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3800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尤其是一种可迅速且稳固装设二轴承的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



背景技术:

请参照图1所示,公开了一种现有外转子马达9,该外转子马达9包括一个基座91、两个轴承92、一个定子93及一个转动件94。该基座91具有一个轴管911容设该二轴承92;该定子93结合于该轴管911的外周面,使该轴承92及该定子93在该轴管911的径向上互相对位;该转动件94具有一个转轴941伸入该轴管911并与该轴承92可转动地结合。

但是,由于两个轴承92必须同时相对于该轴管911及转动件94固定于默认位置,因此该现有外转子马达9组装过程较为复杂,且可能导致运作上或组装稳定度上的问题。详言之,在转轴941及两个轴承92的组装过程中,必须先将转轴941穿过两个轴承92,并通过该轴管911的底端开口于该转轴941组装一c形环扣。然而,若过度下压该转轴941而使该c形环扣无法抵接于靠近该轴管911的底端开口的轴承92,则可能导致该转动件94在运转过程中产生轴向震动;另外地,若将该转动件94再往上提拉直至该c形环扣抵接于该轴承92,则无法确认靠近该轴管911的顶端开口的轴承92是否产生脱离。此外,上述外转子马达9也无法用于组装不同尺寸的两个轴承,故确实仍有加以改善的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不仅更便于轴承设计组装,且仍能为该定子组件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

本发明的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包括一个下轴承座,具有个一轴管、一个第一容室及一个接合肩部,该第一容室连通该轴管的内部空间,该接合肩部设置于该轴管的外周面;一个铁芯,具有一个结合通道,该铁芯结合于该下轴承座且抵接该接合肩部;及一个上轴承座,具有一个固接部、一个第二容室及一个承载部,该第二容室连通该固接部的内部空间,该承载部抵接该铁芯;其中该轴管及该固接部分别由该结合通道的两端伸入该结合通道内,且该接合肩部及该承载部的最大径向宽度均大于该结合通道的最大径向宽度。据此,本发明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可以更便于轴承组装,且可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

其中,该第一容室及该第二容室的最大径向宽度均大于该固接部的内部空间的最大径向宽度;该结构具有更进一步增加激磁部的径向宽度,以提升马达最大扭力等功效。

其中,该第二容室的最大径向宽度大于或等于该第一容室的最大径向宽度。

其中,该下轴承座还具有一个第三容室,该第三容室连通该第一容室及该轴管的内部空间,该第三容室的最大径向宽度小于该第一容室的最大径向宽度,且该第三容室的最大径向宽度大于该固接部的内部空间的最大径向宽度;该结构具有使该下轴承座可适用于不同尺寸的轴承的功效。

其中,另包括一个第一轴承及一个第二轴承,该第一轴承设于该第一容室,该第二轴承设于该第二容室,且该第一轴承的外径不大于该第二轴承的外径;该结构具有可视需求以具有最适当尺寸的轴承承载结合于该定子组件的转子的功效。

其中,另包括一个第一轴承及一个第二轴承,该第一轴承设于该第三容室,该第二轴承设于该第二容室,且该第一轴承的外径小于该第二轴承的外径;该结构具有可视需求以具有最适当尺寸的轴承承载结合于该定子组件的转子的功效。

其中,该承载部具有一个环底板及一个侧墙,该环底板及该侧墙形成该第二容室,该第二轴承凸出于该侧墙。

其中,该承载部具有一个环底板及一个侧墙,该环底板及该侧墙形成该第二容室,该第二轴承与该侧墙齐平。

其中,该承载部具有一个环底板,该铁芯具有一个绝缘套,该绝缘套在朝向该上轴承座的表面形成一个侧墙部,该环底板及该侧墙部共同容置该第二轴承。

其中,该第一容室部分位于该结合通道内;或者,该第一容室完全位于该结合通道外。

其中,该下轴承座具有一个第一开口端,该第一开口端形成于该轴管的一端,且该第一开口端位于该结合通道内。

其中,该上轴承座具有一个第二开口端,该第二开口端形成于该固接部的一端,且该第二开口端位于该结合通道内。

其中,该固接部及该轴管于该轴管的轴向上间隔设置;该结构具有供该上轴承座可确实抵接于该铁芯等功效。

其中,该上轴承座具有一个第二开口端,该第二开口端形成于该固接部的一端,且该第二开口端位于该结合通道内,该第一开口端沿垂直于该轴管的轴向的一径向形成一个内顶面及一个外顶面,该第二开口端沿该径向形成一个内环面及一个外环面,其中该内环面朝向该内顶面,该外环面朝向该外顶面;该结构具有更稳固地结合该下轴承座、该铁芯及该上轴承座等功效。

