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绕组切换装置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47047发布日期:2018-10-12 22:42阅读:6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三相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绕组切换装置及控制方法。

技术背景

对电动汽车来说,在不同工况下,对驱动电机系统的性能要求是不同的。

当汽车从零速/低速开始加速时,或者处于斜坡上起动等情况下,这时候车速或电机转速都比较低,但需要大转矩以克服摩擦力或者车自身重力的分量。电机转矩与磁通密度成正比,因此需要高磁通密度。

在高速巡航时,系统通常对转矩要求不高,但为了使汽车驱动电机更高效率运作,希望降低磁通密度。在高速区域中,铁损占比高,而铁损基本与磁通密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磁通密度越低,铁损越低。另外,如果电机为永磁电机,由永磁体的磁通量产生的反电动势(电压)还会随着转速增加而增加。而车上电池电压水平有限,当该反电动势达到逆变器能够施加给电机的电压以上时,电机中电流就无法再通过,转速即不能再上升。因此,为了提高最高速度,也降低磁通密度以抑制反电动势——对此,通常使用弱磁控制技术来产生与永磁体磁通量相反方向的磁通,从而减小反电动势,提高转速。但是,为了产生相反方向的磁通量,必须使电流流过定子绕组,这同样会增加损耗,还会增加永磁体退磁的风险。因此弱磁的范围也不宜过宽。

也就是说,在低速区域和高速区域要求的转矩大小、磁通量密度是不同的。

现有技术中,专利cn201310041277.4提出了一种在高、低速时切换绕组的技术。定子的线圈分为两部分,低速旋转时电流在全部圈线内通过,而高速旋转时则在部分线圈内通过。但其技术中使用全控器件igbt,成本较高且可能在主动关断过程中产生过电压,损伤绕组绝缘和igbt管;其切换电路中的rc缓冲电路一方面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另一方面电容往往体积较大,且电容本身也比较脆弱,在过压冲击下有故障风险。

专利cn201510508099.0及cn2016100899171.1也提出了通过绕组切换实现高低速控制的切换装置及方法,但都需要提供单独的直流电源或独立的逆变主电路,增加了系统设计的复杂性及控制复杂性,不利于将切换装置集成在电机内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三相电机绕组切换装置及控制方法,能够使用电子电路起到汽车中两档机械变速箱的作用,使得电机在低速区能够提供大转矩;高速区减小绕组匝数,在不用增加弱磁深度的前提下拓宽调速范围,并且可以使得高速区、低速区都可以高效运行。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机绕组切换装置,包括电机定子绕组1,所述电机定子绕组1的三相分成两段,一段为和外部端子相连的高速驱动绕组,匝数为w1,三相绕组分别记作a、b和c,整体为abc绕组;另一段为和外部端子相连的低速驱动绕组,只在低速时接入电路,匝数为w2,三相绕组分别记作a、b和c,整体为abc绕组;abc绕组和abc绕组中性点均不直接相连,而分别通过三相不控整流桥连接在一起;所述abc绕组连接的三相不控整流桥并联有第一晶闸管t1,形成高速切换电路2,所述abc绕组连接的三相不控整流桥并联有第二晶闸管t2,形成低速切换电路3,高速切换电路2和低速切换电路3整体形成绕组切换装置4。

所述abc绕组和abc绕组的三相绕组分别连接在三相不控整流桥每项的两个二极管之间。

所述w1和w2的比值不一定为1:1,而是与系统要求的弱磁调速范围、切换转速有关的变量,计算公式为w2:w1=(n2-n1):n1。

所述电机绕组切换装置的控制方法,当电机运行于低速时,电机控制器在给主逆变电路发pwm工作信号的同时,发出触发信号给低速切换电路3中的第二晶闸管t2,使第二晶闸管t2承受正压导通,利用三相不控整流桥将abc绕组的下部端点短接;此时,所有绕组都参加工作,每相匝数为w1+w2,产生大转矩,最大转矩可达t1;

随着电机运行转速升高至n3,进入弱磁状态;电机控制器控制电机电流衰减到零,并撤掉第二晶闸管t2的触发信号,使流过第二晶闸管t2的电流衰减到维持电流以下而关断;然后,给高速切换电路2中的第一晶闸管t1触发信号,并重新控制三相电流增加;此时,电机进入单套绕组工作模式,每相匝数为w1;由于串联匝数较少,反电势相对较小,降低了弱磁的深度;

当电机运行转速由高速n3减速,降至n2时,电机控制器控制电机电流衰减到零,并撤掉第一晶闸管t1的触发信号,使流过第一晶闸管t1的电流衰减到维持电流以下而关断;然后,给第二晶闸管t2触发信号,并重新控制三相电流增加,使第二晶闸管t2导通,再次进入绕组串联模式。

