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圈保护构件及电线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221852阅读:来源:国知局
连接部19的后端面形成有开口 22,能够插通线束W(参照图2)。如图2所示,在连接部19的后端部外周面覆盖有编织线8。编织线8通过使用螺钉等将环状的紧固用具23紧固,从而被紧固固定于连接部19。
[0050]台阶部16相对于连接部19以同轴的方式配置。台阶部16形成得比连接部19大一圈,台阶部16的截面呈长圆形状且前后长度形成得比连接部19短。台阶部16与盖部17的靠下端部的高度位置连续,所述的螺栓18配置在从台阶部16的上表面分离的高度位置。如图6、图7所示,在盖部17的后表面且在与台阶部16的上表面的交界部分,在俯视观察下沿宽度方向夹着螺栓18的部位上,通过朝向后方打出而突出形成有单侧各2个、总计4个加强肋25。如图2所示,线束侧连接器11的第二密封环14抵接于台阶部16与连接部19的台阶部分,由此实现相对于线束侧连接器11的前后方向的定位。
[0051](垫圈27)
[0052]垫圈27由具有弹性的软质材料(橡胶材料)形成为一体且中空状。如图5所示,垫圈27构成为具备主体部28、裙部(skirt port1n) 29及介于它们之间的压接部30。主体部28具有朝向后方突出的延伸筒部31。该延伸筒部31形成为能够供线束W插通的圆筒形状,与垫圈27整体的轴线同轴地形成。如图2所示,在延伸筒部31的内周面且在开口缘及从开口缘向前方进入的位置,分别在整周形成有密封缘32。
[0053]主体部28的截面形状形成为能够与屏蔽壳体的连接部19的外周面相适合的长圆形状,在垫圈27由屏蔽壳15覆盖的状态下,主体部28形成为能够从整周包围连接部19的前半部的外周面。
[0054]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及图7所示,在主体部28的外侧面且在靠近压接部30的位置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外方的鼓出部33。该鼓出部33的内部成为用于收容将所述的编织线8向屏蔽壳15的连接部19压入的紧固用具23的紧固部(由螺钉等进行紧固的紧固部位)的空间。
[0055]压接部30呈凹槽状并将裙部29与主体部28之间连接。因此,其截面形状呈比主体部28小一圈的长圆形状。压接部30的外周面由后文说明的垫圈保护构件42紧固。在压接部30,与连接部19侧及裙部29侧的交界壁都成为大致铅垂地立起的形状。
[0056]如图2所示,在压接部30的内周面且在中央部,沿前后方向分离的一对密封唇部36在整周突出形成。如后文说明那样,在安装有垫圈保护构件42时,两密封唇部36位于垫圈保护构件42的突缘部50的大致紧下方的位置。伴随着垫圈保护构件42的安装,两密封唇部36适度地压扁而沿着屏蔽壳15的连接部19的前半部的外周面紧贴。
[0057]如图5所示,在压接部30的内周面且在靠近其前后两端部的位置,一对辅助唇部37沿整周突出形成。在图示中,辅助唇部37的突出高度设定为与密封唇部36大致相同程度。辅助唇部37从垫圈保护构件42的突缘部50的大致紧下方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充分分离,因此在基于后述的垫圈保护构件42进行了紧固的状态下,辅助唇部37的压扁量比密封唇部36小。不过,相应地,与密封唇部36相比耐久性优异,能够期待长期的密封性的确保。
[0058]本实施例的垫圈27成为使裙部29从压接部30进一步朝向前方延伸出的形态。裙部29朝向前方开口并形成为能够与屏蔽壳15的台阶部16的外周面嵌合的截面长圆形状。在垫圈27安装于屏蔽壳15的状态下,裙部29形成为沿着包含从压接部30立起的立起壁在内的台阶部16的外周面成为紧贴状态。
[0059]而且,裙部29除了上表面的一部分之外,以与台阶部16的前后宽度大致相同的前后宽度形成。如图5及图6所示,在裙部29的上表面的中央部附近的区域、即在所述的屏蔽壳15的各加强肋25的形成范围内,为了避免与这些加强肋25的干涉而在前缘部形成有切口部38。切口部38的前缘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在规定宽度范围内切口形成凹部39。该凹部39用于避免与螺栓盖21的干涉,形成有凹部39的部分的前方的区域形成比周边薄(外面侧的逐渐减薄)的薄壁部39A。
[0060]在切口部38中的在宽度方向上夹着凹部39的两侧,每一侧形成各两条卷起防止用肋40。各卷起防止用肋40沿着前后方向且形成在切口部38的从前缘到后缘的范围。
[0061](垫圈保护构件42)
