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板的角铝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07071发布日期:2019-03-02 02:05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光伏板的角铝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伏支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光伏板的角铝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的发展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太阳能光伏系统也得以广泛应用,然而在光伏系统的使用中,需要使整个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和支架结构达到最优化的平衡,光伏支架系统的设计需要结合建设地点的地理、气候及太阳能资源条件,将光伏组件以一定的朝向,排列方式及间距固定住。

公告号CN205490320U、公开日20160817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高发电效率的光伏支架,包括角铝底撑,角铝后撑,角铝前撑,铝横梁及紧固夹具,其中所述角铝底撑,角铝后撑及角铝前撑相互连接形成三角形支撑机构,所述角铝底撑通过紧固夹具固定安装在屋顶彩钢瓦上,所述多个铝横梁平行安装在两个并排设置的角铝前撑上,所述铝横梁上安装有光伏组件,且所述光伏组件通过铝型材压码进行紧固,所述铝型材压码为台阶型结构。

上述专利提供了一种高发电效率的光伏支架,可以实现在彩钢瓦屋面上进行安装,且安装后支架强度高。但是这种光伏支架底部设置的夹具只能固定在彩钢瓦上,如果是平整的水泥屋顶或者地面,就无法固定安装,存在无法安装在水泥面上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板的角铝支架,具有可以安装在水泥面上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光伏板的角铝支架,包括角铝和导轨,所述角铝包括长条形的主支撑杆和副支撑杆,所述主支撑杆用于固定导轨,所述副支撑杆一端与主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副支撑杆另一端抵接水泥面,所述导轨上可拆卸连接有数个用于压紧光伏板的压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角铝组装好后架在水泥面上,再将导轨固定在主支撑杆上,依次将压块和光伏板安装在导轨上,即可实现光伏板的固定,由于副支撑杆的一端直接撑在水泥面上,主支撑杆的末端也抵接在水泥面上,角铝对光伏板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光伏板也和水平面形成一定夹角,尽可能提高光伏板的阳光利用率,实现了将光伏板安装在水泥面上的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导轨的底面沿自身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一,所述主支撑杆设置有螺栓一,所述螺栓一设置有沿滑槽一长度方向滑移的螺帽,所述螺帽无法沿滑槽一的垂直方向脱离滑槽一,所述主支撑杆设置有与螺栓一螺纹连接的螺母,所述螺栓一垂直贯穿主支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将螺栓一从滑槽一的一端开口滑入并移动到对应主支撑杆的位置,将螺栓一穿过主支撑杆,将螺母旋紧在螺栓一上,实现导轨和主支撑杆的相对固定,实现导轨和角铝的可拆卸连接,减少光伏支架拆卸状态的占地空间,方便工作人员运输光伏支架。

作为优选,所述螺帽设置为方形,所述螺帽的长度与滑槽一的宽度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帽只能沿滑槽一的长度方向滑移,螺帽无法在滑槽一内转动,避免旋紧螺母时,螺栓一跟随螺母转动,提高了结构合理性。

作为优选,所述导轨的顶面设置有与滑槽一结构对称的滑槽二,所述压块通过螺栓二和导轨可拆卸连接,所述螺栓二与螺栓一结构相同,所述螺栓二和滑槽二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栓二在滑槽二内同样只能滑移,旋紧螺栓二时,螺母也不会跟随螺栓二转动,进一步提高结构合理性。

作为优选,所述主支撑杆和副支撑杆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支撑杆和副支撑杆可以拆开,运输时,进一步减少光伏支架的占地空间,提高了运输效率。同时也可以根据现场的光照情况,改变副支撑杆和主支撑杆之间的连接点位置,实现调整光伏板倾斜角度的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副支撑杆的底端可拆卸连接有L型板,所述L型板的一面通过膨胀螺栓来与水泥面固定连接,所述L型板的另一面通过螺栓和副支撑杆可拆卸连接,所述主支撑杆的末端同样通过L型板与水泥面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确定好角铝的位置后,将L型板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水泥面上,再将主支撑杆和副支撑杆分别和对应的L型板固定连接,实现了角铝和水泥面的相对固定,避免恶劣天气时,光伏支架被吹倒或者歪斜,提高了结构稳固性。需要移动光伏支架时,只需要将L型板和角铝拆开,就可以取下光伏支架,实现了方便移动。

作为优选,同一侧的所述主支撑杆和副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地杆,所述地杆的两端分别与主支撑杆、副支撑杆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地杆之间设置有用于放置重物的底撑,所述底撑的两端分别和相邻的低杆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角铝安装完毕后,根据两个相邻角铝之间距离选择合适的地杆和底撑,将地杆和底撑固定连接后,将重物放置在底撑上,整个光伏支架的重心位于底撑的重物上,提高了光伏支架的稳固性,避免恶劣天气时,光伏支架被吹倒或者歪斜。需要移动光伏支架时,只需要将重物取下,就可以轻松地移动光伏支架,实现了方便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底撑宽度方向截面设置为L型,两个底撑相对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重物可以夹在两个底撑之间,重物无法相对底撑移动,提高了结构稳固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效果:

