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墙布线管及穿墙布线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8036发布日期:2018-08-04 17:38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装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穿墙布线管及穿墙布线管组件。



背景技术:

家装线槽布线中,当布线至横梁处,以往线槽需要饶梁半圈,在梁下方还需设置过线盒,当线槽布线时费时费力,施工效率也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便于安装和快速施工的穿墙布线管及穿墙布线管组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穿墙布线管,包括用于穿过墙体上的墙体通孔的布线管;

所述布线管的两端分别套接有限位套管,所述限位套管的一端具有套管开口,其另一端具有用于对所述布线管进行限位的限位板,在每块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用于线束穿过的限位板开口;

两个所述限位套管分别套接在所述布线管的两侧的端口上,所述布线管位于两块所述限位板之间;

在每个所述限位套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墙体通孔卡持连接的限位卡扣。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板与所述限位套管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套管的管壁上均布有多个所述限位卡扣。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卡扣为凸起部。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的顶端具有尖端。

进一步地,所述穿墙布线管还包括具有贯穿通孔的装饰板,所述装饰板通过所述贯穿通孔套接在所述限位套管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穿墙布线管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如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描述的穿墙布线管;

在每个所述穿墙布线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线束穿过的转角转接件;

每个所述转角转接件包括具有折弯部的转接主体,在所述转接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线槽连接的线槽插接口,在所述转接主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穿墙布线管对接的布线管对接端口;

所述布线管对接端口与所述穿墙布线管上的所述限位板开口对接。

进一步地,所述转接主体包括具有折弯部的主体底板,在所述主体底板的两侧相对地设置有两块主体侧板,在所述主体底板和两块所述主体侧板之间形成有布线通道;

所述线槽插接口和所述布线管对接端口分别与所述布线通道连通。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转角转接件均连接有线槽组件;

所述线槽组件包括U型的线槽底座和安装在所述线槽底座中的线槽;

所述线槽的一端与所述线槽插接口卡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线槽包括U型的线槽底壳和与所述线槽底壳一体成型的线槽盖板;

所述线槽底壳包括底壳底板和连接在所述底壳底板上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所述线槽盖板上具有连接侧边和扣合侧边,所述连接侧边和所述扣合侧边相对地布置在所述线槽盖板的两侧;

所述连接侧边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所述扣合侧边朝向所述第二侧板侧延伸;

在所述第二侧板上面向所述线槽盖板的端部上设置有侧板卡钩,在所述线槽盖板上面向所述底壳底板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侧板卡钩配合的盖板卡槽;

所述侧板卡钩卡合在所述盖板卡槽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穿墙布线管,通过在布线管的两端分别套接有限位套管,套管的一端具有套管开口,其另一端设置有限位板,将两个限位套管的套管开口分别对准布线管的两侧端口,使限位套管套接在布线管的外侧。通过限位板对布线管进行限位,使布线管位于两块限位板之间。在每个限位套管的管壁上设置有限位卡扣,安装时,通过将限位套管的限位卡扣与墙体通孔内壁或墙体上的连接件卡持连接,从而使布线管固定墙体通孔内。由于穿墙布线管采用卡持式结构,便于安装于拆卸,提高施工效率,能够实现快速施工。

通过在限位板上设置有限位板开口,限位板开口用于线束穿过,使线束能够通过限位板开口进出布线管,从而实现了线束在墙体内传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穿墙布线管组件,通过在每个穿墙布线管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转角转接件,每个转角转接件均设置具有折弯部的转接主体,通过在转接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线槽插接口和布线管对接端口,通过线槽插接口与线槽连接,实现转角转接件与线槽的连接。通过布线管对接端口与穿墙布线管的限位板开口对接,使线束能够在转角转接件与穿墙布线管之间传输,使线束能够在布线管1传输,从而使线束穿过墙体继续传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穿墙布线管组件使布线安装便捷、实现快速施工。由于线槽组件采用一体式线槽,使布线系统更完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穿墙布线管及穿墙布线管组件,采用卡接式结构,不仅连接牢靠,而且能够实现快捷安装,从而节省人工、缩短施工周期;同时,其支持工厂化生产和现场装配式施工,在装修现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安装,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无需太多的施工时间,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比较脏的情况,且产生的噪音小,污染小,成本低,经济而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穿墙布线管的立体图;

图2为限位套管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穿墙布线管组件的立体图;

图4为转角转接件的立体图;

图5为转件转接件的另一立体图;

