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伺服电机绕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10260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伺服电机绕组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伺服电机绕组结构,包括若干组绕组、定子铁芯,所述的定子铁芯内表面均匀地设有嵌线槽,所述的若干组绕组分别嵌入所述的嵌线槽内,所述的若干组绕组分为三层且分别嵌入所述的嵌线槽内,第一层绕组首先嵌入所述的嵌线槽内,第二层绕组随后嵌入所述嵌线槽内,第三层绕组最后嵌入所述的嵌线槽内。本实用新型具有通过对电机绕组结构的改变,使绕组可采用自动嵌线设备进行嵌线的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伺服电机绕组。
【专利说明】一种伺服电机绕组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伺服电机绕组,特别是涉及一种伺服电机绕组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常见绕组为链式绕组,即沿某一圆周方向,各绕组依次分布在相邻的槽内,如图1。这种绕组结构时,每一个绕组压住前一个绕组,无法使用自动嵌线设备进行嵌线。具体各绕组分布如图2(图2中仅画出了部分绕组和铁芯槽,其余绕组按相同规律依次排列),图中八1、42、43、44为4相绕组,81、82、83、84为8相绕组,(:1、02、03、(:4为C相绕组,虚线部分为展开时该绕组被挡住不可见部分。
[0003]以Al、B1、Cl绕组为例,Al绕组左侧直线边位于槽1、槽2顶部,压住了位于Al左侧的绕组,Al绕组右侧直线边位于槽5、槽6底部,槽5顶部为BI绕组,即Al绕组被BI绕组压住,BI绕组的右侧直线边位于槽8、槽9底部,槽8的顶部为Cl绕组,即BI绕组被Cl绕组压住,Cl绕组的右侧直线边位于槽11、槽12底部,槽12顶部为A2绕组,即为一个绕组压住前一个绕组的分布结构,A2、B2……C4绕组按照同样的规律分布,这种结构无法采用嵌线机进行自动嵌线。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伺服电机绕组结构,通过对电机绕组结构的改变,使绕组可采用自动嵌线设备进行嵌线。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伺服电机绕组结构,包括若干组绕组、定子铁芯,所述的定子铁芯内表面均匀地设有嵌线槽,所述的若干组绕组分别嵌入所述的嵌线槽内,所述的若干组绕组分为三层且分别嵌入所述的嵌线槽内,第一层绕组首先嵌入所述的嵌线槽内,第二层绕组随后嵌入所述嵌线槽内,第三层绕组最后嵌入所述的嵌线槽内。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嵌线槽包括第一嵌线槽、第二嵌线槽、第三嵌线槽、第四嵌线槽、第五嵌线槽、第六嵌线槽、第七嵌线槽、第八嵌线槽、第九嵌线槽、第十嵌线槽、第十一嵌线槽、第十二嵌线槽、第十三嵌线槽、第十四嵌线槽、第十五嵌线槽、第十六嵌线槽、第十七嵌线槽、第十八嵌线槽、第十九嵌线槽、第二十嵌线槽、第二十一嵌线槽、第二十二嵌线槽、第二十三嵌线槽、第二十四嵌线槽、第二十五嵌线槽、第二十六嵌线槽、第二十七嵌线槽、第二十八嵌线槽、第二十九嵌线槽、第三十嵌线槽、第三十一嵌线槽、第三十二嵌线槽、第三十三嵌线槽、第三十四嵌线槽、第三十五嵌线槽、第三十六嵌线槽。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层绕组包括A相第一个绕组、A相第二个绕组、A相第三个绕组、A相第四个绕组;所述A相第一个绕组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一嵌线槽、第二嵌线槽、第五嵌线槽、第六嵌线槽;所述A相第二个绕组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第十嵌线槽、第十一嵌线槽、第十四嵌线槽、第十五嵌线槽;所述A相第三个绕组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十九嵌线槽、第二十嵌线槽、第二十三嵌线槽、第二十四嵌线槽;所述A相第四个绕组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二十八条嵌线槽、第二十九嵌线槽、第三十二嵌线槽、第三十三嵌线槽。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层绕组包括B相第一个绕组、B相第二个绕组、B相第三个绕组、B相第四个绕组;所述B相第一个绕组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四嵌线槽、第五嵌线槽、第八嵌线槽、第九嵌线槽;所述B相第二个绕组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第十三嵌线槽、第十四嵌线槽、第十七嵌线槽、第十八嵌线槽;所述B相第三个绕组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二十二嵌线槽、第二十三嵌线槽、第二十六嵌线槽、第二十七嵌线槽;所述B相第四个绕组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三十一条嵌线槽、第三十二嵌线槽、第三十五嵌线槽、第三十六嵌线槽。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层绕组包括C相第一个绕组、C相第二个绕组、C相第三个绕组、C相第四个绕组;所述C相第一个绕组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七嵌线槽、第八嵌线槽、第十一嵌线槽、第十二嵌线槽;所述C相第二个绕组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第十六嵌线槽、第十七嵌线槽、第二十嵌线槽、第二十一嵌线槽;所述C相第三个绕组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二十五嵌线槽、第二十六嵌线槽、第二十九嵌线槽、第三十嵌线槽;所述C相第四个绕组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三十四条嵌线槽、第三十五嵌线槽、第二嵌线槽、第三嵌线槽。
