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及其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2447发布日期:2018-10-13 01:04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装置已经应用在各个技术领域、各个电子产品当中,例如,电脑显示装置、电视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典型的显示装置主要包括框体、显示面板、背光模块、电路板和壳体结构等组成组件,其中显示面板和背光模块容纳在框体内,而设置在背光模块背侧的电路主板由壳体结构屏蔽,以避免暴露在外。

因此,壳体结构必须考虑非常细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结构,对应盖盒于所述显示装置的背板上以保护设置于所述背板上的电路主板,所述壳体结构包括:顶盖以及围绕所述顶盖设置的侧壁;防护结构,其包括设置于所述顶盖上、朝向所述电路主板的顶绝缘层,以隔离所述电路主板的静电放射;第一插线槽,其凹设于所述顶盖上、并对应设置于所述电路主板的第一侧部外;所述第一插线槽包括第一侧槽口,所述第一侧槽口对应于所述电路主板的所述第一侧部,以使所述第一侧部裸露、并引出连接于所述电路主板的连接线;第二插线槽凹设于所述侧壁上;所述第二插线槽包括与所述顶盖垂直设置的第二侧槽口,所述第二侧槽口对应于所述电路主板的所述第二侧部,以使所述第二侧部裸露、并引出连接于所述电路主板的连接线;束线槽,其连接于所述第一插线槽、所述第二插线槽之间,以使得所述第一插线槽、所述第二插线槽连通。

可选地,所述顶绝缘层材质为泡棉或聚氯乙烯。

可选地,还包括缓冲层,其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槽口边缘和/或所述第二侧槽口,以缓冲所述第一插线槽和/或所述第二侧槽口与所述电路主板之间撞击冲力。

可选地,所述第一插线槽与所述第二插线槽相互垂直。

可选地,所述束线槽的槽口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插线槽、所述第二插线槽的槽口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槽口与第二侧槽口之间设置有支柱。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背板,其凹设有第一凹部以形成电路主板安装区;电路主板,其对应设置于所述电路主板安装区中;所述电路主板上设置有插线口;防护结构,其包括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电路主板安装区中,所述第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电路主板和所述背板之间,以使所述电路主板与所述背板绝缘;所述壳体结构包括:顶盖以及围绕所述顶盖设置的侧壁;第一插线槽,其凹设于所述顶盖上、并对应设置于所述电路主板的第一侧部外;所述第一插线槽包括第一侧槽口,所述第一侧槽口对应于所述电路主板的所述第一侧部,以使所述第一侧部裸露、并引出连接于所述电路主板的连接线;缓冲层,其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槽口边缘,以缓冲所述第一插线槽与所述电路主板之间撞击冲力;第二插线槽凹设于所述侧壁上;所述第二插线槽包括与所述顶盖垂直设置的第二侧槽口,所述第二侧槽口对应于所述电路主板的所述第二侧部,以使所述第二侧部裸露、并引出连接于所述电路主板的连接线;束线槽,其连接于所述第一插线槽、所述第二插线槽之间,以使得所述第一插线槽、所述第二插线槽连通。

可选地,所述防护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顶盖上、朝向所述电路主板的顶绝缘层,以隔离所述电路主板的静电放射。

可选地,所述壳体结构还包括缓冲层,其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槽口边缘和/或所述第二侧槽口,以缓冲所述第一插线槽和/或所述第二侧槽口与所述电路主板之间撞击冲力。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槽口与第二侧槽口之间设置有支柱。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结构上凹设第一插线槽、第二插线槽,并在所述第一插线槽、第二插线槽上分别开设与所述顶盖垂直设置的第一侧槽口、第二侧槽口,使得电路主板从所述第一侧槽口、第二侧槽口穿出的连接线能够平行于所述顶盖排布,在显示装置靠墙设置时,连接线不容易被弯折、挤压,避免连接线连接不稳定的问题,达到提高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

另一方面,第一插线槽、第二插线槽之间通过束线槽连通,使得连接线能够在两个插线槽之间整理、容置,进一步保证壳体结构在靠墙设置时连接线不会背挤压。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后视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壳体结构内侧视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后视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壳体结构外侧视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壳体结构内侧视图;

图2d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背板结构示意图;

