市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