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0580发布日期:2018-10-19 22:44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振动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马达。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手机等各种设备具备振动马达。在振动马达存在沿横向进行线性振动的类型和沿纵向进行线性振动的类型。作为使用者的人,相比横向的振动,更容易感觉到纵向的振动。现有的纵向线性振动型的振动马达的一例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6/0172950号中公开。

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6/0172950号的振动马达具备托架、壳、线圈、轭部、振动体以及弹性部件。振动体具有磁铁和平衡锤。

磁铁和平衡锤均为圆环状,磁铁固定于平衡锤的径向内侧。振动体配置于托架的上方。弹性部件配置于托架与振动体之间,将振动体支撑为能够沿上下方向振动。

配置于平衡锤的径向内侧的线圈将下部固定于托架。轭部具有圆柱状的基部、向上述基部的下方突出的突出部、以及位于基部的上方的圆板部。上述突出部嵌入位于线圈的径向内侧的托架的孔部,从而轭部固定于托架。上述基部配置于线圈的径向内侧。上述圆板部位于线圈的上方。上述圆板部是从上述基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形状。

因此,在上述圆板部,轭部的外缘部与磁铁的距离缩短,能够提高磁通的效率,提高振动马达的功率。

但是,上述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6/0172950号中,若要进一步提高振动马达的功率,则需要加厚轭部的上述圆板部的上下方向的厚度。于是,会导致振动马达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大。

与之相对,为了避免上下方向的尺寸的大型化,考虑向下方增加上述圆板部的厚度。但是,该情况下,线圈的上下方向高度降低,会导致线圈的匝数减少。这样的话,存在线圈的吸引力(磁阻扭矩)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抑制上下方向的尺寸大型化,又适于提高功率的纵向线性振动型的振动马达。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方案1是一种振动马达,具备:

具有箱体、线圈、第一轭部以及第二轭部的静止部;

包含磁铁且相对于上述静止部被支撑为能够沿上下方向振动的振动体;以及

配置于上述箱体与上述振动体之间的弹性部件,

上述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轭部固定于上述箱体,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且配置于上述线圈的径向内侧,

上述第二轭部具有:

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且配置于上述线圈的上侧的底部;以及

从上述底部的外缘向下方向延伸,且与上述线圈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对置的壁部,

上述磁铁配置于上述第二轭部的径向外侧。

方案2是根据方案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轭部和上述第二轭部是不同的部件。

方案3是根据方案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底部具有供上述第一轭部贯通的贯通孔。

方案4是根据方案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轭部和上述第二轭部是同一部件。

方案5是根据方案1~4任一项中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有配置于上述磁铁与上述第二轭部之间的磁性流体。

方案6是根据方案1~4任一项中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电流未流通于上述线圈的状态下,上述磁铁的中心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述壁部重叠。

方案7是根据方案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电流未流通于上述线圈的状态下,上述磁铁的中心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述壁部重叠。

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的一个实施方式,振动马达无需为了提高振动马达的功率而增大振动马达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能够抑制线圈的吸引力的降低。因此,能够做成适于提高功率的纵向线性振动型的振动马达。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的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在图1中用A-A线切断后的截面立体图。

图3是在图1中用A-A线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4是将振动马达在下方切断后的一部分截面立体图。

图5是表示变形例的轭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将振动马达的中心轴J的延伸方向设为“上下方向”,例如,图2的纸面上侧成为上下方向的上侧。另外,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此外,上述的“上下方向”不表示实际的装入了设备时的位置关系、方向。

<1.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5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在图1中用A-A线切断后的截面立体图。图3是在图1中用A-A线切断后的剖视图。

振动马达15通过大致划分而具有静止部10、振动体7以及弹性部件8。静止部10具有箱体C1、FPC(柔性印刷电路基板)3、线圈4、第一轭部5以及第二轭部6。

箱体C1具有基座板材1和壳2。基座板材1例如为由冷轧钢板构成的板状部件。基座板材1相对于中心轴J沿垂直方向扩展。

壳2是在上端具有盖部21的圆筒形状的罩部件。即,壳2在下端具有开口部22。壳2例如由SUS材料构成。基座板材1具有大致圆板状的第一基台部11和大致矩形板状的第二基台部12,且具有第一基台部11和第二基台部12连接的结构。通过使第一基台部11嵌入开口部22,从而壳2相对于基座板材1从上方安装,壳2相对于基座板材1通过焊接或热粘结而被固定。第二基台部12配置于壳2的外部。