其中,该上轴承座具有一个第二开口端,该第二开口端形成于该固接部的一端,且该第二开口端位于该结合通道内,该第一开口端沿该轴管的外周方向形成交替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顶面及至少一个第二顶面,该第二开口端沿该外周方向形成交替设置的至少一个齿顶面及至少一个齿底面,其中该齿顶面朝向该第一顶面,该齿底面朝向该第二顶面;该结构具有更稳固地结合该下轴承座、该铁芯及该上轴承座等功效。

其中,该第二开口端具有一个外导斜面;该结构具有可更轻易地将上轴承座导入该结合通道等功效。

其中,该铁芯形成该结合通道的内周壁,该结合通道的内周壁紧配结合于该轴管的外周壁及该固接部的外周壁。

其中,该铁芯形成该结合通道的内周壁,该结合通道的内周壁及该轴管的外周壁之间还具有一个黏胶层。

其中,该铁芯形成该结合通道的内周壁,该结合通道的内周壁及该固接部的外周壁之间还具有一个黏胶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一种现有外转子马达的结构侧剖示意图;

图2: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的组合剖视图;

图4: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的部分组合剖视图;

图5: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具有较小尺寸的第一轴承的组合剖视图;

图6: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的下轴承座仅具有单一轴承容室的组合剖视图;

图7: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的下轴承座仅具有单一轴承容室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组合剖视图;

图8: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的下轴承座及上轴承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9: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的下轴承座及上轴承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的下轴承座及上轴承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的组合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下轴承座11轴管

12第一容室13第一开口端

131内顶面132外顶面

133第一顶面134第二顶面

14接合肩部15第三容室

2铁芯21结合通道

211第一端212第二端

22激磁部221极柱

222绕线23绝缘套

231侧墙部

3上轴承座31固接部

32第二容室33第二开口端

331内环面332外环面

333齿顶面334齿底面

335外导斜面34承载部

341环底板342侧墙

4第一轴承

5第二轴承

w1接合肩部最大径向宽度w2第一容室最大径向宽度

w3结合通道最大径向宽度w4承载部最大径向宽度

w5第二容室最大径向宽度w6固接部内部空间最大径向宽度

w7第三容室最大径向宽度

d1第一轴承外径d2第二轴承外径

﹝现有技术﹞

9外转子马达91基座

911轴管92轴承

93定子94转动件

941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2至图4,为本发明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的第一实施例。该定子组件包括一下轴承座1、一铁芯2、一上轴承座3、一第一轴承4及一第二轴承5,其中,该下轴承座1及上轴承座3均结合于该铁芯2上,该第一轴承4结合于该下轴承座1上,而该第二轴承5则结合于该上轴承座3上。其中,该下轴承座1及上轴承座3中的“上”、“下”仅对应于各附图中的方位,并非限制本发明的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的实际安装状态。

详言之,该定子组件的下轴承座1具有一轴管11,该轴管11沿一轴向延伸,且一第一容室12及一第一开口端13分别形成于该轴管11在该轴向上的两端,其中,该第一容室12连通该轴管11的内部空间。该下轴承座1还具有一接合肩部14,该接合肩部14设置于该轴管11的外周面,其中,该下轴承座1较佳由金属材料构成。其中,该接合肩部14在垂直于该轴向的径向上具有一最大径向宽度w1;且该第一容室12具有一最大径向宽度w2。

该定子组件的铁芯2包括一结合通道21及多个激磁部22,该结合通道21在该轴向上形成一第一端211及一第二端212,以供该轴管11由该第一端211伸入该结合通道21并使该第一开口端13位于该结合通道21内,且该铁芯2较佳以形成该第一端211的一侧抵接于该接合肩部14,以便该铁芯2可稳固地设置于该下轴承座1上。该多个激磁部22环绕该结合通道21设置,各激磁部22均具有一极柱221及一绕线222,其中,该极柱221沿垂直于该轴向的一径向延伸,而该绕线222环绕固定于该极柱221的外周面。其中,该结合通道21在该径向上也具有一最大径向宽度w3,且该接合肩部14的最大径向宽度w1大于该结合通道21的最大径向宽度w3。

