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6003发布日期:2019-09-03 19:47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



背景技术:

电气设备领域,为了对线路(电气线路或控制线路)的接线头进行保护并防止他人触碰,一般会在接线头处设置线路保护盒。

现有技术中的线路保护盒,具体包括盒体和盖设在盒体上的盖体,其中,盒体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可供线路穿过的孔,两根线路分别从盒体两侧的孔穿入,两根线路的接线头位于盒体内部。盖体的一端铰接在盒体的开口处。为了防止他人对盒体内的线路随意操作,一般在盖体的另一端与盒体的开口之间通过螺栓进行固定,以将盖体盖紧在盒体开口上。

然而,通过螺栓对盖体与盒体进行固定后,每次对线路的接线头进行检修时,需要先对螺栓进行拆卸,同时,在检修完成后,需要人力将盖体盖合在盒体上,然后再将螺栓安装上去,使得整个检修过程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不仅能够将盖体盖紧在盒体的开口上,且操作较为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包括:顶部具有开口的盒体,盖设在所述盒体开口上的盖体、连接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盒体上的驱动结构;

所述盒体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可供线路穿过的与所述线路外轮廓形状匹配的通孔;

所述驱动结构包括固定组件以及套设在所述固定组件上的弹性件,所述固定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盒体的侧壁上;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组件上,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盖体上;

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在所述盖体的顶面上,所述盖体在打开时,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在所述盖体的作用下抵接在所述盒体的外侧壁上,且所述盖体可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盖合在所述盒体的开口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通过设置顶部具有开口的盒体,盖设在盒体开口上的盖体、连接件以及用于驱动盖体盖合在盒体上的驱动结构,从而在检修完成后,可将盖体紧密盖合在盒体的开口上,以对线路进行保护;同时,由于驱动结构上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抵接在盖体的顶面上,盖体在打开时,弹性件的另一端在盖体的作用下抵接在盒体的外侧壁上,当施加于盖体上的外力消失后,弹性件则会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驱动盖体自动盖合在盒体的开口上,即,无需人力和螺栓固定即可实现盖体与盒体之间的紧密闭合,操作较为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一立板以及第二立板;

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

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二立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立板上具有可供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立板上具有可供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穿过的第二通孔。

通过将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接杆上,能够有效实现盖体的开启与闭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之间过盈配合;

还包括用于防止所述第一连接杆轴向移动的限位结构。

通过将第一连接杆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设置成过盈配合,能够有效防止第一连接杆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径向转动和轴向移动;同时,通过设置限位结构,能够进一步防止第一连接杆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轴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的螺母;

和/或,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沿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径向开设的安装孔以及穿设在所述安装孔中的销钉。

这样能够有效防止第一连接杆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轴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的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且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二立板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靠近所述第一立板设置,所述第二弹性件靠近所述第二立板设置;

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盖体的顶面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在所述盖体打开时抵接在所述盒体的外侧壁上。

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以保障盖体在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紧密盖合在盒体的开口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之间还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在所述盖体打开时抵接在所述盒体的外侧壁上。

这样能够有效保障盖体打开时,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始终抵接在盒体的外侧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的面向所述第一立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立板的内侧面接触;

所述第二弹性件的面向所述第二立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立板的内侧面接触。

这样能够有效防止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在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之间轴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具有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延伸段抵接在所述盖体的顶面;

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具有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延伸段抵接在所述盖体的顶面。

这样能够有效提高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抵接在盖体顶面上的抵接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第一立板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立板的外侧;

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接杆上,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盖体上;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接杆上,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盖体上。

这样能够将盖体和盒体连接在一起,防止盖体打开或闭合时,盖体与盒体的开口处脱离;同时,通过将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接杆上,能够有效保障盖体的开启与闭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盖体的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侧设置有手持部。

通过手持部将盖体打开,操作较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的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的驱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的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说明:

1—盒体;

2—盖体;

3—连接件;

31—第一连接板;

32—第二连接板;

4—驱动结构;

41—固定组件;

411—第一连接杆;

412—第一立板;

4121—第一通孔;

413—第二立板;

4131—第二通孔;

42—弹性件;

421—第一弹性件;

4211—第一延伸段;

422—第二弹性件;

4221—第二延伸段;

5—限位结构;

51—螺母;

52—安装孔;

53—销钉;

6—第二连接杆;

