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散热系统及电力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1002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热管散热系统及电力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管散热系统及电力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IT器件的性能越来越强、密度越来越高,导致系统功耗越来越大,传统的风冷由于风扇性能和系统噪声的限制,逐渐接近其散热能力极限,而液冷散热能力高、噪声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有技术中,应用在机柜中的液冷散热系统主要由机柜、循环系统和外部冷源组成,循环系统将机柜内的热量带到外部冷源,以实现散热。机柜里有较多的单板,单板上设有为单板上的发热元件提供散热的散热管路,散热管路与软管相连,通过设于软管上的快速接头,将散热管路连入机柜内循环系统的主液体管道。主液体管道由泵提供动力,给每块单板提供制冷工质,吸收单板上的热量。由于工质是由泵驱动,压力较大,当单板与系统管路对接时,快速接头处存在泄露风险,液体滴到单板上后会造成系统短路。而且泵是运动部件,可靠性要求非常高,且需要备份,成本非常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热管散热系统,具有传热效率高,可靠性好,无工质泄漏风险的优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供了一种热管散热系统,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两对快速接头,所述第一管路包括第一蒸汽管、第一液体管和连接在所述第一蒸汽管和所述第一液体管之间的蒸发段,所述第二管路包括第二蒸汽管、第二液体管和连接在所述第二蒸汽管和所述第二液体管之间的换热器,其中一对所述快速接头连接于所述第一蒸汽管和所述第二蒸汽管之间,另一对所述快速接头连接于所述第一液体管和所述第二液体管之间,以使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结合形成回路热管,所述回路热管包括抽真空结构,所述回路热管内设有制冷工质,所述蒸发段内设毛细结构,所述毛细结构提供毛细抽吸力使得所述制冷工质在所述回路热管中循环。

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管路还包括储液罐,所述储液罐连接至所述第二液体管,用于调节所述回路热管中的制冷工质的量。

结合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液罐包括入液口和出液口,通过所述入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将所述储液罐串联在所述第二液体管路上,所述出液口设置在所述储液罐的底部或者所述储液罐的侧壁之靠近所述储液罐的底部的位置处。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抽真空结构包括阀门和接口,所述阀门连接于所述接口和所述第二蒸汽管之间。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蒸汽管、所述第一液体管、所述第二蒸汽管和所述第二液体管均为刚性管材。

结合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蒸汽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蒸汽管的长度,所述第一液体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液体管的长度。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设备,包括第一方面任意一项所述的热管散热系统、机柜及电子模块,所述电子模块设于所述机柜内部,所述热管散热系统之所述第一管路设置在所述电子模块中,所述蒸发段与所述电子模块中的发热元件接触,所述第二管路设置在所述机柜中。

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机柜包括前端和后端,所述电子模块从所述机柜的前端置入所述机柜,所述第二管路之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机柜的后端。

结合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还包括设于所述机柜外部的冷却系统,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冷却系统相连。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力设备,包括机柜、多个电子模块和热管散热系统,所述多个电子模块层叠设置在所述机柜内,所述热管散热系统包括多个第一管路、多个第二蒸汽管、多个第二液体管和换热器,所述多个第一管路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电子模块中,每个所述第一管路均包括第一蒸汽管、第一液体管和连接在所述第一蒸汽管和所述第一液体管之间的蒸发段,所述蒸发段与所述电子模块中的发热元件接触,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机柜中且与所述多个电子模块相对设置,每个所述第二蒸汽管的一端分别可插拔地连接至所述第一蒸汽管,每个所述第二蒸汽管的另一端接入所述换热器,每个所述第二液体管的一端分别可插拔地连接至所述第一液体管,每个所述第二液体管的另一端接入所述换热器,所述多个第一管路与所述多个第二蒸汽管、所述多个第二液体管和所述换热器共同形成多路并联的回路热管,每个所述回路热管均包括抽真空结构,每个所述回路热管内设有制冷工质,所述蒸发段内设毛细结构,所述毛细结构提供毛细抽吸力使得所述制冷工质在所述回路热管中循环。

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第二蒸汽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蒸汽管之间通过一对快速接头插接在一起,每个第二液体管与所述第一液体管之间亦通过一对快速接头插接在一起。

结合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多个储液罐,所述多个储液罐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液体管,用于调节所述回路热管中的制冷工质的量。

