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调速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9009发布日期:2019-03-30 08:29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调速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电机调速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自动化取代人工是必然的趋势,很多设备均用电机带动,比如转盘、齿轮等,当电机带动转盘、齿轮这些负载转动时需要对电机的转速进行调整,使转盘、齿轮在设定的转速下转动。现有的调速控制单元结构比较复杂,导致体积较大、重量重,效率也比较低,给使用带来较大的不便。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设计科学、实用性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电机调速控制电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机调速控制电路,包括电源电路、微控制器电路、过零点检测电路、电流采集电路、微调速电路、主调速电路和调速控制电路,所述电源电路用于提供电源,所述微控制器电路电性连接所述过零点检测电路,所述微控制器电路还通过所述电流采集电路连接所述调速控制电路,所述微控制器电路根据所述微调速电路和所述主调速电路的调节,通过所述调速控制电路控制电机转速。

基于上述,所述电源电路包括接线端子J1、接线端子J2、接线端子J4、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9、电容C12、开关K、电阻R13、电阻R14、二极管D1和稳压管VD1,所述接线端子J1连接交流电L端,所述接线端子J2 连接交流电N端,所述接线端子J4接地,所述开关K的一端连接所述接线端子 J1,所述开关K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2连接所述接线端子J4,所述开关K的另一端还通过所述电容C12连接所述接线端子J2,所述接线端子J4还通过所述电容C3连接所述接线端子J2,所述开关K的另一端还连接所述电阻R13的一端,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作为电源VCC输出端,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还通过所述电容C1接地,所述电容C9并联在所述电容C1的两端,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还通过所述稳压管VD1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通过所述电容C1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依次通过所述电阻R7和所述电阻 R14连接所述接线端子J2;所述微控制器电路包括微控制器U1、电容C2、电容 C8、电容C10和电容C11,所述微控制器U1的1脚和2脚分别连接电源VCC,所述微控制器U1的1脚还通过所述电容C2接地,所述电容C10和所述电容C11 分别并联在所述电容C2的两端,所述微控制器U1的1脚还通过所述电容C8连接所述微控制器U1的4脚;所述过零点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8、电阻R9和电容 C7,所述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接线端子J2,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阻R9连接所述微控制器U1的4脚,所述微控制器U1的4脚还通过所述电容 C7接地;所述微调速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11、电阻R19、滑变电阻VR2和电容C5,所述电阻R19的一端连接电源VCC,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滑变电阻VR2和所述电阻R11接地,所述滑变电阻VR2的滑变端通过所述电阻 R4连接所述微控制器U1的6脚,所述微控制器U1的6脚还通过所述电容C5接地;所述主调速电路包括电阻R3、电阻R20、滑变电阻VR1和电容C4,所述电阻R20的一端连接电源VCC,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滑变电阻VR1接地,所述滑变电阻VR1的滑变端通过所述电阻R3连接所述微控制器U1的5脚,所述微控制器U1的5脚还通过所述电容C4接地;所述调速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5、电阻R6、电阻R10、电阻R12、电容C6、可控硅Q1和三极管Q2,所述可控硅Q1的1脚通过所述电阻R1连接所述开关K的另一端,所述可控硅Q1 的2脚连接输出端子J3,所述输出端子J3用于连接电机,所述可控硅Q1的3 脚作为可控端通过所述电阻R10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可控硅Q1 的3脚还通过所述电容C6连接所述可控硅Q1的1脚,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微控制器U1的3脚,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阻R12的一端,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一端,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所述电流采集电路包括电阻R2和电容C3,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微控制器U1的7脚,所述电阻R2的端还通过所述电容C3接地,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还连接所述可控硅Q1的1脚。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通过过零点检测电路、电流采集电路检测过零点和RC时间常数,通过微调速电路、主调速电路相互配合进行调速控制,并通过调速控制电路调节可控硅的导通角以控制调速,其具有设计科学、实用性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调速控制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调速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微调速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微控制器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过零点检测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流采集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一种电机调速控制电路,包括电源电路、微控制器电路、过零点检测电路、电流采集电路、微调速电路、主调速电路和调速控制电路,所述电源电路用于提供电源,所述微控制器电路电性连接所述过零点检测电路,所述微控制器电路还通过所述电流采集电路连接所述调速控制电路,所述微控制器电路根据所述微调速电路和所述主调速电路的调节,通过所述调速控制电路控制电机转速。

使用时,通过所述过零点检测电路和所述电流采集电路的采集信息,以精确控制可控硅的动作时间,通过所述微调速电路进行初始化校准调节。通过所述主调速电路进行速度调节设置,所述微控制器电路通过所述调速控制电路进行调速。

具体的,所述电源电路包括接线端子J1、接线端子J2、接线端子J4、电容 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9、电容C12、开关K、电阻R13、电阻R14、二极管D1和稳压管VD1,所述接线端子J1连接交流电L端,所述接线端子J2连接交流电N端,所述接线端子J4接地,所述开关K的一端连接所述接线端子J1,所述开关K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2连接所述接线端子J4,所述开关K的另一端还通过所述电容C12连接所述接线端子J2,所述接线端子J4还通过所述电容 C3连接所述接线端子J2,所述开关K的另一端还连接所述电阻R13的一端,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作为电源VCC输出端,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还通过所述电容C1接地,所述电容C9并联在所述电容C1的两端,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还通过所述稳压管VD1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通过所述电容C1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依次通过所述电阻R7和所述电阻R14 连接所述接线端子J2;所述微控制器电路包括微控制器U1、电容C2、电容C8、电容C10和电容C11,所述微控制器U1的1脚和2脚分别连接电源VCC,所述微控制器U1的1脚还通过所述电容C2接地,所述电容C10和所述电容C11分别并联在所述电容C2的两端,所述微控制器U1的1脚还通过所述电容C8连接所述微控制器U1的4脚;所述过零点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8、电阻R9和电容C7,所述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接线端子J2,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阻 R9连接所述微控制器U1的4脚,所述微控制器U1的4脚还通过所述电容C7接地;所述微调速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11、电阻R19、滑变电阻VR2和电容 C5,所述电阻R19的一端连接电源VCC,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滑变电阻VR2和所述电阻R11接地,所述滑变电阻VR2的滑变端通过所述电阻R4连接所述微控制器U1的6脚,所述微控制器U1的6脚还通过所述电容C5接地;所述主调速电路包括电阻R3、电阻R20、滑变电阻VR1和电容C4,所述电阻R20 的一端连接电源VCC,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滑变电阻VR1接地,所述滑变电阻VR1的滑变端通过所述电阻R3连接所述微控制器U1的5脚,所述微控制器U1的5脚还通过所述电容C4接地;所述调速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5、电阻R6、电阻R10、电阻R12、电容C6、可控硅Q1和三极管Q2,所述可控硅Q1的1脚通过所述电阻R1连接所述开关K的另一端,所述可控硅Q1的 2脚连接输出端子J3,所述输出端子J3用于连接电机,所述可控硅Q1的3脚作为可控端通过所述电阻R10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可控硅Q1的3 脚还通过所述电容C6连接所述可控硅Q1的1脚,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微控制器U1的3脚,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阻R12的一端,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一端,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2 的另一端;所述电流采集电路包括电阻R2和电容C3,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微控制器U1的7脚,所述电阻R2的端还通过所述电容C3接地,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还连接所述可控硅Q1的1脚。通过调节所述滑变电阻VR1或所述滑变电阻VR2进行调速控制,所述微处理器U1控制所述可控硅Q1的导通角,进而实现调速。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