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电源开关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4688发布日期:2020-05-22 21:51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电源开关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电源开关系统,属于电源开关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产品智能化需求的提高,远程识别控制、指纹识别控制、声音识别控制等一些高端技术被成功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目前如家用控智能开关、新能源车指纹或远程开锁、公共场锁声控灯具等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然而,各式各样的智能开关与智能开锁的使用,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开关或开锁的输出端短路等。使用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操作会发生短路事故,如果短路没有及时被停止就会烧坏器件,严重时会有明火从而引发火灾。

目前使用的智能电源开关或开锁中,正常使用的大多是保险丝或保险开关,在瞬时遇到短路的情况下保护不了开关,且影响下次的正常使用,有的保险开关使用时间过长,发生短路时已经失去了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电源开关系统,该电路能够在电源短路时,及时控制pmos管关闭,有效的保护自身器件的安全,也大大降低了因短路引起的火灾事件。

一种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电源开关系统,包括rf接收模块、mcu控制模块和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还包括pmos管驱动模块和短路检查模块;其中,

所述rf接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信号后,发送控制指令给mcu控制模块;

所述mcu控制模块用于对rf接收模块发送的控制指令进行判断,若为开通指令,则输出高电位信号至pmos管驱动模块;若为关闭指令,则输出低电位信号至pmos管驱动模块;还用于在接收到短路检测模块发送的短路指令ocp后,发送低电位信号至pmos管驱动模块;

所述pmos管驱动模块用于在接收到mcu控制模块给出的高电位信号后,输出驱动电压至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的pmos管,以驱动pmos管快速开通输出电源电压;在接收到低电位信号后,输出驱动关闭电压至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的pmos管,以驱动pmos管快速关闭电源电压;

所述短路检查模块用于实时检测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一旦功率管输出短路,则发送短路指令至mcu控制模块;

所述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中包含pmos管,所述pmos管在接收到驱动电压时被打开,输出电源电压,在收到驱动关闭电压时关闭,停止电源电压输出。

较佳地,所述短路检查模块包括三极管q4、三极管q6、二极管d3、电阻r1、电阻r4、电阻r5、电阻r8和电阻r9,其连接关系为:

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3的正极接电源vcc;三极管q6的基极经电阻r4、电阻r1接电源vcc;三极管q6的发射极经电阻r8接三极管q4的基极,三极管q4的基极经电阻r9接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4的集电极经电阻r5接5v电压,三极管q4的集电极输出短路指令ocp至mcu控制模块。

较佳地,所述pmos管驱动模块包括电容c1、电解电容c2、稳压二极管d2、三极管q3、三极管q5、三极管q7、电阻r3、电阻r6、电阻r7、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和电阻r13;

三极管q5的集电极经电阻r11接地,三极管q5集电极连接电解电容c2的负极,电解电容c2的正极接入pmos管源极;电容c1与电解电容c2并联;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与电容c2的负极连接,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与电解电容c2的正极连接;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经电阻r12接地,三极管q7的基极经电阻r10、电阻r13接地,mcu控制模块输出的电平信号input端口接入在电阻r10与电阻r13之间;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还经电阻r6与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中的pmos管q2的栅极连接、经电阻r7与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中的pmos管q1的栅极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稳压二极管d2负极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经电阻r3与稳压二极管d2负极连接。

较佳地,所述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的电路包括pmos管q1、pmos管q2、二极管d1和电阻r2;具体连接关系为:

pmos管q2的栅极经pmos管驱动模块中的电阻r6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连接,pmos管q2的源极、pmos管q1的源极经电阻r3与pmos管驱动模块中的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pmos管q2的漏极、pmos管q1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1的负极经电阻r2接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的输出端;pmos管q2的栅极经电阻r6接pmos管驱动模块中三极管q3发射极;pmos管q1的栅极经电阻r7接pmos管驱动模块中三极管q3发射极。

有益效果:

