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电机转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26449发布日期:2020-01-07 09:40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电机转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转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电机转轴。



背景技术:

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发电机在电路中用字母g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驱动前端的电机转轴进行转动,电机转轴是电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机转轴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时给电机转轴添加润滑油,保证其高效的运转,现有电机转轴无法自动添加润滑油,导致影响电机转轴的运转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高效电机转轴,解决了现有电机转轴无法自动添加润滑油,导致影响电机转轴的运转效率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高效电机转轴,包括转轴体、安装螺纹、驱动头和连接轴,所述转轴体上端左侧设置有安装螺纹,所述驱动头位于转轴体右端中部,并且驱动头与转轴体右端中部固定连接,所述转轴体左端设置有连接轴,并且转轴体与连接轴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转轴体内部左端安装有给油机构;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给油机构,所述给油机构包括自密闭机构、储油管、导油管、排油管、排油口、内侧板、凸块、导油腔、第一钢珠和弹簧,所述储油管安装于转轴体内部左端,所述储油管上端左侧设置有自密闭机构,并且储油管上端左侧与自密闭机构相贯通,所述自密闭机构与转轴体内部左上端相粘接,所述储油管与导油管左端相连接,并且储油管与导油管左端相贯通,所述排油管通过上端设置的密封圈与导油管上端右端相粘合,所述排油管上端设置有排油口,所述内侧板与排油管内部上端无缝粘合,所述内侧板与凸块左端固定连接,所述排油管内部中部设置有导油腔,所述导油腔内部中间设置有第一钢珠,所述第一钢珠通过弹簧与凸块下端弹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自密闭机构包括密封塞、进油管、密闭腔和第二钢珠,所述进油管通过上端设置的密封圈与储油管上端左侧内侧壁无缝粘合,并且进油管与储油管上端左侧相贯通,所述密封塞上端设置有进油管,所述进油管内部中间设置有密闭腔,所述密闭腔内部设置有第二钢珠。

进一步的,所述密闭腔呈下宽上窄状,并且密闭腔的上腔左右两侧呈圆弧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钢珠的直径大于导油腔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排油管、排油口、内侧板、凸块、导油腔、第一钢珠和弹簧构成排油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排油机构共设置有两个,并且排油机构沿导油管右端上侧两侧呈对称状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螺纹共设置有两处,并且安装螺纹分别位于转轴体上端中部左右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弹簧为弹簧钢材料,弹性势能优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钢珠和第二钢珠均为45号钢材料,硬度高,并且抗腐蚀性强。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为解决现有电机转轴无法自动添加润滑油,导致影响电机转轴的运转效率的问题,通过在转轴体内部设置了给油机构,首先通过进油管往储油罐内部加上适量的润滑油,使润滑油经由储油管流入到导油管内部,当排油管上端的排油口竖直向下时,第一钢珠由于自重,压动弹簧产生形变收缩,使第一钢珠解除对导油腔的密闭,使导油腔内部的润滑油通过排油口排放到转轴体内部,对转轴体内部进行润滑,达到了能够对电机转轴自动添加润滑油,增加电机转轴运转效率的优点。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密闭机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排油机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密闭机局部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a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转轴体-1、安装螺纹-2、驱动头-3、连接轴-4、给油机构-5、自密闭机构-501、储油管-502、导油管-503、排油管-504、排油口-505、内侧板-506、凸块-507、导油腔-508、第一钢珠-509、弹簧-510、密封塞-5011、进油管-5012、密闭腔-5013、第二钢珠-501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电机转轴:包括转轴体1、安装螺纹2、驱动头3、连接轴4和给油机构5,转轴体1上端左侧设置有安装螺纹2,驱动头3位于转轴体1右端中部,并且驱动头3与转轴体1右端中部固定连接,转轴体1左端设置有连接轴4,并且转轴体1与连接轴4为一体化结构,转轴体1内部左端安装有给油机构5,给油机构5包括自密闭机构501、储油管502、导油管503、排油管504、排油口505、内侧板506、凸块507、导油腔508、第一钢珠509和弹簧510,储油管502安装于转轴体1内部左端,储油管502上端左侧设置有自密闭机构501,并且储油管502上端左侧与自密闭机构501相贯通,自密闭机构501与转轴体1内部左上端相粘接,储油管502与导油管503左端相连接,并且储油管502与导油管503左端相贯通,排油管504通过上端设置的密封圈与导油管503上端右端相粘合,排油管504上端设置有排油口505,内侧板506与排油管504内部上端无缝粘合,内侧板506与凸块507左端固定连接,排油管504内部中部设置有导油腔508,导油腔508内部中间设置有第一钢珠509,第一钢珠509通过弹簧510与凸块507下端弹性连接。

