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2233发布日期:2019-05-15 23:08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冷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涉及散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设备。



背景技术:

云计算技术(也即大规模分布式系统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服务器计算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服务器性能提升的同时,功耗呈现急速上升之势,机柜功耗成倍数上升,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数据中心机柜的功率密度提高了近15倍。过去一个机柜的功耗一般为1.5kw~2kw,现在个别机柜却出现局部高达20kw~30kw的情况。

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通常采用空调风冷的方式,正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空间和成本,而且消耗量日益膨胀。然而,随着功率密度的稳定攀升,目前许多数据中心提供的冷却能力正趋向极限,功率密度快速增长的这种趋势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常规的空调风冷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对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降温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说明书提出一种冷却设备,以提高对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降温的冷却效率。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冷却设备,用于冷却待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设备包括柜体和至少两个换热装置;其中,所述柜体内可盛放用于至少部分浸没所述待冷却装置的冷却介质,所述至少两个换热装置均与所述柜体流通连接,所述至少两个换热装置用于驱动冷却介质在所述柜体内循环以对所述待冷却装置进行冷却。

进一步地,所述柜体设有与所述换热装置数量对应的多个导流通道,所述至少两个换热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多个导流通道一一对应地连接,所述至少两个换热装置的另一端均与外部供液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通道包括用于导入冷却介质的第一导流入口和用于排出冷却介质的第一导流出口,所述第一导流入口和所述第一导流出口均与对应的所述换热装置连通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柜体内的导流装置,所述导流装置与所述多个导流通道均连通设置;所述导流装置设有呈离散分布的多个导流口,所述多个导流口用于将流经所述导流装置的冷却介质排至所述柜体内或用于将流经所述待冷却装置的冷却介质导入所述导流装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导流通道数量对应的多个导流装置,所述多个导流装置设置于所述柜体内并与所述多个导流通道一一对应地连通设置;所述导流装置设有呈离散分布的多个导流口,所述多个导流口用于将流经所述导流装置的冷却介质排至所述柜体内或用于将流经所述待冷却装置的冷却介质导入所述导流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装置包括第一导流组件和第二导流组件,所述第一导流组件和所述第二导流组件位于所述待冷却装置的两侧,并均与所述多个导流通道连通设置;

所述导流口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导流组件的多个第二导流出口和设于所述第二导流组件的多个第二导流入口,所述第二导流出口用于将流经所述第一导流组件的冷却介质排至所述柜体内,所述第二导流入口用于将流经所述待冷却装置的冷却介质导入所述第二导流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装置和所述导流通道均为两个,所述冷却设备还包括控制装置和检测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检测装置以及所述两个换热装置均保持通信连接;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两个换热装置以及所述两个导流通道是否发生故障,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两个换热装置的启闭,以切换所述冷却设备的工作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设备包括第一正常工作模式和第一应急工作模式;

所述冷却设备处于所述第一正常工作模式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两个换热装置的其中一个换热装置运行,另一个换热装置关闭;

当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处于运行状态的换热装置发生故障或检测到与处于运行状态的换热装置对应连接的导流通道发生故障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处于关闭状态的换热装置开始运行,进而将所述冷却设备切换至所述第一应急工作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设备包括第二正常工作模式和第二应急工作模式;

所述冷却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正常工作模式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两个换热装置均以预设速度运行;

当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任一所述换热装置发生故障或检测到任一所述导流通道发生故障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另一个换热装置在所述预设速度的基础上加速运行,进而将所述冷却设备切换至所述第二应急工作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热交换器、导流泵、用于与所述柜体连通设置的第一循环管路、以及用于与外部供液装置连通设置的第二循环管路,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均与所述热交换器连接;