结合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液罐包括入液口和出液口,通过所述入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将所述储液罐串联在所述第二液体管路上,所述出液口设置在所述储液罐的底部或者所述储液罐的侧壁之靠近所述储液罐的底部的位置处。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抽真空结构包括阀门和接口,所述阀门连接于所述接口和所述第二蒸汽管之间。

在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蒸汽管、所述第一液体管、所述第二蒸汽管和所述第二液体管均为刚性管材。

结合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蒸汽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蒸汽管的长度,所述第一液体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液体管的长度。

在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机柜包括前端和后端,所述多个电子模块从所述机柜的前端置入所述机柜,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机柜的后端。

结合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于所述机柜外部的冷却系统,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冷却系统相连。

结合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机柜内设有背板,所述背板位于所述多个电子元件和所述换热器之间,所述多个电子模块均与所述背板电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热管散热系统通过所述两对快速接头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蒸汽管和所述第二蒸汽管之间及所述第一液体管和所述第二液体管之间,以使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结合形成回路热管,利用回路热管中的毛细原理实现制冷工质在所述回路热管中循环。无需要额外增加驱动元件,例如泵,来带动制冷工质的循环,使得热管散热系统具有稳定的可靠性。通过毛细力驱动制冷工质循环,驱动力小,在快速接头结合处,无工质泄漏风险。而且回路热管内部为负压,在快速接头插拔的过程中制冷工质在负压的状态下,不会泄露。制冷工质在回路热管中通过相变换热,传热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散热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力设备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力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

本发明供了一种热管散热系统及包括所述热管散热系统的电力设备,所述电力设备可以为通信设备,电力设备中包括电子模块,电子模块工作过程中会发热,热管散热系统能够为电子模块提供散热。电子模块内部包括电路板,电路板上设置发热元件,例如CPU。

请参阅图1,热管散热系统包括第一管路10、第二管路20,和两对快速接头30,第一管路10和第二管路20均呈开放状态,两对快速接头30连接在第一管路10和第二管路20之间,使得第二管路20和第二管路20组成一个闭合回路。

所述第一管路10包括第一蒸汽管12、第一液体管14和连接在所述第一蒸汽管12和所述第一液体管14之间的蒸发段16。所述第二管路20包括第二蒸汽管22、第二液体管24和连接在所述第二蒸汽管22和所述第二液体管24之间的换热器26。所述两对快速接头30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蒸汽管12和所述第二蒸汽管22之间及所述第一液体管14和所述第二液体管24之间,以使所述第一管路10和所述第二管路20结合形成回路热管。具体而言,每一对快速接头30都包括快接公头和快接母头,以第一蒸汽管12和所述第二蒸汽管22之间的结合为例,具体结构如下:快接公头连接在第一蒸汽管12的端部,快接母头连接在第二蒸汽管22的端部,当然快接公头和快接母头的位置也可以互换,安装时,将快接公头和快接母头对插,即可以快速将第一蒸汽管12和第二蒸汽管22结合在一起,二者的结合后能实现密封功能,包括快速接头30与第一蒸汽管12和第二蒸汽管22之间的密封及快接公头和快接母头之间的密封。第一液体管14和所述第二液体管24之间的结合结构可以参照第一蒸汽管12和所述第二蒸汽管22之间的结合,不再详述。本发明所使用的快速接头3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可以使用任意结构的快速接头,只要能满足将第一蒸汽管12和所述第二蒸汽管22快速连接,以及将第一液体管14和所述第二液体管24快速连接。