该定子组件的上轴承座3包括一固接部31及一第二容室32,该固接部31及该第二容室32分别位于该上轴承座3在该轴向上的两侧,且该第二容室32连通该固接部31的内部空间。一第二开口端33形成于该固接部31背向该第二容室32的一端,且该上轴承座3以一承载部34形成该第二容室32。该固接部31由该结合通道21的第二端212伸入该结合通道21,使该第二开口端33位于该结合通道21内,而第二容室32及该承载部34则位于该结合通道21外,且该承载部34抵接于该铁芯2形成该第二端212的一侧,其中,该上轴承座3较佳由金属材料构成。其中,该承载部34可包括一环底板341及一侧墙342,该环底板341较佳为沿垂直于该轴向的径向延伸,而该侧墙342则连接于该环底板341的径向外缘,以由该环底板341及侧墙342共同形成该第二容室32。另外地,该承载部34在垂直于该轴向的径向上具有一最大径向宽度w4;该第二容室32具有一最大径向宽度w5;且该固接部31的内部空间也具有一最大径向宽度w6。其中,该承载部34的最大径向宽度w4大于该结合通道21的最大径向宽度w3,而该第一容室12的最大径向宽度w2及该第二容室32的最大径向宽度w5均大于该固接部31的内部空间的最大径向宽度w6。通过该接合肩部14及该承载部34的最大径向宽度w1、w4均大于该结合通道21的最大径向宽度w3,该下轴承座1及上轴承座3可以稳固地与该铁芯2结合为一体。此外,设置该第一容室12及该第二容室32的最大径向宽度w2、w5均大于该固接部31的内部空间的最大径向宽度w6,这样可以更进一步增加该激磁部22的径向宽度,进而提升马达最大扭力。另外地,该第一容室12的最大径向宽度w2较佳不大于该第二容室32的最大径向宽度w5。

该定子组件的该第一轴承4设于该下轴承座1上,且容置于该第一容室12中;该第二轴承5则设于该上轴承座3上,且容置于该第二容室32中。其中,该第一轴承4及第二轴承5在垂直于该轴向的径向上各具有一外径d1、d2,且该第一轴承4的外径d1不大于该第二轴承5的外径d2。借此,可视需求以具有最适当尺寸的轴承承载结合于该定子组件的转子。此外,容置于该第二容室32中的第二轴承5可在该轴向上凸出于该承载部33的侧墙342的顶端;或者,该第二轴承5也可与该侧墙342的顶端齐平。

该定子组件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该铁芯2形成该结合通道21的内周壁,该结合通道21的内周壁紧配结合于该轴管11的外周壁及该固接部31的外周壁,以固定该铁芯2与该下轴承座1及该上轴承座3的相对位置。或者,也可于该铁芯2的内周壁与该轴管11的外周壁之间及/或该固接部31的外周壁之间形成一黏胶层,以提升该铁芯2与该下轴承座1及该上轴承座3的结合稳固性。该下轴承座1的轴管11及该上轴承座3的固接部31较佳于该轴向上间隔设置,以便该承载部34可确实抵接于该铁芯2形成该第二端212的一侧。同时,通过该下轴承座1形成该接合肩部14,以及该上轴承座3形成该承载部34,该铁芯2的两侧分别形成该第一端211及第二端212,该铁芯2的两侧可分别贴坐于该接合肩部14及该承载部34,使该下轴承座1、铁芯2及上轴承座3紧密的结合为一体。该三者结合为一体的方式如前述,可为紧配结合、胶黏结合或两者并用。

请参照图4及图5图所示,该定子组件的下轴承座1可还具有一第三容室15,该第三容室15于该轴向上形成于该第一容室12及该轴管11的内部空间之间,且该第三容室15连通该第一容室12及该轴管11的内部空间。其中,该第三容室13具有一最大径向宽度w7,该最大径向宽度w7小于该第一容室12的最大径向宽度w2。借此,该下轴承座1可适用于不同尺寸的轴承4,即若该轴承4所选用的尺寸较大,可将其组设于该第一容室12中;而若该轴承4所选用的尺寸较小,可将其组设于该第三容室15中。

请参照图6及图7所示,该定子组件的下轴承座1可仅具有该第一容室12。如图6所示,该第一容室12的最大径向宽度w2可大于该结合通道21的最大径向宽度w3,且该第一容室12完全位于该结合通道21外;或者,如图7所示,也可设置该第一容室12的最大径向宽度w2小于该结合通道21的最大径向宽度w3,以便该第一容室12部分位于该结合通道21内。

