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反并联可控硅的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5714阅读:7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反并联可控硅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可控硅是硅可控整流元件的简称,亦称为晶闸管。具有体积小、结构相对简单、功能强等特点,是比较常用的半导体器件之一。该器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电子产品中,多用来作可控整流、逆变、变频、调压、无触点开关等。家用电器中的调光灯、调速风扇、空调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照相机、组合音响、声光电路、定时控制器、玩具装置、无线电遥控、摄像机及工业控制等都大量使用了可控硅器件。

现有的带有可控硅的散热器,因为可控硅装配在散热器内,常常会导致散热器体积变大,从而造成散热器机箱的品种变多,不利于生产,且材料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体积小、成本低的带有反并联可控硅的散热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反并联可控硅的散热装置,包括上散热器、下散热器、主散热器和两个可控硅,所述主散热器的正反两面均设有与可控硅形状尺寸相适配的碗杯,一个可控硅套设在主散热器的正面碗杯上,且另一个可控硅套设在主散热器的反面碗杯上后,所述主散热器和两个可控硅三者形成一散热主体,且两个可控硅与主散热器反并联电连接;所述上散热器与散热主体的上表面绝缘且压紧,且所述下散热器与散热主体的下表面绝缘且压紧,所述上散热器、散热主体和下散热器依次电连接,且所述两个可控硅的工作热量均匀分布在上散热器、散热主体和下散热器上。

其中,所述上散热器的四角设有可贯穿导电螺钉的第一螺孔,所述主散热器的四角设有可贯穿导电螺钉的第二螺孔,且所述下散热器的对应四角设有与导电螺钉相适配的绝缘柱;四根导电螺钉分别贯穿对应的第一螺孔及对应的第二螺孔后,插入对应的绝缘柱内,所述上散热器、主散热器及下散热器依次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上散热器与散热主体之间设有第一绝缘板材,所述散热主体与下散热器之间均设有第二绝缘板材,所述第一绝缘板材的四角预留有与导电螺钉相适配的第一通孔,且四根导电螺钉分别插入对应的第一螺孔及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二绝缘板材的四角预留有与绝缘柱相适配的第二通孔,且四根绝缘柱分别依次贯穿第二通孔及第二螺孔后,四根导电螺钉分别插入对应的绝缘柱内。

其中,所述可控硅套设在对应的碗杯内后,所述第一绝缘板材套设在上散热器与散热主体之间,且所述第二绝缘板材套设在下散热器与散热主体之间后,所述可控硅从主散热器的正面碗杯上伸出的高度高于第一绝缘板材的高度,且所述可控硅从主散热器的反面碗杯伸出的高度高于第二绝缘板材的高度。

其中,所述主散热器的侧面设有汇流排,且所述汇流排与两个可控硅均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有反并联可控硅的散热装置,通过在主散热器的正反两面设有与可控硅形状尺寸相适配的碗杯,且碗杯内均套设有可控硅,使得两个可控硅以反并联的形式与主散热器连接,再通过上散热器压紧散热主体的上表面,下散热器压紧散热主体的下表面,使得两个可控硅的工作温度能够均匀分布在上散热器、主散热器和下散热器上,有效提高可控硅的工作可靠性;并且,该装配方式有效缩小可控硅的安装体积,减少材料成本;上散热器与散热主体的上表面之间及散热主体的下表面与下散热器之间绝缘,保证了两个可控硅的可靠导通;再者,可选用不同尺寸的可控硅,有效减少散热器的品种,利于减少生产库存量,降低了采购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带有反并联可控硅的散热装置的分解图;

图2为图1组装后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带有反并联可控硅的散热装置的主散热器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带有反并联可控硅的散热装置中带有汇流排的分解图;

图5为图4组装后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带有反并联可控硅的散热装置的带有汇流排的主散热器的俯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0、上散热器 11、下散热器

