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支架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46868发布日期:2018-09-14 23:28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太阳能面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支架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和能源价格的上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当今能源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由于太阳能具有无污染、无地域性限制和取之不竭等优点,研究太阳能发电成为开发新能源的热门方向之一。现阶段中,利用太阳能电池发电是人们使用太阳能的一种主要方式。

光伏组件又称为光伏太阳能面板,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光伏支架与光伏太阳能面板为4个位置或8个位置接触,用压块或者螺栓将光伏太阳能面板和光伏支架连接,当光伏太阳能面板受到压力时,光伏太阳能面板的的4个安装点局部受力,容易产生变形。且常规的边压块支撑在支架上方,一旦螺丝发生松动,压块容易脱离组件和支架,造成组件下滑脱离支架。

常规的光伏太阳能面板屋面安装在屋顶上并不具有防水的功效,组件安装后往往会出现漏水或渗水的现象。对有光伏太阳能面板屋面安装具有防水功能的结构设计,采用的是非常规的组件结构设计,成本较高。

光伏太阳能面板与光伏支架之间没有预定位和限位,组件安装时放在支架上后会滑落,在安装时候不得不安排人员在下方托住组件,拧紧压块固定螺栓后才可以松开组件,安装不便且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安全性能高且适用范围广的光伏支架组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光伏支架组件,包括横梁、架设在所述横梁上的防水梁、与所述横梁相配合且用于将所述防水梁与所述横梁相固定的支架边压块;所述横梁的上端具有弯折部;所述支架边压块具有用于与所述横梁相连接的卡接部以及与所述防水梁相配合连接的安装部,所述卡接部上开设有与所述弯折部相配合的卡接口;所述防水梁包括位于底部的底板以及用于支撑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且与所述底板垂直设置的支撑板。

优选地,所述支撑板的上端设置有支撑块,所述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具有包覆层压件侧边的安装槽、腔体以及与所述支撑块相配合的支撑槽。

更加优选地,所述光伏支架组件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与所述防水梁相固定的中压块和边压块。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边压块的一侧为与所述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的腔体相配合的限位部,另一侧为与所述支撑块相配合的压槽。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中压块的两侧为与所述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的腔体相配合的限位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中压块和边压块与所述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的腔体相接触的限位部上还设有限位块。

优选地,所述防水梁的两侧具有向上凸出的钩部,所述支架边压块的安装部上开设有与所述钩部相配合的倒钩。

优选地,所述支架边压块还包括与所述安装部垂直设置并与所述防水梁支撑板相贴合的加强部。

优选地,相邻所述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上端相配合的防水盖,所述防水盖下部具有用于钩住所述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的卡钩。

优选地,所述光伏支架组件还包括用于连接同一方向上的所述防水梁之间的转接头,所述转接头的一端与所述防水梁的支撑板内侧相配合,另一端与所述防水梁底板的两侧相配合。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光伏支架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 本实用新型的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采用专门设计型材,与防水梁成面接触,光伏支架组件安装快速且安装后的组件受力均匀,满足快速安装的同时还可以增加组件的抗压能力;

2. 本实用新型在相邻光伏太阳能面板间增加防水盖,实现防漏水渗水的功能,在屋顶安装时,可以对屋顶做防水保护;

3. 本实用新型的光伏太阳能面板的四角与防水梁相配合,可以实现自动限位功能,解决人工限位或另外增加治具定位的问题;

4. 本实用新型的光伏支架组件中光伏边压块设计有卡接口,在螺栓松动的情况下,卡接口还可以扣住下方的横梁,防止防水梁与横梁脱离;

5. 本实用新型的光伏支架组件在同一延伸方向的防水梁之间通过转接头连接,结构简单,延长方便,安装快速,防水效果好;

