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及风扇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82585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马达及风扇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及风扇马达。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马达的质量检查具有被称为热冲击试验的一项。该热冲击试验是用于通过对马达从高温到低温反复施加急剧的温度变化,使构成马达的各种部件反复进行膨胀及收缩,从而检查马达的质量的试验。在该试验中产生的缺陷具有部件的变形、破裂等各种情况。特别地,作为要解决构成马达的部件之一(磁铁磁轭)的称为脱落的缺陷的公报,例如在日本国公开公报第2000-152524号公报中有记载。

日本国公开公报第2000-152524号公报公开了一种采用了螺旋状弹簧的磁轭构造。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日本国公开公报第2000-152524号公报所记载的磁轭构造中,转子磁轭在径向外侧固定于转子架。即,在转子磁轭的径向内侧仅配置有磁铁,且未与转子架固定。因此,转子磁轭的保持强度不充分。即,热冲击试验中,存在转子磁轭从转子架脱落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降低转子磁轭从转子架脱落的可能性的马达及风扇马达。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第一实施方式为一种马达,其具有:静止部;以及被支撑为能够以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的旋转部,上述马达的特征在于,上述静止部具有:根据驱动电流产生磁通的电枢;以及配置于上述电枢的径向内侧的轴承,上述旋转部具有:支承于上述轴承的轴;固定于上述轴的树脂制的转子架;固定于上述转子架的金属制的转子磁轭;以及位于上述电枢的径向外侧且固定于上述转子磁轭的磁铁,上述转子架具有:位于上述电枢的上侧的架盖部;从上述架盖部的径向外端向下侧延伸的圆筒形状的架圆筒部;以及在比上述架圆筒部靠径向内侧,从上述架盖部向下侧延伸的第一凸部,上述转子磁轭具有固定于上述架圆筒部的内周面的磁轭圆筒部,上述转子磁轭的轴向上部与上述第一凸部及上述架圆筒部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第二实施方式根据示例性的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子磁轭还具有从上述磁轭圆筒部的轴向上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磁轭凸缘部,上述磁轭凸缘部的朝向径向内侧的内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一凸部的外表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第三实施方式根据示例性的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上述架盖部在比上述第一凸部靠径向内侧具有向轴向上侧凹陷的凹部。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第四实施方式根据示例性的第三实施方式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并向轴向上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部。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第五实施方式根据示例性的第三实施方式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并向轴向上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部。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第六实施方式根据示例性的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子架具有从上述第一凸部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第二凸部。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第七实施方式根据示例性的第六实施方式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凸部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并向轴向上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部。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第八实施方式根据示例性的第七实施方式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倾斜部具有相对于上述电枢呈凹状的弯曲面。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第九实施方式根据示例性的第七实施方式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倾斜部具有相对于上述电枢呈凸状的弯曲面。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第十实施方式根据示例性的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多个上述第一凸部中至少一个第一凸部的周向长度与其它第一凸部的周向长度不同。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第十一实施方式根据示例性的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以中心轴为中心,与多个上述第一凸部中周向长度最长的上述第一凸部相反的一侧的上述架盖部的上表面具有能够配置平衡修正部件的槽。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第十二实施方式根据示例性的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在周向上,多个上述第一凸部各自的中心线不均匀地配置。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第十三实施方式根据示例性的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凸部为环状,且周向上,径向的厚度不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第十四实施方式根据示例性的第十三实施方式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以中心轴为中心,与上述第一凸部中径向厚度最厚的上述第一凸部相反的一侧的上述架盖部的上表面具有能够配置平衡修正部件的槽。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第十五实施方式是一种风扇马达,其特征在于,具有:示例性的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马达;以及从上述转子架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多个动叶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能够提供降低了转子磁轭从转子架脱落的可能性的马达及风扇马达。另外,风扇马达具有上述的马达,因此,能够降低转子磁轭从转子架脱落的可能性。

根据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a)是表示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子架压入转子磁轭及磁铁时的情形的图。

图2(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子架的热膨胀时的变形的图。

图3(a)~(d)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

图4(a)~(c)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

图5(a)~(c)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仰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的马达的仰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的马达的仰视图。

