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排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22371发布日期:2018-06-17 21:01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铜排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铜排又称铜母排或铜汇流排,是由铜材质制作的,截面为矩形或倒角(圆角)矩形的长导体(现在一般都用圆角铜排,以免产生尖端放电),在电路中起输送电流和连接电气设备的作用。铜排在电气设备,特别是成套配电装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变电所的电气柜中,会用到许多铜排,但是由于铜排应用场合的特殊性,其在实际应用时会产生大量的热,因而为减少热量,提高载流能力,往往是通过增加铜排的散热面积来实现散热降温的目的,但是这样会导致铜排的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制作安装且能有效起对铜排起到散热作用的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铜排散热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其中一侧面设置为无封闭端盖的开口结构,其开口侧与铜排贴合紧密,在所述外壳内设有多个U型铜管,所述U型铜管之间平行设置且其端部之间串联并连通形成一个具有多个弯曲回路的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与铜排表面贴合,所述导流管两端设有冷却水进口以及冷却水出口,在所述外壳的壳体上设有供所述冷却水进口以及冷却水出口穿过并固定的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U型铜管外形设置为圆形管或方形管。

作为优选,所述U型铜管之间设有能将其固定卡紧的紧固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紧固装置设置为铜弹片夹,所述铜弹片夹固定于外壳内壁。

作为优选,所述铜弹片夹的高度小于U型铜管的直径。

作为优选,在所述外壳两侧对称设置有L型弹片,所述L形弹片与铜排卡紧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L形弹片的尾部水平端设置为上凸的弧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设置为耐高温的绝缘材料,且在其壳体上设有多个散热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之处是:所述铜排散热装置采用在铜排上设置具有多个弯曲回路且其内部充有冷却水的导流散热管,因而其散热效果更佳,更有助于铜排的散热,且其上设置有多个便于安装拆卸的装置,因而在实际应用时能根据需要进行及时的安装以及拆卸,便于后期维护与更换,节约人力,提高安装效率,实用性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安装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铜排散热装置,用于在铜排安装使用时对其进行散热,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其中一侧面设置为无封闭端盖的开口结构,其开口侧与铜排贴合紧密,在所述外壳1内设有多个U型铜管2,所述U型铜管2之间平行设置且其端部之间串联并连通形成一个具有多个弯曲回路的导流管3,所述导流管3与铜排表面贴合,所述导流管3两端设有冷却水进口4以及冷却水出口5,在所述外壳1的壳体上设有供所述冷却水进口4以及冷却水出口5穿过并固定的通孔。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将铜排在电气设备内安装完成后,根据需要选定某一区域的铜排安装所述散热装置,首先将散热装置的外壳1贴合置于铜排上,其开口侧朝向铜排,使得导流管3的管体完全与铜排的板体贴合紧密,然后在导流管3的冷却水进口4充入由冷却水箱提供的冷却水,冷却水继而顺着导流管的管路流动直至冷却水出口5并重新回流流入冷却水箱,再由冷却水箱重新处理制冷后流入导流管内,如此往复循环,由于导流管3的管壁与铜排的板体贴合紧密,因而冷却水能有效将铜排上产生的热量带走继而对铜排起到散热降温的目的,其散热效果好,效率高,速度快,实用性高。

为方便制作以及安装,所述U型铜管2外形设置为圆形管或方形管,尤其是方形的导流管,由于其管体与铜排的接触面积更大,因而散热效果更好,冷却水利用率更高。

而为进一步增强整体散热装置的稳定性,所述U型铜管2之间设有能将其固定卡紧的紧固装置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紧固装置6设置为铜弹片夹,所述铜弹片夹固定于外壳1内壁,所述铜弹片夹的高度小于U型铜管2的直径。因而,导流管能较为稳固的置于外壳内,方便安装以及拆卸。

另外,在实际制作时,为方便所述散热装置的安装以及拆卸,在所述外壳1两侧对称设置有L型弹片7,所述L形弹片7与铜排卡紧固定。所述L形弹片7的尾部水平端设置为上凸的弧形结构,因而在实际安装时,只需将L形弹片7与铜排卡紧固定,即可将整体散热装置较为稳固的安装于铜排上,不易滑落或掉落。

在实际制作时,还可以将所述外壳1设置为耐高温的绝缘材料,且在其壳体上设有多个散热孔,进一步增强其散热性能。

上述铜排散热装置采用在铜排上设置具有多个弯曲回路且其内部充有冷却水的导流散热管,因而其散热效果更佳,更有助于铜排的散热,且其上设置有多个便于安装拆卸的装置,因而在实际应用时能根据需要进行及时的安装以及拆卸,便于后期维护与更换,节约人力,提高安装效率,实用性高。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