所述导流泵通过所述第一循环管路驱动冷却介质在所述柜体内循环并流经所述热交换器,外部供液装置提供的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二循环管路流经所述热交换器,进而对流经所述热交换器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冷却设备,用于冷却待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设备包括柜体、第一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以及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二换热装置耦合连接,当所述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二换热装置中之一者发生故障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二换热装置中之另一者运行,以对所述待冷却装置进行冷却。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说明书的冷却设备,通过换热装置驱动冷却介质在柜体内循环流动以带走待冷却装置的热量,进而对待冷却装置进行冷却。设置至少两个换热装置与柜体相连,当其中有换热装置发生故障时,其他的换热装置仍能保证冷却设备正常进行工作,不会影响对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进行降温的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冷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冷却设备的柜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冷却设备的柜体去除盖体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冷却设备的柜体的内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冷却设备的导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冷却设备的柜体内的流场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冷却设备的柜体内的流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说明书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说明书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说明书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本说明书提出一种冷却设备,以提高对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降温的冷却效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说明书的冷却设备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见图1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采用单相浸没液冷技术的冷却设备1,用于冷却待冷却装置90,冷却待冷却装置90可以是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或者可以是其他需冷却降温的发热设备。所述冷却设备1包括柜体10和至少两个换热装置20。其中,所述柜体10内可盛放用于至少部分浸没所述待冷却装置90的不导电的冷却介质80,所述至少两个换热装置20均与所述柜体10流通连接。所述至少两个换热装置20用于驱动冷却介质80在所述柜体10内循环以对所述待冷却装置90进行冷却。冷却介质80可以完全浸没待冷却装置90,也可以部分浸没待冷却装置90,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冷却介质80可以是气态介质、液态介质或是固液混合态的介质,同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换热装置20以两个为例,冷却介质80完全浸没待冷却装置90,冷却介质80采用液态的m的电子氟化液。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说明书的冷却设备1,通过换热装置20驱动冷却介质80在柜体10内循环流动以带走待冷却装置90的热量,进而对待冷却装置进行冷却。设置至少两个换热装置20与柜体10相连,当其中有换热装置20发生故障时,其他的换热装置20仍能保证冷却设备1正常进行工作而不至于宕机,具有冗余备份的功能,不会影响对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进行降温的冷却效率。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柜体10还设有与所述换热装置20数量对应的多个导流通道。所述至少两个换热装置20的一端与所述多个导流通道一一对应地连接,所述至少两个换热装置20的另一端均与外部供液装置30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述的多个均指两个及两个以上。

外部供液装置30用于向所述至少两个换热装置20循环提供冷却液,冷却液可以是冷却水。外部供液装置30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外部供液装置30为一个时,所述至少两个换热装置20均与该外部供液装置30连接。外部供液装置30为多个时,与所述换热装置20的数量对应。所述至少两个换热装置20与多个外部供液装置30一一对应地连接。可选地,每个供液装置30可以和对应的换热装置20集成为一个组件,节省体积。也就是说,当外部供液装置30为一个时,可以为全部的换热装置20提供冷却液。当外部供液装置30的数量与换热装置20的数量对应时,每个换热装置20均通过对应连接的外部供液装置30提供冷却液。通过换热装置20驱动冷却介质80在柜体10内循环流动以带走待冷却装置90的热量,并与供液装置30提供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使冷却介质80重新达到低温的状态,循环进入冷却设备1后能够再次对待冷却装置90进行冷却降温,从而达到循环持续地将待冷却装置90的热量排出的目的。

参见图1所示,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以所述换热装置20和所述导流通道均为两个为例,所述冷却设备1还包括控制装置和检测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检测装置以及所述两个换热装置20均保持通信连接。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两个换热装置20以及所述两个导流通道是否发生故障,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两个换热装置20的启闭,以切换所述冷却设备1的工作模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设备1包括第一正常工作模式和第一应急工作模式。所述冷却设备1处于所述第一正常工作模式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两个换热装置20的其中一个换热装置20运行,另一个换热装置20关闭。当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处于运行状态的换热装置20发生故障或检测到与处于运行状态的换热装置20对应连接的导流通道发生故障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处于关闭状态的换热装置20开始运行,进而将所述冷却设备1切换至所述第一应急工作模式。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设备1包括第二正常工作模式和第二应急工作模式。所述冷却设备1处于所述第二正常工作模式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两个换热装置20均以预设速度运行。当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任一所述换热装置20发生故障或检测到任一所述导流通道发生故障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另一个换热装置20在所述预设速度的基础上加速运行,直到满足系统要求即可,进而将所述冷却设备1切换至所述第二应急工作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控制装置控制另一个换热装置20加速后最终的运行速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任一所述换热装置20发生故障或检测到任一所述导流通道发生故障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另一个换热装置20加速到所述预设速度的两倍速度进行运行,使该换热装置20的运行速度能够满足冷却设备1正常工作时所需的额定功率。即相当于所述冷却设备1处于所述第二正常工作模式时,两个换热装置20均以50%负载运行,当其中一个换热装置20发生故障时,另一个换热装置20全速运行,以保证冷却设备1能够正常工作。