[0010]本实用新型伺服电机绕组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构思新颖、设计合理、工艺简便、易于操作,通过对电机绕组结构的设计,使各绕组之间没有交叉,又实现嵌线机自动嵌线,提高了嵌线效率。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电机、电信行业等领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现有电机绕组端部排列图;
[0012]图2为现有电机绕组嵌线展开示意图;
[0013]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机绕组端部排列图;
[0014]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机绕组嵌线展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该实施例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16]参见图3至图4,本实用新型伺服电机绕组结构,包括若干组绕组、定子铁芯,所述的定子铁芯内表面均匀地设有嵌线槽,所述的若干组绕组分别嵌入所述的嵌线槽内,所述的若干组绕组分为三层设置分别嵌入所述的嵌线槽内,第一层绕组首先嵌入所述的嵌线槽内,第二层绕组随后嵌入所述嵌线槽内,第三层绕组最后嵌入所述的嵌线槽内。
[0017]所述的嵌线槽包括第一嵌线槽1、第二嵌线槽2、第三嵌线槽3、第四嵌线槽4、第五嵌线槽5、第六嵌线槽6、第七嵌线槽7、第八嵌线槽8、第九嵌线槽9、第十嵌线槽10、第十一嵌线槽11、第十二嵌线槽12、第十三嵌线槽13、第十四嵌线槽14、第十五嵌线槽15、第十六嵌线槽16、第十七嵌线槽17、第十八嵌线槽18、第十九嵌线槽19、第二十嵌线槽20、第二i^一嵌线槽21、第二十二嵌线槽22、第二十三嵌线槽23、第二十四嵌线槽24、第二十五嵌线槽25、第二十六嵌线槽26、第二十七嵌线槽27、第二十八嵌线槽28、第二十九嵌线槽29、第三十嵌线槽30、第三^ 嵌线槽31、第三十二嵌线槽32、第三十三嵌线槽33、第三十四嵌线槽34、第三十五嵌线槽35、第三十六嵌线槽36。
[0018]所述的第一层绕组包括A相第一个绕组Al、A相第二个绕组A2、A相第三个绕组A3、A相第四个绕组A4 ;所述A相第一个绕组Al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一嵌线槽1、第二嵌线槽2、第五嵌线槽5、第六嵌线槽6。所述A相第二个绕组A2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第十嵌线槽10、第i 嵌线槽11、第十四嵌线槽14、第十五嵌线槽15。所述A相第三个绕组A3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十九嵌线槽19、第二十嵌线槽20、第二十三嵌线槽23、第二十四嵌线槽24。所述A相第四个绕组A4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二十八条嵌线槽28、第二十九嵌线槽29、第三十二嵌线槽32、第三十三嵌线槽33。
[0019]所述第二层绕组包括B相第一个绕组B1、B相第二个绕组B2、B相第三个绕组B3、B相第四个绕组B4。所述B相第一个绕组BI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四嵌线槽4、第五嵌线槽5、第八嵌线槽8、第九嵌线槽9。所述B相第二个绕组B2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第十三嵌线槽13、第十四嵌线槽14、第十七嵌线槽17、第十八嵌线槽18。所述B相第三个绕组B3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二十二嵌线槽22、第二十三嵌线槽23、第二十六嵌线槽26、第二十七嵌线槽27 ;所述B相第四个绕组B4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三十一条嵌线槽31、第三十二嵌线槽32、第三十五嵌线槽35、第三十六嵌线槽36。
[0020]所述第三层绕组包括C相第一个绕组C1、C相第二个绕组C2、C相第三个绕组C3、C相第四个绕组C4。所述C相第一个绕组Cl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七嵌线槽7、第八嵌线槽8、第十一嵌线槽11、第十二嵌线槽12。所述C相第二个绕组C2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第十六嵌线槽16、第十七嵌线槽17、第二十嵌线槽20、第二i^一嵌线槽21。所述C相第三个绕组C3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二十五嵌线槽25、第二十六嵌线槽26、第二十九嵌线槽29、第三十嵌线槽30 ;所述C相第四个绕组C4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三十四条嵌线槽34、第三十五嵌线槽35、第二嵌线槽2、第三嵌线槽3。