所述回路热管包括抽真空结构,具体而言,所述抽真空结构包括阀门40和接口42,所述阀门40设于所述接口42和所述回路热管之间,所述接口42用于抽真空,也就是说,回路热管的管路上设有用于抽真空的支路,当完成第一管路10和第二管路20的对接安装后,回路热管内存在空气,此时回路热管内的气压外大气压相同,将接口42与真空泵相连,即可实现对回路热管的抽真空,抽真空后,回路热管内形成真空环境,为负压状态。本发明所述的回路热管(即:Loop Heat Pipe(LHP)环路热管)是是一种高效的相变传热装置,通过气液传输管路连接成回路,利用毛细芯提供的毛细压力循环制冷工质进行从热源到热沉的相变传热。具体而言,所述回路热管内设有制冷工质,所述蒸发段16内设毛细结构(又称为毛细芯),所述毛细结构提供毛细抽吸力使得所述制冷工质在所述回路热管中循环。制冷工质为液体状态,可以为水、油或混合液体。由于蒸发段16内设毛细芯,制冷工质可以存储在蒸发段16内的毛细芯中,毛细芯为多孔材料,具体应用环境中,蒸发段16与发热元件接触,发热元件工作所产生的热量传递给蒸发段16,蒸发段16内的制冷工质遇热汽化,沿着多孔材料,靠毛细抽吸力流动至第一蒸汽管12中,然后经过第二蒸汽管22后,流入换热器26,在换热器26中,由于温度的降低,汽体液化,并流入第二液体管24,再经由第一液体管14流入蒸发段16,以形成循环流动状态,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为制冷工质流动的方向。

本发明提供的热管散热系统通过所述两对快速接头30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蒸汽管12和所述第二蒸汽管22之间及所述第一液体管14和所述第二液体管24之间,以使所述第一管路10和所述第二管路20结合形成回路热管,利用回路热管中的毛细原理实现制冷工质在所述回路热管中循环。无需要额外增加驱动元件,例如泵,来带动制冷工质的循环,使得热管散热系统具有稳定的可靠性。通过毛细力驱动制冷工质循环,驱动力小,在快速接头30结合处,无工质泄漏风险。而且回路热管内部为负压,在快速接头30插拔的过程中制冷工质在负压的状态下,不会泄露。制冷工质在回路热管中通过相变换热,传热效率高。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管路20还包括储液罐50,所述储液罐50连接至所述第二液体管24,用于调节所述回路热管中的制冷工质的量。制冷工质在回路热管中循环流动过程中,蒸发段16所吸收的热量的变化,会导致制冷工质流速的变化,储液罐50串联在回路热管的管路中,制冷工质流动的过程中要经过储液罐50,储液罐50中存储有制冷工质,根据工作状态下的热量的变化,能够自动调节管路中的制冷工质的量。具体工作原理为:当蒸发段16所接触的发热元件的功耗增高,也就是蒸发段16所吸收的热量变大,使得蒸发段16内部的制冷工质转化成蒸汽的量随之增加,这种情况下,蒸发段16内毛细力变大,在毛细力作用下从储液罐50抽取制冷工质补回路热管中制冷工质的量,使得回路热管中制冷工质的量维持平衡的状态。相反,当蒸发段16所接触的发热元件的功耗降低,也就是蒸发段16所吸收的热量变小,使得蒸发段16内部的制冷工质转化成蒸汽的量随之减少,这种情况下,回路热管中制冷工质的量会增加,但同时,蒸发段16中的毛细结构的毛细力会变小,由于毛细力的变小,直接影响在毛细力作用下从储液罐50抽取制冷工质的量,使得从储液罐50抽取制冷工质的量减少,也就是说,制冷工质在回路热管中循环运动的过程中,增加的部分制冷工质会存储在储液罐50中(因为流进储液罐50的制冷工质的量大于流出储液罐50的制冷工质的量),这样,就使得回路热管中制冷工质的量维持平衡的状态。

所述储液罐50包括入液口52和出液口54,通过所述入液口52和所述出液口54将所述储液罐50串联在所述第二液体管24路上,所述出液口54设置在所述储液罐50的底部或者所述储液罐50的侧壁之靠近所述储液罐50的底部的位置处。这样,制冷工质由入液口52进入储液罐50后,若制冷工质上存在部分气体,气体可以在储液罐50中被分离出去,气体上升至储液罐50的靠近顶部的上半部,呈液体状态的制冷工质在靠近底部的下半部分,由于出液口54位于底部或者所述储液罐50的侧壁之靠近所述储液罐50的底部的位置处,从出液口54流出的制冷工质中不会携带气体,因此实现了气液分离。

所述阀门40和所述接口42连接至所述第二蒸汽管22。本发明将储液罐50和用于抽真空的阀门40和接口42设置在第二管路20上,有利于将第一管路10设计的更为简洁,第一管路10要与发热的电子模块200接触,这样也便于第一管路10与电子模块200之间的安装。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蒸汽管12、所述第一液体管14、所述第二蒸汽管22和所述第二液体管24均为刚性管材。

