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涌电压发生器的装配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8868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浪涌电压发生器的装配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仪器外壳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浪涌电压发生器的装配箱。



背景技术:

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生产成本,一件完整的设备其部分零部件一般通过分发给专门生产组件的工厂进行生产,最后总装出厂;而装配箱由于其技术含量较低,且需要较多的钢材,因此一般分包给钢材原产地进行生产。

传统浪涌电压发生器的装配箱,如图5所示,包括由一块钢板折弯并焊接固定,组成单侧开口结构的箱体(该开口作为装配零部件时的窗口),其开口便于设置有固定沿,固定沿开设有螺栓孔,并配有一个盖板,在将各零配件安装于箱体内后,通过螺栓将盖板固定于箱体开口侧,最终装配为完整的产品上架出售。

但是浪涌电压发生器需要在装配箱前端面设置显示面板和操作面板,其后端面需要穿设数据传送线和电源连接线,因此传统的装配箱由于其前后端面无法拆卸,在浪涌电压发生器的装配过程中产生一定的麻烦。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浪涌电压发生器的装配箱,通过将前挡板和后挡板设置为可拆卸,为电压发生器的装配提供便利。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浪涌电压发生器的装配箱,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与之垂直的侧挡板,两个所述侧挡板内壁面分别固定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可拆卸固定有后挡板和顶板,两个所述侧挡板设置有插接结构,所述插接结构可拆卸设置有前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装配时将装配箱拆卸为底板(包括有侧挡板)、后挡板、前挡板、顶板,将显示面板和操作面板安装于前档板上,将电源连接线和数据传送线穿设固定于后挡板上,将电路板安装固定于底座与侧挡板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后档板,通过插接组件固定前挡板,连接显示面板、操作面板、电路板、电源连接线、数据传送线的线路,最后盖合顶板并通过连接件固定,完成整台浪涌电压发生器的装配;传统的装配箱,不仅需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进行多个组件的装配,而且只能在一条装配线进行装配,影响工作效率;而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作为浪涌电压发生器的装配箱,可以在三个装配车间内同时进行后挡板与电源连接线(数据传送线)的固定、前挡板与显示面板(操作面板)的固定、底板与电路板的固定,从而有效提高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包括与侧挡板内壁面贴合固定的直立板以及垂直固定于直立板内壁面的水平板,所述水平板朝向后挡板的侧壁固定设置有下凹部,所述后挡板内壁面边沿固定设置有凸出沿,所述凸出沿厚度等于下凹部上表面到水平板上表面的距离,所述下凹部、凸出沿、顶板分别开设有可连通的螺纹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件通过直立板与侧挡板固定,同时由于直立板与侧挡板处于面贴合状态,具备充足的接触面积,因此无论采用螺栓或者焊接对连接件进行固定都具备较为可靠的连接强度;水平板设置下凹部,后挡板设置凸出沿,在通过连接件连接侧挡板与后挡板时,凸出沿贴合于下凹部上表面和水平板侧壁面,从而限制了后挡板向下和向前的活动度(后挡板还具有向上和向外的活动度);由于凸出沿厚度等于下凹部上表面到水平板上表面的距离,因此凸出沿贴合于下凹部上表面时,凸出沿上表面与水平板上表面组成一个连续的平面,顶板放置于连接件之上后,顶板下表面同时贴合凸出沿上表面与水平板上表面,从而仅需固定顶板与连接件,即可限制后挡板向上的活动度(后挡板还具有向外的活动度);下凹部、凸出沿、顶板分别开设有可连通的螺纹孔,由螺栓同时穿过下凹部、凸出沿、顶板,从而在完成顶板与连接件固定的同时,限制后挡板仅剩的向后的活动度;综上所述,通过连接件仅需要两个螺栓即可对顶板、后挡板、底板(包括有侧挡板)三者进行固定,从而有效提高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直立板朝向后挡板的侧壁固定设置有侧凹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直立板通过设置侧凹部与侧挡板形成一个朝向后挡板的U型夹口,在固定后挡板时,由这个U型夹口对凸出沿进行夹持限制,从而有效提高后挡板与侧挡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朝向后挡板的侧壁开设有与凸出沿配合的插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板通过设置供凸出沿插入的插槽,从而由插槽对凸出沿下边沿进行夹持限制,进一步提高底板与后档板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板两侧壁设置有插接沿,两个所述侧挡板相对面分别开设有与插接沿配合的插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连接顶板与两个侧挡板时,对准插接沿与插接槽,从而由插接槽限制顶板纵向的活动度,提高顶板与侧挡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结构包括设置于前挡板内壁面的矩形环沿、设置于矩形环沿两侧和下表面的卡接沿以及设置于侧挡板内壁面和底板上表面与卡接沿配合的卡接槽,所述矩形环沿上表面与顶板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挡板内壁面设置矩形环沿,操作面板和显示面板可以安装于这个矩形环沿内,为安装操作面板和显示面板提供便利;同时由于通过矩形环沿与侧挡板、底板进行插接配合,因此发生器的前端面为完整的前挡板,从而起到美观的作用(直接由前挡板与侧挡板、底板进行插接配合将导致侧挡板和底板的侧壁外露于发生器前端面);在连接前挡板与侧挡板、底板时,对准两侧的卡接沿与侧挡板的卡接槽,由上而下插入前挡板,从而由卡接槽和卡接沿之间的配合,限制前挡板向下、向内、向外三个方向的活动度,最后通过矩形环沿上表面与顶板贴合,限制前挡板仅剩的向上的活动度完成前挡板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挡板上端面设置有用于贴合顶板前端面的抵接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前挡板上端面设置抵接沿,一方面对顶板水平位置进行限制,为对准三个螺栓孔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由抵接沿遮挡前挡板的前端面,防止因顶板前端面外露影响美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前挡板、后挡板、顶板设置为可拆卸,在装配时可以同时进行前挡板与操作面板、显示面板之间的固定,后挡板与电源线、数据传送线的固定,电路板与底板之间的固定,为浪涌电压发生器的装配提供便利,同时有效提高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分解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连接件的结构;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整体分解图;

