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压无功补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85699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压无功补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配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压无功补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低压无功补偿装置已经渗透到电能的产生、输送、分配和应用的各个环节,广泛应用到工业系统、电力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系统、新能源系统和日常生活中,是使用电能的其他所有产业的基础技术。低压无功补偿装置通常由箱体和设置在箱体内的无功补偿电器部件组成,无功补偿电器部件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不及时散发出来会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现有的低压无功补偿装置通常采用自然风散热或简单的风机吹风散热,但其散热效果始终较差,尤其针对大型低压无功补偿装置,常规的散热手段更是无法满足正常的散热需求,导致设备损伤,使电网的安全隐患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性能好的低压无功补偿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压无功补偿装置,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底部的支腿,所述箱体内的下部设置横向的隔热板,所述隔热板将箱体分隔为位于上方的安装室和位于下方的散热室,所述安装室内设置无功补偿电器部件。所述隔热板上均匀设置多个竖向的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朝上、热端朝下。所述散热室侧面和背面分别设置一排沿横向排布的进风口,所述箱体底部的中心设置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内设置第一散热风扇。

优选的,所述箱体的侧面及背面分别设置多条贴附在箱体外表面的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呈竖向且与进风口一一对应,导风通道的下端通过进风口与散热室内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导风通道由上至下逐渐变小。

优选的,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设置第二散热风扇。

本实用新型具备的有益效果集中体现在:能够增强低压无功补偿装置的散热性能,极大的提升其使用寿命。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散热主要通过低成本、低功耗的半导体制冷片实现,通过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制冷,通过冷端与安装室内的空气进行内循环式的热交换。外界的冷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散热室内,并通过第一散热风扇由出风口排出,从而将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与外界冷空气进行外循环式热交换,确保了热端的散热,进而提高了冷端的制冷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结构更加的简单、成本更低、散热性能更好。优选设置的导风通道使得冷空气沿着箱体表面由上至下运动,进一步提高了箱体侧面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后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4所示的一种低压无功补偿装置,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底部的支腿1,箱体1正面通常设置有门板。如图3所示,所述箱体内的下部设置横向的隔热板2,所述隔热板2将箱体分隔为位于上方的安装室3和位于下方的散热室4。所述隔热板2用于阻隔安装室3和散热室4之间的热量交换,所述安装室3内设置无功补偿电器部件,无功补偿电器部件用于进行无功补偿,此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所述隔热板2上均匀设置多个竖向的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半导体制冷片5,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的冷端朝上、热端朝下,也就是说半导体制冷片5朝上的一面为冷端,朝下的一面为热端。所述散热室4侧面和背面分别设置一排沿横向排布的进风口6,所述箱体底部的中心设置出风口7,所述出风口7内设置第一散热风扇8。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散热主要通过低成本、低功耗的半导体制冷片5实现,通过半导体制冷片5的冷端制冷,通过冷端与安装室3内的空气进行内循环式的热交换,更好的做法是,如图4所示,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的冷端设置第二散热风扇10,通过第二散热风扇10可以促进内循环的速度,提高半导体制冷片5冷端与安装室3内空气的热交换。外界的冷空气通过进风口6进入散热室4内,并通过第一散热风扇8由出风口7排出,从而将半导体制冷片5的热端与外界冷空气进行外循环式热交换,确保了热端的散热,进而提高了冷端的制冷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结构更加的简单、成本更低、散热性能更好。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性能,更好的做法还可以是,结合图1-3所示,所述箱体的侧面及背面分别设置多条贴附在箱体外表面的导风通道9,所述导风通道9呈竖向且与进风口6一一对应,也就是每一个进风口6处均有一条导风通道9。导风通道9呈筒状,朝向箱体的一面直接由箱体壁构成,导风通道9的下端通过进风口6与散热室4内部连通。导风通道9使得冷空气沿着箱体表面由上至下运动,进一步提高了箱体侧面的散热效果。更好的做法是,所述导风通道9由上至下逐渐变小,这样更加便于将冷空气汇入导风通道9内,降低了第一散热风扇8的负荷,增加了冷空气流量,提高了散热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