图9是将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应用到风扇马达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一实施方式。此外,本申请中,将与中心轴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中心轴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另外,本申请中,将轴向设为上下方向,且相对于电枢,将转子盖部侧设为上,从而对各部分的形状及位置关系。但是,并非意图通过该上下方向的定义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制造时或使用时的朝向。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马达M具有静止部2和旋转部1。旋转部1能够以中心轴J为中心旋转地由静止部2支承。

旋转部1具有轴11、转子架12、转子磁轭13、以及磁铁14。轴11支承于轴承22。本实施方式的轴承22是滑动轴承。但是,也可以使用流体轴承或玉轴承代替滑动轴承。

转子架12是固定于轴11的树脂制的部件。转子架12具有架盖部121及架圆筒部122。架盖部121位于电枢21的上侧。架圆筒部122是从架盖部12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下侧延伸的圆筒形状的部位。

转子磁轭13是固定于转子架12的金属制的部件。转子磁轭13固定于架圆筒部122的内周面。磁铁14位于电枢21的径向外侧,且固定于转子磁轭13的内周面。即,磁铁14在径向上与电枢21对置。

静止部2具有电枢21、轴承22、基座部23、以及电路基板24。当从外部电源供给驱动电流时,根据该驱动电流,在电枢21产生磁通。通过作用该磁通,从而在电枢21与磁铁14之间产生周向的扭矩。其结果,旋转部1以中心轴J为中心进行旋转。

电枢21具有定子铁芯211、绝缘体212以及线圈213。定子铁芯211例如由是电磁钢板在轴向上层叠而成的层叠钢板构成。绝缘体212由作为绝缘材料的树脂构成。绝缘体212覆盖定子铁芯211的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周向的两端面。线圈213由卷绕于绝缘体212的导线构成。在电枢21的径向内侧配置有轴承22。

基座部23位于电路基板24的下侧,且相对于中心轴J大致垂直地扩展。另外,基座部23具有以将轴承22收纳于径向内侧的方式向轴向上方延伸的轴承座231。轴承座231在径向外侧支承有电枢21。轴承座231还在与后述的导通销214在轴向上重合的位置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基座贯通孔232。

电路基板24位于电枢21的下侧且基座部23的上侧,且相对于中心轴J大致垂直地扩展。在电路基板24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搭载有用于对线圈213供给驱动电流的电子电路。构成线圈213的导线经由导通销214与电路基板24连接。此外,经由通过基座贯通孔232的未图示的连接器,电路基板24和外部电源连接。

<1.第一实施方式>

图2(a)是表示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子架12压入转子磁轭13及磁铁14时的情形的图。图2(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子架12的热膨胀时的变形的图。

如图2(a)所示,转子架12在比架圆筒部122靠径向内侧具有从架盖部121向下侧延伸的第一凸部123。另外,压入转子磁轭13,直至转子磁轭13的轴向上部在径向上位于第一凸部123与架圆筒部122之间。即,转子磁轭13的轴向上部与第一凸部123及架圆筒部122接触。转子磁轭13具有固定于架圆筒部122的内周面的磁轭圆筒部131。因此,也能够换言之,磁轭圆筒部131的轴向上部与第一凸部123及架圆筒部122接触。

如图2(b)的箭头所示,在上述的热冲击试验时,特别是在设为高温时,转子架12与内周面及外周面一起向径向外侧变形。箭头A是过渡到高温时的转子圆筒部122的变形方向。箭头B是过渡到高温时的第一凸部123的变形方向。在高温过渡时,转子架12和转子磁轭13一起向径向外侧变形。但是,由于转子架12和转子磁轭13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因此,变形量产生差异,存在转子磁轭脱落的可能性。

在此,在假设转子架不具有第一凸部的情况下,转子架仅产生向由箭头A表示的方向的变形。因此,固定有磁铁的转子磁轭具有从转子架脱离的可能性。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转子架122具有第一凸部123,因此,不仅向由箭头A表示的方向变形,而且还向由箭头B表示的方向变形。因此,追随转子圆筒部122的向径向外侧的变形,第一凸部123也向径向外侧变形。即,维持从径向内外夹持转子磁轭13的状态。由此,能够降低固定有磁铁14的转子磁轭13从转子架12脱离的可能性。

转子磁轭13还具有从磁轭圆筒部131的轴向上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磁轭凸缘部132。磁轭凸缘部132的朝向径向内侧的内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凸部123的外表面接触。通过具有磁轭凸缘部132,从而转子磁轭13与转子架12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转子磁轭13从转子架12脱离的可能性。

