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传动电动机和开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25823发布日期:2018-08-21 18:11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齿轮传动电动机和包括齿轮传动电动机的开闭装置,在上述齿轮传动电动机中,将多个齿轮能旋转地支承于壳体构件。



背景技术:

针对对西式马桶的马桶座、马桶盖进行开闭的开闭装置等,曾有人提出了以下方案:经由齿轮传递机构将步进电机等电动机主体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轮。在上述开闭装置中,通过两端保持于壳体所使用的三个构件(第一壳体构件、第二壳体构件和第三壳体构件)中的第一壳体构件与第二壳体构件的支轴、两端保持于第二壳体构件与第三壳体构件的支轴和两端保持于第一壳体构件与第三壳体构件的支轴,将齿轮传递机构中使用的多个齿轮分别支承成能旋转(参照专利文献1)。针对上述结构的齿轮传递电动机,曾有人提出了以下结构:将构成在壳体构件的端部的突起嵌入其它壳体构件的孔,以将壳体构件彼此的位置对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1584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将在壳体构件的端部构成的突起嵌入其它壳体构件的孔以将壳体构件彼此的位置对准的结构中,由于因突起与孔之间的公差会产生偏差,因而在壳体构件彼此的定位误差的影响下支轴的位置容易产生误差。由于上述误差会成为齿轮传递机构中的齿轮彼此啮合的误差的原因,因而并不理想。此外,在所有支轴均构成为两端保持于三个壳体构件中的两个构件的情况下,在壳体构件中对支轴进行保持的部分的强度有时会不足。

鉴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齿轮传动电动机和开闭装置,能提高壳体中使用的壳体构件彼此的定位精度,并能加强壳体构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齿轮传动电动机包括:壳体;电动机主体,上述电动机主体保持于上述壳体;齿轮传递机构,上述齿轮传递机构具有多个齿轮,上述多个齿轮被上述壳体支承成能旋转,且在上述壳体的内侧对从上述电动机主体输出的旋转进行传递;以及输出轮,上述输出轮与上述多个齿轮中的末级齿轮啮合,上述壳体包括沿上述输出轮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依次配置的第一壳体构件、第二壳体构件和第三壳体构件,将上述齿轮传递机构所包括的某一齿轮支承成能旋转的支轴的一端保持于上述第一壳体构件,另一端在上述第二壳体构件与上述第三壳体构件重叠的部分保持于上述第二壳体构件和上述第三壳体构件。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支轴的一端保持于第一壳体构件,另一端在第二壳体构件与第三壳体构件重叠的部分保持于第二壳体构件和第三壳体构件,因而第一壳体构件、第二壳体构件和第三壳体构件被支轴高精度地定位。因而,由于齿轮传递机构的多个齿轮以支轴为基准被适当地定位,因而齿轮彼此适当地啮合。此外,由于支轴的另一端在第二壳体构件与第三壳体构件重叠的部分保持于第二壳体构件和第三壳体构件,因而能对第二壳体构件和第三壳体构件中保持支轴的部分进行加强。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采用如下结构:上述支轴将上述末级齿轮支承成能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采用如下结构:上述输出轮在与上述末级齿轮啮合的齿部配置于上述第二壳体构件与上述第三壳体构件之间的状态下被形成于上述第二壳体构件的轴承部分支承成能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采用如下结构:上述末级齿轮中的与前一级的齿轮啮合的齿部在上述第一壳体构件与上述第二壳体构件之间配置于与上述轴承部分在上述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即使是上述结构,也能将输出轮和末级齿轮适当地支承成能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采用如下结构:具有传感器齿轮,上述传感器齿轮与上述末级齿轮啮合,上述第二壳体构件包括隔壁,上述隔壁将上述输出轮与上述传感器齿轮之间分隔开。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将油脂等润滑材料涂覆于输出轮的齿部的情况下,润滑材料也不易附着于传感器齿轮。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采用如下结构:在上述第二壳体构件中对上述支轴进行支承的部分与上述隔壁相连。根据上述结构,能通过隔壁对在第二壳体构件中支承支轴的部分进行加强。