FPC3是具有用于向线圈4供给电流的配线的基板。FPC3通过层叠基底膜层、配线层以及抗蚀层而构成。基底膜层例如由聚酰亚胺构成,具有柔性以及绝缘性。配线层例如由铜箔构成,配置于基底膜层上。抗蚀层例如由聚酰亚胺构成,具有绝缘性,且配置于配线层上。在配线层的进行与外部的导通的部位不配置抗蚀层,该部位向上方露出。FPC3通过粘接或粘贴片固定于基座板材1上。

FPC3具有大致圆板状的第一基板部31和大致矩形板状的第二基板部32,且具有第一基板部31和第二基板部32连接的结构。第一基板部31配置于第一基台部11上。第一基板部31具有两个焊盘部31A。焊盘部31A在线圈4的径向外侧沿周向呈圆弧状延伸而构成,且向上方露出。在焊盘部31A通过钎焊等电连接从线圈4引出的引出线。第二基板部32配置于第二基台部12上。第二基板部32具有向上方露出的两个端子部32A。端子部32A的每一个分别通过配线层与焊盘部31A的每一个连接。由此,通过从外部向端子部32A施加电压,从而能够向线圈4供给电流。

第一轭部(中央轭部)5整体呈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柱状,具有基部51和突出部52。第一轭部例如由切削钢构成,且具有磁性。基部51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突出部52是从基部51向下方突出的圆柱状。突出部52的直径比基部51的直径小。

第一基台部11具有以中心轴J为中心向上方突出的固定部111。固定部111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111A。通过将突出部52嵌入贯通孔111A而将基部5载置于固定部111上,从而第一轭部5固定于固定部111。第一轭部5的固定通过嵌入突出部52的部位的压入或铆接进行。

线圈4例如通过将由热粘结有聚氨酯的铜线构成的线圈线绕中心轴J沿上下方向卷绕而构成。线圈4的下部嵌入固定部111的径向外侧。线圈4的下端面与第一基板部31通过粘接或粘贴片固定。线圈4配置于第一轭部5的径向外侧。线圈4的上端面的上下方向位置与基部51的上端面一致。即,线圈4和基部51的各上端面构成同一平面。

第二轭部(背轭部)6例如由冷轧钢板构成,且具有磁性。第二轭部6具有底部61和壁部62。底部61是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的大致圆板状,且配置于由线圈4和基部51的各上端面构成的同一平面上。底部61的直径比线圈4的外径大。即,底部61以中心轴J为中心扩展至线圈4的径向外侧。

壁部62是从底部61的外缘向下方突出的圆筒状。即,壁部62的内周面位于线圈4的外周面的径向外侧,且与该外周面在径向上对置。底部61的下表面通过粘接或粘贴片固定于基部51的上端面,从而第二轭部6固定于第一轭部5。在电流未在线圈流通的状态下,磁铁71的中心在上下方向上与壁部62重叠。由此,相比磁铁71的中心在上下方向上与壁部62不重叠的结构,能够在向线圈4开始供给电流时使振动体7的振动量迅速从零提升至峰值。换言之,能够提高振动马达15的动作开始时的响应性。而且,作为其一例,在未对线圈4供给电流的状态下,壁部62的中心在上下方向上与磁铁71的中心大致一致。

振动体7具有磁铁71、平衡锤72以及极片73。磁铁71例如由烧结钕磁铁构成,且为在俯视时呈圆环状的圆筒形状。平衡锤72例如由钨合金构成,且为俯视时呈圆环状的大致圆筒形状。磁铁71配置于平衡锤72的径向内侧。磁铁71的外周面和平衡锤72的内周面通过粘接或粘贴片固定。极片73例如由SUS材料构成,且为具有磁性的圆环板状部件。极片73配置于磁铁71的下侧,与磁铁71的下表面通过粘接或粘贴片固定。

弹性部件8例如是由SUS材料构成的板簧部件。在此,为了示出弹性部件8的结构,图4表示将振动马达15在下方切断后的一部分截面立体图。弹性部件8具有第一圈部81、位于比第一圈部81靠下方的第二圈部82、以及连接第一圈部81及第二圈部82的三个连接部83。在圆环状的第一圈部81的外缘沿周向等间隔配置有三个的部位分别通过朝向径向外侧并且沿周向延伸的连接部83与第二圈部82的内缘连接。通过这样的结构,弹性部件8可沿上下方向伸缩。

