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箱连接组件及配电箱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8035发布日期:2018-08-04 17:38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电箱连接组件及配电箱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配电箱种类很多,在民建、工业等各个方面都会用到。一般配电箱在土建时期就预埋在了墙体内,且配电箱箱体开孔一般为圆孔,预埋圆管时穿管使用。现今家装布线系统多采用线槽明装方式,预埋在墙体内的配电箱与明装的线槽无法配合安装,且配电箱自带的圆形穿线孔是无法满足线槽安装的。在明装线槽时,要将配电箱移出墙体一部分,且要在相应位置切割方形孔配合线槽,切孔精度难以掌握,且现场切孔造成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配电箱连接组件及配电箱连接结构,使得配电箱能够与方形的线槽配合,无需现场开孔,安装快捷,节省了人工,缩短施工周期,实现了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式施工,噪音小,污染小,配合一体式方形的线槽,使得布线系统更完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配电箱连接组件,包括配电箱和与所述配电箱连接的线槽;

所述配电箱包括具有配电箱箱口的箱体和扣合在所述配电箱箱口上的箱盖;

在所述箱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方形开口,所述线槽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方形开口中。

进一步地,在所述方形开口上设置有能够被拆下的开口盖板。

进一步地,所述线槽包括U型的线槽底壳和与所述线槽底壳一体成型的线槽盖板;

所述线槽底壳包括底壳底板和连接在所述底壳底板上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所述线槽盖板上具有连接侧边和扣合侧边,所述连接侧边和所述扣合侧边相对地布置在所述线槽盖板的两侧;

所述连接侧边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所述扣合侧边朝向所述第二侧板侧延伸;

其中,在所述第二侧板上面向所述线槽盖板的端部上设置有侧板卡钩,在所述线槽盖板上面向所述底壳底板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侧板卡钩配合的盖板卡槽;

所述侧板卡钩卡合在所述盖板卡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线槽上设置有线槽底座;

所述线槽底座包括底座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底座底板的两侧的两块底座侧板;

在每块所述底座侧板的末端上分别向内延伸有侧板卡条;

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表面上分别形成有用于与所述侧板卡条配合的限位槽;

每个所述侧板卡条相应地卡合在一个所述限位槽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底壳底板上面对所述底座底板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底板凹槽;

在所述底座底板上面对所述底壳底板的表面上设置有底座底板凸台;

所述底座底板凸台卡合在所述底板凹槽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线槽内还设置有布线环,所述布线环上具有用于线缆进出所述布线环的线环缺口;

所述布线环包括线环第一端和线环第二端,所述线环第一端位于所述线环第二端的上方;

所述线环缺口形成在所述线环第一端与所述线环第二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线槽的端部上还设置有用于在拐角处与相邻的所述线槽之间进行连接的转角连接头;

所述转角连接头包括连接头主体和连接在所述连接头主体的两端上并用于与所述线槽连接的第一卡扣端和第二卡扣端,在所述第一卡扣端和所述第二卡扣端内分别设置有用于卡持所述线槽的卡持卡扣;

所述连接头主体包括具有折弯部的主体底板,在所述主体底板的两侧相对地设置有两块主体侧板,在所述主体底板和两块所述主体侧板之间形成有布线通道。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配电箱连接结构,包括墙体、安装在所述墙体上的饰面板和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配电箱连接组件;

在所述墙体与所述饰面板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

在所述饰面板上开设有饰面板开口,在墙体上对应所述饰面板开口的位置设置有墙体凹槽;

所述配电箱连接组件中的配电箱的箱体的底部安装在所述墙体凹槽内,所述箱体上的配电箱箱口位于所述饰面板开口中,所述配电箱连接组件中的箱盖扣合在所述配电箱箱口上;

所述箱体上的方形开口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配电箱连接组件中的线槽也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线槽的端部与所述方形开口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饰面板与所述墙体之间设置有找平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箱体上设置方形开口,能够与方形的线槽配合,从而可以将配电箱嵌入在墙体与饰面板之间,无需现场开孔,安装快捷,节省了人工,缩短施工周期,实现了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式施工,噪音小,污染小,配合一体式方形的线槽,使得布线系统更完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配电箱连接组件、配电箱连接结构,在工厂工业化生产,在装修现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安装,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无需太多的施工时间,实现了快速施工,而且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比较脏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配电箱连接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配电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线槽与线槽底座配合在一起的立体图;

图4为线槽的断面图;

图5为线槽底座的立体图;

图6为在线槽内布置有布线环的示意图;

图7为布线环的立体图;

图8为布线环的断面图;

图9为转角连接头的立体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转角连接头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配电箱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12为在墙体上设置有墙体凹槽和在饰面板上设置有饰面板开口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配电箱连接组件100,包括配电箱和与配电箱连接的线槽3。