在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支轴的上述一端保持于上述第一壳体构件的轴孔,上述另一端保持于上述第二壳体构件的轴孔和上述第三壳体构件的轴孔。在上述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支轴的上述一端通过压入上述第一壳体构件的轴孔而被固定,上述另一端通过压入上述第三壳体构件的轴孔而被固定。若为上述结构,则能相对于壳体(第一壳体构件、第三壳体构件)可靠地保持支轴,并且第一壳体构件、第二壳体构件和第三壳体构件被支轴更高精度地定位。

在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二壳体构件的轴孔是通孔,上述支轴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二壳体构件的轴孔的内周面相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采用如下结构:上述输出轮与上述壳体的侧板部之间的间隙比上述多个齿轮与上述壳体的侧板部之间的间隔小。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采用如下结构:上述输出轮配置于上述壳体中的沿相互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相邻的两个上述侧板部所夹着的角部。

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齿轮传动电动机能用于开闭装置,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输出轮与开闭构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支轴的一端保持于第一壳体构件,另一端在第二壳体构件与第三壳体构件重叠的部分保持于第二壳体构件和第三壳体构件,因而第一壳体构件、第二壳体构件和第三壳体构件被支轴高精度地定位。因而,由于齿轮传递机构的多个齿轮以支轴为基准被适当地定位,因而齿轮彼此适当地啮合。此外,由于支轴的另一端在第二壳体构件与第三壳体构件重叠的部分保持于第二壳体构件和第三壳体构件,因而能对第二壳体构件和第三壳体构件中保持支轴的部分进行加强。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开闭装置(齿轮传动电动机)的立体图。

图2是从图1所示的齿轮传动电动机上拆下第三壳体构件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图1所示的齿轮传动电动机上拆下第三壳体构件和输出轮等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图1所示的齿轮传动电动机上拆下第二壳体构件、第三壳体构件和输出轮等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Z方向的一侧观察图1所示的第二壳体构件和第三壳体构件时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齿轮传动电动机中的输出轮和末级的第四齿轮的支承结构的说明图。

图7是图1所示的齿轮传动电动机的齿轮传递机构等的俯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齿轮传递机构等的立体图。

图9是图7所示的齿轮传递机构等的分解立体图。

(符号说明)

1开闭装置;2开闭构件;3齿轮传动电动机;4壳体;4a角部;5输出轮;10第一壳体构件;11第一端板部;12第一侧板部;20第二壳体构件;21第二端板部;22、23第二侧板部;24开口部;25支承板部;27轴承部分;28凹部;30第三壳体构件;31第三端板部;32第三侧板部;40齿轮传递机构;41第一齿轮;42第二齿轮;52、413、610齿部;43第三齿轮;44第四齿轮;51连接轴;61传感器齿轮;62传感器基板;63旋转检测器;80电动机主体;83磁体;85蜗杆;118、258、286、317、318轴孔;241、242缺口;280底板部;281第一底板部分;282第二底板部分;285隔壁;440支轴;441蜗轮;441大径齿轮;442小径齿轮;440a一端;442另一端;L5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互交叉的三个方向分别作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X方向、Y方向和Z方向是相互正交的方向,Z方向是输出轮5的旋转中心轴线(轴线L5)延伸的方向。此外,在X方向的一侧标注X1,在X方向的另一侧标注X2,在第Y方向的一侧标注Y1,在Y方向的另一侧标注Y2,在Z方向的一侧标注Z1,在Z方向的另一侧标注Z2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参照的附图中,省略形成于各齿轮的齿的图示。

(整体结构及壳体的结构)

图1是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开闭装置1(齿轮传动电动机3)的立体图。图2是从图1所示的齿轮传动电动机3上拆下第三壳体构件30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图1所示的齿轮传动电动机3上拆下第三壳体构件30和输出轮5等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图1所示的齿轮传动电动机3上拆下第二壳体构件20、第三壳体构件30和输出轮5等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Z方向的一侧观察图1所示的第二壳体构件20和第三壳体构件30时的立体图。

