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复位机构的模块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20939发布日期:2019-07-19 22:59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具有复位机构的模块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模块化现场装置连接单元的模块组件,该组件包括框架模块,其具有至少一个接口插座,用于接收至少一个可互换的接口模块,以及至少一个接口模块,其可沿模块插入路径插入至少一个接口插座中,其中至少一个接口模块设置有至少一个盒插座,用于接收至少一个盒构件,且其中至少一个接口模块设置有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通过将盒构件插入盒插座中,其可从中性位置移动到至少一个编码位置中。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模块化现场装置连接单元和用于对模块化现场装置连接单元的至少一个接口模块进行编码和复位所述编码的方法,其中通过将盒构件插入至少一个接口模块钟,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从中性位置移动到至少一个编码位置中,且其中将盒构件从至少一个接口模块移除。



背景技术:

如上所述的用于模块化现场装置连接单元的模块组件、模块化现场装置连接单元和方法用于将现场装置连接到其他部件,例如现场总线系统。从申请人之一的ep2829927a1中已知一种具有接口模块的模块组件,该接口模块设置有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在该文献中,楔形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适于在插入盒构件期间将模块上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移动到编码位置中。一旦布置在编码位置中,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就防止插入具有不同布置的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盒构件。

上述解决方案对于接口模块的编码是有用的,以防止将错误的盒构件插入到盒插座中。然而,该解决方案的缺点在于,它没有提供用于将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移回到中性位置的解决方案。如果手动执行此任务,则会是复杂且耗时的。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促进将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复位到中性位置中。

上述目的通过开篇所述的模块组件来实现,在于,至少一个模块组件设置有至少一个复位机构,通过分别将至少一个接口模块插入至少一个接口插座中和/或从其移除,该复位机构用于将将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复位到中性位置中,复位机构包括至少一个触发元件,触发元件至少部分地凸出到至少一个模块插入路径中。

对于开篇所述的方法,上述目的的实现在于,通过将至少一个接口模块插入模块化现场装置连接单元的框架模块的至少一个接口插座中和/或移除其至少一个接口模块,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与至少一个框架模块的至少一个复位设备相互作用,将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从至少一个编码位置复位到中性位置。对于如开篇所述的模块化现场装置连接单元,上述目的的实现在于,单元包括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模块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允许在将接口模块插入框架模块和/或移除其接口模块期间复位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特别地,该解决方案允许在插入或移除接口模块期间自动复位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编码。复位可以在将接口模块插入框架模块期间是有用的,以用于设置新的模块组件,以便从在中性位置具有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至少一个接口模块开始。从此开始,可以编码可移动的编码元件,这意味着通过插入盒构件而移动到至少一个编码位置。在从框架模块移除至少一个接口模块期间的复位可以是有用的,例如在移除接口模块以便在不同的组件中使用或存储以供另外的使用的情况下。因此,模块插入路径可以被视为通道,接口模块的至少部分在插入期间沿着该通道移动。通过接口插座的引导构件或其他装置,可以通过框架模块的外壳部分来限定路径。

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允许复位而无需手动地将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移回到中性位置。此外,该解决方案允许复位而无需额外的工具。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节省了时间和成本。本发明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预先形成复位,而不需要移除可以连接到接口模块的电缆,例如用于连接现场装置的电缆。

在下文中,描述了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根据在特定应用中是否需要特定改进的特定优点,可以彼此独立地组合附加的改进。

根据第一有利改进,至少一个触发元件可以至少部分地凸出到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插入路径中,特别是在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编码位置中。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插入路径是模块插入路径的一部分。因此,至少一个触发元件可以与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直接相互作用,例如通过将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从至少一个编码位置推入中性位置。特别地,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可以在中性位置和至少一个编码位置之间枢转。然后,至少一个触发元件可以与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相互作用,使得其从编码位置枢转回到中性位置。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仅当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处于编码位置时,至少一个触发元件在从框架模块插入和/或移除至少一个接口模块期间与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碰撞。因此,当所述编码元件布置在中性位置时,至少一个触发元件不与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碰撞。

