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盲人避障手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8282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充电盲人避障手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盲人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盲人避障手环。



背景技术:

盲人避障手环是盲人避障的一种辅助用品,但手环是一种电子产品,需要由电池供电,而由于盲人不能视物,对电池的充电就成了盲人应用避障手环的一个障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由于盲人不能视物,造成使用避障手环时对电池充电不方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盲人避障手环。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线充电盲人避障手环,包括如下内容:

所述无线充电盲人避障手环由无线充电部分和手环部分两部分构成,无线充电部分由充电器和无线充电发射器组成,手环部分由无线充电接收器、电池和避障手环主板组成;

所述无线充电发射器由芯片U1—SGM46000作为主芯片,U1的VCC脚接电源VCC,芯片U1的CK_RS脚接电容C1和电容C2的一端,电容C1另一端接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线GND,芯片U1的MODE脚接电容C3和电阻R1的一端,电容C3与电阻R1的另一端相联接,并联接地线GND,芯片U1的GND引脚接地线GND,芯片U1的ST1脚接发射线圈L1,发射线圈L1的另一端接芯片U1的ST2引脚;

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包括接收线圈L2,线圈L2的线圈中点引脚接无线充电接收器的地线AGND,线圈L2的一端接二极管D1的正极,线圈L2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1的负极接二极管D2的负极,并与电容C4的一端和5V输出端相联接,电容C4的另一端与无线充电接收器的地线AGND相联接。

无线充电部分的充电器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再由无线充电发射器将电能转化为磁能,通过磁场将能量传递,手环部分的无线充电接收器接收磁能,并将磁能重新转换为电能,并通过直流电的方式给电池充电,此过程实现了无线充电,再由电池给避障手环主板供电,实现手环的各种功能,这种手环在充电时无需连接充电线,通过空间中磁能与电能的转换即可完成充电过程,解决了由于盲人不能视物,造成使用避障手环时对电池充电不方便的问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无线充电的盲人避障手环,无需通过有线方式连接充电器,在盲人应用时,只需将手环放置在无线充电发射器上即可实现电池的充电,避免盲人使用避障手环时对电池充电不方便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原理框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发射器电路原理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接收器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原理框图,无线充电盲人避障手环由无线充电部分和手环部分两部分构成,无线充电部分由充电器和无线充电发射器组成,手环部分由无线充电接收器、电池和避障手环主板组成。

无线充电部分的充电器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充电器使用市面常见的5V、2A的手机充电器,连接无线充电发射器,由无线充电发射器将电能转化为磁能,通过磁场将能量传递,手环部分的无线充电接收器接收磁能,并将磁能重新转换为电能,并通过直流电的方式给电池充电,此过程实现了无线充电;再由电池给避障手环主板供电,实现手环的各种功能,这种手环在充电时无需连接充电线,通过空间中磁能与电能的转换即可完成充电过程,解决了由于盲人不能视物,造成使用避障手环时对电池充电不方便的问题。

图2所示为无线充电发射器的电路原理图,无线充电发射器由芯片U1——SGM46000作为主芯片,U1的VCC脚接电源VCC,U1的CK_RS脚接电容C1和电容C2的一端,电容C1另一端接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线GND,U1的MODE脚接电容C3和电阻R1的一端,电容C3与电阻R1的另一端相联接,并联接地线GND,U1的GND引脚接地线GND,U1的ST1脚接发射线圈L1,发射线圈L1的另一端接U1的ST2引脚。

芯片SGM46000是一款无线充电专用芯片,此芯片配合外围器件可将可将充电器产生的5V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变化的电流信号,电流信号驱动线圈产生交流变化的磁场,从而通过交变的电磁场将能量发射到空间。

图3所示为无线充电接收器的电路原理图,无线充电接收器包括接收线圈L2,L2的线圈中点引脚接无线充电接收器的地线AGND,L2的一端接二极管D1的正极,L2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2的正极,D1的负极接D2的负极,并与电容C4的一端和5V输出端相联接,电容C4的另一端与AGND相联接。

无线充电发射器产生的交变电磁场,会通过电磁波传播出去,而感应电压的产生与磁通量的变化相关,线圈内部变化的磁场可以产生感应电压,所以无线充电接收器的接收线圈可收集空间中的磁能,产生感应电压,再通过二极管的整流功能,产生了直流电压。直流电压可用来给电池充电,从而完成了充电过程。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