图1所示的开闭装置1具有齿轮传动电动机3,在齿轮传动电动机3中,从壳体4突出的输出轮5的连接轴51与开闭构件2连接。因而,在输出轮5绕轴线L5(旋转中心轴线)旋转时,开闭构件2绕轴线L5朝打开方向和关闭方向旋转。开闭构件2是例如西式马桶的马桶座、马桶盖等,在这种情况下,齿轮传动电动机3配置成输出轮5的轴线L5呈水平状态。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齿轮传动电动机3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壳体4,壳体4具有从Z方向的一侧Z1向另一侧Z2依次重叠配置的第一壳体构件10、第二壳体构件20和第三壳体构件30。第一壳体构件10、第二壳体构件20和第三壳体构件30均是树脂制的。第一壳体构件10具有:四边形的第一端板部11;以及四个第一侧板部12,上述四个第一侧板部12从第一端板部11的边缘朝Z方向的另一侧弯曲,下文中参照图7等说明的齿轮传递机构40等收容于第一壳体构件10的内侧。

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二壳体构件20具有:第二端板部21,上述第二端板部21与第一壳体构件10的第一端板部11相对;以及第二侧板部22,上述第二侧板部22从第二端板部21的边缘向第一壳体构件10弯曲。在第二壳体构件20中,第二端板部21的位于X方向的一侧X1且Y方向的一侧Y1的、相当于壳体4的角部4a的部分成为向第一壳体构件10凹陷的四边形的凹部28,凹部28的底板部280的边缘与第二端板部21的边缘通过第二侧板部23相连。在第二侧板部23中与第二端板部21连接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部从第二端板部21的边缘伸出而构成台阶部230。

当从Z方向的另一侧Z2将如上所述构成的第二壳体构件20覆盖于第一壳体构件10时,第二壳体构件20的底板部280的边缘和第二侧板部22、23将会与第一壳体构件10的第一侧板部12抵接。在这种状态下,第一壳体构件10与第二壳体构件20通过螺钉(未图示)等而被固定。

在第二壳体构件20中,底板部280形成有台阶部283,上述台阶部283在底板部280的X方向的中途位置沿Y方向延伸,在底板部280上,第一底板部分281位于比第二底板部分282靠第一壳体构件10一侧(Z方向的一侧)的位置,上述第一底板部分281位于比台阶部283靠X方向的一侧X1的位置,上述第二底板部分282位于比台阶部283靠X方向的另一侧X2的位置。对应上述形状,第一壳体构件10的第二侧板部12形成有台阶部120。

在底板部280中,在台阶部283的Y方向的另一侧Y2的端部所处的部分以跨及第一底板部分281和第二底板部分282的方式形成有开口部24,在第二侧板部23中,在与开口部24相连的部分形成有缺口241、242。此外,底板部280形成有板状的隔壁285,上述隔壁285以沿台阶部283的方式在Y方向上延伸,第一底板部分281和第二底板部分282被隔壁285分隔开。隔壁285向Y方向的另一侧Y2延伸至到达开口部24的边缘的位置。以从Z方向的另一侧Z2覆盖开口部24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有大致三角形的支承板部25,上述支承板部25从第二侧板部23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部朝向Y方向的一侧Y1突出。

第三壳体构件30包括:第三端板部31,上述第三端板部31从Z方向的另一侧Z2覆盖第二壳体构件20的凹部28;以及第三侧板部32,上述第三侧板部32从第三端板部31的边缘以与第二壳体构件20的底板部280的外边缘抵接的方式弯曲,在第三侧板部32的前端部形成有台阶部321,上述台阶部321与底板部280的台阶部283对应。第三壳体构件30在第三端板部31的边缘与形成于第二壳体构件20的第二侧板部23的台阶部230抵接的状态下与第二壳体构件20重叠,第二壳体构件20与第三壳体构件30通过螺钉(未图示)等而被固定。在上述状态下,第三壳体构件30的第三端板部31与第二壳体构件20的支承板部25及隔壁285重叠。

(输出轮5等支承结构等的构成)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齿轮传动电动机3中的输出轮5和末级的第四齿轮44的支承结构的说明图。另外,在图6中,输出轮5与第四齿轮44的大径齿轮441之间的实际位置关系通过双点划线L441来表示。

