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卡及采用该线束卡的线束导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7438发布日期:2019-03-22 19:14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线束卡及采用该线束卡的线束导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摄像装置线束固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线束卡及采用该线束卡的线束导向结构。



背景技术:

摄像装置通常需要通过电源线与电源连通,还需要通过数据线实现声影数据的传输、控制线实现摄像装置的动作控制,这些线路通常结合成线束一同从摄像装置的壳体内引出。但是在壳体内,各引线仍旧独立布置,而且各引线需预留一定长度以便于作业人员安装接线端子,这样在使用过程中,过长的引线杂乱无章地填充在空间狭窄的壳体后部将十分容易发生交缠、挤压,从而导致线材损坏、产品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卡及采用该线束卡的线束导向结构,能有效提升引线线束工作的可靠性。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线束卡,包括与壳体构成卡扣式配合连接的本体,所述的本体上设有供线束穿过的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存在以下技术效果:既能整齐排列线束中的各引线,又能将线束可靠地固定在壳体内,从而实现引线线束在有限空间内的排列引导,大大提升引线线束工作的可靠性。

一种线束导向结构,包括从其后盖板引入线束的壳体,后盖板的内侧卡接有线束卡本体且本体远离线束的末端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存在以下技术效果:便于装配且定位可靠,充分利用摄像头后部空间整齐排布引线线束,从而提升产品线材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是线束卡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3是线束卡与线束使用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A.线束,B.接线端子,10.本体,11.通孔,12.卡臂,121.卡槽或凸块,20.壳体,21.后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4,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线束卡,包括与壳体20构成卡扣式配合连接的本体10,所述的本体10上设有供线束A穿过的通孔11。在使用时,线束A穿过通孔11后,将线束卡固定连接在壳体20内便能实现线束的可靠定位,从而能合理布置引线,有效保证引线工作的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的通孔11为腰形孔,通孔11的轮廓与待约束的线束A外周轮廓相符。这使得通孔11能良好地约束线束A,使线束A排布整齐,避免线体相互缠绕挤压导致的折损。

进一步的,所述的本体10整体呈方形环状,其中相对布置的两个短环壁向外延伸形成卡臂12,两卡臂12的延伸方向一致并垂直于通孔11的长孔径方向。本体10的结构简单小巧,设置卡臂12既能实现线束卡与壳体20的配合连接,又便于作业人员对线束卡进行握持操作。

具体的,两个所述卡臂12之间的间距大于通孔11的长孔径,这使得线束A得以排列整齐地从两个卡臂12之间穿过,在进一步避免线束A缠绕的同时,满足线束A的多种布置需求。卡臂12的臂体外侧设有与壳体20构成卡扣式配合连接的卡槽或凸块121,本实施例中,卡槽或凸块121设于卡臂12远离本体10的一侧,便于线束卡的卡扣操作。

一种采用如上所述的线束导向结构,包括从其后盖板21引入线束A的壳体20,后盖板21的内侧卡接有线束卡本体10且本体10远离线束A的末端布置。如图4所示,在使用时,引入的线束A穿过线束卡上的通孔11后,在其端部安装接线端子B,待接线端子B插接固定完毕,再将线束卡卡接在壳体20上。这样的话,线束A穿过通孔11实现了线束A中各引线的有序排列;在接线端子B插接固定前,由于线束卡处于自由状态,作业人员能便利地安装、固定接线端子B,待接线端子B固定完毕后,将线束卡与壳体20相连,有序引导并排列引线线束A,从而提升产品的可靠性。本体10远离线束A的末端布置,能充分利用壳体20内的空间,实现长引线在狭窄空间内的有序布置。

优选的,线束卡上通孔11的孔深方向平行于后盖板21的板面。这使得线束A的排布平行于后盖板21的板面,也就是说线束A的排布与壳体20的壁体相符,能进一步提升线束A布置的可靠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