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模具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320438阅读:来源:国知局
一侧,从而使线圈嵌进定子铁芯的槽中。在上述过程中,对应于第三底边23、第五底边25和第四底边24的线圈被推至定子铁芯的非引线端面处形成非引线端线圈,对应于第二底边22、第六底边26和第一底边21的线圈则在定子铁芯的引线端面处形成引线端线圈。由于上述绕线主体20的形状尺寸的设置,对应于第三底边23、第五底边25和第四底边24的线圈较多,从而使嵌入定子铁芯之后形成的非引线端线圈的内径较大,进而避免定子注塑后出现线圈外露现象,提高产品合格率。同时,使用上述绕线模具进行线圈绕制时,不必增加线圈周长也可以增大非引线端线圈内径,更加节省材料,生产成本低。此外,由于在第一底边21和第四底边24之间的距离L3不变,第一底边21和第四底边24的长度不变,第二底边22与第三底边23的连接处和第一底边21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第二底边22与第三底边23之间的夹角增大。上述夹角增大可以使嵌线更加顺畅,从而减少线圈断线。
[0028]如图4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绕线模具中,第一底边21的长度大于第四底边24的长度。绕线主体20的第一底边21、第二底边22、第三底边23、第四底边24、第五底边25以及第六底边26之间圆滑过渡连接。绕线主体20的周向侧面与底座10之间具有钝角夹角。上述结构使线圈绕制完成之后更加容易脱模。
[0029]如图4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绕线模具中,绕线模具还包括安装通孔30,安装通孔30贯通设置在底座10和绕线主体20上。当在绕线机上排绕线圈绕组时,可以通过上述安装通孔30将绕线模具固定在绕线机上。
[0030]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绕线模具的尺寸的获取方法。绕线模具包括底座10以及设置在底座10—侧的绕线主体20,绕线主体20的周向侧面与底座10的连接处形成顺次连接的第一底边21、第二底边22、第三底边23、第四底边24、第五底边25以及第六底边26。根据本申请的获取方法的实施例包括:
[0031]根据铁芯的轴向厚度Dl确定第二底边22和第三底边23的连接处与第一底边21之间的距离L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得到第二底边22和第三底边23的连接处与第一底边21之间的距离L2:
[0032]L2 = Dl+2mm;
[0033]其中,L2为第二底边22和第三底边23的连接处与第一底边21之间的距离,如图2所示,Dl为铁芯I的轴向厚度。
[0034]上述第二底边22和第三底边23的连接处与第一底边21之间的距离L2可以决定线圈折弯位置,从而决定线圈嵌进定子铁芯的位置,进而决定定子铁芯两端的线圈内径大小。
[0035]上述L2尺寸根据定子叠厚设计,即定子非引线端线圈的内径大小与L2尺寸大小成反比。只有L2尺寸足够小,定子非引线端线圈的内径才足够大,这样才能在保证嵌线过程不会断线的前提下,控制定子非引线端线圈的内径。
[0036]在本实施例的获取方法中,获取方法还包括:
[0037]据铁芯的跨槽中心距D2确定第二底边22与第六底边26之间的距离LI。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得到第二底边22与第六底边26之间的距离L1:
[0038]Ll=D2 = 2XRXsin9;
[0039]其中,LI为第二底边22与第六底边26之间的距离,如图3所示,D2为铁芯I的跨槽中心距(具体槽的数量根据需要进行选择),R为铁芯I的槽到铁芯I的轴线的距离(即铁芯I的内径),θ为铁芯I的跨槽之间的夹角的一半(即位于两端的槽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的一半)。
[0040]根据嵌线机炮筒的圆弧条宽度D3(图中未示出)确定第三底边23和第四底边24的连接处与第五底边25和第四底边24之间的距离L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得到第三底边23和第四底边24的连接处与第五底边25和第四底边24之间的距离L4:
[0041]L4 = D3+(4.8 ?5.3)mm;
[0042]D3 = D4+(I?1.5)mm;
[0043]其中,L4为第三底边23和第四底边24的连接处与第五底边25和第四底边24之间的距离,D3为嵌线机炮筒的圆弧条宽度,如图2所示,D4为定子的铁芯I的槽壁宽度(嵌线机炮筒的圆弧条宽度是根据定子的铁芯I槽口槽形设计的)。
[0044]根据铁芯的轴向厚度Dl以及铁芯所需的非引线端线圈端高H确定第一底边21和第四底边24之间的距离L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推导得到第一底边21和第四底边24之间的距离L3:
[0045]由于L1、L2以及L4均已确定,绕线主体20的底边周长L(即定子线圈周长)=L1+L4+2 X L2+2 X (L3-L2)/cos0 = Ll+L4+2 X (Dl+2mm)+2 X (L3-L2)/cos0 ;