图6为线槽组件的立体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线槽组件的局部视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00-穿墙布线管; 1-布线管; 2-限位套管;

21-套管开口; 22-限位板; 221-限位板开口;

23-限位卡扣; 231-凸起部; 2311-尖端;

3-装饰板; 31-贯穿通孔;

200-穿墙布线管组件; 4-转角转接件; 41-转接主体;

411-折弯部; 412-主体底板; 413-主体侧板;

414-布线通道; 42-线槽插接口; 43-布线管对接端口;

5-线槽组件; 51-线槽底座; 52-线槽;

521-线槽底壳; 5211-底壳底板; 5212-第一侧板;

5213-第二侧板; 5214-侧板卡钩; 522-线槽盖板;

5221-连接侧边; 5222-扣合侧边; 5223-盖板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视为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穿墙布线管100,包括用于穿过墙体上的墙体通孔(图中未标示)的布线管1。

布线管1的两端分别套接有限位套管2,限位套管2的一端具有套管开口21,其另一端具有用于对布线管1进行限位的限位板22,在每块限位板22上设置有用于线束(图中未标示)穿过的限位板开口221。

两个限位套管2分别套接在布线管1的两侧的端口上,布线管1位于两块限位板22之间。

在每个限位套管2的管壁上设置有用于与墙体通孔卡持连接的限位卡扣23。

也即是,穿墙布线管100主要由布线管1组成,在布线管1的两端分别套接有限位套管2,套管的一端具有套管开口21,其另一端设置有限位板22,将两个限位套管2的套管开口21分别朝向布线管1两侧的端口,并使限位套管2套接在布线管1上。通过限位板22对布线管1进行限位,使布线管1位于两块限位板22之间。在每个限位套管2的管壁上设置有限位卡扣23,限位卡扣23用于与墙体通孔卡持连接。

通过在限位板22上设置有限位板开口221,限位板开口221用于线束穿过,使线束能够通过限位板开口221进出布线管1,从而实现线束在墙体内传输。

安装时,将布线管1穿过墙体上的墙体通孔,通过将两个限位套管2分别套接在布线管1的两侧端口上,通过限位卡扣23与墙体通孔内壁或墙体上的连接件卡持连接,使布线管1固定墙体通孔内,将布线管1外的线束通过限位板开口221进出布线管1,从而使线束通过穿过布线管1实现在墙体内传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穿墙布线管100,采用卡接式结构,不仅连接可靠,而且能够实现快捷安装,从而节省人工、缩短施工周期;同时,其支持工厂化生产和现场装配式施工,在装修现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安装,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无需太多的施工时间,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比较脏的情况,且产生的噪音小,污染小,成本低,经济而环保。

较佳地,限位板22与限位套管2可拆卸连接。

为了便于安装与拆卸,限位板22与限位套管2设置为可拆卸连接。

较佳地,如图2所示,限位套管2的管壁上均布有多个限位卡扣23。

为了使连接更牢靠,在限位套管2的管壁上均匀布置有多个限位卡扣23,限位卡扣23位于管壁的外侧。

较佳地,如图2所示,限位卡扣23为凸起部231。

为了便于加工,限位卡扣23设置为凸起部231。

较佳地,如图2所示,凸起部231的顶端具有尖端2311。

为了对限位套管2具有较好的限位功能,凸起部231的底部与限位套管2管壁紧固连接,其顶部具有尖端2311。

较佳地,如图1所示,穿墙布线管100还包括具有贯穿通孔31的装饰板3,装饰板3通过贯穿通孔31套接在限位套管2上。

为了遮挡墙体通孔和提高布线系统的美观,穿墙布线管100还包括具有贯穿通孔31的装饰板3,装饰板3通过贯穿通孔31套在限位套管2上。安装时,通过连接件或者胶结等方式进行紧固,使装饰板3固定在墙体上。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穿墙布线管组件200,包括至少一个如前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穿墙布线管100。

在每个穿墙布线管1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线束穿过的转角转接件4。

每个转角转接件4包括具有折弯部411的转接主体41,在转接主体4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线槽连接的线槽插接口42,在转接主体41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穿墙布线管100对接的布线管对接端口43;

布线管对接端口43与穿墙布线管100上的限位板开口221对接。

也即是,穿墙布线管组件200包括至少一个穿墙布线管100,每个穿墙布线管1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转角转接件4,转角转接件4用于线束穿过。

关于穿墙布线管100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请参照前面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每个转角转接件4均设置具有折弯部411的转接主体41,通过在转接主体4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线槽插接口42和布线管对接端口43,