7—手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技术中,为了对线路进行保护并防止他人随意操作,将盖体盖合到盒体上后,一般会通过螺栓进行固定;然而,通过螺栓对盖体与盒体进行固定后,每次对线路的接线头进行检修时,需要先对螺栓进行拆卸,同时,在检修完成后,需要人力将盖体盖合在盒体上,然后再将螺栓安装上去,使得整个检修过程很不方便。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不仅能够将盖体盖紧在盒体的开口上,且操作较为方便。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该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图1的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的驱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的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三。

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包括:顶部具有开口的盒体1,盖设在盒体1开口上的盖体2、连接件3以及用于驱动盖体2盖合在盒体1上的驱动结构4。

盒体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可供线路穿过的与线路外轮廓形状匹配的通孔。

驱动结构4包括固定组件41以及套设在固定组件41上的弹性件42,固定组件41固定连接在盒体1的侧壁上;连接件3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固定组件41上,连接件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盖体2上。

弹性件42的一端抵接在盖体2的顶面上,盖体2在打开时,弹性件42的另一端在盖体2的作用下抵接在盒体1的外侧壁上,且盖体2可在弹性件42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盖合在盒体1的开口上。

也就是说,盒体1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可供线路穿过的通孔,通孔的形状与线路的外轮廓形状相匹配,能够有效防止通孔的孔壁对线路的外表面造成损伤,同时防止空气中的杂质与水汽进入盒体1中,以对其中的线路造成堵塞或损伤,从而保证电气线路和设备的正常使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两根线路分别从盒体1两侧的通孔穿入,两根线路的接线头位于盒体1内部,在检修完成后,盖体2在驱动结构4的驱动作用下自动盖合在盒体1的开口处,以对线路进行保护。

具体的,驱动结构4通过弹性件42的弹性恢复力驱动盖体2紧密盖合在盒体1的开口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弹性件42包括弹性件主体和弹性件主体两侧朝相反方向设置的两个延伸端,其中一个延伸端抵接在盖体2的顶面上,盖体2在打开时,弹性件42的另一个延伸端在盖体2的作用下抵接在盒体1的外侧壁上。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连接件3具体呈L型,用于将盖体2和盒体1连接在一起,防止盖体2在打开或闭合时与盒体1的开口处脱离;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连接件3也可呈弧形,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只要能够将盖体2和盒体1连接在一起即可。

具体的,连接件3与固定组件41连接的一端开设有通孔,连接件3上的通孔穿设在固定组件41上,以实现连接件3在固定组件41上的转动连接;连接件3的另一端粘接在盖体2上,以实现连接件3与盖体2的固定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连接件3的另一端与盖体2之间也可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只要能够实现连接件3与盖体2之间的固定连接即可。

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通过设置顶部具有开口的盒体1,盖设在盒体1开口上的盖体2、连接件3以及用于驱动盖体2盖合在盒体1上的驱动结构4,从而在检修完成后,可将盖体2紧密盖合在盒体1上,以对线路进行保护;同时,由于驱动结构4上设置有弹性件42,弹性件42的一端抵接在盖体2的顶面上,盖体2在打开时,弹性件42的另一端在盖体2的作用下抵接在盒体1的外侧壁上,当施加于盖体2上的外力消失后,弹性件42则会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驱动盖体2自动盖合在盒体1的开口处,即,无需人力和螺栓固定即可实现盖体2与盒体1之间的紧密闭合,操作较为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组件41包括第一连接杆411、第一立板412以及第二立板413;连接件3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接杆411上;第一立板412和第二立板413相对设置,第一立板412上具有可供第一连接杆411的一端穿过的第一通孔4121,第二立板413上具有可供第一连接杆411的另一端穿过的第二通孔4131。

具体的,第一立板412和第二立板413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盒体1上,第一立板412和第二立板413的另一端分别开设有可供第一连接杆411穿过的第一通孔4121和第二通孔4131,第一连接杆411依次穿过第一通孔4121和第二通孔4131设置在第一立板412和第二立板413上,且第一连接杆411与第一通孔4121和第二通孔4131的孔壁之间过盈配合,以防止第一连接杆411在第一通孔4121和第二通孔4131中沿第一通孔4121和第二通孔4131的径向转动和轴向移动,进而保障第一连接杆411与盒体1之间的相对固定。

具体的,连接件3开设有通孔的一端具体穿设在第一连接杆411上,以实现连接件3在固定组件41上的转动连接,即,连接件3可沿第一连接杆411的径向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自动闭合的线路保护盒还包括用于防止第一连接杆411轴向移动的限位结构5,即,限位结构5用于将第一连接杆411固定在第一通孔4121和第二通孔4131中,以防第一连接杆411在第一通孔4121和第二通孔4131中沿第一连接杆411的轴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5具体可包括套设在第一连接杆411上的螺母51;和/或,限位结构5具体可包括沿第一连接杆411的径向开设的安装孔52以及在安装孔52中的销钉53。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连接杆411的一端设置有螺纹,第一连接杆411的另一端开设有安装孔52,螺母51旋合在螺纹上,销钉53穿设在安装孔52中,以将第一连接杆411固定在第一通孔4121和第二通孔4131中;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杆411的两端也可都采用螺母51进行固定,或都采用销钉53进行固定,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只要能够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即可。

