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件的装配构造及电气接线箱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332945阅读:来源:国知局
方向)确定为朝下(下侧)。但是,这些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也可以不一定与继电器模块I实际上被车载的状态下的各方向(例如汽车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一致。
[0063]另外,在图3A、图3B、图4中,为了简化图示,对于继电器主体21的内部构造,省略了图示。
[0064]在本第I实施方式中,继电器模块I是将继电器2、与继电器2嵌合的端子金属件
3、收容继电器2及端子金属件3的收容部件4相互装配而构成的。继电器2包括长方体状的主体部(以下,称作继电器主体)21、及刚性不同的多个端子部(以下称作触片)22。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设想了将I个继电器模块I由2个继电器2构成的情况的一个例子。但是,构成I个继电器模块的继电器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既可以仅由I个继电器构成,也可以由3个以上的继电器构成。此外,在用多个继电器构成继电器模块的情况下,既可以是如图1所示那样由同一形态的继电器2构成,也可以是是使不同的形态的继电器(例如图9?图19所示的继电器2a?2k)混合存在的构成。
[0065]图5是示出第I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构成的立体图。
[0066]如图5所示,继电器2的构成为:形成有利用树脂等将未图示的继电器电路模塑封装的继电器主体21,并在该继电器主体21上设置有与继电器电路电气连接的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的触片22。本实施方式的继电器主体21被形成为长方体状,具有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以下称作上表面[顶面]21a、底面[下表面]21b)、在左右方向对置的面部(同样地称作左侧面21c、右侧面21d)、及在前后方向对置的面部(同样地称作前表面[前侧面]21e、背面[背侧面或者后侧面]21f)。在此情况下,继电器主体21被以将左右方向作为长边方向、且左侧面21c及右侧面21d、前表面21e及背面21f这四个面成为侧面部的方式定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将继电器主体21形成为长方体状,但是,作为电子元件的继电器主体也可以被形成为立方体状。另外,不限于此,电子元件的主体也可以如圆柱状、多边柱状、圆筒状等那样被形成为侧面部(或者周面部)沿着嵌合方向所能够形成的形状。
[0067]多个触片22为刚性不同的构成,但是,在此情况下,既可以使一部分触片22为不同的刚性,也可以使所有的触片22为不同的刚性。作为使刚性不同的方法,能够采用使不同的材质的触片22混合存在的方法、使不同的形态的触片22、例如宽度、厚度不同的触片22混合存在的方法、或者使材质及形态都不同的方法等。
[0068]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使具有不同的刚性的材料构成的多个同一形态的触片22混合存在的方法设想为一个例子。该触片22具有:基端部24,其从继电器主体21突出;及嵌合部25,其与继电器主体21的侧面部隔开间隔、沿着该侧面部从基端部24的突出末端延伸并与端子金属件3嵌合。即,嵌合部25被形成为:与基端部24由同一材料形成,在基端部24的端部弯曲,在继电器主体21的侧面部沿着嵌合方向延伸。
[0069]此处,刚性不同的触片22混合存在,并且,如后所述,只要以越是相对的低刚性的触片22的嵌合部25与端子金属件3的嵌合时间点越晚的方式分离地形成,那么在各触片22中,基端部24的从继电器主体21的突出位置、突出长度、嵌合部25的延伸末端的高度位置、来自基端部24的延伸尺寸等都能够任意地设定,没有特别限定。
[0070]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继电器2具有构成板状的4个触片22。以下,在需要分别识别4个触片22的情况下,标记为触片22a、22b、22c、22d,在不需要互相识别的情况下,标记为触片22。
[0071]4个触片22中的、2个触片22a、22b配置在继电器主体21的左侧面21c,其余的2个触片22c、22d配置在右侧面21d。在本实施方式中,这4个触片22都为同一形态(同一宽度及同一厚度),并将触片22a、22b由比触片22c、22d低刚性的材料形成,从而使具有2种刚性的触片22混合存在于I个继电器2。
[0072]在此情况下,4个基端部24a?24d都从同一高度(在上下方向[=All方向]上的距底面21b的尺寸为同一位置)以同一长度(在左右方向[=A12方向]上的尺寸)突出。另外,使4个嵌合部25a?25d从基端部24a?24d的突出末端以大致直角且朝下以同一尺寸延伸,将各嵌合部25a?25d的延伸末端的位置对齐到同一高度。
[0073]图6是示出第I实施方式的端子金属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0074]在图6中示出了本第I实施方式的端子金属件3的构成的一个例子。