在转接主体4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线槽连接的线槽插接口42,在转接主体41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穿墙布线管100对接的布线管对接端口43;

通过线槽插接口42与线槽连接,实现转角转接件4与线槽的连接。通过布线管对接端口43与穿墙布线管100的限位板开口221对接,使布线管对接端口与穿墙布线管100对接,使线束能够在转角转接件4与穿墙布线管100之间传输,从而实现线束在墙体两侧的传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穿墙布线管组件200使布线安装便捷、实现快速施工。由于线槽组件5采用一体式线槽,使布线系统更完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穿墙布线管组件200,支持工厂化生产和现场装配式施工,在装修现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安装,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无需太多的施工时间,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比较脏的情况,且产生的噪音小,污染小,成本低,经济而环保。

较佳地,如图4-5所示,转接主体41包括具有折弯部411的主体底板412,在主体底板412的两侧相对地设置有两块主体侧板413,在主体底板412和两块主体侧板413之间形成有布线通道414。

线槽插接口42和布线管对接端口43分别与布线通道414连通。

也即是,转接主体41包括主体底板412,主体底板412具有折弯部411,用于引导线束的传输方向。在主体底板412的两侧相对地设置有两块主体侧板413,主体侧板413用于止挡和保护容置在转角转接件4内的线束(图中未标示)。在主体底板412和两块主体侧板413之间形成有布线通道414,布线通道414用于容置线束。通过将线槽插接口42和布线管对接端口43分别与布线通道414连通,使线束顺利从转角转接件4的一端过渡到其另一端,由于转角转接件4的两端不在同一直线上,从而改变了线束的传输方向。

较佳地,如图3所示,每个转角转接件4均连接有线槽组件5。线槽组件5包括U型的线槽底座51和安装在线槽底座51中的线槽52。

线槽52的一端与线槽插接口42卡持连接。

每个转角转接件4均连接有线槽组件5,线槽组件5与线槽插接口42卡持连接,实现线槽组件5与转角转接件4之间的转接。容置在线槽组件5上的线束穿过转角转接件4,通过布线管对接端口43进出穿墙布线管100,使线束能够在布线管1传输,从而使线束穿过墙体继续传输。

较佳地,如图6-7所示,线槽52包括U型的线槽底壳521和与线槽底壳521一体成型的线槽盖板522。

线槽底壳521包括底壳底板5211和连接在底壳底板5211上的第一侧板5212和第二侧板5213。

线槽盖板522上具有连接侧边5221和扣合侧边5222,连接侧边5221和扣合侧边5222相对地布置在线槽盖板522的两侧。

连接侧边5221与第一侧板5212连接,扣合侧边5222朝向第二侧板5213侧延伸。

在第二侧板5213上面向线槽盖板522的端部上设置有侧板卡钩5214,在线槽盖板522上面向底壳底板521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侧板卡钩5214配合的盖板卡槽5223。

侧板卡钩5214卡合在盖板卡槽5223内。

也即是,线槽52包括U型的线槽底壳521和与线槽底壳521一体成型的线槽盖板522线槽底壳521包括底壳底板5211和连接在底壳底板5211上的第一侧板5212和第二侧板5213。

线槽盖板522上具有连接侧边5221和扣合侧边5222,连接侧边5221和扣合侧边5222相对地布置在线槽盖板522的两侧。

连接侧边5221与第一侧板5212连接,扣合侧边5222朝向第二侧板5213侧延伸。

其中,在第二侧板5213上面向线槽盖板522的端部上设置有侧板卡钩5214,在线槽盖板522上面向底壳底板521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侧板卡钩5214配合的盖板卡槽5223。

侧板卡钩5214卡合在盖板卡槽5223内。

连接侧边5221与第一侧板5212连接一体成型。

通过将线槽底壳521与线槽盖板522一体成型,提高了结构强度。通过在线槽盖板522上面向底壳底板5211的一侧设置盖板卡槽5223,在第二侧板5213上设置侧板卡钩5214,扣合时,将侧板卡钩5214卡合在盖板卡槽5223内即可实现组装,安装方便,且可以避免线缆脱落。

在安装时,线槽52卡入线槽底座51中,线槽底座51安装在指定位置,例如安装墙面上。

线槽底壳521与线槽盖板522可以都具有弹性,方便组装和布线。

这些线槽组件在安装过程省时省力,效率高,布线整齐一致,铺设质量好,尤其用于吊顶布线时不会出现线缆脱出现象,因此优势更加明显。

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