至少一个复位机构可包括至少一对触发元件,所述至少一对的两个触发元件跨越模块插入路径彼此相对地布置。这对于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可在两个编码位置和中性位置之间移动的情况可能是有利的,其中中性位置布置在两个编码位置之间。在两个相对布置的触发元件的情况下,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可以总是与触发元件中的一个相互作用,而与其中布置有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编码位置无关。

为了在将接口模块插入和/或移出框架模块期间将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从至少一个编码位置平滑地引导和移动到中性位置,至少一个触发元件可以包括:在至少一个框架模块上的至少一个特别是倾斜的引导表面,用于将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从至少一个编码位置移动到中性位置。

特别地,至少一个引导表面可以相对于接口模块插入框架模块中的方向倾斜。为了允许在将接口模块插入框架模块中或从其移除时复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至少一个触发元件可包括两个引导表面,它们沿着模块插入路径彼此相对布置。因此,至少一个触发元件可以具有整体三角形形状,其以两个边缘凸出,并且因此一个顶点凸出到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插入路径中。

优选地,至少一个触发元件布置在框架模块上。更优选地,至少一个触发元件与框架模块整体形成,例如与框架模块的外壳部分整体形成。

根据另一有利实施例,至少一个接口模块可设置有至少一个可偏转的推动器构件,并且框架模块可设置有至少一个触发元件,触发元件凸出到至少一个推动器构件的插入路径中。一个可偏转的推动器构件可用于将力从至少一个触发元件传递到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

特别地,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可以至少部分地布置在两个可偏转的推动器构件之间,这两个可偏转的推动器构件在跨越模块插入路径彼此相对地布置。至少一个可偏转的推动器构件可以布置在接口模块上,使得其至少部分地覆盖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

为了容易地移回一旦偏转的推动器构件,至少一个可偏转的推动器构件可朝向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弹性偏转。

为了实现简单且稳定的结构,至少一个推动器元件可以与接口模块整体地形成。例如,至少一个推动器构件可以经由不可偏转的基部与剩余的接口模块连接,并从那里延伸到可偏转的自由端。

中性位置和至少一个编码位置优选地是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相对于剩余的接口模块的稳定位置。当来自盒构件或复位机构的力未施加在可移动的编码元件上时,这可有助于保持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没有上述构件与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相互作用,稳定就意味着稳定。例如,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可以优选地不会由于重力而移动。

优选地,如果一个编码位置和中性位置是可能的,则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和剩余的接口模块形成双重稳定系统。如果两个编码位置和一个中性位置是可能的,则系统可以是三重稳定系统。

为了容易地实现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在限定位置中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摩擦力将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保持在至少一个位置中。

为了可移动,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特别可以以可移动的方式安装在销上。销可以以不可移动的方式连接到接口模块。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可以设置有通孔,销可以通过该通孔在组装状态下延伸。通孔可以设置在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安装部分中。至少一个销和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之间的摩擦力可以将可移动的编码元件保持在期望的位置。

特别地,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可以安装在销上,使得它可相对于剩余的接口模块是可旋转的,或者换句话说是可枢转的。因此,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可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特别地,至少一个销可以沿着旋转轴线布置。

作为通过摩擦力提供稳定位置的替代或补充,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形状配合组件保持在至少一个位置中。至少一个形状配合组件特别可以形成为棘轮组件,具有在可移动的编码元件或接口模块上的至少一个鼻部,以及用于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的至少一个鼻部的至少两个凹部。鼻部可以适于安放在凹部中,每个凹部可以对应于某个位置。

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可包括至少一个编码部分,用于与盒构件的至少一个互补的编码元件相互作用,以及至少一个复位部分,用于至少在编码位置中与至少一个复位机构相互作用。因此,可以实现简单的结构。如果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围绕旋转轴线保持为可旋转或可枢转,则编码部分和复位部分优选地布置在旋转轴线的相对侧上。

为了容易地与至少一个触发元件相互作用,至少一个复位机构可以包括在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上的至少一个延伸部,特别是杠杆,所述延伸部提供至少一个复位部分。

优选地,至少一个延伸部分从剩余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纵向延伸。更优选地,编码部分和复位部分都包括整体纵向形状,并且沿着共同的纵向轴线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从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安装部分延伸。

