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双风路冷却开启式电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2615发布日期:2019-04-16 22:47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内外双风路冷却开启式电动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机,具体为内外双风路冷却开启式电动机。



背景技术:

电动机在工农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最重要的驱动机械。绝大多数电动机是以空气作为冷却介质的风冷电动机,按照防护等级的高低分成了封闭式和开启式两种基本结构形式。封闭式电动机的优点是可以很好的适应室内外雨雾、粉尘等环境,但封闭式电动机的散热效果较差。开启式电动机则正好相反,开启式电动机仅限使用在室内环境,但是由于开启式电动机的冷却空气直接流过产生热源的电动机部件,冷却效果非常好,电动机不仅温度低寿命长,而且体积小功率密度大。基于开启式电动机的优点,再加之很大一部分电动机工作在室内环境中,开启式电动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生产和使用的开启式电动机只有位于电动机内部的单一冷却风路,风扇产生的冷却空气只冷却了电动机内部零部件,电动机机壳外表面散热较差,存在机壳表面温度较高的缺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了内外双风路冷却开启式电动机,很好的弥补了现有技术电动机机壳温度偏高的缺陷,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电动机的整体散热效果,电动机成本更低,功率密度可以做的更高,体积更小,更适用于室内使用。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的内外双风路冷却开启式电动机包括:电动机机壳、前端盖、后端盖、风扇、风罩、有绕组定子铁芯、转子。其中转子由转轴和转子铁芯构成,风扇安装在转轴上。前后端盖均设有通风口,供冷却空气进出用。机壳内部设有若干条轴向支撑筋,支撑筋与电动机有绕组定子铁芯外表面紧密接触,既起到了支撑作用,也与铁芯外表面共同构成了电动机的内部风路的风道,同时增大了电动机的散热面积。风罩固定在后端盖上,与后端盖共同构成集风室。

当电动机旋转时,风扇在转轴的带动下高速旋转,将在风扇叶片和后端盖通风口之间产生较强的负气压,在这一负气压作用下,前端盖通风孔就会有冷却空气被吸入电动机内部空间内,这股冷却空气在上述负气压作用下,依次流过前端盖通风口、有绕组铁芯的绕组端部表面、铁芯外表面与机壳内表面构成的风道、后端盖通风孔,最后经风扇叶片进入风罩集风室。上述冷却空气经过路径即构成本发明电动机的第一条冷却风路---内部冷却风路。

上述内部风路的冷却空气流经所述风扇叶片,在旋转的风扇叶片作用下,产生较强的正气压作用在风罩与后端盖构成的集风室内,集风室的正气压迫使这股冷却空气改变方向,通过风罩开口部位内圆表面与后端盖外圆表面构成的通风口,以较大的流速吹拂过机壳外表面,进一步对电动机进行二次冷却,提高了电动机的冷却效果。上述冷却空气经过路径即构成本发明电动机的第二条冷却风路---外部冷却风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与传统风路结构电动机相比较,做了如下重大改进:

(1)冷却风路由一条增加到两条,冷却效果有较大提高,有效降低了电动机运行温度,尤其是电动机机壳表面温度有较大幅度降低,使电动机功率密度增大,体积可有效减小。

(2)内外两条风路由同一个风扇产生,风扇效率高,成本低。

(3)内外两条风路是串联关系,组成串联风路,结构简单可靠,散热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1-前端盖,2-机壳,3-转子,4-有绕组定子铁芯,5-后端盖,6-风罩,7-风扇, 8-外部风路,9-内部风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1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的前端盖1和后端盖5的结构基本一致,均在其轴向设计了若干个通风孔,外部冷却空气由前端盖1的通风孔进入电动机内部,沿着内部风路9,流经电动机内部的几个产生热源的部件后,由后端盖5的通风孔流出,将电动机运行产生的热量带走。

如图1所示的机壳2的内圆表面设计有若干条向内凸起的轴向支撑筋,这些凸起的支撑筋与有绕组定子铁芯4的外圆表面经过过盈配合形成电动机的定子部件。有绕组定子铁芯4 的外圆表面与机壳2的内圆表面由于支撑筋的存在形成了若干条轴向的通风道,这些通风道是图1所示的内部风路9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电动机运行产生热量的很大一部分传导到有绕组定子铁芯4和机壳2的表面,冷却空气流经上述通风道,冷却空气就会直接吹拂机壳4 的内圆和支撑筋表面以及有绕组定子铁芯4的外圆表面,即可带走大量热量,起到很好的散热效果。

电动机运转时,如图1所示的风扇7固在转子3的转轴上随转子3旋转,风扇7的叶片面向后端盖5并与后端盖5留有适当的间隙。当风扇7旋转时,所述间隙的空间内就会产生较强的负气压,而叶片径向外缘则产生较强的正气压。

内部风路9的路径如图1所示,所述负气压作用在内部风路9上,迫使冷却空气由前端盖1的通风孔流进电动机内部,沿着内部风路9,流经前端盖1通风孔,有绕组定子铁芯 4的绕组端部表面、铁芯外径表面,机壳2的内径表面、支撑筋表面,最后由后端盖5通风孔流出电动机内部空间。从而带走大部分电动机运行产生的热量。

外部风路8的路径如图1所示,所述正气压作用在图1所示的风罩6与后端盖5构成的集风室,迫使流出电动机内部的冷却空气经过集风室改变方向形成外部风路8,该冷却空气顺着外部风路的路径方向吹拂在机壳2的外圆表面,进一步带走传导到机壳2的热量,进一步提升了电动机的整体散热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