图2e为图2d中C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a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结构10,对应盖盒于所述显示装置的背板20上,以保护设置于所述背板20上的电路主板30。壳体结构10面向所述电路主板30的一面为内侧,所述壳体结构10背向所述电路主板30的一面为外侧。所述壳体结构10上设置有第一插线槽15和缓冲层153,电路主板30的连接线32通过所述第一插线槽15从所述壳体结构10中穿出。

其中,所述壳体结构10包括:顶盖11,以及围绕所述顶盖11连接的四个侧壁12(由于角度问题,图中仅示出3个侧壁),所述顶盖11与四个侧壁12围成一容置空间,所述电路主板30容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其中,为了扩大所述容置空间以及美观效果,至少两面所述侧壁12呈现倾斜状态,以使得侧壁12与所述顶盖11之间存在一钝角的夹角。

其中,第一插线槽15凹设于所述顶盖11上、并对应设置于所述电路主板30的第一侧部31外。所述第一插线槽15包括与所述顶盖11垂直设置的第一侧槽口151,所述第一侧槽口151对应于所述电路主板30的所述第一侧部31,使所述第一侧部31裸露出,以使连接于所述电路主板30的连接线32能够从第一侧槽口151中引出、容置在所述第一插线槽15中。如此,连接线32与电路主板30的连接方向与所述顶盖11平行,且连接线32的插头能够完全容置在第一插线槽中,使得连接线32的插接更为稳定,使用寿命更长。

参考图1b所示,缓冲层153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槽口151边缘,以缓冲所述第一插线槽15与所述电路主板30或者所述顶盖11之间撞击冲力。

进一步地,结合图1b所示,所述壳体结构10的顶盖11内侧上还设置有顶绝缘层425,所述顶绝缘层425与所述电路主板30对应,以防止电路主板30发射的静电外泄而导致漏电的情况。进一步地,所述顶绝缘层425的材质可例如为泡棉或聚氯乙烯等电的不良导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结构10,如图2a所示,对应盖盒于所述显示装置的背板20上,以保护设置于所述背板20上的电路主板30。所述壳体结构10上设置有第一插线槽15、第二插线槽16、束线槽18和缓冲层153,电路主板30的连接线32/32’通过所述第一插线槽15、第二插线槽16从所述壳体结构10中穿出。

其中,所述壳体结构10包括:顶盖11,以及围绕所述顶盖11连接的四个侧壁12(由于角度问题,图中仅示出3个侧壁),所述顶盖11与四个侧壁12围成一容置空间(结合图2c所示),所述电路主板30容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其中,为了扩大所述容置空间以及美观效果,至少两面所述侧壁12呈现倾斜状态,以使得侧壁12与所述顶盖11之间存在一钝角的夹角。

其中,第一插线槽15凹设于所述顶盖11上、并对应设置于所述电路主板30的第一侧部31外。可选地,第一插线槽15对应于所述顶盖11的长边设置。所述第一插线槽15包括与所述顶盖11垂直设置的第一侧槽口151,所述第一侧槽口151对应于所述电路主板30的所述第一侧部31,使所述第一侧部31裸露出,以使连接于所述电路主板30的连接线32能够通过第一侧槽口151从所述容置空间中引出、探出于所述壳体结构10外。如此,连接线32与电路主板30的连接方向与所述顶盖11平行,且连接线32的插头能够完全容置在第一插线槽中,使得连接线32的插接更为稳定,使用寿命更长。

所述第二插线槽16凹设于壳体结构10上、并对应设置于所述电路主板30的第二侧部33外。可选地,第二插线槽16也可对应设置于所述顶盖11的短边上,或者设置于所述顶盖11的短边所连接的侧壁12上。结合图2b所示,所述第二插线槽16包括与所述顶盖11垂直设置的第二侧槽口161,所述第二侧槽口161对应于所述电路主板30的所述第二侧部33,使所述第二侧部33裸露出,以使连接于所述电路主板30的连接线32’能够从第二侧槽口161中引出、容置在所述第二插线槽16中。连接线32与电路主板30的连接方向与所述顶盖11平行,且连接线32的插头能够完全容置在第二插线槽16中,使得连接线32的插接更为稳定,使用寿命更长。由于所述第二插线槽16所在的侧壁12倾斜设置,使得所述第二插线槽16并非呈常规的盒状,而是随着侧壁12的形状而呈现“簸箕状”,如此可使得第二插线槽16实际上向壳体结构外敞开,令连接线32’的插接更为便利。

