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3944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使电气部件获得充分冷却的解决方案。



背景技术:

某些电气部件对热要求非常严苛,使得即使是温度相比于目标温度的相对小的升高也可能显著影响这些电气部件的操作。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这类电气部件的冷却。

用于冷却电气部件的现有已知的解决方案是将电气部件附接至冷却元件。因此,冷却元件可以与电气部件的具有充分电绝缘的这类部分相接触。

然而,上面提及的用于冷却的解决方案不能一直实施,并且即使能够实施这种解决方案,这种类型的冷却也可能是不充分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缺点并且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冷却电气部件的新的解决方案。这个目的通过根据如下方面的冷却装置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元件,所述冷却元件具有进入口、排出口以及形成所述进入口与所述排出口之间的流动连通的流动通道,其中,所述冷却元件具有通过壁与所述流动通道分隔开的空间,以及第一电气部件的在所述空间中模制就位的联接端子延伸穿过所述空间,以将由所述第一电气部件产生的热载荷经由所述联接端子传递至所述流动通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气部件是电容器。

优选地,所述冷却元件具有冷却表面,所述第一电气部件抵靠所述冷却表面布置。

优选地,所述冷却元件具有第二冷却表面,抵靠所述第二冷却表面布置有一个或更多个第二电气部件。

优选地,所述冷却元件包括抵靠彼此布置的第一板状部和第二板状部,所述流动通道布置在所述第一板状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板状部的内表面之间,所述第一电气部件抵靠所述第一板状部的外表面布置,以及所述第二电气部件抵靠所述第二板状部的外表面布置。

通过提供具有通过壁与流动通道分隔开的空间的冷却元件,获得了一种能够经由电气部件的联接端子进行高效冷却的解决方案,其中,电气部件的联接端子穿过该空间而伸出并且联接端子在该空间模制就位。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示例的方式并且参照附图1至附图5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从第一方向观察时的冷却元件;

图2示出了布置有中间板的冷却元件;

图3示出了可以用冷却元件冷却的第一电气部件;

图4示出了与冷却元件连接而安装就位的第一电气部件;以及

图5示出了与图4中的情形相比是颠倒的冷却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从第一方向观察时的冷却元件1。在该示例中,冷却元件1包括箱状本体部,该箱状本体部包括底板2以及沿底板2的边缘延伸的侧壁3。图1中左侧的侧壁3具有用于冷却流体如冷却液的进入口4和排出口5。进入口4和排出口5可以通过管连接至例如外部冷却装置,该外部冷却装置使在冷却元件1中被加热的流体冷却下来并且使处于较冷状态的该流体返回至冷却元件1。

如图1中可见的,在底板2上布置有下凸起部分6并且该下凸起部分6沿底板2的边缘延伸,并且在该凸起部分6上可以布置有实心且不透流体的中间板7,如图2中所示。中间板7紧靠凸起部分6放置,由此在底板2与中间板7之间的空间中形成连通进入口4与排出口5的密封流动通道9。尽管在附图的示例中,流动通道9被示出为相对较大的矩形且均匀的空间,但为了简单起见,流动通道9可以以任何适当的方式成形,例如以来回缠绕的通道的形式成形。

在图1和图2的上部中的右手侧上,存在通过壁10与流动通道9分隔开的空间8,在该示例中,壁10由最接近该空间的凸起部分6形成。在该示例中,空间8被实施为延伸穿过底板2的孔。

图3示出了可以用冷却元件冷却的第一电气部件16。该示例假定第一电气部件16是电容器。附图的示例假定提供了三个电容器。图3和图5还示出了电容器的联接端子13和14。

图4示出了与冷却元件1连接而安装就位的第一电气部件16。实际上,第一电气部件16与图3中的情形相比是颠倒的,并且第一电气部件16的联接端子13和14被布置成延伸穿过空间8。由于在该示例中,空间8被实施为延伸穿过底板2的孔,所以联接器13和14的端部出现在底板2的另一侧上。这在图5中得以示出,在图5中,冷却元件1与图4中的情形相比是颠倒的。当联接端子13和14以图4和图5中示出的方式在空间8中安装就位时,空间8用将联接端子13和14在空间8中锁定就位的适合材料填充。实际上,联接端子13和14可以通过模制而固定就位,由此空间8例如用树脂填充。

冷却元件1的本体如底板2、侧壁和凸起部分6优选地由高效导热的材料如铝制成。因此,将空间8与流动通道9分隔开的壁10在空间8与流动通道9中的流体之间高效地导热。这使得能够对联接端子13和14尽可能提供高效的冷却。由于联接端子13和14通过模制直接接合至冷却元件1的本体,因此例如空气无法进入到联接端子13和14与冷却元件1之间用作使从联接端子13和14到冷却流体的散热性弱化的隔离物。

为了使冷却尽可能高效,用于模制的材料的层厚度应尽可能小。如果选择了提供充分电绝缘的材料,则不需要其他联接端子13和14是电绝缘的。然而,如果所选择的材料不提供足够好的电绝缘,或者如果由于某种其他原因需要联接端子13和14另外是电绝缘的,则可以围绕联接端子13和14布置额外的绝缘材料层。

附图中呈现的示例假定联接端子13和14延伸穿过的空间8位于壁10与用作冷却元件的外壁的侧壁3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端子13和14的冷却仅从一侧、即通过壁10进行。如果要更高效地进行冷却,则流动通道可以成形为使得流体从空间8的两侧流动,在这种情况下,空间8不与侧壁3相接触,而是通过形成第二壁的凸起部分6与侧壁3分隔开,由此从空间8的两侧提供冷却流体流。

在附图中所示的示例中,不透流体的中间板7将第一电气部件16与流动通道9分隔开。实际上,中间板7的外表面17——在图2中向上取向——则形成冷却表面,第一电气部件16抵靠该冷却表面被安装。因此,冷却表面17通过将热载荷从电气部件16传递至流动通道9中的流体中来对第一电气部件16进行冷却。

底板2也是不透流体的,并且实际上,底板2的外表面18——在图5中向上取向——形成第二冷却表面。则能够抵靠底板2的外表面18安装一个或更多个第二电气部件19,所述一个或更多个第二电气部件19然后可以通过用于冷却至少第一电气部件16的联接端子13和14的同一冷却元件1来进行冷却。例如,电气部件19可以是功率半导体。例如,在控制电动马达的电力供给的控制器如变频器中,可以以这样的方式使用附图中所示的冷却装置:使用同一个冷却元件对包括在致动器中的多个电气部件提供高效的冷却。这还提供了下述优点:使流体循环所需的管联接件的数量能够最小化,这是因为每个电气部件现在不需要单独的冷却元件,而每个电气部件需要单独的冷却元件会增大要布置用于所有冷却元件的流体流的联接件的数量。

例如,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假定冷却元件1包括抵靠彼此布置的第一板状部和第二板状部,即,中间部7和底板2,其中,流动通道9布置在第一板状部的内表面与第二板状部的内表面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电气部件16可以抵靠第一板状部——即,中间板7——的外表面17布置,并且第二电气部件19可以抵靠第二板状部——即,底板2——的外表面18布置。这种可行的结构以简单且可靠的方式提供了对控制电动马达的电力供给的致动器的高效的冷却。

应当理解的是,上面的描述和相关附图仅旨在说明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明显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以其他方式变化和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