具体的,参照图1,限位结构5设置在第一立板412和第二立板413相互背离的一侧,连接件3设置在限位结构5和第一立板412之间,和/或,连接件3设置在限位结构5和第二立板413之间,以防连接件3沿第一连接杆411的轴向晃动。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不设置限位结构5,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具体可参照图5。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2包括分别套设在第一连接杆411上的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且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位于第一立板412和第二立板413之间,第一弹性件421靠近第一立板412设置,第二弹性件422靠近第二立板413设置。

其中,第一弹性件421的一端和第二弹性件422的一端与盖体2的顶面抵接,第一弹性件421的另一端和第二弹性件422的另一端在盖体2打开时抵接在盒体1的外侧壁上。

具体的,第一弹性件421的一端具有第一延伸段4211,第一弹性件421的一端通过第一延伸段4211抵接在盖体2的顶面;第二弹性件422的一端具有第二延伸段4221,第二弹性件422的一端通过第二延伸段4221抵接在盖体2的顶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延伸段4211和第二延伸段4221呈L型,以增大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与盖体2的顶面的抵接面积,防止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对盖体2的顶面造成损坏;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段4211和第二延伸段4221也可呈T型,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其中,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具体可为弹簧,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还可以是叉型环,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第一弹性件421的一端的第一延伸段4211和第二弹性件422的一端的第二延伸段4221具体可与第一弹性件421的一端和第二弹性件422的一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后期固定连接在第一弹性件421的一端和第二弹性件422的一端的延伸段,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的另一端之间还连接有第二连接杆6,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的另一端在盖体2打开时通过第二连接杆6抵接在盒体1的外侧壁上,以防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的另一端对盒体1表面造成损坏,同时保证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的另一端在盖体2打开时始终抵接在盒体1的外侧壁上。

具体的,可参照图1,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相互背离的一侧的延伸端分别形成为第一延伸段4211和第二延伸段4221,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相互靠近的一侧的延伸端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杆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21的面向第一立板412的一侧与第一立板412的内侧面接触,第二弹性件422的面向第二立板413的一侧与第二立板413的内侧面接触,以防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在第一连接杆411上移动;其中,第一立板412和第二立板413的内侧面具体是指第一立板412和第二立板413相互靠近的侧面。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包括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第一连接板31位于第一立板412的外侧,第二连接板32位于第二立板413的外侧;第一连接板31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接杆411上,第一连接板3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盖体2上;第二连接板32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接杆411上,第二连接板3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盖体2上;其中,第一立板412和第二立板413的外侧具体是指第一立板412和第二立板413远离弹性件42的一侧。

具体的,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与第一连接杆411连接的一端开设有通孔,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的通孔分别穿设在第一连接杆411上,以实现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在第一连接杆411上的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的另一端粘接在盖体2上,以实现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与盖体2的固定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的另一端也可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只要能够实现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与盖体2的固定连接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盖体2的远离弹性件42的一侧设置有手持部7,以方便盖体2的打开;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盖体2的远离弹性件42的一侧也可不设置手持部7,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具体可参照图6。

具体的,手持部7与盖体2之间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手持部7的外表面也可设置有防滑凸起、防滑条纹或凹坑,以起到一定的防滑作用。

上述盒体1和盖体2的材料具体可为塑料,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上述盒体1和盖体2的材料也可为橡胶,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需要对盒体1中的接线头进行操作时,由于弹性件42的一端抵接在盖体2的顶面上,弹性件42的另一端抵接在盒体1的外侧壁上,当通过人力打开盖体2时,弹性件42的两端在盖体2的作用下发生一定形变;当盖体2打开至预设位置时,通过外力对盖体2进行固定,具体可在盖体2与盒体1之间放置一个支撑杆,以防盖体2在弹性件42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重新盖合在盒体1上;在检修完成后,只需去除作用于盖体2上的外力,弹性件42就会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驱动盖体2自动盖合在盒体1的开口上,以对线路进行保护,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需要人力将盖体2重新盖合在盒体1上,然后采用螺栓进行固定,不仅能够将盖体2紧密盖合在盒体1的开口上,且操作较为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