通过上述结构,由于该上轴承座3的承载部34抵接于该铁芯2形成该第二端212的一侧,因此能够稳固地承载该第二轴承5并确保该第二轴承5不会相对该铁芯2产生移动。此外,由于该下轴承座1及该上轴承座3分隔设置,因此在马达组装过程中可以视需求调整该转子穿过该铁芯2的结合通道21的时机,以避免该上轴承座3及该第二轴承5脱离默认位置而影响该定子组件的结构稳固性。

请参照图8,为本发明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相较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本实施例的下轴承座1的第一开口端13沿该轴管11的径向形成一内顶面131及一外顶面132,且该内顶面131及该外顶面132在该轴管11的轴向上具有高度差;此外,该上轴承座3的第二开口端33也沿该径向形成一内环面331及一外环面332,且该内环面331及该外环面332在该轴向上也具有高度差。上述的内环面331朝向该内顶面131,该外环面332朝向该外顶面132;同时,该内顶面131及该外顶面132之间的高度差,较佳在该径向上与该内环面331及该外环面332之间的高度差相重叠。详言之,在该轴向上,该外环面332可凸出于该内环面331外,且该内顶面131凸出于该外顶面132外,使该内顶面131位于该内环面331及外环面332之间,以便该固接部31部分夹固于该轴管11及该铁芯2之间。或者,也可相反地设置该内环面331在该轴向上凸出于该外环面332外,且该外顶面132凸出于该内顶面131外,使该外顶面132位于该内环面331及外环面332之间,以便该轴管11部分夹固于该固接部31及该铁芯2之间。借此,该上轴承座3伸入该结合通道21内的长度可以更长,进而可更稳固地结合于该铁芯2。

请参照第9图,为本发明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的第三实施例。相较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本实施例的下轴承座1的第一开口端13沿该轴管11的外周方向形成交替设置的至少一第一顶面133及至少一第二顶面134,且该第一顶面133及该第二顶面134在该轴管11的轴向上具有高度差;此外,该第二开口端33也沿该外周方向形成交替设置的至少一齿顶面333及至少一齿底面334,且该齿顶面333及该齿底面334在该轴管11的轴向上也具有高度差。该齿顶面333系朝向该第一顶面133,该齿底面334朝向该第二顶面134;同时,该第一顶面133及该第二顶面134之间的高度差,较佳在该外周方向上与该齿顶面333及该齿底面334之间的高度差相重叠。借此,该上轴承座3伸入该结合通道21内的长度可以更长,进而可更稳固地结合于该铁芯2。

请参照图10,为本发明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的第四实施例。相较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本实施例的上轴承座3的第二开口端33具有一外导斜面335,且该外导斜面335于该轴管11的径向上朝外设置。借此,在该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的组装过程中,该上轴承座3的第二开口端33可通过该外导斜面335而更轻易地导入该结合通道21内。此外,该下轴承座1的第一开口端13也可以对应于该第二开口端33的外导斜面335的形状,设置为在该径向上朝内的形状,以免与该外导斜面335互相干涉而影响该上轴承座3抵靠该铁芯2的效果。

请再参照图11,为本发明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的第五实施例。相较于前述各实施例的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该上轴承座3的承载部34仅具有环底板341,而该铁芯2的一绝缘套23部分位于各激磁部22的极柱221及绕线222之间,且该绝缘套23在朝向该上轴承座3的表面形成一侧墙部231,以便由该承载部34的环底板341及该侧墙部231共同构成该第二容室32。其中,该绝缘套23较佳由塑料射出成型一体包覆的方式结合于各极柱221,以供该绕线222缠绕其外表面。此外,该第二轴承5的外周面较佳与该环底板341的外周面齐平,或者在径向上略为凸出于该环底板341的外周面,以便该第二轴承5的外周面可稳固地抵接该侧墙部231。通过上述结构,可在不影响组装强度的前提下,简化该上轴承座3的结构。

综上所述,本发明外转子马达定子组件可以提供更为便于组装的轴承组装结构。此结构不仅可在马达组装过程中用于供组装者视需求调整该转子穿过该铁芯2的结合通道21的时机,以避免该上轴承座3及该第二轴承5脱离默认位置,并且通过该铁芯2的两侧分别形成该第一端211及第二端212,该铁芯2的两侧分别贴坐于该接合肩部14及该承载部34,使该下轴承座1、铁芯2及上轴承座3可紧密的结合为一体,故仍能为该定子组件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