[0021]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0022]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权利要求】
1.一种伺服电机绕组结构,包括若干组绕组、定子铁芯,所述的定子铁芯内表面均匀地设有嵌线槽,所述的若干组绕组分别嵌入所述的嵌线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若干组绕组分为三层且分别嵌入所述的嵌线槽内,第一层绕组首先嵌入所述的嵌线槽内,第二层绕组随后嵌入所述嵌线槽内,第三层绕组最后嵌入所述的嵌线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电机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嵌线槽包括第一嵌线槽(I)、第二嵌线槽(2)、第三嵌线槽(3)、第四嵌线槽(4)、第五嵌线槽(5)、第六嵌线槽(6)、第七嵌线槽(7)、第八嵌线槽(8)、第九嵌线槽(9)、第十嵌线槽(10)、第十一嵌线槽(11)、第十二嵌线槽(12)、第十三嵌线槽(13)、第十四嵌线槽(14)、第十五嵌线槽(15)、第十六嵌线槽(16)、第十七嵌线槽(17)、第十八嵌线槽(18)、第十九嵌线槽(19)、第二十嵌线槽(20)、第二十一嵌线槽(21)、第二十二嵌线槽(22)、第二十三嵌线槽(23)、第二十四嵌线槽(24)、第二十五嵌线槽(25)、第二十六嵌线槽(26)、第二十七嵌线槽(27)、第二十八嵌线槽(28)、第二十九嵌线槽(29)、第三十嵌线槽(30)、第三i^一嵌线槽(31)、第三十二嵌线槽(32)、第三十三嵌线槽(33)、第三十四嵌线槽(34)、第三十五嵌线槽(35)、第三十六嵌线槽(3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伺服电机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层绕组包括A相第一个绕组(Al)、A相第二个绕组(A2)、A相第三个绕组(A3)、A相第四个绕组(A4);所述A相第一个绕组(Al)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一嵌线槽(I)、第二嵌线槽(2)、第五嵌线槽(5)、第六嵌线槽(6);所述A相第二个绕组(A2)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第十嵌线槽(10)、第十一嵌线槽(11)、第十四嵌线槽(14)、第十五嵌线槽(15);所述A相第三个绕组(A3)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十九嵌线槽(19)、第二十嵌线槽(20)、第二十三嵌线槽(23)、第二十四嵌线槽(24);所述A相第四个绕组(A4)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二十八条嵌线槽(28)、第二十九嵌线槽(29)、第三十二嵌线槽(32)、第三十三嵌线槽(3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伺服电机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绕组包括B相第一个绕组(BI)、B相第二个绕组(B2)、B相第三个绕组(B3)、B相第四个绕组(B4);所述B相第一个绕组(BI)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四嵌线槽(4)、第五嵌线槽(5)、第八嵌线槽(8)、第九嵌线槽(9);所述B相第二个绕组(B2)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第十三嵌线槽(13)、第十四嵌线槽(14)、第十七嵌线槽(17)、第十八嵌线槽(18);所述B相第三个绕组(B3)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二十二嵌线槽(22)、第二十三嵌线槽(23)、第二十六嵌线槽(26)、第二十七嵌线槽(27);所述B相第四个绕组(B4)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条嵌线槽(31)、第三十二嵌线槽(32)、第三十五嵌线槽(35)、第三十六嵌线槽(36)。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伺服电机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层绕组包括C相第一个绕组(Cl)、C相第二个绕组(C2)、C相第三个绕组(C3)、C相第四个绕组(C4);所述C相第一个绕组(Cl)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七嵌线槽(7)、第八嵌线槽(8)、第十一嵌线槽(11)、第十二嵌线槽(12);所述C相第二个绕组(C2)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第十六嵌线槽(16)、第十七嵌线槽(17)、第二十嵌线槽(20)、第二十一嵌线槽(21);所述C相第三个绕组(C3)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二十五嵌线槽(25)、第二十六嵌线槽(26)、第二十九嵌线槽(29)、第三十嵌线槽(30);所述C相第四个绕组(C4)的四条直线边分别嵌入所述第三十四条嵌线槽(34)、第三十五嵌线槽(35)、第二嵌线槽(2)、第三嵌线槽(3)。
【文档编号】H02K3/12GK204118888SQ201420463435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5日
【发明者】潘应新, 龚烈中, 张素洁 申请人:武汉华大新型电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