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器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6558阅读:810来源:国知局
解码器壳体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编解码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解码器壳体。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上架型编解码器,材料采用钣金材料,机箱散热方式是在机箱箱体上开散热孔,在发热电器元件上安装导热块,导热块加装散热风机,将热量散发至机箱内部,由通风口或通风孔位置风机,将热量散至机箱外部,由于机箱上有散热孔和通风口,灰尘会随通风口进入机箱内部,灰尘在机箱内部积压,进而影响电子设备性能;在潮湿的环境下,机箱内部进入水汽,出现电子设备不能使用,或出现短路烧坏电子器件。

若采用遮挡物将通风口或通风孔遮挡,在风机不运行时可以达到防止空气中的灰尘或水汽进入解码器内部的效果。但在风机运行过程中,风从通风口或通风孔向外吹,遮挡物对风具有阻挡作用,从而不利于解码器内部热量的散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码器壳体,其解决了遮挡物将通风口遮挡而不利于解码器内部散热的问题,具有不影响解码器内部散热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解码器壳体,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的通风口以及用于遮挡通风口的阻挡件,还包括开设有底座和轴向转动装置,所述底座设置于壳体上,所述轴向转动装置连接于两个所述底座上,所述轴向转动装置上设置有用于转动轴向转动装置的转动件,所述阻挡件连接于轴向转动装置上且阻挡件沿轴向转动装置卷绕,所述转动件设置于底座与阻挡件之间。

采用上述结构,当风机运行时或运行之前,旋转转动件,带动轴向转动装置转动,从而将连接在其上的阻挡件进行卷绕,使被阻挡件遮挡的通风口显露出,且阻挡件被卷绕后不易向下掉落。风机形成的风将壳体内部的热量顺利从通风口中向外传出,有助于提高壳体内部的散热效果。当风机停运时,通过转动件转动从而带动阻挡件逐渐展开,并遮挡通风口,减少空气中的灰尘通过通风口进入壳体内部。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底座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轴向转动装置包括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上设置有外螺纹且第一转动杆在螺纹孔内转动,所述第一转动杆的长度大于两个所述底座之间的间距。

采用上述结构,转动件转动,通过第一转动杆上的外螺纹和底座上的螺纹孔配合,使第一转动杆在螺纹孔内部自转,使阻挡件逐渐卷绕到第一转动杆表面。由于内螺纹和外螺纹相互配合作用,在第一转动杆自转的同时,会使其一端向一个底座的方向水平延伸,而另一端端头处则逐渐向另一个底座靠近,由于第一转动杆的长度大于两个所述底座之间的间距,可避免第一转动杆在卷绕阻挡件时,其一端与底座脱离。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底座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轴向转动装置包括设置有外螺纹的第二转动杆、设置有内螺纹的阻挡块、限制阻挡块轴向转动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套设在第二转动杆外部,所述阻挡块套设在第二转动杆外部和限位件之间,所述阻挡块设置于靠近底座的一端,所述第二转动杆穿设于连接孔且第二转动杆在连接孔内转动。

采用上述结构,当转动转动件时,带动第二转动杆在连接孔内自转,在自转过程中,底座对其具有阻挡作用,由于阻挡块受到限位件的限制作用,难以进行轴向转动,通过内螺纹随着第二转动杆的转动而与第二转动杆形成相对位移,逐渐向底座靠近直至与底座抵接,从而阻止第二转动杆继续沿其轴心线转动。此时,阻挡件难以继续被第二转动杆卷绕,即通风口已经显露出,阻挡件已经被充分卷绕提起。在调试阻挡块跟与其靠近的底座之间的距离时,先将阻挡件完全展开,记录阻挡块的初始位置;转动转动件,使第二转动杆自转并卷绕阻挡件,直至阻挡件将通风口完全展现出,记录阻挡块的终止位置,则得出卷绕阻挡件时,阻挡块沿第二转动杆移动的距离。因此,将第二转动杆安装至底座上后,第二转动杆不动,将阻挡块从与其靠近的底座起移动所需距离,从而可防止阻挡件被卷绕过度。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二转动杆与连接孔之间设置有轴承。

采用上述结构,轴承可随第二转动杆的转动而转动,减小第二转动杆与通孔之间的阻力,节省用力,也减小了第二转动杆的磨损。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阻挡块的尺寸大于连接孔的尺寸。

采用上述结构,阻挡块向底座靠近时,便于其与底座的连接孔发生抵接,从而减少其继续沿同一方向发生位移的可能。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转动件的尺寸大于底座的尺寸。

采用上述结构,转动件设置在底座与阻挡件之间,便于使用者区分和转动,有助于阻挡件被快速卷绕。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转动件外部呈多边形状或齿轮状。

采用上述结构,多边形状或齿轮状具有较多的凸起部位,增大使用者在转动转动件时,与转动件之间的摩擦力,加快卷绕阻挡件。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阻挡件质地轻柔,所述阻挡件底端设置有用于带动阻挡件垂落的下垂件,所述下垂件为磁铁,所述下垂件呈圆柱状。

