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电机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69901发布日期:2018-06-01 21:35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电机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双层电机壳。



背景技术:

电机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能,这些热能如不及时排出,会烧坏电机,散热性能的好坏决定了电机的使用寿命。一些电机的散热方式是直接在电机外壳上设置散热片,这种方式的结构比较通用,但是散热的效果并不是特别好,而且造价成本高,还非常笨重,一些偏冷的地区即使电机正常运转也不会发热,所以该种电机外壳灵活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层电机壳,通过本实用新型可以灵活地对电机进行降温。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层电机壳,包括电机固定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固定壳外侧连接有活动连接的连接壳,所述连接壳为两半式结构具体包括左连接壳和右连接壳,所述左连接壳和右连接壳上下两端均连接有连接条,所述连接条两端均设置有通孔,所述左连接壳和右连接壳通过插入通孔内的螺栓以及旋接在螺栓上的螺母紧密连接;所述左连接壳和右连接壳侧壁上设置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上设置有冷却水管,冷却水管进水口和水泵连接,冷却水管出水口和制冷机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却水管为S型结构,所述散热片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冷却水管和凹槽相互配合。

优选的,所述冷却水管进水口通过输水软管和水泵连接,冷却水管出水口也通过输水软管和制冷机连接,所述制冷机和水泵之间也通过输水软管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层电机壳,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具体环境因素来决定是否需要安装连接壳,方便灵活、成本低;通过在左连接壳和右连接壳上设置散热片和冷却水管,可以很好地给电机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左连接壳和右连接壳之间通过螺栓以及连接条进行连接,安装方便。

2、本实用新型的冷却水管分别和水泵和制冷机连接,冷却水能形成回路,保证散热效果更好。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安装方便、安全可靠,能有效增加电机使用寿命,适宜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右连接壳侧视结构图。

图中:1左连接壳、2右连接壳、3连接条、4螺栓、5螺栓、6螺母、7散热片、8凹槽、9冷却水管、10电机固定壳、11水泵、12制冷机,13输水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和2所示,一种双层电机壳,包括电机固定壳10,所述电机固定壳外侧连接有活动连接的连接壳,所述连接壳为两半式结构具体包括左连接壳1和右连接壳2,所述左连接壳和右连接壳上下两端均连接有连接条3,所述连接条两端均设置有通孔4,所述左连接壳和右连接壳通过插入通孔内的螺栓5以及旋接在螺栓上的螺母6紧密连接;所述左连接壳和右连接壳侧壁上设置有散热片7,所述散热片上设置有冷却水管9,冷却水管进水口和水泵11连接,冷却水管出水口和制冷机12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却水管为S型结构,所述散热片上设置有凹槽8,所述冷却水管和凹槽相互配合。

优选的,所述冷却水管进水口通过输水软管13和水泵连接,冷却水管出水口也通过输水软管和制冷机连接,所述制冷机和水泵之间也通过输水软管连接。

具体安装方法:

将左右连接壳贴合在需要降温的电机外表面,本实用新型的左右连接壳通过金属制成,导热效果好,然后通过螺栓和螺母进行锁紧,本实用新型的冷却水管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散热片和左右连接壳连接,然后通过输水软管分别将冷却水管与水泵、制冷机串接,开启水泵和制冷机即可实现降温。本实用新型的制冷机为现有技术,如电机数量比较多或者功率比较大可以选择滤宝牌的LUPAO型号,如电机数量比较少或者功率较小也可以选择海利H5系列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