[0062]接下来,对垫圈保护构件42进行说明。垫圈保护构件42将垫圈27的裙部29及压接部30的外周面在整周包围,由此保护裙部29及压接部30的外周面免于遭受高压清洗水,并能够防止垫圈27的裙部29的开口缘的卷起。而且,垫圈保护构件42除了上述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将垫圈27的裙部29紧固的功能。
[006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的垫圈保护构件42由一并形成为同一形状的一对分割片42A构成。两分割片42A都由比垫圈27的材质硬质的树脂制的板材形成。两分割片42A都具备:保护部43 ;从保护部43的宽度方向两端朝向外方突出的一对连结部44 ;在两分割片42A的内周面上突出形成的突缘部50。
[0064]如图2、图6所示,两分割片42A的保护部43具有与从垫圈27的裙部29的前缘到压接部30的后缘的长度大致相等或比其稍短的前后宽度,且以与垫圈27的外周面形状相适的形状形成。如图2所示,在垫圈保护构件42装配于垫圈27的状态下,两分割片42A的保护部43的内表面沿着裙部29的外周面大致紧贴,其前缘位于比裙部29的前缘稍靠前方处,且与屏蔽壳15的盖部17的后表面大致抵接。
[0065]如图8、9所示,当将两分割片42A合体时,沿着周面并紧贴而包围垫圈27的裙部29及压接部30的整周。在分割片42A中的保护部43的前缘部切口形成有排水用开口 45。该排水用开口 45将进入到垫圈保护构件42与垫圈27之间的水向外部排出,避免垫圈保护构件42内被水充满。排水用开口 45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设定为与垫圈27的切口部38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宽度,且进深方向(前后方向)的尺寸设定为与从垫圈27的裙部29的前缘到各卷起防止肋40的后端的长度尺寸大致相等。排水用开口 45如图6所示,在垫圈保护构件42装配于垫圈27的状态下,适合于垫圈27的各卷起防止肋40的形成区域,而使其整体露出。
[0066]另一方面,连结部44在保护部43的两端缘且在大致中央部突出形成。在各连结部44的中央部贯通有供螺栓46贯通的贯通孔47。
[0067]在两分割片42A从上下方向合体的状态下,通过双方的保护部43形成呈长圆的环,整周地包围垫圈27的裙部29及压接部30的外周面。而且,在合体状态下对应的连结部44的贯通孔47彼此匹配,利用螺栓46和螺母49将两分割片42A保持为合体状态。
[0068]而且,如图1、图9等所示,在两分割片42A的保护部43的内表面侧一体设有突缘部50。突缘部50在分割片42A的靠后缘的位置且在比连结部44靠后方的位置处沿着周向且在整个长度范围突出形成。突缘部50的两端面形成为平坦面,与保护部43的两端面成为齐面。因此,在将两分割片42A合体的状态下,两分割片42A的端面彼此对接,并且突缘部50的对应的两端面彼此也相互匹配而对接,其结果是,合体状态的突缘部50将垫圈27的压接部30的外周面在整周且在同一平面内连续的状态下包围。如前所述,在垫圈保护构件42装配于垫圈27时,突缘部50使两密封唇部36位于垫圈27的压接部30的外周面且大致紧下方。详细而言,突缘部50按压两密封唇部36之间的部位。而且,突缘部50的突出高度设定为下述程度:在垫圈保护构件42装配于垫圈27时,能够与垫圈27的压接部30的外周面压接且将密封唇部36适当地压缩的程度。突缘部50以突出端缘成为带有圆角的弯曲形状的方式形成。
[0069]接下来,说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说明将线束W的末端部与壳体I侧连接的作业的一例。首先,预先向线束W的末端部装配线束侧连接器11、屏蔽壳15及垫圈27(图1所示的状态)。在垫圈27的装配时,垫圈27的凹部39位于屏蔽壳15的插入孔20的下方而将裙部29以紧贴状态嵌装于屏蔽壳15的台阶部16的外周面。
[0070]接下来,从下方将垫圈保护构件42中的一方的分割片42A适配于垫圈27的裙部29及压接部30,并从上方将另一方的分割片42A适配于垫圈27的裙部29及压接部30。并且,使两分割片42A的对应的连结部44彼此匹配。而后,经由贯通孔47进行基于螺栓46和螺母49的紧固,将两分割片42A保持为合体状态。此时,垫圈保护构件42的前缘位于与垫圈27的裙部29的前缘相等或比其稍靠前方的位置,由此垫圈27的前缘部由垫圈保护构件42可靠地覆盖遮挡。这样,在本实施例1中,垫圈保护构件42沿径向(上下方向)被分割成两部分,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向垫圈27的装配。
[0071]而且,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