采用上述结构,当阻挡件被展开而遮挡通风口时,其底端设置的下垂件使阻挡件下垂。而下垂件与铁质的壳体发生吸引,通过轴向转动装置与下垂件相互配合,使阻挡件平直地连接在壳体表面,从而减少灰尘通过阻挡件与壳体之间的缝隙而进入通风口内。质地轻柔的阻挡件有助于被卷绕。当阻挡件被卷绕,通风口完全显露出,下垂件对铁质壳体具有吸引力,提醒使用者无需再继续卷绕,且下垂件突出设置在阻挡件面向壳体的一面,当阻挡件被卷绕至端头时,下垂件可起到阻挡作用,减少阻挡件被过度卷绕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采用轴向转动装置与转动件配合,对阻挡件进行卷绕,使其将通风口显露出,便于风机将壳体内部的热量通过通风口快速散发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解码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壳体、通风孔、散热柱的结构;

图2是实施例1中解码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壳体、阻挡件的结构;

图3是实施例1中解码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底座、第一转动杆、转动件的结构;

图4是实施例1中解码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阻挡件和下垂件的结构;

图5是实施例2中解码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底座、第二转动杆、阻挡块、限位件、轴承的结构。

图中,1、壳体;2、通风口;3、阻挡件;4、下垂件;5、底座;61、第一转动杆;62、第二转动杆;63、阻挡块;64、限位件;7、转动件;10、轴承;11、散热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解码器壳体,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长方体状的铁质壳体1,壳体1可分为上表面、下表面、左侧面、右侧面、前端面和后端面。上表面和左侧面上均匀排列有若干根散热柱11,右侧面上,从上向下依次平行开设有五个矩形的通风口2。在右侧壳体1上,设置有两个底座5,在底座5之间连接有具有弹性的第一转动杆61,一个底座5上开设有通孔,另一个底座5上开设有螺纹孔,第一转动杆61穿过该底座5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并且通过外螺纹与螺纹孔配合,实现第一转动杆61在螺纹孔内转动。在第一转动杆61上连接有一块矩形的阻挡件3,该阻挡件3采用棉布制成,当阻挡件3垂落时,可将五个通风口2一起遮挡。

参照图3,在靠近开设有通孔的底座5的一端,连接有一个齿轮状的转动件7,与第一转动杆61形成紧固连接,转动件7转动时,可带动第一转动杆61转动。且转动件7设置在底座5边缘处。

参照图2和图3,第一转动杆61的长度大于两个所述底座5之间的间距,两端均贯穿底座5并超出底座5连接。

参照图4,在棉布面向壳体1的一面上粘接有一块下垂件4,该下垂件4为圆柱状的磁铁。

将第一转动杆61未设置螺纹的一端通过螺纹孔,再套上紧固的转动件7,再将该端插入带有通孔的底座5上,使另一端带有外螺纹的第一转动杆61进入螺纹孔,至第一转动杆61带有外螺纹的部分只露出一小段。再在第一转动杆61外部粘贴阻挡件3。当需要将阻挡件3卷起时,转动转动件7,使其带动第一转动杆61转动,使其带有外螺纹的一端逐渐向该端底座5远离阻挡件3的边缘延伸,同时,将阻挡件3绕着第一转动杆61外部逐渐卷绕,直至将五个通风口2全部显露出。此时,阻挡件3底部且面向壳体1的、呈圆柱形的下垂件4与壳体1吸引,对操作者形成提醒,已无需再旋转转动件7。而外螺纹与螺纹孔相互配合,撤销外力后,第一转动件7不易反向旋转,从而避免出现阻挡件3重新展开的现象。

实施例2:解码器壳体,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所示,在两个底座5上均开设有连接孔,该连接孔未贯穿底座5。在底座5之间设置有第二转动杆62,该第二转动杆62设置有外螺纹的一端上设置有一个阻挡块63和限位件64,在其端头上套设有一个轴承10。该阻挡块63的尺寸比连接孔的尺寸大,阻挡块63上设置有螺纹孔,且在阻挡块63外部突出设置有两个对称的突出块。该限位件64呈中空柱状,内部开设有两条可插入突出块的槽体,且限位件64的一端与一个底座5固定连接。

将阻挡块63旋进带有外螺纹的第二转动杆62一端,至外螺纹的端头处,在另一端紧密连接有转动件7。在调试卷绕阻挡件3时,阻挡块63所要移动的距离时,先将阻挡件3完全展开,记录阻挡块63的初始位置;转动转动件7,使第二转动杆62自转并卷绕阻挡件3,直至阻挡件3将通风口2完全展现出,记录阻挡块63的终止位置,则得出卷绕阻挡件3时,阻挡块63沿第二转动杆62移动的距离。

调试之后,将连接有轴承10的第二转动杆62的一端插入限位件64以及与限位件64连接的底座5上,再将连接有转动件7的第二转动杆62的另一端插入另一个底座5的连接孔中。当卷绕时,通过旋转转动件7,使其带动第二转动杆62自转,阻挡件3被卷绕而逐渐显露出通风口2。由于限位件64阻止了阻挡块63轴向转动,在阻挡块63的螺纹孔与第二转动杆62的外螺纹相互配合下,使阻挡块63向连接有限位件64的底座5逐渐靠近,直至阻挡块63移动至于底座5贴合,阻止第二转动杆62继续自转。此时,阻挡件3已被充分卷绕,五个通孔已可全部显露出,停止旋转转动件7。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