图3(a)~(d)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各图所记载的圆示出了图1的被圆P包围的部分。图3(a)、图3(b)、图3(c)、以及图3(d)分别仅第一凸部123的形状不同。

图3(a)所示的第一凸部123A的下端的轴向位置与转子磁轭13的磁轭凸缘部132的下端的轴向位置大致相同。由此,确保转子架12与转子磁轭13的接触面积,并且也确保转子磁轭13向转子架12的压入可操作性。另外,第一凸部123A不是设于架盖部121的下表面的整个区域,而是设于径向一部分。因此,如图1所示,例如能够避免与如绝缘体212那样位于径向内侧的其它部件的干涉。换而言之,提高其它部件的设计自由度,并且也有助于轴向的薄型化。

图3(b)所示的第一凸部123B的下端位于比转子磁轭13的磁轭凸缘部132的下端靠轴向上侧。由此,与图3(a)的实施方式相比,提高转子磁轭13向转子架12的压入可操作性。

图3(c)所示的第一凸部123C的下端位于比转子磁轭13的磁轭凸缘部132的下端靠轴向下侧。由此,与图3(a)的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充分确保转子架12与转子磁轭13的接触面积。

图3(d)所示的第一凸部123D的下端的轴向位置与图3(a)的实施方式同样地与转子磁轭13的磁轭凸缘部132的下端的轴向位置大致相同。但是,第一凸部123D的径向内表面与轴11连接。即,第一凸部123D向径向内侧延伸至与轴11连接。由此,可预期第一凸部123D的刚性的提高。即,在将固定有磁铁14的转子磁轭13向转子架12压入时,能够抑制转子架12破裂。

<2.第二实施方式>

图4(a)~(c)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各图所记载的圆示出了图1的被圆P包围的部分。图4(a)、图4(b)、以及图4(c)分别仅凹部124的形状不同。

如图4(a)所示,转子架12的架盖部121在比第一凸部123靠径向内侧具有向轴向上侧凹陷的凹部124。在此,在热冲击试验或安装马达M的实机侧的环境下,在从高温到低温反复施加急剧的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凹部124周边的部位由于反复进行膨胀及收缩而发生变形。通过设置凹部124,能够降低该变形时产生的应力。即,能够抑制在凹部124周边的部位产生破裂等不良情况。

如图4(b)所示,凹部124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并向轴向上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部1241A。另外,如图4(c)所示,凹部124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并向轴向上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部1241B。第一倾斜部1241A及第一倾斜部1241B能够考虑凹部124周边的部位的变形及转子架12的成型容易度而适当选择。

<3.第三实施方式>

图5(a)~(c)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各图所记载的圆示出了图1的被圆P包围的部分。图5(a)、图5(b)、以及图5(c)分别仅第二凸部125的形状不同。

如图5(a)所示,转子架12具有从第一凸部123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第二凸部125。由此,能够确保第一凸部123周边的刚性。

如图5(b)所示,第二凸部125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并向轴向上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部1251A。第二倾斜部1251A具有相对于电枢21呈凹状的弯曲面。另外,如图5(c)所示,第二凸部125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并向轴向上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部1251B。第二倾斜部1251B具有相对于电枢21呈凸状的弯曲面。第二倾斜部1251A及第二倾斜部1251B能够考虑第二凸部125周边的部位的变形及转子架12的成型容易度而适当选择。

<4.变形例>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仰视图。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多个第一凸部(123a、123b、123c)。C1、C2、以及C3分别是多个第一凸部(123a、123b、123c)的中心线。另外,由各中心线(C1、C2、C3)中相邻的中心线构成的中心角(θ1、θ2、θ3)相同。即,各中心角(θ1、θ2、θ3)均为120度。

在此,多个第一凸部(123a、123b、123c)中至少一个第一凸部的周向长度与其它第一凸部的周向长度不同。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部123a的周向长度与第一凸部123b及第一凸部123c的周向长度不同。第一凸部123b及第一凸部123c的周向长度相同。