[0075]端子金属件3是为了将电线5与继电器2电气连接而被连接于电线5的末端部51的接口部件。端子金属件3是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材加工而形成的,具有:阴型的连接部31,其供触片22的嵌合部25嵌合;一对芯线压接片32,其将剥离电线5的末端部51的绝缘覆皮52而露出的芯线53凿紧;及一对外部压接片33,其将电线5的绝缘覆皮52的末端部分凿紧。
[0076]连接部31具有:平板状的平板部34,其对被嵌合的触片22的嵌合部25进行支承;及弹簧部35,其按压嵌合部25。
[0077]由此,触片22的嵌合部25在被弹簧部35按压向平板部34的状态下被嵌合在平板部34与弹簧部35之间。弹簧部35被形成为一对凸曲状,其是使平板部34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分别竖立设置并使其末端部位朝向平板部34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弯曲而成的。由此,弹簧部35的构成为:供嵌合部25插入,并通过向使弹簧部35的末端部35B与平板部34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从而对嵌合部25作用按压力(弹性复原力),能够将嵌合部25嵌入口 ο
[0078]如图3A、图3B及图4所示,连接部31构成锥形状,该锥形状中,弹簧部35的上端面35A从弹簧部35相对于平板部34突出到最上方的部位(与平板部34的连接部)朝向弹簧部35的末端部35B与平板部34对置的位置、平滑地向下方倾斜。其结果是,在触片22的嵌合部25被嵌合于连接部31时,能够用该锥形状的上端面35A将嵌合部25引导至平板部34与弹簧部35之间。
[0079]此外,在图6中将连接部31被称为所谓的速接型的类型的端子金属件3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但是,端子金属件3不限定于该类型。
[0080]图7是示出第I实施方式的端子金属件的其他构成的立体图。
[0081]例如,也可以是如图7所示的变形例的端子金属件300那样,使连接部310为大致筒状的构成,在该筒部360的内部设置平板状的弹簧部,用弹簧部将触片22的嵌合部25按压到筒部360的内壁而能够进行嵌合的构成等。在图7所示的端子金属件300中,对于与端子金属件3(图6)同样的构成部件,在附图上标注同一附图标记。或者,也能够为具有供触片22的嵌合部25插入的槽的音叉型的类型的端子金属件。另外,在图6或者图7中,示出了端子金属件3或者端子金属件300连接于电线5的末端部51的构成的一个例子。但是,也可以为使端子金属件与连接用的基板、连接器等连接的构成。
[0082]收容部件4是用于收容并保持继电器2及端子金属件3的树脂制的筐体。收容部件4包括:第I收容室41,其引导并收容继电器主体21 ;及第2收容室42,其收容并保持端子金属件3。此外,在本第I实施方式中,将收容部件4处理为与电气接线箱相互独立的单体部件。因此,在收容部件4上,为了安装到电气接线箱的框体而突出设置有能够与设置于该框体的被卡止部(例如、卡止槽等)卡合的卡止部40。通过使卡止部40与该被卡止部卡合,从而能够将收容部件4卡止并安装到电气接线箱的框体。但是,也能够使收容部件4作为电气接线箱的框体的一部分并处理为与电气接线箱不能分离的一体来形成。另外,收容部件4所收容的继电器2及端子金属件3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设想了在I个收容部件4中收容2个继电器2的构成的一个例子。换言之,收容部件4为包括2组由I个第I收容室41和2个第2收容室42构成的继电器收容空间的构成。在继电器2上设置有4个触片22,因此,为在I个收容部件4中收容8个端子金属件3的构成。这些触片22在继电器主体21的左侧面21c及右侧面21d上分别设置有各2个,因此,在收容部件4中,一对第2收容室42隔着第I收容室41对置配置,在各第2收容室42中各收容保持有2个端子金属件3。
[0083]此处,如图4所示,在继电器2被装配于收容部件4的状态下的继电器主体21的高度位置由触片22的嵌合部25与端子金属件3的连接部31嵌合的位置来决定。壁部44的上端面44A被定位在比框架部45的上端面靠下方的预定的高度,使得在触片22的嵌合部25与端子金属件3的连接部31嵌合时,不会与触片22的基端部24接触。另外,底部43被定位在不会与继电器主体21的底面21b接触的预定的高度。因此,继电器2在收容部件4的高度方向除了触片22的嵌合部25与端子金属件3的连接部31嵌合的部分之外,不会与底部43、壁部44的上端面干涉而被收容部件4保持。因此,能够使触片22与端子金属件3的连接可靠,能够使继电器2的保持力稳定。
[0084]如图1?图4所示,第I收容室41被从底部43竖起的框状的壁部44围成四方,构成上方向外部开放的凹状的空间。壁部44以沿着继电器主体21的侧面部(左侧面21c、右侧面21d、前表面21e、背面21f)将继电器主体21的侧面部从四方围住的方式从底部43竖立设置。因此,壁部44将继电器主体21向第I收容室41引导并收容。在此情况下,第I收容室41被形成为比继电器主体21大一圈的大致长方体状,使得能够顺畅地收容被壁部44引导的继电器主体21。
[0085]此外,如图1所示,在能够与继电器主体21的前表面21e正对地竖立设置的壁部44,形成有使设置于前表面21e的突起部23卡合的卡止槽44a。由此,在继电器主体21被收容于第I收容室41的状态下,突起部23卡合于卡止槽44a,能够使继电器主体21卡止于第I收容室41。S卩,通过这样的突起部23与卡止槽44a的卡合,能够对触片22与端子金属件3的嵌合所带来的继电器2与收容部件4的装配力进行补充。如果不需要装配力的补充,则也可以没有突起部23和卡止槽44a。另外,如图3A、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