为了进一步便于与至少一个触发元件的相互作用,至少一个延伸部可设置有至少一个臂,用于与至少一个触发元件相互作用,至少在编码位置中,臂基本上垂直于延伸部的纵向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模块化现场装置连接单元可以进一步改进,在于,该模块化现场装置连接单元还包括具有至少一个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至少一个盒构件,所述至少一个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具有至少一个倾斜表面,通过将至少一个盒构件插入至少一个接口模块中,倾斜表面适于将至少一个接口模块的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从其中性位置移动到至少一个编码位置中。盒构件可以用于对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进行编码,并且用于为模块组件提供另外的,特别是电子的部件。至少一个倾斜表面可以是倾斜表面。在下文中,使用示例性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及其改进。如上所述,实施例中示出的各种特征可以在特定应用中彼此独立地使用。

附图说明

在以下附图中,具有相同功能和/或相同结构的元件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图1示出了穿过根据本发明的接口模块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在插入盒构件期间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区域中的接口模块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将盒构件插入图2的接口模块中以及编码过程;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模块组件的复位过程;

图5示出了布置在销上的多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截面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接口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示意图;以及

图7示出了图6的模块在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区域中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照图1简要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接口模块5及其在根据本发明的模块组件1中的功能。下面参考以下附图进一步描述编码和复位。

根据本发明的模块组件1包括框架模块3,其由图1的下部中的斜线表示。组件1还包括至少一个可互换的接口模块5,其可插入框架模块3的接口插座7中。模块组件1和至少一个盒构件9(其可插入接口模块5的盒插座11中)可以一起为模块化现场装置连接单元12的一部分,其由图1中的虚线表示。盒构件9由图1中的另一虚线表示。

模块组件1可包括框架模块3中的多个接口插座7、多个接口模块5,并且还可包括任何数量的盒构件9。然而,为了清楚和简洁起见,下面针对单个接口模块5描述各个特征的结构和功能。

模块组件1可用于将现场装置(未示出)连接到现场总线系统(未示出)。现场总线系统可以连接到框架模块3,使得接口模块5也可以电连接到现场总线。例如,框架模块3和/或接口模块5可以连接到现场总线系统的至少一个din导轨。

为了将现场装置连接到模块组件1,接口模块包括现场装置连接元件13。现场装置连接元件13经由导体15电连接到电触头17。电触头17布置在盒插座11中并且适于与盒构件9中的互补触头(未示出)电接触。以这种方式,现场装置连接元件13的输出可以经由插入的盒构件9来控制。仅作为示例,每个盒构件9可以包括电路、电子部件或用于与其他部件的附加连接的另外的连接元件。

盒构件9可沿插入方向i插入盒插座11中。优选地,接口模块5可沿相同的方向i插入接口插座7中。因此,插入方向i还限定了接口模块5插入框架模块3中的方向,并且方向i在下文中用于两个部件。

接口模块5设置有多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优选地沿接口模块5的深度方向d彼此相邻地布置。每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包括编码部分21和复位部分23。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基本上平行于插入方向i延伸,其中编码部分21朝向盒插座11对齐,并且复位部分23朝向接口插座7对齐。每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编码部分21用于与盒构件9相互作用以进行编码,而复位部分23用于与模块组件1的复位机构(未示出)相互作用。

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沿插入方向i至少部分地从接口模块5的外壳25中凸出,使得与复位机构的相互作用是可能的,该复位机构优选地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框架模块3中。

在下文中,参考图2描述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稍后,参照图3描述在将盒构件9插入盒插座11期间的编码功能。

图2示出了接口模块5的剖视图,还示出了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在盒插座11中处于未完全插入状态的盒构件9的一部分、以及框架模块3的部分。因此,接口模块5与图1所示的接口模块相同。图2示出了模块组件1的视图,其相对于图1的视图围绕插入方向i旋转大约90°。

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具有整体纵向形状,其延伸编码元件19的纵向轴线l。当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处于如图2所示的中性位置n时,纵向轴线l基本上与插入方向i平行。优选地,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相对于纵向轴线l镜像对称地形成。