参见图2所示,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柜体10的顶部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设有盖体100。当需要将待冷却装置90放入柜体10时,拆除紧固件打开盖体100,即可将待冷却装置90放入柜体10。待冷却装置90放置完成后,将盖体100合上可以起到密封柜体10的作用。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装置20包括热交换器210、导流泵220、用于与所述柜体10连通设置的第一循环管路230、以及用于与外部供液装置30连通设置的第二循环管路240,所述第一循环管路230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40均与所述热交换器210连接。所述导流泵220通过所述第一循环管路230驱动冷却介质80在所述柜体10内循环并流经所述热交换器210,以带走待冷却装置90的热量,外部供液装置30提供的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40流经所述热交换器210,进而对流经所述热交换器210的冷却介质80进行热交换,将冷却介质80带有的热量排出,使冷却介质80重新达到低温的状态,循环进入柜体10后能够再次对待冷却装置90进行冷却降温,从而达到循环持续地将待冷却装置90的热量排出的目的。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通道包括设于柜体10的第一导流入口101和第一导流出口102,第一导流入口101用于将冷却介质80导入柜体10内,第一导流出口102用于将冷却介质80排出柜体10。所述第一导流入口101和所述第一导流出口102均与所述换热装置20的第一循环管路230连通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循环管路230包括第一管路231和第二管路232,第一管路231与所述导流通道的第一导流入口101连通设置,第二管路232与所述导流通道的第一导流出口102连通设置。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40包括第三管路241和第四管路242,第三管路241及第四管路242均与供液装置30连通设置。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说明书的冷却设备1还包括与所述导流通道数量对应的多个导流装置,所述多个导流装置设置于所述柜体10内并与所述多个导流通道一一对应地连通设置。所述导流装置设有呈离散分布的多个导流口,所述多个导流口用于将流经所述导流装置的冷却介质80排至所述柜体10内或用于将流经所述待冷却装置90的冷却介质80导入所述导流装置。所述导流装置既可以与所述导流通道的第一导流入口101连通设置,起到将流经所述导流装置的冷却介质80排至所述柜体10内的作用,冷却介质80流经待冷却装置90后可以对待冷却装置90进行冷却降温。所述导流装置也可以与所述导流通道的第一导流出口102连通设置,起到将流经所述待冷却装置90的冷却介质80从柜体10内导入所述导流装置的作用。但不论是哪种设置方式,呈离散分布的多个导流口均可以使冷却介质80从多个不同的方向流入或流出柜体10,减小冷却介质80之间的温度差,进而使冷却介质80的流量和温度更加均匀,冷却效率更高。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3至图5所示,所述导流装置包括第一导流组件410和第二导流组件420,所述第一导流组件410和所述第二导流组件420位于所述待冷却装置90的两侧,并均与所述多个导流通道连通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口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导流组件410的多个第二导流出口411和设于所述第二导流组件420的多个第二导流入口421。所述第二导流出口411与所述导流通道的第一导流入口101连通设置,通过第二导流出口411将流经所述第一导流组件410的冷却介质80排至所述柜体10内。所述第二导流入口421与所述导流通道的第一导流出口102连通设置,通过第二导流入口421将流经所述待冷却装置90的冷却介质80从柜体10导入到所述第二导流组件42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所述第一导流组件410的第二导流出口411与所述导流通道的第一导流出口102连通设置,将所述第二导流组件420的第二导流入口421与所述导流通道的第一导流入口101连通设置,即相当于通过第二导流组件420将冷却介质80排至柜体10内,通过第一导流组件410将流经待冷却装置90的冷却介质80排出柜体10。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组件410和所述第二导流组件420分别位于所述待冷却装置90沿竖直方向的两侧,使冷却介质80的流场为沿竖直方向的直线路径,可以避免沿横向移动时由于重力而造成额外的能量消耗,使得冷却介质80的整个液体流过路径最短,受到的阻力最小,驱动液体所需要的能耗也相应地大幅降低,进而达到能耗最低的效果。另外,冷却介质80采用直线形式的流经路径,并且冷、热流体完全隔离,可以避免冷、热流体相互混合,进而达到最优的制冷效果。在图中所述的例子中,第一导流入口101位于第一导流出口102的上方。相应地,所述第一导流组件410位于所述待冷却装置90的顶部,所述第二导流组件420位于所述待冷却装置90的底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流入口101也可以位于第一导流出口102的下方。相应地,第一导流组件410位于所述待冷却装置90的底部,第二导流组件420位于所述待冷却装置90的顶部。