所述第一蒸汽管12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蒸汽管22的长度,所述第一液体管14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液体管24的长度。也就是说,快速接头30的位置与蒸发段16之间的距离要小于快速接头30的位置换热器26之间的距离,将快速接头30靠近蒸发段16设置,使得第一管路10中的第一蒸气管和第一液体管14的尺寸设计的尽量小,这样有利于第一管路10的体积减小,也便于第一管路10与电子模块200之间的安装。

请参阅图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力设备,包括所述的热管散热系统、机柜100及电子模块200,所述电子模块200设于所述机柜100内部,所述热管散热系统之所述第一管路10设置在所述电子模块200中,所述蒸发段16与所述电子模块200中的发热元件接触,所述第二管路20固定在所述机柜100中。

具体而言,所述机柜100包括前端和后端,所述电子模块200从所述机柜100的前端置入所述机柜100,所述第二管路20之所述换热器26位于所述机柜100的后端。

本发明提供的电力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机柜100外部的冷却系统,所述换热器26与所述冷却系统相连。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1,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电力设备,包括机柜100、多个电子模块200和热管散热系统,所述多个电子模块200层叠设置在所述机柜100内,所述热管散热系统包括多个第一管路10、多个第二蒸汽管22、多个第二液体管24和换热器26,所述多个第一管路10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电子模块200中,每个所述第一管路10均包括第一蒸汽管12、第一液体管14和连接在所述第一蒸汽管12和所述第一液体管14之间的蒸发段16,所述蒸发段16与所述电子模块200中的发热元件接触,所述换热器26设置在所述机柜100中且与所述多个电子模块200相对设置,每个所述第二蒸汽管22的一端分别可插拔地连接至所述第一蒸汽管12,每个所述第二蒸汽管22的另一端接入所述换热器26,每个所述第二液体管24的一端分别可插拔地连接至所述第一液体管14,每个所述第二液体管24的另一端接入所述换热器26,所述多个第一管路10与所述多个第二蒸汽管22、所述多个第二液体管24和所述换热器26共同形成多路并联的回路热管,每个所述回路热管均包括阀门40和接口42,所述阀门40设于所述接口42和所述回路热管之间,所述接口42用于抽真空,每个所述回路热管内设有制冷工质,所述蒸发段16内设毛细结构,所述毛细结构提供毛细抽吸力使得所述制冷工质在所述回路热管中循环。

每个所述第二蒸汽管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蒸汽管12之间通过一对快速接头30插接在一起,每个第二液体管24与所述第一液体管14之间亦通过一对快速接头30插接在一起。具体的快速接头30的插接结构同热管散热系统实施例中的快速接头30的结合结构。

本实施方式中,电力设备亦包括多个储液罐50,所述多个储液罐50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液体管24,用于调节所述回路热管中的制冷工质的量。所述储液罐50包括入液口52和出液口54,通过所述入液口52和所述出液口54将所述储液罐50串联在所述第二液体管24路上,所述出液口54设置在所述储液罐50的底部或者所述储液罐50的侧壁之靠近所述储液罐50的底部的位置处。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阀门40和所述接口42连接至所述第二蒸汽管22。

所述第一蒸汽管12、所述第一液体管14、所述第二蒸汽管22和所述第二液体管24均为刚性管材。

所述第一蒸汽管12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蒸汽管22的长度,所述第一液体管14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液体管24的长度,图中只是示意性的表达各个管路,并不代表其真实的尺寸。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机柜100包括前端和后端,所述多个电子模块200从所述机柜100的前端置入所述机柜100,且多个电子模块200呈层叠架构布放,所述换热器26位于所述机柜100的后端。机柜100内还可以设置散热风扇,通常散热风扇设置在机柜100的后端,散热风扇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机柜100内的气体流动,实现风冷散热。

所述机柜100内设有背板101,所述背板101位于所述多个电子元件和所述换热器26之间,所述多个电子模块200均与所述背板101电连接。多个电子模块200可以从机柜100中抽出,以进行更换或者维修,当电子模块200移出机柜100时,快速接头30之快接公头与快接母头同时分离,由于回路热管中是负压状态,即使快速接头30分离,负压的存在会保障管路中的制冷工质不会泄露出来。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