6. 本实用新型的光伏支架组件适用于屋面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具有综合经济成本低、屋面防水能力好、可持久、光伏支架组件结构设计简洁、安装支架系统成本低和操作快捷等优点,覆盖常规的各自光伏晶体硅电池片工艺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横梁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水梁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架边压块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水梁和横梁的安装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边压块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边压块与防水梁的连接截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中压块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中压块与防水梁的连接截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接头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水梁与转接头连接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A-A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0中B-B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水盖与边框连接的截面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防水盖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防水盖的侧视图;

图16为图14中C-C的剖视图;

图17为图14中D-D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4中相邻防水盖搭接处的截面图;

附图中:横梁-1,弯折部-101,防水梁-2,底板-201,支撑板-202,支撑块-203,钩部-204,支架边压块-3,卡接部-301,卡接口-302,安装部-303,倒钩-304,加强部-305,边压块-4,限位部-401,限位块-402,压槽-403,中压块-5,防水盖-6,卡钩-601,防水挡板-602,第一加工部-603,第二加工部-604,转接头-7,安装槽-801,腔体-802,支撑槽-803,安装孔-9,螺栓-10,垫片-11,螺母-12,防水胶条-1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13,本实施例的一种光伏支架组件,包括横梁1、架设在横梁1上的防水梁2、与横梁1相配合且用于将防水梁2与横梁1相固定的支架边压块3。

如图1所示,横梁1的截面为U型,横梁1的上端具有弯折部101。本实施例中横梁1的尺寸宽度41mm,高度范围为30-60mm。

如图2所示,防水梁2包括位于底部的底板201以及用于支撑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且与底板201垂直设置的支撑板202,支撑板202的上端设置有支撑块203。本实施例中防水梁2中的底板201的两侧具有向上凸出的钩部204。本实施例中防水梁2材质为铝合金或镀锌钢,具体可采用铝合金材质,通过挤压成型能够控制型材的精密度。

如图3所示,支架边压块3具有用于与横梁1相连接的卡接部301、与防水梁2相配合连接的安装部303以及与安装部203垂直设置并与防水梁2支撑板202相贴合的加强部305。为了与横梁1以及防水梁2相配合,卡接部301上开设有与弯折部101相配合的卡接口302,支架边压块3的安装部303上开设有与防水梁2的钩部204相配合的倒钩304。

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具有包覆层压件侧边的安装槽801、腔体802以及与支撑块203相配合的支撑槽803。

如图4所示,支架边压块3用于将防水梁2固定于横梁1上,所以支架边压块3与横梁1和防水梁2都相互配合。固定后的防水梁2垂直于横梁1。支架边压块3的安装部303上开设有安装孔9,用于螺栓10的紧固,螺栓10穿过安装孔9后用螺母12紧固,螺栓10与安装部303之间还放置有垫圈11。这样的设计安装方式使得在螺栓10松动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卡住横梁1,且支架边压块3设计有加强板305,用来支撑防水梁2的支撑板202,支架边压块3的安装部上设计有倒钩304,与防水梁2的底板201侧边的钩部204位置配合,进而防止边框松脱。

如图5-8所示,光伏支架组件还包括用于将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与防水梁2相固定的中压块5和边压块4。

边压块4的一侧为与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的腔体802相配合的限位部401,另一侧为与支撑块203相配合的压槽403;中压块5的两侧为与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的腔体802相配合的限位部401。中压块5和边压块4与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的腔体802相接触的限位部401上还设有限位块402,本实施例中限位块402的长度长于中压块5和边压块4的长度。

如图5-6所示,边压块4与边框配合,可以对组件进行定位同时可以防止组件上下左右错动。边压块4一端压在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上,用限位块402限位,另一端卡在防水梁上2,边压块4设置有与支撑款203相配合的压槽403,卡住防水梁2,防止防水梁2发生变形。

如图7-8所示,中压块5设计为H型,卡接在相邻组件的边框上,限位部401与边框的腔体802相配合,可以限制相邻组件上下左右移动。

边压块4以及中压块5上都对应开设有安装孔9用于紧固件的紧固,紧固件包括螺栓10、垫片11以及螺母12。本实施例中边压块4以及中压块5上的螺母12为矩形螺母。

如图9-12所示,本实施例中光伏支架组件还包括用于连接同一延伸方向前后的两根防水梁2之间的转接头7,转接头7的一端与防水梁2的支撑板202内侧相配合,另一端与防水梁2底板201的两侧相配合。