如图2、图3和图6所示,输出轮5配置于壳体4中的位于X方向的一侧X1和Y方向的一侧Y1的角部4a,输出轮5的齿部52位于由第二壳体构件20的第一底板部分281与第三壳体构件30的第三端板部31所夹着的空间内。

第二壳体构件20的第一底板部分281形成有圆柱状的轴承部分27,上述轴承部分27朝Z方向的另一侧Z2突出,在输出轮5的形成有齿部52的大径部形成有圆形的孔520,上述孔520向Z方向的一侧Z1开口。因而,轴承部分27嵌入输出轮5的孔520以将输出轮5支承成能旋转。此外,在第三壳体构件30的第三端板部31形成有圆形的孔315,上述孔315在Z方向的另一侧Z2与第二壳体构件20的轴承部分27重叠,从孔315的内边缘向Z方向的一侧Z1形成有圆筒状的筒部316(参照图5)。输出轮5的连接轴51从孔315向Z方向的另一侧Z2突出。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二壳体构件20的第二底板部分282与第三壳体构件30的第三端板部31所夹着的空间内配置有传感器齿轮61。在传感器齿轮61中朝Z方向的一侧Z1突出的轴部611被形成于第二底板部分282的轴孔286支承成能旋转,传感器齿轮61的朝Z方向的另一侧Z2突出的轴部612被形成于第三壳体构件30的第三端板部31的轴孔317(参照图5)支承成能旋转。传感器齿轮61的轴部612与安装于传感器基板62的旋转检测器63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检测器63是电位计。传感器基板62固定于第二壳体构件20的第二侧板部23。

(齿轮传递机构40等的结构)

图7是图1所示的齿轮传动电动机3的齿轮传递机构40等的俯视图。图8是图7所示的齿轮传递机构40等的立体图。图9是图7所示的齿轮传递机构40等的分解立体图。如图4和图7所示,在第一壳体构件10与第二壳体构件20之间(第二壳体构件20的内侧)配置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主体80和齿轮传递机构40,上述齿轮传递机构40将电动机主体80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轮5。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机主体80是步进电机。电动机主体80的电动机主体部810的端部在第一壳体构件10的X方向的另一侧X2以使电动机轴81朝向Y方向的另一侧Y2的状态被固定板16固定。在电动机轴81上固定有外周面形成有螺旋槽的蜗杆85和用于检测旋转的磁体83,蜗杆85的前端部被轴承构件17支承成能旋转。在磁体83的侧方配置有磁传感器72,上述磁传感器72安装于基板71。在本实施方式中,磁传感器72是霍尔元件,安装有磁传感器72的基板71配置在以电动机轴81为旋转中心隔开90°的角度范围的两个部位处。

如图4、图7、图8和图9所示,齿轮传递机构40包括:与蜗杆85啮合的第一齿轮41;与第一齿轮41啮合的第二齿轮42;与第二齿轮42啮合的第三齿轮43;以及与第三齿轮43啮合的第四齿轮44,第四齿轮44是与输出轮5啮合的末级齿轮。

第一齿轮41包括:蜗轮411,上述蜗轮411与蜗杆85啮合;以及齿轮构件412,上述齿轮构件412配置成与蜗轮411呈同心状,齿轮构件412相对于蜗轮411设置在Z方向的一侧Z1。齿轮构件412包括:齿部413,上述齿部413在外周面形成有齿轮;以及筒部414,上述筒部414将蜗轮411的端部周围包围,在蜗轮411的端部与筒部414之间构成有转矩限制器(未图示)。因而,在通常时,蜗轮411与齿轮构件412一体旋转,但在较大的负载施加于齿轮构件412时,蜗轮411会相对于齿轮构件412空转。