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包括安装部分27,在该安装部分27处,其以可移动的方式安装到接口模块5。安装部分27沿纵向轴线l布置在编码部分21和复位部分23之间。换句话说,安装部分27将编码部分21和复位部分23分开。在安装部分27中,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围绕旋转轴线r可旋转地保持。所述旋转轴线r垂直于纵向轴线l布置。稍后参照图5描述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安装到接口模块5的细节。

在编码部分21中,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从安装部分27朝向自由端29渐缩。在自由端29中,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设置有止动表面31。止动表面31基本上垂直于纵向轴线l延伸。然而,该形状可以变化。例如,止动表面31也可以具有整体凸形形状,使得当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处于编码位置之一(尚未示出)时,止动表面31的一部分垂直于插入方向i。

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包括安装部分27中的通孔75,用于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为了保持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稳定性,沿宽度方向w测量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宽度在安装部分27中最高。宽度方向w垂直于纵向轴线l延伸。如上面关于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在编码部分21中的渐缩所述,在宽度方向w上测量的宽度从安装部分朝向自由端29减小。

在复位部分23中,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宽度最初从安装部分27朝向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自由端33减小,然后再次增加,从而在复位部分23中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中形成两个凹部35,它们跨越纵向轴线l彼此相对。凹部35用于在接口模块5插入框架模块3并旨在使用时,在元件19的编码期间不干扰复位机构。

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宽度通过两个臂37朝向其自由端33增加,两个臂37在纵向轴线l的两侧在宽度方向w上从剩余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延伸。每个臂37包括近侧倾斜表面39,利用近侧倾斜表面39,可移动的接触(编码)元件19的宽度在安装部分27的方向上从臂沿宽度方向w具有最大延伸部的区域减小。

此外,每个臂设置有远侧倾斜表面41,利用远侧倾斜表面41,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宽度从臂37在宽度方向w上具有最大延伸部的上述区域朝向自由端33减小。利用两个臂37,每个臂包括近侧倾斜表面39和远侧倾斜表面41,复位部分23的设置有臂37的区域具有整体砧座形状。

为了允许接口模块5平滑地插入框架模块3和将其移除,近侧倾斜表面39和远侧倾斜表面41之间的过渡部优选是平滑的,从而形成弯曲轮廓。

臂37布置在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延伸部43上。延伸部43基本上形成复位部分23。因此,臂布置在延伸部43的远端上,该远端布置成更靠近自由端33而不是安装部分27。延伸部43可以用作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杠杆。延伸部43沿纵向方向44纵向地延伸,该纵向方向44优选地与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纵向方向l平行。

在延伸部43上垂直于纵向轴线l作用的力将导致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围绕旋转轴线r的旋转运动,并因此导致编码部分21的枢转。延伸部分43与臂37及其倾斜表面39和41一起是复位机构45的一部分,稍后将参照图4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在下文中,参考图3描述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编码过程。在图3中,示出了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三个不同位置。图3示出了具有多个接口插座7的框架模块3,其中接口模块5插入每个接口插座7中。在图3中,盒构件9插入每个接口模块5中,其中每个盒构件9以不同的插入状态示出。由于接口模块5是相同的,因此下面通过使用每对接口模块5和盒构件9作为特定插入状态的代表来描述插入过程。

从左边开始,第一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处于中性位置,如图2所示。中间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在从中性位置移动到编码位置c期间处于中间状态,该编码位置c示出为在图3的右侧。

从中性位置n的左侧开始,接口模块5位于框架模块3的接口插座7中。编码部分21平行于盒构件9的插入方向i延伸。

盒构件9设置有至少一个,优选地多个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47。每个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47设置有倾斜表面49,该倾斜表面49相对于插入方向i倾斜。每个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47具有整体楔形形状。每个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47的自由端51设置有止动表面53,其基本上垂直于插入方向i延伸。

优选地,盒构件9设置有与设置在接口模块5上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数量相同的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47。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47的每个自由端51被布置成使得,在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处于中性位置n的情况下,在盒构件9的插入开始时,它占据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自由端29旁边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左侧所示,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47的倾斜表面49至少与在插入方向i上看到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自由端29重叠。

将盒构件9进一步插入接口模块5的盒插座11中导致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移出中性位置n。这种情况如图3的中间所示。沿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推动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47,使得倾斜表面47将编码部分21推出中性位置n。因此,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围绕旋转轴线r旋转。