图4为图3的B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插接结构;

图5为现有技术示意图。

图中:1、底板;11、侧挡板;12、连接件;13、后挡板;14、顶板;15、前挡板;16、直立板;17、水平板;18、下凹部;19、凸出沿;21、螺纹孔;22、侧凹部;23、插槽;231、通槽;24、插接沿;25、插接槽;26、矩形环沿;27、卡接沿;28、卡接槽;29、抵接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浪涌电压发生器的装配箱,如图1所示,包括底板1,底板1两侧分别焊接固定有与之垂直的侧挡板11,两个侧挡板11内壁面分别焊接固定有连接件12,连接件12可拆卸固定有后挡板13和顶板14,两个侧挡板11通过设置有插接结构可拆卸连接有前挡板15,其中底板1和顶板14均为铝合金正方形板材,侧挡板11为开设有散热槽的铝合金矩形板材,后挡板13为开设有供电线穿过的通孔的铝合金矩形板材,前挡板15为开设有按键槽和显示器窗口的铝合金矩形板材;在装配浪涌电压发生器时,首先将装配箱拆卸为底板1(包括侧挡板11)、后挡板13、顶板14、前挡板15四个部分,当然也可以将上述四个部分拆分运输;同时由三条装配生产线进行如下装配工作:将显示面板、操作面板固定于前挡板15之上,将电源连接线、数据传送线固定于后挡板13之上,将电路板固定于底板1与侧挡板11内;最后由总装配线对前挡板15、底板1、后挡板13、顶板14进行装配固定,固定方式如下:将底板1放置于平面之上,连接底板1与后挡板13,通过插接结构连接前挡板15与侧挡板11,连通装配箱内的电路,盖合顶板14并通过连接件12固定顶板14和后挡板13,完成浪涌电压发生器的总体装配。

连接件12结构如下,如图1、图2所示,连接件12包括与侧挡板11内壁焊接固定的直立板16以及与直立板16一体成型的水平板17,连接件12可由一块等边的梯形钢板沿中垂线折弯而成;后挡板13内壁面四侧边缘一体成型有凸出沿19,水平板17朝向后挡板13的侧壁一体成型有下凹部18,下凹部18为上表面高度低于水平板17上表面高度的长方体,且两者上表面的高度差等于凸出沿19的厚度,下凹部18、凸出沿19、顶板14分别开设有可连通的螺纹孔21;在通过连接件12固定后挡板13、顶板14、包括有侧挡板11的底板1时,将固定于后挡板13内壁面的凸出沿19放置于下凹部18上,此状态下凸出沿19上水平段下表面贴合下凹部18上表面,凸出沿19前端面贴合于水平板17侧壁面;将顶板14放置于凸出沿19和水平板17形成的平面之上,此状态下分别开设于下凹部18、凸出沿19、顶板14的螺纹孔21连通,最后由相应的螺栓对下凹部18、凸出沿19、顶板14进行固定,最终完成后挡板13、顶板14、包括有侧挡板11的底板1这三者的固定。

为提高后挡板13与底板1(侧挡板11)之间的连接强度,如图1、图2所示,直立板16朝向后挡板13的侧壁焊接固定有侧凹部22,侧凹部22为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矩形金属,其与侧挡板11的间隙等于凸出沿19的厚度,从而由侧凹部22配合侧挡板11对凸出沿19竖直段进行夹持固定;底板1朝向后挡板13的侧壁开设有与凸出沿19配合的插槽23,插槽23整体呈U型,其两端具有供凸出沿19竖直段穿过的通槽231,从而由插槽23对凸出沿19下水平段进行限制。

上述方案中仅通过两个螺栓对顶板14进行固定,存在顶板14与侧挡板11连接强度不足的问题,为提高顶板14与侧挡板11的连接强度,如图1、图2所示,顶板14两侧壁一体成型有插接沿24,插接沿24为细长矩形柱体,其与顶板14整体主视呈T型,两个侧挡板11相对面分别开设有与插接沿24配合的插接槽25,从而通过插接沿24与插接槽25之间的插接配合提高顶板14与侧挡板11的连接强度;在连接顶板14与侧挡板11时,对准插接沿24与插接槽25由后向前插入顶板14即可。

插接结构如下,插接结构包括一体注塑成型于前挡板15内壁面的矩形环沿26、一体成型于矩形环沿26竖直段外侧面和下表面的卡接沿27以及设置于侧挡板11内壁面和底板1上表面与卡接沿27配合的卡接槽28,矩形环沿26上表面与顶板14贴合;在固定前挡板15时,对准卡接沿27和卡接槽28由上而下插入前挡板15,直至卡接沿27完全位于卡接槽28内,最后由顶板14限制前挡板15向上的活动度完成前挡板15的固定;同时为防止顶板14前滑过度,前挡板15上端面一体成型有用于贴合顶板14前端面的抵接沿29。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