第二齿轮42是包括大径齿轮421和小径齿轮422的复合齿轮,其中,上述大径齿轮421与第一齿轮41的齿轮构件412啮合,上述小径齿轮422的直径比大径齿轮421的直径小,小径齿轮422相对于大径齿轮421设置在Z方向的另一侧Z2。第三齿轮43是包括大径齿轮431和小径齿轮432的复合齿轮,其中,上述大径齿轮431与第二齿轮42的小径齿轮422啮合,上述小径齿轮432的直径比大径齿轮431的直径小,小径齿轮432相对于大径齿轮431设置在Z方向的一侧Z1。第四齿轮44是包括大径齿轮441和小径齿轮442的复合齿轮,其中,上述大径齿轮441与第三齿轮43的小径齿轮432啮合,上述小径齿轮442的直径比大径齿轮441的直径小,小径齿轮442相对于大径齿轮441设置在Z方向的另一侧Z2。第四齿轮44的小径齿轮442与输出轮5的齿部52及传感器齿轮61的齿部610啮合,大径齿轮441位于比输出轮5的齿部512和传感器齿轮61的齿部610靠Z方向的一侧的位置。

如图7所示,输出轮5与壳体4的侧板部(第一壳体构件10的第一侧板部12和第三壳体构件30的第三侧板部32)之间的间隔比齿轮传递机构40中使用的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第三齿轮43及第四齿轮44与壳体4的侧板部之间的间隔小。因而,在输出轮5的齿部52的基础上进行大径化以增大从末级的第四齿轮44向输出轮5的减速比较为困难。

(第四齿轮44的支承结构等的构成)

在齿轮传递机构40中,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第三齿轮43和第四齿轮44分别被支轴410、420、430、440支承成能旋转。在此,对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进行支承的支轴410、420、430的两端被第一壳体构件10的第一端板部11和第二壳体构件20的第二端板部21保持。

与此相对的是,如图6所示,对第四齿轮44进行支承的支轴440的一端440a(Z方向的一侧Z1的端部)保持于第一壳体构件10的第一端板部11的轴孔118中,另一端440b(Z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部)保持于第二壳体构件20的支承板部25与第三壳体构件30的第三端板部31的重叠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板部25形成有通孔形式的供支轴440嵌入的轴孔258。此外,第三壳体构件30的第三端板部31形成有与轴孔258重叠的轴孔318,支轴440的另一端440b通过嵌入两个轴孔258、318而被保持。因而,两个轴孔258、318在第二壳体构件20的支承板部25与第三壳体构件30的第三端板部31的重叠部分成为一体,并对支轴440的另一端440b进行保持。轴孔318是向Z方向的一侧Z1开口的有底的凹部,Z方向的另一侧Z2堵塞。此外,轴孔118是向Z方向的另一侧Z2开口的有底的凹部,Z方向的一侧Z1堵塞。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四齿轮44进行支承的支轴440的一端440a(Z方向的一侧Z1的端部)被压入第一壳体构件10的第一端板部11的轴孔118中。此外,支轴440的另一端440b(Z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部)被压入第三壳体构件30的第三端板部31的轴孔318中。因而,支轴440通过压入轴孔118和轴孔318而固定于第一壳体构件10和第三壳体构件30。与此相对的是,第二壳体构件20通过形成为通孔的轴孔258的内周面在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第四齿轮44的旋转方向)上对支轴440的外周面进行支承。支轴440以支轴44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轴孔258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相接的方式插入轴孔258内。另外,也可以将支轴440压入轴孔250。

在第四齿轮44中,大径齿轮441的半径比小径齿轮442的半径和输出轮5的齿部52的半径之和大。因而,如图6中双点划线L441所示,在从Z方向观察时,对输出轮5进行支承的轴承部分27与第四齿轮44的大径齿轮441重叠。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齿轮44配置于第一壳体构件10与第二壳体构件20之间,另一方面,输出轮5配置于第二壳体构件20与第三壳体构件30之间。此外,当将第四齿轮44配置于第二壳体构件20的开口部24的内侧时,第四齿轮44的大径齿轮441位于第一壳体构件10的第一端板部11与第二壳体构件20的底板部280之间。此外,第四齿轮44的小径齿轮442的一部分通过缺口242位于第一底板部分281与第三壳体构件30的第三端板部31所夹着的空间。因而,能使第四齿轮44的小径齿轮442与输出轮5的齿部52啮合。

