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无刷塑封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9512发布日期:2018-12-25 20:40阅读:8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流无刷塑封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流无刷塑封电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直流无刷塑封电机由于采用PWM控制,电压高速切换,在轴承内外轮之间产生轴电压,由于电机本体部分的塑封材料是绝缘的,前轴承支架、后轴承支架之间实际上是不能够直接导通的,电机结构上不能预防轴承电腐蚀,使轴承的润滑油产生绝缘破坏,发生轴电流,导致轴承内外轮产生波状磨耗,发生异音,为解决该问题,利用导电体连接前轴承支架和后轴承支架,使连接前轴承支架和后轴承支架处于等电位,降低轴电流。

目前,一些厂家通常在塑封电机外表面粘贴导电胶带或者连接导电体,但该结构在电机运输或者使用过程中,容易脱落,可靠性差,工序多,导电体安装麻烦,且影响美观性;与此同时导电体完全外露容易腐蚀氧化。

另一些厂家,将导电体几乎完全塑封在塑封体里面,这样导致塑封体的壁厚增加,从而导致注塑料的增加,增加成本;还有在注塑时,为了固定好导电体,其结构是需要在端部绝缘的外缘径向凸出固定结构以便在注塑时固定导电体,但结构复杂,使塑封体径向的尺寸增加,导致塑封体用料大大增加,成本偏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机一种直流无刷塑封电机,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前轴承支架和后轴承支架的导电体完全塑封在塑封体里面,导致塑封体壁厚增加,成本偏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目的是提供机一种直流无刷塑封电机,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前轴承支架和后轴承支架的导电体塑封在塑封体里面时,固定导电体的结构设置不合理、产品可靠性低,导致塑封体径向的壁厚增加,导致成本偏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直流无刷塑封电机,包括转轴、转子组件、塑封定子、前轴承支架、后轴承支架、驱动电路板和金属导电件,转轴和转子组件安装连接一起,塑封定子套在转子组件外,驱动电路板安装在塑封定子的空腔里面,其中:所述的塑封定子包括塑封体、定子铁芯、端部绝缘和线圈绕组,端部绝缘安装在定子铁芯端面上,线圈绕组绕在端部绝缘上,塑封体将定子铁芯、端部绝缘和线圈绕组塑封成一体;所述的转子组件包括转子铁芯和永磁体,永磁体安装在转子铁芯上;后轴承支架和前轴承支架是由可导电的金属材料制造,前轴承支架安装轴承,后轴承支架安装轴承,后轴承支架和前轴承支架分别安装在塑封定子的两端,转轴支承在前轴承支架的轴承和后轴承支架的轴承上;金属导电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前轴承支架和后轴承支架,使前轴承支架和后轴承支架连通导电;其特征在于:金属导电件与驱动电路板和定子铁芯隔离开来不导电,一部分金属导电件被塑封在塑封体里面,其余部分的金属导电件裸露出塑封体的表面。

上述所述的前轴承支架注塑在塑封定子的顶部,前轴承支架与塑封体注塑成一体,后轴承支架以可拆卸的形式安装在塑封定子的底部。

上述所述的金属导电件中间段被塑封在塑封体里面,两端裸露出塑封体的表面。

上述所述的金属导电件包括前支架连接段、中间段和后支架连接段,前支架连接段的端部与前轴承支架连接且裸露出塑封体的外表面,中间段位于定子铁芯的一侧被塑封在塑封体里面,后支架连接段的端部与后轴承支架连接,至少部分后支架连接段被塑封在塑封体里面。

上述所述的后支架连接段包括径向段和轴向段,径向段的一端与中间段连接,轴向段的尾部延伸出一插接段,插接段插入到端部绝缘的定位槽里面,定位槽设置在端部绝缘的顶面边缘。

上述轴向段端部设置分叉部,分叉部裸露出塑封体的表面,当后轴承支架安装在塑封定子的底部时,后轴承支架接触分叉部形成电连接。

上述所述的前支架连接段的端部与前轴承支架通过铆钉铆扣连接在一起。

上述所述的铆钉的顶部裸露出塑封体。

上述所述的后轴承支架是与塑封体底部边缘凸出的凸台安装配合,在凸台的内表面设置凹槽,分叉部位于凹槽里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效果:

1)金属导电件与驱动电路板和定子铁芯隔离开来不导电,一部分金属导电件被塑封在塑封体里面,其余部分的金属导电件裸露出塑封体的表面。可以实现金属导电件连接可靠,不易脱落,安装工序简单,美观性好,同时部分塑封体壁厚较小,从而减少材料用量,降低成本,且提升了产品结构的可靠性;