参见图5所示,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流组件410包括环管部412和与所述环管部412连通设置的第一导流部413,所述第一导流部413与所述第一导流入口101连通设置,所述环管部412和所述第一导流部413中的至少一者设有所述第二导流出口4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管部412和所述第一导流部413均设有所述第二导流出口411。冷却介质80从所述导流通道的第一导流入口101进入第一导流组件410后,经设于环管部412和第一导流部413的第二导流出口411排出至柜体10内,流经待冷却装置90为其冷却降温。

进一步地,所述环管部412的环路结构可以与所述待冷却装置90的截面结构相对应,可以使第一导流组件410流出的冷却介质80更好的贴合待冷却装置90的周围进行流动,进而达到更高的冷却效率。例如,所述待冷却装置90的截面结构为矩形,所述环管部412为与之对应的矩形环管结构。当然,所述待冷却装置90的截面结构也可以是其他形状,所述环管部412的环路结构与之对应即可。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待冷却装置90的截面结构为矩形,所述环管部412为与之对应的矩形环管结构。所述环管部412包括相互连通并围合连接的两个第一管体4121和两个第二管体4122,所述第一导流部413与任一所述第一管体4121连通设置,所述第一管体4121、所述第二管体4122以及所述第一导流部413中的至少一者的侧壁设有所述第二导流出口4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4121、所述第二管体4122以及所述第一导流部413的内侧壁均设有所述第二导流出口411。冷却介质80从所述导流通道的第一导流入口101进入第一导流组件410后,经设于第一管体4121、第二管体4122以及第一导流部413的第二导流出口411排出至柜体内,流经待冷却装置90为其冷却降温。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体412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管体4122的长度,所述第一管体4121上套设有加强环414,所述第二管体4122上间隔套设有多个加强环414,可以增强第一导流组件410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所述两个第一管体4121均与邻接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管体4122为一体成型设置。即两个第一管体4121可以一一对应地与两个第二管体4122一体成型设置,或者两个第一管体4121与两个第二管体4122均为一体成型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强第一导流组件410的结构强度。

参见图4和图5所示,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流组件420包括排管部422和与所述排管部422连通设置的第二导流部423,所述第二导流部423与所述第一导流出口102连通设置,所述排管部422设有所述第二导流入口421。流经待冷却装置90的冷却介质80将待冷却装置90的热量带走后经设于排管部422的第二导流入口421进入第二导流组件420,再从柜体10的第一导流出口102排出柜体10,从而达到将待冷却装置90的热量排出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排管部422的排管结构可以与所述待冷却装置90的截面结构相对应,可以使流经待冷却装置90的冷却介质80能够尽可能多的流进第二导流组件420内后从柜体10的第一导流出口102排出,进而提高冷却介质80的循环速度。例如,所述待冷却装置90的截面结构为矩形,所述排管部422的排管结构为与之对应的矩形排管结构。当然,所述待冷却装置90的截面结构也可以是其他形状,所述排管部422的排管结构与之对应即可。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待冷却装置90的截面结构为矩形,所述排管部422为与之对应的矩形排管结构。所述排管部422包括两个第三管体4221和连接于所述两个第三管体4221之间的多个第四管体4222,多个第四管体4222与所述两个第三管体4221均连通设置。所述第二导流部423与任一所述第三管体4221连通设置,所述第四管体4222的顶部设有所述第二导流入口421。流经待冷却装置90的冷却介质80将待冷却装置90的热量带走后经设于第四管体4222的第二导流入口421进入第二导流组件420,再从柜体10的第一导流出口102排出柜体10,从而达到将待冷却装置90的热量排出的目的。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管体422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四管体4222的长度,所述第三管体4221上套设有加强环414,可以增强第二导流组件420的结构强度。可选地,所述多个第四管体4222包括两组,相互呈交错排列。其中一组第四管体4222与其中一个第三管体4221为一体成型设置,另一组第四管体4222与另一个第三管体4221为一体成型设置,即相当于多个第四管体4222与两个第三管体4221形成两个钉耙的一体结构,可以进一步增强第二导流组件420的结构强度。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导流出口411均匀布设于第一导流组件410的第一管体4121、第二管体4122以及第一导流部413中的至少一者的内侧壁。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组件410的第一管体4121、第二管体4122以及第一导流部413的内侧壁均设有均匀布置的多个第二导流出口411。多个第二导流入口421均匀布设于第二导流组件420的第四管体4222的顶部。这样,可以使冷却介质80流经待冷却装置90的流量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

