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59987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滤波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磁干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滤波器。



背景技术:

电磁干扰滤波器,又名“emi滤波器”,是一种用于抑制电磁干扰,特别是电源线路或控制信号线路中噪音的电子线路设备。电磁干扰滤波器通常由无源电子元件的网络组成,包括电容和电感组成lc电路。其中,目前的电容大多采用陶瓷圆片穿心电容,而该电容会直接焊接在电磁干扰滤波器的外壳内部,如此,因圆片穿心电容面积大、厚度较薄,容易因电磁干扰滤波器受力振动时致电容开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抗振动、抗冲击力的增强可靠性的滤波器。

一种滤波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内腔;还包括:输出端子,所述输出端子设于所述外壳的第一端上;pcb电容,所述pcb电容由双面覆铜的第一pcb板构成;所述pcb电容于所述内腔内靠近所述外壳的第一端设置,并与所述输出端子电性连接;输入端子,所述输入端子设于所述外壳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上;pcb电容组件,所述pcb电容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腔中所述pcb电容和所述外壳的第二端之间;所述pcb电容组件包括第二pcb板及围绕所述第二pcb板的中心线均匀布设在所述第二pcb板上的若干个电容;所述pcb电容组件分别与所述pcb电容以及所述输入端子电性连接。;电感器,所述电感器设于所述外壳内腔中所述pcb电容组件和所述外壳的第二端之间;所述电感器分别与所述pcb电容组件和所述输出端子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磁珠;所述磁珠包括第一磁珠和第二磁珠;所述第一磁珠连接在所述输出端子和所述pcb电容之间,并分别与所述输出端子和所述pcb电容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磁珠连接在所述pcb电容和所述pcb电容组件之间,并分别与所述pcb电容和所述pcb电容组件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珠为柱型磁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pcb板为多层pcb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挡圈;所述挡圈设于所述外壳内腔;所述挡圈用于固定所述外壳内腔的器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挡圈防脱落结构;所述挡圈防脱落结构用于防止挡圈脱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入端子设有外螺纹,所述外壳的第二端内设有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灌封于所述外壳内腔的密封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pcb电容和所述pcb电容组件上均设置有通孔,所述密封胶穿过所述通孔分布于所述内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滤波器为管状滤波器。

上述滤波器,pcb电容以及pcb电容组件中,电容均设置在pcb板上,相对于传统的电容直接焊接在外壳内部的方式,可避免因电磁干扰滤波器受力振动时致电容开裂的问题。因此,提高了滤波器的抗振动能力,增强滤波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滤波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的滤波器的正面投影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滤波器的a端子(b端子)的正面投影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的pcb电容的正面外观结构图;

图5为图4所示pcb电容的反面外观结构图;

图6为一实施例中pcb电容组件的pcb板上放置电容前的剖面图;

图7为图6所示的pcb电容组件的pcb板上放置电容后的剖面图;

图8为一实施例中的pcb电容组件的外观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一种滤波器,用于电子电路中抑制电磁干扰。如图1所示,该滤波器10包括外壳100、a端子600、b端子700、pcb电容200、pcb电容组件300、电感器400以及磁珠500。外壳100具有一内腔101。a端子600设于外壳100的第一端上。b端子700设于外壳100的相对于第一端的第二端上。a端子600作为滤波器10的输出端子。b端子700作为滤波器10的输入端子。a端子600和b端子700的结构参见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滤波器10为管状滤波器。

pcb电容200设于内腔101的第一端上,并与a端子600电性连接。pcb电容200由双面覆铜的第一pcb板构成。第一pcb板为多层pcb板。在本实施例中,第一pcb板采用双层板。pcb电容200的正反面结构如图4和图5所示。

电感器400设于内腔101中的相对于第一端的第二端上,并与b端子700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滤波器10还包括包覆在电感器400外部的高温胶纸401。

pcb电容组件300位于pcb电容200和电感器400之间。pcb电容组件300包括第二pcb板及围绕第二pcb板的中心线均匀布设在第二pcb板上的若干个电容。pcb电容组件300分别与pcb电容200以及电感器400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pcb板上的电容为片式电容。片式电容具有容量大、体积小、容易片式化。第二pcb板上的电容为四个。四个电容围绕第二pcb板的中心线均匀布设在第二pcb板上。pcb电容组件300的内部结构如图6和图7所示。图6为pcb电容组件300没有放置电容之前的内部结构图。图中c1、c2、c3和c4表示用于放置电容的位置。图7为pcb电容组件300放置电容之后的内部结构图。pcb电容组件300的电容元件背面如图8所示。