配电箱包括具有配电箱箱口11的箱体1和扣合在配电箱箱口11上的箱盖2。

在箱体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方形开口12,线槽3的一端安装在方形开口12中。

在线槽3与方形开口12连接处设置有防火封堵密封元件13。

方形开口12为矩形口,其与方形的一体式的线槽3匹配。

可以在箱体1上设置多个方形开口12,在不同的面上分别设置方形开口12,以与不同方向的线槽3连接。

通过在箱体上设置方形开口,能够与方形的线槽配合,从而可以将配电箱嵌入在墙体与饰面板之间,无需现场开孔,安装快捷,节省了人工,缩短施工周期,实现了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式施工,噪音小,污染小,配合一体式方形的线槽,使得布线系统更完善。

较佳地,在方形开口12上设置有能够被拆下的开口盖板。在需要将线槽3插入某个方形开口12时,将该方形开口12中的开口盖板拆下或敲落,然后将线槽3的端部插入该方形开口12内。其它不需要与线槽3连接的方形开口12中的开口盖板保持不动,起到密封作用。

可以在开口盖板与箱体1连接处设置凹槽,利于将开口盖板从凹槽处敲落或掰断。

较佳地,如图3-4所示,线槽3包括U型的线槽底壳31和与线槽底壳31一体成型的线槽盖板32。

线槽底壳31包括底壳底板310和连接在底壳底板310上的第一侧板311和第二侧板312。

线槽盖板32上具有连接侧边321和扣合侧边322,连接侧边321和扣合侧边322相对地布置在线槽盖板32的两侧。

连接侧边321与第一侧板311连接,扣合侧边322朝向第二侧板312侧延伸。

其中,在第二侧板312上面向线槽盖板31的端部上设置有侧板卡钩313,在线槽盖板32上面向底壳底板310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侧板卡钩313配合的盖板卡槽323。

侧板卡钩313卡合在盖板卡槽323内。

连接侧边321与第一侧板311连接一体成型。

通过将线槽底壳31与线槽盖板32一体成型,提高了结构强度。通过在线槽盖板32上面向底壳底板310的一侧设置盖板卡槽323,在第二侧板312上设置侧板卡钩313,扣合时,将侧板卡钩313卡合在盖板卡槽323内即可实现组装,安装过程省时省力,效率高,布线整齐一致,铺设质量好,尤其用于吊顶布线时不会出现线缆脱出现象。

线槽3可通过紧固件安装在墙体或饰面板上。

优选地,如图4所示,在盖板卡槽323的槽壁324上还设置有槽壁卡钩325,侧板卡钩313与槽壁卡钩325卡持在一起,提高了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较佳地,如图3-5所示,线槽3上设置有线槽底座4。线槽底座4包括底座底板41和设置在底座底板41的两侧的两块底座侧板42。

在每块底座侧板42的末端上分别向内延伸有侧板卡条43。

在第一侧板311和第二侧板312的外侧表面上分别形成有用于与侧板卡条43配合的限位槽317。

每个侧板卡条43相应地卡合在一个限位槽317内。

该处所指的向内为朝向U型的线槽底座4的中间的方向。

组装时,线槽底座4的两块底座侧板42上的侧板卡条43分别卡入限位槽317内,使得线槽3紧固在线槽底座4上。线槽3可通过线槽底座4安装在墙体或饰面板上。

较佳地,如图3-5所示,在底壳底板310上面对底座底板41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底板凹槽314。

在底座底板41上面对底壳底板310的表面上设置有底座底板凸台44。底座底板凸台44卡合在底板凹槽314内。

组装时,线槽底座4中的底座底板凸台44卡合在底板凹槽314中,用于对线槽3进行定位,方便安装,并且提高了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底座底板凸台44既可提高线槽底座4的整体强度,又可以提高线槽底座4底面的平整度,确保线槽底座4平贴固定在墙体表面上,确保弹性线槽整齐牢固地固定在墙体表面上。

较佳地,如图6-8所示,在线槽3内还设置有布线环33,布线环33上具有用于线缆进出布线环33的线环缺口331。

布线环33包括线环第一端332和线环第二端333,线环第一端332位于线环第二端333的上方。

线环缺口331形成在线环第一端332与线环第二端333之间。

布线环33包括线环第一端332和线环第二端333,线环第一端332位于线环第二端333的上方。线环缺口331形成在线环第一端332与线环第二端333之间。如此设置,使得线环第一端332可以盖住线环缺口331,避免线缆从线环缺口331脱出。

布线时,将线缆从线环缺口331压入布线环33中,布线环33一方面可以对线缆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线缆从线槽3中脱出。

布线环33为弹性布线环,其具有弹性形变能力,便于将线缆经线环缺口331压入布线环33内或从布线环33内拉出,方便布线。

优选地,线环第二端333与线环第一端332保持接触,可以更好地起到防止线缆从线环缺口331脱出的效果。

较佳地,在线槽底壳31和线槽盖板32之间设置有多个布线环33。

在沿着线槽底壳31的长度方向上,多个布线环33相互间隔设置,可以避免在线缆很长时会发生弯折的情形,提高了布线质量。

较佳地,如图4和图6-8所示,在底壳底板310上面对线槽盖板32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底壳底板凸台315,在布线环33上面对底壳底板310侧的表面上设置线环凹槽334。底壳底板凸台315卡合在线环凹槽334内。