此外,由于第四齿轮44的小径齿轮442的一部分通过缺口241位于第二底板部分282与第三壳体构件30的第三端板部31所夹着的空间,因而能使第四齿轮44的小径齿轮442与传感器齿轮61的齿部610啮合。

(动作)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齿轮传动电动机3和开闭装置1中,当给电动机主体80供电而使电动机轴81旋转时,上述旋转会通过齿轮传动机构40而被减速并传递至输出轮5,因而,开闭构件2朝打开方向和关闭方向旋转。此时,旋转检测器63对第四齿轮44的旋转进行检测,并对输出轮5的旋转位置进行检测。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齿轮传动电动机3和开闭装置1中,将末级的第四齿轮44支承成能旋转的支轴440的一端440a保持于第一壳体构件10,另一端440b在第二壳体构件20的支承板部25与第三壳体构件30的第三端板部31重叠的部分保持于第二壳体构件20的轴孔258和第三壳体构件30的轴孔318。因而,第一壳体构件10、第二壳体构件20和第三壳体构件30被支轴440高精度地定位。因而,齿轮传递机构40的多个齿轮以对第四齿轮44进行支承的支轴440为基准而被适当地定位,因而齿轮彼此适当地啮合。此外,由于支轴440的另一端440b在第二壳体构件20与第三壳体构件30重叠的部分保持于第二壳体构件20和第三壳体构件30,因而在对支轴440的另一端440b保持的部分中能对第二壳体构件20的支承板部25和第三壳体构件30的第三端板部31进行加强。

此外,支轴440的一端440a保持于第一壳体构件10的轴孔118,另一端440b保持于第二壳体构件20的轴孔258与第三壳体构件30的轴孔318。更为具体而言,支轴440的一端440a通过压入第一壳体构件10的轴孔118而被固定,另一端440b通过压入第三壳体构件30的轴孔318而被固定。因而,能相对于第一壳体构件10和第三壳体构件30可靠地保持支轴440,并且第一壳体构件10、第二壳体构件20和第三壳体构件30被支轴440更高精度地定位。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二壳体构件20上形成有缺口241,因而并非充分地对支承板部25进行支承的结构,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支承板部25也处于被第三壳体构件30的第三端板部31加强的状态。因而,即使在较大的力施加于支轴440的情况下,支承板部25也能承受上述力。

此外,末级的第四齿轮44配置于第一壳体构件10与第二壳体构件20之间,与之相对的是,输出轮5在第二壳体构件20与第三壳体构件30之间被形成于第二壳体构件20的轴承部分27支承成能旋转。因而,能采用如下结构:在末级的第四齿轮44中,与前一级的第三齿轮43啮合的大径齿轮441在第一壳体构件10与第二壳体构件20之间配置于与对输出轮5进行支承的轴承部分27在Z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因而,即使在使第四齿轮44的大径齿轮441大径化的情况下,也能将输出轮5和末级的第四齿轮44支承成能旋转。此外,由于能使第四齿轮44的大径齿轮441大径化,因而能增大从第三齿轮43向第四齿轮44的减速比。因而,由于无需使输出轮5的齿部52过度地大径化,因而能容易地将输出轮5配置于壳体4的角部4a。

此外,由于在与末级的第四齿轮44啮合的传感器齿轮61与输出轮5之间设有隔壁285,因而即使在输出轮5的齿部52上涂覆润滑脂等润滑材料的情况下,润滑材料也不易附着于传感器齿轮61。此外,由于对末级的第四齿轮44进行支承的第二壳体构件20的支承板部25与隔壁285相连,因而能通过隔壁285对支承板部25进行加强。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轴440的一端440a保持于第一壳体构件10,另一端440b在第二壳体构件20的支承板部25与第三壳体构件30的第三端板部31重叠的部分保持于第二壳体构件20的由通孔形成的轴孔258和第三壳体构件30的轴孔318。然而,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其它支轴410、420、430中,一端保持于第一壳体构件10,另一端在第二壳体构件20与第三壳体构件30重叠的部分保持于第二壳体构件20和第三壳体构件3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