磁珠500设于内腔101的第一端上。磁珠500包括第一磁珠501和第二磁珠503。第一磁珠501连接在a端子600和pcb电容200之间。第一磁珠501分别与输a端子600和pcb电容200电性连接。第二磁珠503连接在pcb电容200和pcb电容组件300之间。第二磁珠503分别与pcb电容200和pcb电容组件300电性连接。磁珠500用于抑制信号线、电源线上的高频噪声和尖峰干扰,并且具有吸收静电脉冲的能力。磁珠500有很高的电阻率和磁导率,其等效于电阻和电感串联,但电阻值和电感值都随频率变化。磁珠500比普通的电感有更好的高频滤波特性,在高频时呈现阻性,因此能在相当宽的频率范围内保持较高的阻抗,从而提高调频滤波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磁珠500为柱型磁珠。

a端子600的第一端穿过第一磁珠501并与pcb电容200连接。相对于a端子600的第一端的第二端外露于外壳100的第一端的外部。在本实施例中,a端子600的结构还具有防止其自身在外壳100上的转动,或者防止被拉出的功能。b端子700的第一端穿插入外壳100的第二端并与电感器400连接。相对于b端子700的第一端的第二端外露于外壳100的第二端的外部。在本实施例中,b端子700的结构还具有防止其自身在外壳100上的转动,或者防止被拉出的功能。具体地,b端子700为扁状端子。扁状端子可以防止端子的旋转。

b端子700的第一端设有外螺纹,外壳100的第二端内设有与b端子700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703。内螺纹703与b端子700中用于与电感器400连接的第一端形成螺纹连接,以固定b端子700。在其他实施例中,a端子600也可设有外螺纹(图未示),外壳100的第一端内也可以设置有与a端子600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图未示)。a端子的外螺纹与外壳100的第一端的内螺纹形成螺纹连接,以提高a端子600的定位固定性。

上述滤波器10,pcb电容200以及pcb电容组件300中,电容均设置在pcb板的上,相对于传统的电容直接焊接在外壳内部的方式,可避免因滤波器受力振动时致电容开裂的问题。因此,提高了滤波器的抗振动能力,增强滤波器的可靠性。同时,采用pcb电容200和pcb电容组件300代替陶瓷穿心电容,使滤波器从10khz–1ghz频率范围的插入损耗指标能达到使用陶瓷穿心电容的水平。

在本实施例中,滤波器10还包括挡圈800和挡圈防脱落结构801。挡圈将外壳100的第一端封口,以固定内腔101的器件。挡圈防脱落结构801用于防止挡圈800脱落。

在本实施例中,滤波器10还包括灌封于外壳100的内腔101的密封胶900。具体地,采用多次真空灌封工艺向电滤波器灌封密封胶900,以保证滤波器10的密封性并保证滤波器10内部无汽泡。同时,也使到滤波器10在低气压下能够正常工作。密封胶900包括a/b胶901和g500胶903。g500胶903灌封b端子700的第一端与内螺纹接触的位置,挡圈防脱落结构801是由g500胶903灌封形成。a/b胶901灌封内腔101中除了g500胶903灌封的部分的其他部分。pcb电容200和pcb电容组件300上均设置有通孔(图未示),密封胶900穿过通孔以实现对pcb电容200和pcb电容组件300的灌封。在本实施例中,采用a/b胶901分别对pcb电容200和pcb电容组件300进行一体灌封,以使得当滤波器受到外界应力时,pcb电容200和pcb电容组件300不与外壳100接触,外界应力首先由pcb板承受,因此达到保护电容的目的。

上述滤波器,采用pcb板设计pcb电容200,以及将电容集成在pcb板上形成pcb电容组件300,pcb电容200以及pcb电容组件300有通孔,便于实现a/b胶901一体灌封。pcb电容200以及pcb电容组件300装入管壳实现整体灌封后,片式电容完全被a/b胶901包裹,不与管壳接触。温冲、随机振动、高频振动、低频振动、冲击等产生的应力首先由pcb板承受,从而达到保护电容的目的。因此,提高了滤波器10的抗振动能力,增强滤波器10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