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重冷却的电机机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99184发布日期:2018-10-02 19:59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重冷却的电机机座。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机机座为了提高冷却效果采用水冷或油冷的方式,其结构为在电机机座的外壁浇铸或焊接形成一个储存液体冷却介质的空间,该空间内部通过一根根隔条隔开形成多个小空间,液体冷却介质依次通过一个个小空间进行冷却,该类电机机座的结构如中国专利号为201720793282.4的一种油冷电机机座、中国专利号为201420203979.8的一种水冷电机机座的冷却系统结构,该类电机机座存在以下问题:

一、长期使用后储存液体冷却介质的空间内会积累大量的污垢杂质,而该空间为浇铸或焊接形成,内部不易清洗;

二、其后期采用焊接成形,内部的一根根隔条与后期焊接的外罩之间无法保证密封,导致液体冷却介质不会沿着隔条依次通过一个个小空间,会出现窜流(直接从一个小空间进入相隔较远的小空间)现象;

三、该类电机机座没有散热片,需要长时间流通液体冷却介质才能保证冷却效果,外部的输送液体冷却介质的动力装置长时间工作能耗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重冷却的电机机座,冷却效果好,方便清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重冷却的电机机座,包括机座主体,所述机座主体的外壁周向均布前散热片和后散热片,所述前散热片和后散热片之间贴合设有后安装环,所述后安装环的外径大于前散热片的外径且后安装环的外径小于后散热片的外径,所述前散热片的前端贴合设有前安装环,所述前安装环的外径等于前散热片的外径,前安装环和后安装环的内缘均贴合在机座主体的外壁上,所述前散热片的外端通过上盖板和下盖板包覆,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均为半圆形结构,上盖板的内壁贴合设有抵住前散热片的外端面的上密封垫,所述下盖板的内壁贴合设有抵住前散热片的外端面的下密封垫,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的后端均形成一个内径增大的压接环,所述上密封垫和下密封垫的后端向外竖直延伸形成顶边部,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的后端面通过顶边部抵住后安装环的前端面,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的前端位于前散热片的前方,所述上密封垫的前端露出上盖板的前端,所述下密封垫露出下盖板的前端,所述上密封垫露出在上盖板前端的部分和下密封垫露出在下盖板前端的部分通过卡环卡紧,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的前端面通过螺旋拧入机座主体前端外壁的顶头压紧,位于顶端中心的一个前散热片为封闭式的,其余前散热片上均设有一个介质流通孔且相邻两个前散热片的介质流通孔为前后错开设置,所述上盖板的顶部设有介质进口管和介质出口管,所述介质进口管和介质出口管分别位于封闭式的前散热片的两侧,所述上盖板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向外水平延伸的上凸板,所述下盖板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向外水平延伸的下凸板,所述上凸板和下凸板贴合且通过紧固件连接。

所述下凸板的内侧端设有直槽,所述下密封垫的左右两端外壁向外水平延伸形成压边部,所述压边部的长度与下凸板的长度相等且压边部贴合设在直槽上,压边部的厚度大于直槽的深度,压边部的上端面通过上凸板压接。

所述紧固件包括配套的螺栓和螺母,所述上凸板上沿其长度间隔设有多个上穿孔,所述下凸板上沿其长度间隔设有多个与上穿孔上下相对的下穿孔,所述螺栓穿过对应的上穿孔和下穿孔并通过螺母拧紧固定。

所述上凸板和下凸板的贴合面上通过垫条进行密封,所述垫条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垫条分别位于紧固件的内外侧,垫条的长度与上凸板、下凸板的长度相等。

所述压接环的内壁贴合后安装环的外缘且两者之间压接O型圈,所述O型圈的数量为两个且间隔设置。

所述前安装环的外缘设有卡环槽,所述卡环伸入卡环槽。

所述顶头包括一体成型的顶接环、螺纹环和定位环,所述顶接环抵住上盖板和下盖板的前端面,顶接环的前端设有向内竖直延伸的螺纹环,所述螺纹环的内缘设有与机座主体的前端外壁相配的螺纹,螺纹环的前端设有定位环。

所述前散热片和后散热片的数量相等且前后一一相对,所述后散热片的高度为前散热片的高度的2~2.2倍,所述前散热片的长度为后散热片的长度的2~2.5倍。

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的外壁设有导向槽。

其中一部分导向槽与后散热片前后一一相对,其余部分的导向槽与相邻两个后散热片之间的中间位置处前后一一相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密封垫和下密封垫对前散热片进行密封,液体冷却介质会依次流经每个内部小空间,不会出现窜流现象;通过上盖板和下盖板的分体式可拆卸结构,方便清理内部的杂质污垢;将液体冷却介质冷却和后散热片的风冷结构相配合,冷却效果好,能耗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机座主体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左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4的局部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D处的放大图;