2)金属导电件包括前支架连接段、中间段和后支架连接段,前支架连接段的端部与前轴承支架连接且裸露出塑封体的外表面,中间段位于定子铁芯的一侧被塑封在塑封体里面,后支架连接段的端部与后轴承支架连接,至少部分后支架连接段被塑封在塑封体里面,结构简单,制造容易;

3)后支架连接段包括径向段和轴向段,径向段的一端与中间段连接,轴向段的尾部延伸出一插接段,插接段插入到端部绝缘的定位槽里面,定位槽设置在端部绝缘的顶面边缘。避免定位槽伸出定子铁芯的外侧面,从而使塑封体径向尺寸过大,导致成本偏高,且本发明的金属导电件在注塑时安装稳定可靠,不易移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4)轴向段端部设置分叉部,分叉部裸露出塑封体的表面,当后轴承支架安装在塑封定子的底部时,后轴承支架接触分叉部形成电连接,结构简单,连接可靠,分叉部可以有适当的变形保持与后轴承支架接触。

5)前支架连接段的端部与前轴承支架通过铆钉铆扣连接在一起,铆钉的顶部裸露出塑封体,避免铆钉处的塑封体壁厚过大,从而减少材料用量,降低成本;

6)后轴承支架是与塑封体底部边缘凸出的凸台安装配合,在凸台的内表面设置凹槽,分叉部位于凹槽里面,使后轴承支架与凸出配合不受干涉,保证安装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塑封定子未注塑塑封体时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塑封定子未注塑塑封体时的一个角度的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塑封定子未注塑塑封体时的另一个角度的分解图;

图9是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轴承支架与金属导电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塑封定子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B-B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直流无刷塑封电机,包括转轴1、转子组件2、塑封定子3、前轴承支架4、后轴承支架5、驱动电路板6和金属导电件7,转轴1和转子组件2安装连接一起,塑封定子3套在转子组件2外,驱动电路板6安装在塑封定子3的空腔里面,其中:所述的塑封定子3包括塑封体31、定子铁芯32、端部绝缘33和线圈绕组34,端部绝缘33安装在定子铁芯 32端面上,线圈绕组34绕在端部绝缘33上,塑封体31将定子铁芯32、端部绝缘33和线圈绕组34塑封成一体;所述的转子组件2包括转子铁芯21和永磁体22,永磁体22安装在转子铁芯21上;后轴承支架5和前轴承支架4是由可导电的金属材料制造,前轴承支架4安装轴承41,后轴承支架5安装轴承51,后轴承支架5和前轴承支架4分别安装在塑封定子3的两端,转轴1支承在前轴承支架4的轴承41和后轴承支架5的轴承51上;金属导电件7的两端分别连接前轴承支架4和后轴承支架5,使前轴承支架4和后轴承支架5连通导电;金属导电件7与驱动电路板6和定子铁芯32隔离开来不导电,一部分金属导电件7被塑封在塑封体31里面,其余部分的金属导电件7裸露出塑封体31的表面。

上述所述的前轴承支架4注塑在塑封定子3的顶部,前轴承支架4与塑封体31注塑成一体,后轴承支架5以可拆卸的形式安装在塑封定子3的底部。

所述的金属导电件7中间段被塑封在塑封体31里面,两端裸露出塑封体(1 的表面。

所述的金属导电件7包括前支架连接段71、中间段72、后支架连接段73,前支架连接段71的端部与前轴承支架4连接且裸露出塑封体31的外表面,中间段72位于定子铁芯32的一侧被塑封在塑封体31里面,后支架连接段73的端部与后轴承支架5连接,至少部分后支架连接段73被塑封在塑封体31里面。

上述后支架连接段73包括径向段731和轴向段732,径向段731的一端与中间段72连接,轴向段732的尾部延伸出一插接段7322,插接段7322插入到端部绝缘33的定位槽331里面,定位槽331设置在端部绝缘33的顶面边缘。

上述轴向段732端部设置分叉部7321,分叉部7321裸露出塑封体31的表面,当后轴承支架5安装在塑封定子3的底部时,后轴承支架5接触分叉部7321 形成电连接。

上述前支架连接段71的端部与前轴承支架4通过铆钉8铆扣连接在一起。铆钉8的顶部裸露出塑封体31。

上述后轴承支架5是与塑封体31底部边缘凸出的凸台311安装配合,在凸台11的内表面设置凹槽3111,分叉部7321位于凹槽3111里面。

6)本实用新型金属导电件7的两端连接分别前轴承支架4和后轴承支架5,使前轴承支架4和后轴承支架5连通导电;金属导电件7与驱动电路板6和定子铁芯32隔离开来不导电,一部分金属导电件7被塑封在塑封体31里面,其余部分的金属导电件7裸露出塑封体31的表面。可以实现金属导电件7连接可靠,不易脱落,安装工序简单,美观性好,同时部分塑封体壁厚较小,从而减少材料用量,降低成本。

以上实施例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其他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