其中,所述自密闭机构501包括密封塞5011、进油管5012、密闭腔5013和第二钢珠5014,所述进油管5012通过上端设置的密封圈与储油管502上端左侧内侧壁无缝粘合,并且进油管5012与储油管502上端左侧相贯通,所述密封塞5011上端设置有进油管5012,所述进油管5012内部中间设置有密闭腔5013,所述密闭腔5013内部设置有第二钢珠5014,利于起到防止润滑油流出的作用。

其中,所述密闭腔5013呈下宽上窄状,并且密闭腔5013的上腔左右两侧呈圆弧状,利于起到第二钢珠5014对密闭腔5013上端进行密闭的作用。

其中,所述第一钢珠509的直径大于导油腔508的直径,利于起到第一钢珠509对导油腔508进行密闭的作用。

其中,所述排油管504、排油口505、内侧板506、凸块507、导油腔508、第一钢珠509和弹簧510构成排油机构,利于起到进行排油的作用。

其中,所述排油机构共设置有两个,并且排油机构沿导油管503右端上侧两侧呈对称状分布,当然,排油机构的数量还可以为更多个,还可以沿导油管503右端外表面均匀分布。

其中,所述安装螺纹2共设置有两处,并且安装螺纹2分别位于转轴体1上端中部左右两侧,利于起到对电机转轴进行固定连接的作用。

其中,所述弹簧510为弹簧钢材料,弹性势能优良。

其中,所述第一钢珠509和第二钢珠5014均为45号钢材料,硬度高,并且抗腐蚀性强。

根据上表得知,本实用新型第一钢珠509和第二钢珠5014采用45号钢料材质,可以实现硬度高的效果。

本专利所述的第一钢珠509和第二钢珠5014是金属磨料的一种,主要品种有不锈钢丸、铸钢丸、铝丸、钢丝切丸、研磨丸、铜丸,所述弹簧510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亦作“弹簧”,一般用弹簧钢制成,弹簧的种类复杂多样,按形状分,主要有螺旋弹簧、涡卷弹簧、板弹簧、异型弹簧等。

工作原理:在使用前,首先打开密封塞5011,使密封塞5011解除对进油管5012的锁定,接下来往进油管5012内部给储油罐502内部加上适量的润滑油;在使用时,第一步,通过安装螺纹2将转轴体1固定与电机内部,并且将驱动头3与所需要驱动的器件进行固定;第二步,电机驱动转轴体1进行转动,在转轴体1转动过程中,自密闭机构501会处于倒转状态,会使第二钢球5014往密闭腔5013上端进行移动,使第二钢珠5014对密闭腔5013上端进行密闭,使润滑油不会流出;并且润滑油经由储油管502流入到导油管503内部,当排油管504上端的排油口505竖直向下时,第一钢珠509由于自重,压动弹簧510产生形变收缩,使第一钢珠509解除对导油腔508的密闭,使导油腔508内部的润滑油通过排油口505排放到转轴体1内部,对转轴体1内部进行润滑,达到了能够对电机转轴自动添加润滑油,增加电机转轴运转效率,当排油口505竖直向上时,弹簧510会恢复形变,往下端顶住第一钢珠509,使第一钢珠509对导油腔508进行密闭锁定,防止润滑油流出。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并且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