通过设置底壳底板凸台315可以提高底壳底板310的结构强度,其还用于对布线环33进行定位安装。

组装时,将底壳底板凸台315卡合在线环凹槽334内,可以对布线环进行横向定位,提高了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较佳地,如图4和图6-8所示,在第一侧板311和第二侧板312的内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侧板限位部316,在布线环33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线环台阶部335,线环台阶部335与侧板限位部316接触。

在将布线环33装入线槽3中时,线环台阶部335与侧板限位部316接触,通过侧板限位部316实现对布线环33的纵向定位,提高了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较佳地,如图9-10所示,线槽3的端部上还设置有用于在拐角处与相邻的线槽3之间进行连接的转角连接头5。

转角连接头5包括连接头主体51和连接在连接头主体51的两端上并用于与线槽3连接的第一卡扣端52和第二卡扣端53,在第一卡扣端51和第二卡扣端53内分别设置有用于卡持线槽3的卡持卡扣54。

连接头主体51包括具有折弯部的主体底板511,在主体底板511的两侧相对地设置有两块主体侧板512,在主体底板511和两块主体侧板512之间形成有布线通道513。

也即是,转角转接头5主要由转接主体51、第一卡扣端52和第二卡扣端53组成。其中,第一卡扣端52、第二卡扣端53分别连接在转接主体51的两端,第一卡扣端52和第二卡扣端53均用于与线槽3。第一卡扣端52与第二卡扣端53的结构相同,延伸方向不同,用于实现在转角处对相邻的线槽3连接。

转接主体51包括主体底板511,主体底板511具有折弯部,用于引导线束的传输方向。在主体底板511的两侧相对地设置有两块主体侧板512,在主体底板511和两块主体侧板512之间形成有布线通道513,布线通道513用于容置线束。

第一卡扣端52和第二卡扣端53都包括卡扣基板和两块基板侧板,两块基板侧板相对地固定在卡扣基板的两侧。在两块基板侧板与卡扣基板之间形成U型槽,U型槽用于连接线槽3。

U型槽与布线通道513连通,通过将线槽的端部插接在U型槽内,使线束从外部线槽传出,从而使线束进入U型槽和布线通道513内。

卡扣基板与主体底板511通过螺钉,或角码等连接件固定连接,每块基板侧板和与其相接的主体侧板512通过螺钉,或角码等连接件固定连接,从而使第一卡扣端52和第二卡扣端53分别与转接主体51固定连接。第一卡扣端52和第二卡扣端53分别与转接主体51一体成型,有利于提高转角转接头的结构强度,并且在工艺上易于实现。

在每块基板侧板上分别设置有卡持卡扣54,卡持卡扣54朝向U型槽延伸,插入在U型槽内的线槽3的端部通过该卡持卡扣54紧固在U型槽内。

卡持卡扣54可以为具有尖端部的凸起部。

如图11-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配电箱连接结构200,包括墙体201、安装在墙体201上的饰面板202和前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配电箱连接组件100。

在墙体201与饰面板202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205。

在饰面板202上开设有饰面板开口204,在墙体201上对应饰面板开口204的位置设置有墙体凹槽203。

配电箱连接组件100中的配电箱的箱体1的底部安装在墙体凹槽203内,箱体1上的配电箱箱口11位于饰面板开口204中,配电箱连接组件100中的箱盖2扣合在配电箱箱口11上。

箱体1上的方形开口12位于安装空间205内,配电箱连接组件100中的线槽3也位于安装空间205内,线槽3的端部与方形开口12连接。

从而将配电箱嵌入在墙体与饰面板之间,保持外表平齐。饰面板开口204预先开设在饰面板202上,无需现场开孔,安装快捷,节省了人工,缩短施工周期,实现了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式施工,噪音小,污染小,配合一体式方形的线槽,使得布线系统更完善。

较佳地,如图11所示,在饰面板202与墙体201之间设置有找平层205,用于找平,便于安装饰面板202。找平层205为板材,饰面板202为用于装饰的板材,其上面可以预先布置装饰花纹、文字等等。

在墙体201上还设置有墙面找平层206,其可以为板材,也可以为砂浆层,起到墙面找平的作用。

配电箱连接结构200的安装方法如下:

S001:在饰面板202上预定位置预先开设有饰面板开口203。

S002:在墙体201上预定位置开设墙体凹槽203。

S003:将线槽3布置在墙体201上或布置在饰面板202上面对墙体201的背面上。

S004:将饰面板202安装在墙体201上,并使饰面板开口204与墙体凹槽203相对应。

S005:将配电箱的箱体1从饰面板开口204插入饰面板202与墙体201之间的安装空间205内,并将箱体1的底部安装在墙体凹槽203中,使配电箱开口11处于饰面板开口204中。

S006:将线槽3的端部与箱体1上的方形开口12相接。

S007:将箱盖2扣合在配电箱开口12上。

各零部件都在工厂预先制作好,在装修现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安装,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无需太多的施工时间,实现了快速施工,而且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比较脏的情况。

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