12、主散热器 13、可控硅

14、导电螺钉 15、绝缘柱

16、第一绝缘板材 17、第二绝缘板材

101、第一螺孔 121、碗杯

122、第二螺孔 123、汇流排

161、第一通孔 171、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的带有反并联可控硅的散热装置,包括上散热器10、下散热器11、主散热器12和两个可控硅13,主散热器12的正反两面均设有与可控硅13形状尺寸相适配的碗杯121,一个可控硅13套设在主散热器12的正面碗杯121上,且另一个可控硅13套设在主散热器12的反面碗杯121上后,主散热器12和两个可控硅13三者形成一散热主体,且两个可控硅13与主散热器12反并联电连接;上散热器10与散热主体的上表面绝缘且压紧,且下散热器11与散热主体的下表面绝缘且压紧,上散热器10、散热主体和下散热器11依次电连接,且两个可控硅13的工作热量均匀分布在上散热器10、散热主体和下散热器11上。主散热器12的正反碗杯121均通过铣刀铣出,且正面的碗杯121与反面的碗杯121不铣通。可控硅13的形状为饼子型,套设在碗杯121内后略高于主散热器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有反并联可控硅的散热装置,通过在主散热器12的正反两面设有与可控硅13形状尺寸相适配的碗杯121,且碗杯121内均套设有可控硅13,使得两个可控硅13以反并联的形式与主散热器12连接,再通过上散热器10压紧散热主体的上表面,下散热器11压紧散热主体的下表面,使得两个可控硅13的工作温度能够均匀分布在上散热器10、主散热器12和下散热器11上,有效提高可控硅13的工作可靠性;并且,该装配方式有效缩小可控硅13的安装体积,减少材料成本;上散热器10与散热主体的上表面之间及散热主体的下表面与下散热器11之间绝缘,保证了两个可控硅13的可靠导通;再者,可选用不同尺寸的可控硅13,有效减少散热器的品种,利于减少生产库存量,降低了采购成本。

本实施例中,上散热器10的四角设有可贯穿导电螺钉14的第一螺孔101,主散热器12的四角设有可贯穿导电螺钉14的第二螺孔122,且下散热器11的对应四角设有与导电螺钉14相适配的绝缘柱15;四根导电螺钉14分别贯穿对应的第一螺孔101及对应的第二螺孔122后,插入对应的绝缘柱15内,上散热器10、主散热器12及下散热器11依次固定连接。通过导电螺钉14套设在对应的绝缘柱15内,使得上散热器10与散热主体之间及散热主体与下散热器11之间有效绝缘且固定压紧。

本实施例中,上散热器10与散热主体之间设有第一绝缘板材16,散热主体与下散热器11之间均设有第二绝缘板材17,第一绝缘板材16的四角预留有与导电螺钉14相适配的第一通孔161,且四根导电螺钉14分别插入对应的第一螺孔101及第一通孔161内;第二绝缘板材17的四角预留有与绝缘柱15相适配的第二通孔171,且四根绝缘柱15分别依次贯穿第二通孔171及第二螺孔122后,四根导电螺钉14分别插入对应的绝缘柱15内。通过第一绝缘板材16、第二绝缘板材17、四根导电螺钉14及套设在导电螺钉14上的绝缘柱15的配合,使得正反并联的两个可控硅13可靠导通,并且可使不同尺寸的可控硅13共用一种散热器,从而减少散热器的品种。导电螺钉14完成连接后,设置在碗杯121内的可控硅13兼做输入输出,可控硅13输入输出电压隔离由第一绝缘板材16和第二绝缘板材17完成,上散热器10和下散热器11连接导电螺钉14与主散热器12电压由四个绝缘柱15隔离,如此完成了可控硅13输入输出导通与隔离。

本实施例中,可控硅13套设在对应的碗杯121内后,第一绝缘板材16套设在上散热器10与散热主体之间,且第二绝缘板材17套设在下散热器11与散热主体之间后,可控硅13从主散热器12的正面碗杯121上伸出的高度高于第一绝缘板材16的高度,且可控硅13从主散热器12的反面碗杯121伸出的高度高于第二绝缘板材17的高度。可控硅13略高于主散热器12,使得可控硅13的工作温度能够均匀分布在该散热装置上。

请参阅图4-6,主散热器12的侧面设有汇流排123,且汇流排123与两个可控硅13均电连接。本案中的主散热器12的侧面可不设有汇流排123,也可设汇流排123,汇流排123为输出铜排。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1)碗杯121设计有利于不同尺寸的可控硅13选择,大大减少了散热器品种;

2)装配方式有效减少了该散热装置体积,进而减少装配机箱品种,且减小体积;

3)主散热器12上的汇流排123减少汇流品种和数量;

4)散热器品种的减少有效减少和降低生产库存量,进而降低采购成本;

5)降低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资金周转率;

7)降低了生产工人强度;

8)提高可控硅13的工作可靠性,且该装配方式使得散热装置具备防尘功能。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