更具体而言,第一凸部123a的中心角是第一凸部123b或第一凸部123c的中心角与θ4的2倍相加后的角度。此外,本实施方式中,θ4示例性地图示为15度,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在此,转子架12的架圆筒部122为径向厚度固定的圆筒形状。即,不具有周向的偏差。与其相对,在多个第一凸部123具有周向的偏差。在假设在多个第一凸部没有周向的偏差的情况下,对于架圆筒部的径向的变形,多个第一凸部也在周向上平衡良好地追随。即,向保持于架圆筒部与多个第一凸部之间的转子磁轭施加的反作用力在周向上取得平衡。在该反作用力比较小的情况下,转子磁轭13会在轴向上比较容易地脱离。

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中,意图性地产生周向的偏差。即,在周向上,对转子磁轭13施加的反作用力大小不同。因此,在将固定有磁铁14的转子磁轭13向转子架12压入时,转子架12不均匀地变形。也就是,转子磁轭13的周向应力分布变得不均匀。由此,热膨胀时的转子架12的周向的变形量也变得不均匀,能够降低转子磁轭13从转子架12脱离的可能性。

另外,以中心轴J为中心,与多个第一凸部(123a、123b、123c)中周向长度最长的第一凸部123a相反的一侧的架盖部121的上表面具有能够配置平衡修正部件的槽1211。因此,以中心轴J为中心,在周向上的与转子架12的具有重量偏差的部位相反的一侧配置平衡修正部件,从而提高进行旋转部1的平衡修正时的可操作性。

<5.变形例>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的马达的仰视图。本实施方式与图6所记载的实施方式的差异仅在于多个第一凸部的周向配置。其它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如图7所示,在周向上,多个第一凸部(123d、123b、123c)各自的中心线(C4、C2、C3)不均匀地配置。更具体而言,中心线C4比图6中表示的中心线C1向第一凸部123c侧偏离θ5而配置。另外,多个第一凸部(123d、123b、123c)的周向长度相同。此外,本实施方式中,θ5示例性地图示为15度,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因此,意图性地使与转子磁轭13接触的第一凸部123的周向位置产生了偏差,因此,在将固定有磁铁14的转子磁轭13向转子架12压入时,转子架12不均匀地变形。也就是,转子磁轭13的周向应力分布变得不均匀。由此,热膨胀时的转子架12的周向的变形量也变得不均匀,能够降低转子磁轭13从转子架12脱离的可能性。

<6.变形例>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的马达的仰视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凸部123e为环状,在周向上,径向的厚度不均匀。更具体而言,通过中心轴J的直线X1-X2上的X1方向的第一凸部123e的径向厚度最小,X2方向的第一凸部123e的径向厚度最大。

因此,意图性地使与转子磁轭13接触的第一凸部123产生周向的偏差,因此,在将固定有磁铁14的转子磁轭13向转子架12压入时,转子架12不均匀地变形。也就是,转子磁轭13的周向应力分布变得不均匀。由此,热膨胀时的转子架12的周向的变形量也变得不均匀,能够降低转子磁轭13从转子架12脱离的可能性。

另外,以中心轴J为中心,与第一凸部123e中径向厚度最厚的第一凸部(X2方向的第一凸部123e)相反的一侧的架盖部121的上表面具有能够配置平衡修正部件的槽1211。因此,以中心轴J为中心,在周向上的与转子架12的具有重量偏差的部位相反的一侧配置平衡修正部件,从而提高进行旋转部1的平衡修正时的可操作性。

<7.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马达M具有多个动叶片15、风扇外壳25以及多个静叶片26。多个动叶片15从架圆筒部122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在周向上排列。多个动叶片15是与轴11一起旋转的树脂制的部件。多个动叶片15通过与转子架12一体成型而形成。

风扇外壳25是包围动叶片15的径向外侧的筒状的部件。多个静叶片26是连结风扇外壳25和基座部23的部件。多个静叶片26在周向上排列。利用多个静叶片26,对通过多个动叶片15旋转而从上朝向下的气流进行整流。即,本实用新型的马达能够应用于轴流式风扇马达。但是,通过适当变更风扇外壳的形状、基座部的形状,也能够应用于离心式风扇马达。

以上,各部件的细微部分的形状也可以与本实用新型的各图示出的形状不同。另外,也可以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出现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的各单元。

只要不产生冲突,上述优选的实施例和变形例特征就能够适当地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及风扇马达例如能够搭载利用于通信设备、个人电脑、OA设备、家电产品、车载产品以及输送设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