与传统保险丝或保险开关保护电路的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引入短路检查模块实时检测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一旦发生短路,则通过mcu控制模块输出低电位信号,关闭pmos管驱动模块中的三极管,进而切断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供电,响应速度快,有效的保护了其他器件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系统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涉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两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涉系统框图,包括rf接收模块、mcu控制模块、pmos管驱动模块、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和短路检查模块;其中,

所述rf接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信号后,发送控制指令给mcu控制模块;

所述mcu控制模块用于对rf接收模块发送的控制指令进行判断,若为开通指令,则输出高电位信号至pmos管驱动模块;若为关闭指令,则输出低电位信号至pmos管驱动模块;还用于在接收到短路检测模块发送的短路指令ocp后,发送低电位信号至pmos管驱动模块;

所述pmos管驱动模块用于在接收到mcu控制模块给出的高电位信号后,输出驱动电压至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的pmos管,以驱动pmos管快速开通输出电源电压;在接收到低电位信号后,输出驱动关闭电压至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的pmos管,以驱动pmos管快速关闭电源电压;

所述短路检查模块用于实时检测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一旦功率管输出短路,则发送短路指令至mcu控制模块;

所述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中包含pmos管,所述pmos管在接收到驱动电压时被打开,输出电源电压,在收到驱动关闭电压时关闭,停止电源电压输出。

rf接收模块预先接收到外部指令时,将指令输入到mcu控制模块进行判断,符合功率mos管开通指令时,mcu控制模块将高电平信号发送到pmos管驱动模块,当pmos管驱动模块被打开后,控制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中的开关pmos管完全打开。若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输出端遇到短路的情况,pmos管输出的一瞬间,主线路上面的检流电阻瞬时获得电压,短路检查模块检测到后,将会及时控制mcu控制模块输出低电位信号,关闭pmos管驱动模块中的三极管,进而切断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供电,整个动作时间50us,这样既保护了功率pmos管,也防止短路引起其他器件的损坏。

其具体连接如图2所示:

所述短路检查模块包括三极管q4、三极管q6、二极管d3、电阻r1、电阻r4、电阻r5、电阻r8和电阻r9;所述pmos管驱动模块包括电容c1、电容c2、稳压二极管d2、三极管q3、三极管q5、三极管q7电阻r3、电阻r6、电阻r7、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和电阻r13;所述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的电路包括pmos管q1、pmos管q2、二极管d1和电阻r2;具体连接关系为:

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3的正极接电源vcc;三极管q6的基极经电阻r4、电阻r1接电源vcc;三极管q6的发射极经电阻r8接三极管q4的基极,三极管q4的基极经电阻r9接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4的集电极经电阻r5接5伏电压,三极管q4的集电极输出断路指令ocp至mcu控制模块。

三极管q5的集电极经电阻r11接地,三极管q5集电极连接电解电容c2的负极,电解电容c2的正极接入短路检查模块中的电阻r4和电阻r1之间;电容c1与电解电容c2并联;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与电容c2的负极连接,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与电解电容c2的正极连接;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经电阻r12接地,三极管q7的基极经电阻r10、电阻r13接地,mcu控制模块输出的电平信号input端口接入在电阻r10与电阻r13之间;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还经电阻r6与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中的pmos管q2的栅极连接、经电阻r7与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中的pmos管q1的栅极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稳压二极管d2负极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经电阻r3与稳压二极管d2负极连接。

pmos管q2的栅极经pmos管驱动模块中的电阻r6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连接,pmos管q2的源极、pmos管q1的源极经电阻r3与pmos管驱动模块中的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pmos管q2的漏极、pmos管q1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1的负极经电阻r2接功率管输入输出模块的输出端;pmos管q2的栅极经电阻r6接pmos管驱动模块中三极管q3发射极;pmos管q1的栅极经电阻r7接pmos管驱动模块中三极管q3发射极。

其中,r12为负反馈作用,稳定q7工作点,r10是对q7基极限流作用,r13为q7be极偏置电阻,作用是防止q7误动作及快速关闭q7的作用,r6、r7对q1、q2栅极进行限流,r3是q3与q5两个三极管基极偏置电阻,起到对q3与q5的两个管子基极限流作用,c2、c1、d2、r11为q1与q2gs极建立开通电压。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