转接头7一端套住防水梁2,另一端塞入防水梁2的型腔内,上方防水梁2型腔中的水可以通过转接头7流到下方防水梁2的型腔中,且转接头7与防水梁2接触的地方增加硅胶或者胶水以进一步增加密封性能起到防水作用。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相邻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上还设置有与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上端相配合的防水盖6,防水盖6下部具有用于钩住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的卡钩601,防水盖6两侧向下弯折形成与光伏组件边框相互配合的弧形的防水挡板602。本实施例中的防水盖6与边框间增加一条防水胶条13,防止水从侧边流入,且防水盖6边缘一直延伸到边框靠近层压件的一侧,以更好的起到防水作用。防水胶条13为双面阻水胶。

如图14-18所示,为了更好地起到防水的效果,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将防水盖6加工成如图14所示的形式,防水盖6的两端具备了第一加工部603和第二加工部604。其中第一加工部603的下方不具备卡钩601,如图16所示;第二加工部604的两侧不具备防水挡板602,如图17所示。第一加工部603和第二加工部604的加工长度相互配合。整个防水盖6的下方具备有防水胶条13,在安装时,将防水盖6的第一加工部603安装于第二加工部604的上方,两个加工部之间用防水胶条13进行粘接,如图18所示。防水盖6为合金材料一体成型,优选为铝合金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设计有支撑槽,支撑槽坐落在防水梁的支撑块上,使光伏太阳能面板的边框与防水梁成面接触,受力均匀;防水梁与组件边框四角配合,安装时,光伏太阳能面板放在防水梁后,组件边框四角自动滑落到防水梁中,实现自动定位,解决了常规组件安装时需要单独安排人员限位的问题;支架边压块与下方的螺母紧贴配合,在安装前将螺栓穿过支架边压块,和螺母预先拧上,然后将支架边压块侧放入横梁中,支架边压块压住防水梁,锁紧螺栓,安装方便快速;中压块和边压块设计有限位块,安装后既可以固定相邻组件的位置,还可以防止组件上下左右的错动。

本实用新型的光伏支架组件有防水功能,在相邻光伏太阳能面板的边框上覆盖有防水盖,防水盖通过卡钩与边框配合,防水盖下方设计有防水双面胶或胶带,双面胶或胶带将防水盖和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连接,既可以起到固定作用也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防水盖两侧延伸到边框靠近层压件的一侧,防止雨水倒流。

本实用新型光伏支架组件的防水梁中间的连接机构采用大小式转接头,转接头的一端将上侧防水梁从外侧包裹,转接头的另一端伸入到下方侧防水梁的型腔中,这样的设计可以将上侧防水梁型腔中的水自动引流到下方侧的防水梁的型腔中,且在搭接的位置增加一层防水胶或硅胶,进一步防水。

本实用新型的光伏太阳能面板边框采用专门设计型材,与防水梁成面接触,光伏支架组件安装快速且安装后的组件受力均匀,满足快速安装的同时还可以增加组件的抗压能力;在相邻光伏太阳能面板间增加防水盖,实现防漏水渗水的功能,在屋顶安装时,可以对屋顶做防水保护;光伏太阳能面板的四角与防水梁相配合,可以实现自动限位功能,解决人工限位或另外增加治具定位的问题;光伏支架组件中光伏边压块设计有卡接口,在螺栓松动的情况下,卡接口还可以扣住下方的横梁,防止防水梁与横梁脱离;同一延伸方向的防水梁之间通过转接头连接,结构简单,延长方便,安装快速,防水效果好;光伏支架组件适用于屋面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具有综合经济成本低、屋面防水能力好、可持久、光伏支架组件结构设计简洁、安装支架系统成本低和操作快捷等优点,覆盖常规的各自光伏晶体硅电池片工艺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