图9为图7中E处的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盖板的俯视图。

图中:机座主体1、前散热片2、后散热片21、介质流通孔22、前安装环3、后安装环31、卡环槽32、卡环33、上盖板4、下盖板41、上密封垫42、下密封垫43、导向槽44、介质进口管45、介质出口管46、上凸板47、下凸板48、垫条49、螺栓410、螺母411、压边部412、直槽413、顶边部414、压接环415、O型圈416、上穿孔417、下穿孔418、顶头5、顶接环51、螺纹环52、定位环5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10所示,一种双重冷却的电机机座,包括机座主体1,所述机座主体1的外壁周向均布前散热片2和后散热片21,前散热片2和后散热片21均为直接浇铸成型。所述前散热片2和后散热片21之间贴合设有后安装环31,所述后安装环31的外径大于前散热片2的外径且后安装环31的外径小于后散热片21的外径,所述前散热片2的前端贴合设有前安装环3,所述前安装环3的外径等于前散热片2的外径,前安装环3和后安装环31的内缘均贴合在机座主体1的外壁上(实则为一体成型),具体为,全部的前散热片2的后端面均直接贴合“熔”入后安装环31的前端面,全部的前散热片2的前端面均直接贴合“熔”入前安装环3的后端面,全部的前散热片2的外缘围成一个间断的圆轮廓,该圆轮廓的外径与前安装环3的外径相等。

所述前散热片2的外端通过上盖板4和下盖板41包覆,所述上盖板4和下盖板41均为半圆形结构,两者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圆结构并对前散热片2外缘进行包覆。

上盖板4的内壁贴合设有抵住前散热片2的外端面的上密封垫42,所述下盖板41的内壁贴合设有抵住前散热片2的外端面的下密封垫43,通过上密封垫42和下密封垫43实现对全部的前散热片2的外缘处进行密封,使得机座主体1的外壁、前散热片2、前安装环3、后安装环31、上密封垫42和下密封垫43配合形成一个个供液体冷却介质流通的小空间,该液体冷却介质可以为水或油,且每个小空间均能保证密封,不会出现直接窜流的现象。

所述上盖板4和下盖板41的后端均形成一个内径增大的压接环415,所述上密封垫42和下密封垫43的后端向外竖直延伸形成顶边部414,所述上盖板4和下盖板41的后端面通过顶边部414抵住后安装环31的前端面,即顶边部414被贴合压接在不包括压接环415在内的上盖板4或下盖板41的后端面和后安装环31的前端面之间,该后安装环31的前端面为后安装环31超出前散热片2外缘部分的前端面,该顶边部414能确保前散热片2的后端处不会泄漏。

所述上盖板4和下盖板41的前端位于前散热片2的前方,所述上密封垫42的前端露出上盖板4的前端,所述下密封垫43露出下盖板41的前端,同时上密封垫42和下密封垫43的前端均不超出前安装环3的前端,上盖板4和下盖板41的前端位于前安装环3的正上方且不超出前安装环3的前后范围。

所述上密封垫42露出在上盖板4前端的部分和下密封垫43露出在下盖板41前端的部分通过卡环33卡紧,所述前安装环3的外缘设有卡环槽32,所述卡环33伸入卡环槽32。卡环槽32能够防止卡环33移位,由于上密封垫42和下密封垫43不是一个完整的圆形的密封垫(两者中间有断开),因此即便通过卡环33卡紧,依旧有可能在断开处产生泄漏(只是几率较小),卡环33的设置只是加强没有断开的部位上的密封效果,而前散热片2的前端的密封通过压接在上盖板4或下盖板41的前端内壁和前安装环3的外壁之间的那部分上密封垫42或下密封垫43实现。

所述上盖板4和下盖板41的前端面通过螺旋拧入机座主体1前端外壁的顶头5压紧,所述顶头5包括一体成型的顶接环51、螺纹环52和定位环53,所述顶接环51抵住上盖板4和下盖板41的前端面,优选顶接环51的外径与上盖板4和下盖板41的外径相等,这样整体更美观。