进一步地,如图2b所示,所述束线槽18连接于所述第一插线槽15、所述第二插线槽16之间,以使得所述第一插线槽15、所述第二插线槽16连通。具体地,为了美观和制作简化,所述第一插线槽15、所述第二插线槽16相互垂直,束线槽18从所述第二插线槽16一端往所述第一插线槽15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插线槽15连通。如此插置在所述第一插线槽15中的连接线32能够通过束线槽18被引导至第二插线槽16中,并通过第二插线槽16伸出壳体结构10外。如此的设计,使得连接线32能够完全容置在第一插线槽15、第二插线槽16中,连接线32不会凸出于顶盖11的所在平面,使得壳体结构在靠墙设置时顶盖11也不会对连接线造成挤压或扭曲,延长连接线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结合图2a、图2b和图2c所示,所述第一侧槽口15、所述第二侧槽口16相互独立,所述第一侧槽口15与第二侧槽口16之间设置有支柱181,所述支柱181设置于所述束线槽18中,一方面以分隔所述第一侧槽口15与第二侧槽口16;另一方面提高位于所述第一侧槽口15与第二侧槽口16之间的顶盖11强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插线槽15和/或所述第二插线槽16中设置有指示标签,以便于用户辨认与连接线32/32’匹配的插线口。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优化束线槽18的约束效果,可选所述束线槽18的槽口宽度W3均小于所述第一插线槽槽口宽度W1、所述第二插线槽的槽口宽度W2。

参考图2c所示,缓冲层153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槽口151、第二侧槽口161边缘,以缓冲所述第一插线槽15、第二插线槽16与所述电路主板30或者所述顶盖11之间撞击冲力。

进一步地,结合图2c所示,所述壳体结构10的顶盖11内侧上还设置有顶绝缘层425,所述顶绝缘层425与所述电路主板30对应,以防止电路主板30发射的静电外泄而导致漏电的情况。进一步地,所述顶绝缘层425的材质可例如为泡棉或聚氯乙烯等电的不良导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如图2a、图2b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背板20、电路主板30、壳体结构10。

其中,这种壳体结构10,如图2a所示,对应盖盒于所述显示装置的背板20上,以保护设置于所述背板20上的电路主板30。所述壳体结构10上设置有第一插线槽15、第二插线槽16、束线槽18和缓冲层153,电路主板30的连接线32/32’通过所述第一插线槽15、第二插线槽16从所述壳体结构10中穿出。

其中,所述壳体结构10包括:顶盖11,以及围绕所述顶盖11连接的四个侧壁12(由于角度问题,图中仅示出3个侧壁),所述顶盖11与四个侧壁12围成一容置空间(结合图2c所示),所述电路主板30容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其中,为了扩大所述容置空间以及美观效果,至少两面所述侧壁12呈现倾斜状态,以使得侧壁12与所述顶盖11之间存在一钝角的夹角。

其中,第一插线槽15凹设于所述顶盖11上、并对应设置于所述电路主板30的第一侧部31外。可选地,第一插线槽15对应于所述顶盖11的长边设置。所述第一插线槽15包括与所述顶盖11垂直设置的第一侧槽口151,所述第一侧槽口151对应于所述电路主板30的所述第一侧部31,使所述第一侧部31裸露出,以使连接于所述电路主板30的连接线32能够通过第一侧槽口151从所述容置空间中引出、探出于所述壳体结构10外。如此,连接线32与电路主板30的连接方向与所述顶盖11平行,且连接线32的插头能够完全容置在第一插线槽中,使得连接线32的插接更为稳定,使用寿命更长。

所述第二插线槽16凹设于壳体结构10上、并对应设置于所述电路主板30的第二侧部33外。可选地,第二插线槽16也可对应设置于所述顶盖11的短边上,或者设置于所述顶盖11的短边所连接的侧壁12上。结合图2b所示,所述第二插线槽16包括与所述顶盖11垂直设置的第二侧槽口161,所述第二侧槽口161对应于所述电路主板30的所述第二侧部33,使所述第二侧部33裸露出,以使连接于所述电路主板30的连接线32’能够从第二侧槽口161中引出、容置在所述第二插线槽16中。连接线32与电路主板30的连接方向与所述顶盖11平行,且连接线32的插头能够完全容置在第二插线槽16中,使得连接线32的插接更为稳定,使用寿命更长。由于所述第二插线槽16所在的侧壁12倾斜设置,使得所述第二插线槽16并非呈常规的盒状,而是随着侧壁12的形状而呈现“簸箕状”,如此可使得第二插线槽16实际上向壳体结构外敞开,令连接线32’的插接更为便利。