结合图4至图6所示,以第一导流入口101位于第一导流出口102的上方,第一导流组件410位于待冷却装置90的顶部,第二导流组件420位于待冷却装置90的底部为例,对本说明书的冷却设备1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所述柜体10内设有用于装设待冷却装置90的多个插接组件190,待冷却装置90可以采用片体式结构,依次插接在这些插接组件190上。冷却介质80从柜体10的第一导流入口101进入第一导流组件410后,经第一导流组件410的第二导流出口411排到柜体10内后向下流经待冷却装置90,流经待冷却装置90的冷却介质80将待冷却装置90的热量带走后经第二导流组件420的第二导流入口421进入第二导流组件420,再从柜体10的第一导流出口102排出柜体10,从而达到将待冷却装置90的热量排出的目的。图中的虚线箭头表示冷却介质80处于热液流体状态下的流向,实线箭头表示冷却介质80处于冷液流体状态下的流向。通过将第一导流组件410设在待冷却装置90的顶部,第二导流组件420设在待冷却装置90的底部,使冷却介质80流经待冷却装置90的流场为自上而下的直线路径,使得冷却介质的整个液体流过路径最短,受到的阻力最小,驱动液体所需要的能耗也相应地大幅降低,进而达到能耗最低的效果。另外,冷却介质采用直线形式的流经路径,冷、热流体完全隔离,可以避免冷、热流体相互混合,进而达到最优的制冷效果。

参见图7所示,以第一导流入口101位于第一导流出口102的下方,第一导流组件410位于待冷却装置90的底部,第二导流组件420位于待冷却装置90的顶部为例,对本说明书的冷却设备1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所述柜体10内设有用于装设待冷却装置90的多个插接组件190,待冷却装置90可以采用片体式结构,依次插接在这些插接组件190上。冷却介质80从柜体10的第一导流入口101进入第一导流组件410后,经第一导流组件410的第二导流出口411排到柜体10内后向上流经待冷却装置90,流经待冷却装置90的冷却介质80将待冷却装置90的热量带走后经第二导流组件420的第二导流入口421进入第二导流组件420,再从柜体10的第一导流出口102排出柜体10,从而达到将待冷却装置90的热量排出的目的。图中的虚线箭头表示冷却介质80处于热液流体状态下的流向,实线箭头表示冷却介质80处于冷液流体状态下的流向。通过将第一导流组件410设在待冷却装置90的底部,第二导流组件420设在待冷却装置90的顶部,使冷却介质80流经待冷却装置90的流场为自下而上的直线路径,使得冷却介质的整个液体流过路径最短,受到的阻力最小,驱动液体所需要的能耗也相应地大幅降低,进而达到能耗最低的效果。另外,冷却介质采用直线形式的流经路径,冷、热流体完全隔离,可以避免冷、热流体相互混合,进而达到最优的制冷效果。

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冷却设备,用于冷却待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设备包括柜体、第一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以及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二换热装置耦合连接,当所述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二换热装置中之一者发生故障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二换热装置中之另一者运行,以对所述待冷却装置进行冷却。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说明书的冷却设备,设置两个换热装置与柜体相连,当其中有一个换热装置发生故障时,控制系统控制另一个换热装置运行,以对所述待冷却装置进行冷却,这样整个冷却设备可以正常工作而不至于宕机,具有冗余备份的功能,不会影响对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进行降温的冷却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正常运行时,所述控制系统可以控制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二换热装置中之一者运行,另一者待机。当控制系统检测到处于运行状态的换热装置发生故障时,控制待机的换热装置开始运行,这样整个冷却设备可以正常工作而不至于宕机,具有冗余备份的功能。

在另一实施例中,正常运行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二换热装置均以50%负载运行,当控制系统检测检测到其中一个换热装置发生故障时,控制另一个换热装置全速运行,这样整个冷却设备可以正常工作而不至于宕机,具有冗余备份的功能。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说明书的其它实施方案。本说明书旨在涵盖本说明书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说明书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说明书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说明书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说明书,凡在本说明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