顶接环51的前端设有向内竖直延伸的螺纹环52,所述螺纹环52的内缘设有与机座主体1的前端外壁相配的螺纹,通过螺纹环52实现螺纹连接配合,螺纹环52的前端设有定位环53,定位环53的外壁可以是各种与工具适配的形状,这样便可通过专用工具套入定位环53的外壁进行螺旋拧入或拧出,定位环53的内壁不与机座主体1的前端外壁接触,方便螺旋拧入拧出,通过顶头5的拧入,使得顶边部414被彻底压紧,确保密封效果。

位于顶端中心的一个前散热片2为封闭式(即没有在该前散热片2上开设介质流通孔22)的,其余前散热片2上均设有一个介质流通孔22且相邻两个前散热片2的介质流通孔22为前后错开设置,这样液体冷却介质流通时的路径更长,冷却面积更广。

所述上盖板4的顶部设有介质进口管45和介质出口管46,所述介质进口管45和介质出口管46分别位于封闭式的前散热片2的两侧,具体为:介质进口管45连通封闭式的前散热片2和与该封闭式的前散热片2相邻的一个前散热片2之间的小空间,介质出口管46则连通相对称的一侧的另一个小空间,这样液体冷却介质只能一端进,另一端出,且流经所有的内部区域。

所述上盖板4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向外水平延伸的上凸板47,所述下盖板41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向外水平延伸的下凸板48,所述上凸板47和下凸板48贴合且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紧固件包括配套的螺栓410和螺母411,所述上凸板47上沿其长度间隔设有多个上穿孔417,所述下凸板48上沿其长度间隔设有多个与上穿孔417上下相对的下穿孔418,所述螺栓410穿过对应的上穿孔417和下穿孔418并通过螺母411拧紧固定。所述上凸板47和下凸板48的贴合面上通过垫条49进行密封,所述垫条49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垫条49分别位于紧固件的内外侧,垫条49的长度与上凸板47、下凸板48的长度相等。即本实用新型共有4个垫条49,每侧分布两个,垫条49实则为辅助性密封,进一步加强密封效果,实质对上凸板47和下凸板48起决定性密封的部位为压边部412。本实用新型通过上盖板4和下盖板41的分体式可拆卸结构,方便对附着在前散热片2和机座主体1外壁等部位上的杂质进行清理。

所述下凸板48的内侧端设有直槽413,所述下密封垫43的左右两端外壁向外水平延伸形成压边部412,所述压边部412的长度与下凸板48的长度相等且压边部412贴合设在直槽413上,压边部412的厚度大于直槽413的深度,压边部412的上端面通过上凸板47压接。通过压边部412实现了上盖板4和下盖板41交界处的良好密封,上密封垫42的左右两侧端部可以是靠近上盖板4的左右两侧端部,即不与上盖板4的左右两侧端部齐平也不超出上盖板4的左右两侧端部(参照图5),这样不会对压边部412造成干涉。

所述压接环415的内壁贴合后安装环31的外缘且两者之间压接O型圈416,所述O型圈416的数量为两个且间隔设置。O型圈416起到进一步确保前散热片2的后端处的密封效果的作用。

所述前散热片2和后散热片21的数量相等且前后一一相对,所述后散热片21的高度为前散热片2的高度的2~2.2倍,所述前散热片2的长度为后散热片21的长度的2~2.5倍。前散热片2较长,这样有充足的水冷或油冷空间,后散热片21较高,这样便可借助穿过机座主体1的轴上附带的风叶从后端吹拂后散热片21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的后散热片21一直处于散热状态,而且后散热片21是直接从机座主体1的外壁延伸而来,因此是最先直接接触热量的部位(与那种从上盖板4或下盖板41的外壁延伸出来的散热片有本质区别,目前市面上尚没有从上盖板4或下盖板41的外壁延伸散热片的结构),由于后散热片21的存在,本实用新型不需要长时间通液体冷却介质,减轻了外部设备的能耗,在没有流通液体冷却介质时,通过内部的残留液体冷却介质辅以后散热片21进行散热就可达到一定的冷却效果,当散热条件苛刻时可水冷或油冷配合风冷一起进行,能满足各种恶劣工况的需求。

所述上盖板4和下盖板41的外壁设有导向槽44。其中一部分导向槽44与后散热片21前后一一相对,其余部分的导向槽44与相邻两个后散热片21之间的中间位置处前后一一相对。即该其余部分的导向槽44夹杂分布在前面所述的其中一部分导向槽44之间,导向槽44能起到导风作用,进一步提升风冷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