进一步地,如图2b所示,所述束线槽18连接于所述第一插线槽15、所述第二插线槽16之间,以使得所述第一插线槽15、所述第二插线槽16连通。具体地,为了美观和制作简化,所述第一插线槽15、所述第二插线槽16相互垂直,束线槽18从所述第二插线槽16一端往所述第一插线槽15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插线槽15连通。如此插置在所述第一插线槽15中的连接线32能够通过束线槽18被引导至第二插线槽16中,并通过第二插线槽16伸出壳体结构10外。如此的设计,使得连接线32能够完全容置在第一插线槽15、第二插线槽16中,连接线32不会凸出于顶盖11的所在平面,使得壳体结构在靠墙设置时顶盖11也不会对连接线造成挤压或扭曲,延长连接线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结合图2a、图2b和图2c所示,所述第一侧槽口15、所述第二侧槽口16相互独立,所述第一侧槽口15与第二侧槽口16之间设置有支柱181,所述支柱181设置于所述束线槽18中,一方面以分隔所述第一侧槽口15与第二侧槽口16;另一方面提高位于所述第一侧槽口15与第二侧槽口16之间的顶盖11强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插线槽15和/或所述第二插线槽16中设置有指示标签,以便于用户辨认与连接线32/32’匹配的插线口。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优化束线槽18的约束效果,可选所述束线槽18的槽口宽度W3均小于所述第一插线槽槽口宽度W1、所述第二插线槽的槽口宽度W2。

参考图2c所示,缓冲层153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槽口151、第二侧槽口161边缘,以缓冲所述第一插线槽15、第二插线槽16与所述电路主板30或者所述顶盖11之间撞击冲力。

进一步地,结合图2c所示,所述壳体结构10的顶盖11内侧上还设置有顶绝缘层425,所述顶绝缘层425与所述电路主板30对应,以防止电路主板30发射的静电外泄而导致漏电的情况。进一步地,所述顶绝缘层425的材质可例如为泡棉或聚氯乙烯等电的不良导体。

进一步地,结合图2d所示,本实施例的背板20上设有第一凹部41形成电路主板安装区,所述电路主板30对应设置于所述电路主板安装区中。

所述背板20的第一凹部41上还设置有防护结构42,所述防护结构42包覆于整个电路主板30外,以防止电路主板30的静电放射。

结合图2c、图2d、图2e所示,防护结构42既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结构10上的所述顶绝缘层425,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背板20上的第一绝缘层421、第二绝缘层422、第三绝缘层423。

第一绝缘层421设置于电路主板安装区中,第一绝缘层421设置于电路主板和背板20之间,以使电路主板与背板20绝缘。第一绝缘层421为泡棉或聚氯乙烯。

防护结构42还包括第二绝缘层422,第二绝缘层422对应设置于电路主板连接有电源线34的一侧下方。

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层422沿第一凹部41向外延伸,并延伸至与电路主板连接的电源线34下方;第二绝缘层422和第一绝缘层421一体成型。第一绝缘层421、第二绝缘层422的材质均为泡棉或聚氯乙烯。

进一步地,第一绝缘层421沿电路主板、往远离所述背板20的方向延伸获得第三绝缘层423,第三绝缘层423对应设置于电路主板一侧,以阻隔掉落的灰尘和水滴直接接触电路主板。第三绝缘层423朝电路主板方向弯折,并沿电路主板方向延伸出侧缘424,侧缘424设置于电路主板和壳体结构之间。

第一绝缘层421、第二绝缘层422、第三绝缘层423的材质均为泡棉或聚氯乙烯。

本实施例通过在壳体结构上凹设第一插线槽、第二插线槽,并在所述第一插线槽、第二插线槽上分别开设与所述顶盖垂直设置的第一侧槽口、第二侧槽口,并在所述第一插线槽、所述第二插线槽之间设置束线槽,使得电路主板从所述第一侧槽口穿出的连接线能够平行于所述顶盖排布,在显示装置靠墙设置时,连接线不容易被弯折、挤压,避免连接线连接不稳定的问题,达到提高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