弹性部件8配置于振动体7与第一基台部11之间。在第一圈部81的径向内侧配置线圈4。第二圈部82的下表面通过焊接或热粘结固定于第一基台部11的上表面,从而弹性部件8固定于基座板材1。第一圈部81的上表面通过焊接或热粘结固定于极片73的下表面,从而弹性部件8固定于振动体7。

由此,振动体7由弹性部件8支撑为能够沿上下方向振动。磁铁71的内周面位于比第二轭部6的外周面靠径向外侧,且与该外周面在径向上对置。

通过向线圈4供给电流,从而产生穿过由线圈4、第一轭部5以及第二轭部6构成的磁路的磁通。通过产生的磁通与以磁铁71以及极片73作为磁路的磁通的相互作用,振动体7沿上下方向振动。因此,振动马达15成为纵向线性振动型的振动马达。

特别是通过由上述的底部61和壁部62构成第二轭部6,从而能够缩短第二轭部6与磁铁71的径向距离,而且能够使对应的较短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延长,因此能够提高振动马达15的功率。此时,无需增大底部61的厚度,因此,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5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增大。另外,也无需缩短线圈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因此能够抑制匝数降低而使吸引力(磁阻扭矩)降低。

另外,在轭部的厚度较厚的情况下,无法通过低成本的冲压加工制造轭部,因此使用切削部件,由此成本变高。与之相对,若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轭部6,则无需增大厚度,因此能够使用低成本的冲压加工。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5具备:具有箱体C1、线圈4、第一轭部5以及第二轭部6的静止部10;包含磁铁71且相对于上述静止部10被支撑为能够沿上下方向振动的振动体7;以及配置于上述箱体C1与上述振动体7之间的弹性部件8。上述第一轭部5固定于上述箱体C1,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且配置于上述线圈4的径向内侧。上述第二轭部6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且配置于上述线圈4的上侧的底部61;以及从上述底部61的外缘向下方向延伸,且与上述线圈4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对置的壁部62。上述磁铁71配置于上述第二轭部6的径向外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无需为了提高振动马达的功率而增大振动马达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能够抑制线圈的吸引力的降低。因此,振动马达15成为适于提高功率的纵向线性振动型的马达。

此外,对于轭部,如图5的剖视图所示,也使用由作为同一部件的第一轭部601和第二轭部602构成的轭部60。该情况下,将第一轭部601固定于固定部111。由此,无需将第二轭部602通过粘接等固定于第一轭部601,实现工序数的削减。但是,如上所述,将第一轭部5和第二轭部6做成不同的部件能够将各轭部做成更简单的形状,更容易制造。

另外,振动马达15还具有配置于磁铁71与第二轭部6之间的磁性流体F1。通过磁性流体F1的阻尼效应,在振动马达15跌落的情况等之下,能够抑制振动体7过度地移动,抑制弹性部件8的损坏等。

<2.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作为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50的剖视图,是对应于图3的图。作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5的结构的不同点,对振动马达150具有的第一轭部50和第二轭部61进行说明。

第一轭部50具有基部501和突出部502。第一轭部50的结构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轭部5相同,但是使基部50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基部51长。此外,突出部502固定于固定部111。

第二轭部61具有底部611和壁部612。第二轭部61的结构基本上和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轭部6相同,但是在底部611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611A。在贯通孔611A贯通有基部501。因此,基部501的上部比底部611向上方突出。

即使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50,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无需为了提高功率而加厚底部611的厚度,也无需缩短线圈4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因此成为适于提高功率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611具有供第一轭部50贯通的贯通孔611A。由此,制造振动马达150时,在装配了线圈4以及第一轭部50的状态下,以使第一轭部50插通贯通孔611A的方式从上方将第二轭部61嵌入第一轭部50,使第二轭部50向下方移动,从而将第二轭部50载置于线圈4上。因此,在使第二轭部61在被定位了的状态下向下方移动,从而能够使壁部612的前端不接触线圈4的上端外缘地装配第二轭部61。即,能够提高第二轭部61的装配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底部611的下表面与线圈4的上端面通过粘接或粘贴片固定,从而第二轭部61固定于线圈4。

<3.其它>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实施方式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生产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例如能够用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配备的振动马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