[0046]其中,L为绕线主体20的底边周长,LI为第二底边22与第六底边26之间的距离,L2为第二底边22和第三底边23的连接处与第一底边21之间的距离,L3为第一底边21和第四底边24之间的距离,L4为第三底边23和第四底边24的连接处与第五底边25和第四底边24之间的距离,如图2和图3所示,Dl为铁芯I的轴向厚度,Θ为铁芯I的跨槽之间的夹角的一半(第二底边22的延长线与第三底边23之间的锐角夹角与Θ角相等)。
[0047]当铁芯的轴向厚度Dl减小时,铁芯的跨槽之间的夹角的一半Θ减小,COS0的值增大。由于绕线主体20的底边周长的L不变,2X(L3-L2)/COS0的值不变,因此,L3-L2的值增大,L3的值增大。因此,第一底边21和第四底边24之间的距离L3铁芯的轴向厚度Dl之间成反比关系。
[0048]此外,第一底边21和第四底边24之间的距离L3与铁芯I所需的非引线端线圈端高H(如图2所示)之间成正比关系。由于L3-L2的值决定形成非引线端线圈的线圈体积,非引线端线圈端高H越高,第一底边21和第四底边24之间的距离L3越大。
[0049]根据铁芯的槽满率确定绕线主体20的厚度B(如图5所示)。因为在保证电机各项性能的前提下,绕线主体20的厚度B越大,其绕组匝数(绕线圈数)越多,铁芯的槽满率越高。因此,铁芯的槽满率与绕线主体20的厚度B之间成正比关系。
[0050]此外,定子非引线端线圈的内径取决于L3-L2,定子引线端线圈的内径取决于L2,如图5和图6所示,绕线脱模难易程度决定于绕线主体20的周向侧面与底座10之间具有钝角夹角°C,L9为绕线主体20的上下两个顶边之间的距离,LlO为绕线主体20的左右两个顶边之间的距离,L9和LlO为绕线模具的绕线主体20的实际有效尺寸,L5、L6、L7、L8为绕线模具的底座10的尺寸,绕线模具的总厚度A与绕线主体20的厚度B之差(S卩A-B)为绕线模具的底座10的厚度。
[005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绕线模具,包括底座(10)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10) —侧的绕线主体(20),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主体(20)的周向侧面与所述底座(10)的连接处形成顺次连接的第一底边(21)、第二底边(22)、第三底边(23)、第四底边(24)、第五底边(25)以及第六底边(26),所述第一底边(21)与所述第四底边(24)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底边(22)与所述第六底边(26)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所述第二底边(22)与所述第三底边(23)的连接处和所述第一底边(21)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底边(21)和所述第四底边(24)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为0.46至0.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边(2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四底边(24)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主体(20)的所述第一底边(21)、所述第二底边(22)、所述第三底边(23)、所述第四底边(24)、所述第五底边(25)以及所述第六底边(26)之间圆滑过渡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主体(20)的周向侧面与所述底座(10)之间具有钝角夹角。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模具还包括安装通孔(30),所述安装通孔(30)贯通设置在所述底座(1)和所述绕线主体(20)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绕线模具,包括底座(10)以及设置在底座(10)一侧的绕线主体(20),绕线主体(20)的周向侧面与底座(10)的连接处形成顺次连接的第一底边(21)、第二底边(22)、第三底边(23)、第四底边(24)、第五底边(25)以及第六底边(26),第一底边(21)与第四底边(24)相互平行,第二底边(22)与第六底边(26)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第二底边(22)与第三底边(23)的连接处和第一底边(21)之间的距离与第一底边(21)和第四底边(24)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为0.46至0.5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定子注塑时容易出现绕组外露,产品不良率较高的问题。
【IPC分类】H02K15/04
【公开号】CN205231969
【申请号】CN201521083470
【发明人】李佳毅, 袁启毅, 张小波
【申请人】珠海凯邦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