所述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通过变频器封锁脉冲,被动关断;确保总是在零电流状态下,进行两个定子绕组间的切换;因此不需要缓冲电路,避免了因缓冲电路器件故障,造成切换失控和igbt主动关断产生过压。

所述其中:n为电机的弱磁倍数;δn为n2~n3之间的宽度;n1为双绕组串联模式下需要弱磁的拐点转速,且δn=n1。

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备如下优点:

1、由于在低速、高速切换工作模式,相当于在一个高速电机、一个低速电机间进行切换,因此起到两档变速箱的效果,既可以产生低速的大转矩,也可以实现宽范围调速/高速运行。

2、由于”低速电机”在低速区效率高、“高速电机”在高速区效率高,因此在高速、低速都可以实现高效运行。

3、由于使用晶闸管作为切换开关,因此成本较低;

4、由于晶闸管在电流为零时自动关断,因此不需要缓冲电路,避免了因缓冲电路器件故障,造成切换失控和igbt主动关断产生过压的风险。

5、根据系统需要的调速范围计算两套绕组的匝比,因此可以使得每种模式下的弱磁程度尽量浅,使弱磁控制更容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机绕组切换装置示意图。

图2为绕组串联模式下的输出机械特性。

图3为单绕组模式下的输出机械特性。

图4为使用本发明装置后电机的机械特性曲线。

图5为本发明电机绕组切换装置及控制系统总体框架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简明,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电机绕组切换装置,包括电机定子绕组1,所述电机定子绕组1的三相分成两段,一段为和外部端子相连的高速驱动绕组,匝数为w1,三相绕组分别记作a、b和c,整体为abc绕组;另一段为和外部端子相连的低速驱动绕组,只在低速时接入电路,匝数为w2,三相绕组分别记作a、b和c,整体为abc绕组;abc绕组和abc绕组中性点均不直接相连,而分别通过三相不控整流桥连接在一起;所述abc绕组连接的三相不控整流桥并联有第一晶闸管t1,形成高速切换电路2,所述abc绕组连接的三相不控整流桥并联有第二晶闸管t2,形成低速切换电路3,高速切换电路2和低速切换电路3整体形成绕组切换装置4。

所述abc绕组和abc绕组的三相绕组分别连接在三相不控整流桥每项的两个二极管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w1和w2的比值为不一定为1:1,而是与系统要求的弱磁调速范围、切换转速有关的变量,w2:w1=(n2-n1):n1。

如图2所示为绕组串联模式下电机的机械输出特性,由于高速时会产生较高的反电动势,无法达到需要的应用中需求的高转速n4;图3所示为单绕组模式下电机的机械输出特性,绕组匝数少,可以达到需求的高转速n4,但低速时无法达到大转矩t1。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电机绕组切换装置的控制方法,当电机运行于低速时,电机控制器在给主逆变电路发pwm工作信号的同时,发出触发信号给低速切换电路3中的第二晶闸管t2,使第二晶闸管t2承受正压导通,利用三相不控整流桥将abc绕组的下部端点短接;此时,所有绕组都参加工作,每相匝数为w1+w2(串联),产生大转矩,最大转矩可达t1;

随着电机运行转速升高至,进入弱磁状态;当电机转速过高,达到n3时,电机控制器控制电机电流衰减到零,并撤掉第二晶闸管t2的触发信号,使流过第二晶闸管t2的电流衰减到维持电流以下而关断;然后,给高速切换电路2中的第一晶闸管t1触发信号,并重新控制三相电流增加;此时,电机进入单套绕组工作模式,只有全速驱动绕组工作,每相匝数为w1;由于串联匝数较少,反电势相对较小,降低了弱磁的深度;

当电机运行转速由高速n3减速,降至n2时,电机控制器控制电机电流衰减到零,并撤掉第一晶闸管t1的触发信号,使流过第一晶闸管t1的电流衰减到维持电流以下而关断;然后,给第二晶闸管t2触发信号,并重新控制三相电流增加,使第二晶闸管t2导通,再次进入绕组串联模式。

本发明第一晶闸管t1和第二晶闸管t2通过变频器封锁脉冲,被动关断;确保总是在零电流状态下,进行两个定子绕组间的切换;因此不需要缓冲电路,避免了因缓冲电路器件故障,造成切换失控和igbt主动关断产生过压。

如图4所示,n2~n3之间的区域为串联工作模式和单绕组工作模式均可工作的模式,为了提高绕组的利用率,宽度不宜过宽。

假设从应用设计的角度,需要电机的弱磁倍数为n倍(即n4:n1=n)。则为充分利用绕组,应有:

若希望n2~n3之间的宽度为δn,令推导可得从而如δn=n1,也可简化选取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