1.借助角铝和导轨的配合,实现了光伏支架在水泥面上的安装;

2.借助螺栓一和螺母的配合,实现了角铝及导轨的快速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用于表现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用于表现导轨和相邻部件配合关系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用于表现角铝和地面配合关系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2中用于表现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角铝;11、主支撑杆;12、副支撑杆;13、滑槽一;14、螺栓一;15、螺帽;16、螺母;17、L型板;18、地杆;19、底撑;2、导轨;21、压块;22、滑槽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一种光伏板的角铝支架,如图1所示,包括角铝1和导轨2,角铝1包括长条形的主支撑杆11和副支撑杆12,主支撑杆11用于固定导轨2,副支撑杆12一端与主支撑杆11固定连接,副支撑杆12另一端抵接水泥面,导轨2上可拆卸连接有数个用于压紧光伏板的压块21。将角铝1组装好后架在水泥面上,再将导轨2固定在主支撑杆11上,依次将压块21和光伏板安装在导轨2上,即可实现光伏板的固定。由于副支撑杆12的一端直接撑在水泥面上,主支撑杆11的末端也抵接在水泥面上,角铝1对光伏板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光伏板也和水平面形成一定夹角,尽可能提高光伏板的阳光利用率,实现了将光伏板安装在水泥面上的目的。

如图2所示,导轨2的底面沿自身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一13,主支撑杆11设置有螺栓一14,螺栓一14设置有沿滑槽一13长度方向滑移的螺帽15,螺帽15无法沿滑槽一13的垂直方向脱离滑槽一13,主支撑杆11设置有与螺栓一14螺纹连接的螺母16,螺栓一14垂直贯穿主支撑杆11。先将螺栓一14从滑槽一13的一端开口滑入并移动到对应主支撑杆11的位置,将螺母16旋紧在螺栓一14上,实现导轨2和主支撑杆11的相对固定。

如图2所示,螺帽15设置为方形,螺帽15的长度与滑槽一13的宽度相同。螺帽15只能沿滑槽一13的长度方向滑移,螺帽15无法在滑槽一13内转动,避免旋紧螺母16时,螺栓一14跟随螺母16转动。

如图2所示,导轨2的顶面设置有与滑槽一13结构对称的滑槽二22,压块21通过螺栓二和导轨2可拆卸连接,螺栓二与螺栓一14结构相同,螺栓二和滑槽二22配合。螺栓二在滑槽二22内同样只能滑移,旋紧螺栓二时,螺母16也不会跟随螺栓二转动。

如图1所示,主支撑杆11和副支撑杆12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主支撑杆11和副支撑杆12可以拆开,运输时,进一步减少光伏支架的占地空间,提高了运输效率。同时也可以根据现场的光照情况,改变副支撑杆12和主支撑杆11之间的连接点位置,实现调整光伏板倾斜角度的目的。

如图3所示,主支撑杆11的底端可拆卸连接有L型板17,L型板17的一面通过膨胀螺栓来与水泥面固定连接,L型板17的另一面通过螺栓和副支撑杆12可拆卸连接,副支撑杆12的末端同样通过L型板17与水泥面可拆卸连接。确定好角铝1的位置后,将L型板17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水泥面上,再将主支撑杆11和副支撑杆12分别和对应的L型板17固定连接,实现了角铝1和水泥面的相对固定。

工作过程:确定好角铝1的位置后,将L型板17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水泥面上,再将主支撑杆11和副支撑杆12分别和对应的L型板17固定连接,实现了角铝1和水泥面的相对固定。

先将螺栓一14从滑槽一13的一端开口滑入并移动到对应主支撑杆11的位置,将螺栓一14穿过主支撑杆11,将螺母16旋紧在螺栓一14上,实现导轨2和主支撑杆11的相对固定。依次将压块21和光伏板安装在导轨2上,即可实现光伏板的固定。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角铝1结构的不同。

如图4所示,同一侧的主支撑杆11和副支撑杆12之间设置有地杆18,地杆18的两端分别与主支撑杆11、副支撑杆12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相邻两个地杆18之间设置有用于放置重物的底撑19,底撑19的两端分别和相邻的低杆可拆卸连接。将角铝1安装完毕后,根据两个相邻角铝1之间距离选择合适的地杆18和底撑19,将地杆18和底撑19固定连接后,将重物放置在底撑19上,整个光伏支架的重心位于底撑19的重物上,提高了光伏支架的稳固性,避免恶劣天气时,光伏支架被吹倒或者歪斜。需要移动光伏支架时,只需要将重物取下,就可以轻松地移动光伏支架,实现了方便移动。

如图4所示,底撑19宽度方向截面设置为L型,两个底撑19相对放置。重物可以夹在两个底撑19之间,重物无法相对底撑19移动,提高了结构稳固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