当盒构件9完全插入盒插座11时,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47移动了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编码部分21,使得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处于编码位置c。这种情况在图3的右侧示出。在编码位置c中,编码部分21邻接接口模块5的内壁55。

编码位置c,如中性位置n,是稳定位置,这意味着如果盒构件9和/或复位机构45没有超过在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上的力,则所述元件19将保持在其位置。由于优选地,对于单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两个不同的编码位置c是可能的,因此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可以是三重稳定系统。

在移除盒构件9之后,编码元件19保留在它们的编码位置c中。如果打算再次插入盒构件9,则仅允许包括类似地布置的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47的盒构件9插入盒插座11中。例如,如果要插入具有不同布置的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47的盒构件9,则在将盒构件9插入盒插座11期间或之前,不同地布置的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47的止动表面53将邻接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止动表面31。

下面参照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复位机构45及其功能。因此,描述了在将接口模块5插入框架模块3的接口插座7期间,复位接口模块5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过程。这在图4中从左到右再次示出。图4所示的接口模块5与图3所示的接口模块5相同,并且布置在与图3的右侧相同的编码位置c中。

在下文中,描述了复位机构45的结构。然后,描述复位机构45的功能。为清楚起见,仅描述了单个复位机构45和单个接口模块5的结构以及相关部件。

接口模块5可沿模块插入路径57插入框架模块3的接口插座7中。模块插入路径57可以由框架模块3上的引导元件(未示出)限定。优选地,模块插入路径57平行于盒构件9的插入方向i延伸到接口模块5中,其优选地也是接口模块5插入接口插座7中的插入方向i。

模块插入路径57的一部分由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插入路径59形成,通过该部分,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在接口模块5插入框架模块3期间移动。

除了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上的臂37之外,复位机构45还包括两个触发元件61,其形成在框架模块3上并且凸出到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插入路径59中并因此也在模块插入路径57中。

优选地,触发元件61与框架模块3一体地形成。两个触发元件61跨越模块插入路径57彼此相对地布置并且沿插入方向i布置在相同的高度处。两个触发元件61形成一对触发元件63。

优选地,模块组件1包括用于至少一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一对63。更优选地,模块组件1包括用于多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一对63触发元件61。因此,每个触发元件61可以沿着深度方向d延伸到中性位置n中,该深度方向d垂直于插入方向i并且垂直于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宽度方向w。换句话说,深度方向d是接口模块5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彼此相邻布置的方向。

每个触发元件61优选地包括两个引导表面65和67。引导表面65在插入方向i上并朝向相对的触发元件61延伸,而引导表面67反向于插入方向i并朝向相对的触发元件61延伸。优选地,每个引导表面65和67相对于插入方向i以30度和60度之间的角度倾斜。

在下文中,参照图4简要描述复位机构45的复位功能。同样在这里,仅为了简洁和清楚起见,针对单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描述了该功能。然而,相同的功能可以应用于接口模块5的多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并且优选地在复位期间同时应用于所有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

如上所述,图4的左侧示出了编码位置c中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在将接口模块5插入接口插座7期间,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复位部分23邻接触发元件61中的一个。

由于复位机构45设置有两个触发元件61,因此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枢转到两个编码位置c中的哪一个无关紧要,因为复位部分23将在插入方向i上始终与触发元件61中的一个重叠。由于触发元件61凸出到插入路径59中,因此复位部分23与触发元件61中的一个碰撞。

在图4中,右侧的触发元件61与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复位部分23碰撞。由此,在臂37的远侧倾斜表面41与触发元件61的引导表面65之间形成接触。在接口模块5进一步插入接口插座7期间,臂37沿着引导表面65滑动,使得力施加在复位部分23上,导致所述部分移动得更靠近插入路径59的中心。因此,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围绕旋转轴线r旋转,使得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朝向中性位置n移回。

在图4的第二部分所示的下一阶段中,从左侧开始,复位部分23中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臂37布置在两个相对的触发元件61之间。因此,沿宽度方向w测量的复位部分23中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最大宽度69与两个相对的触发元件61之间的最小距离71相同或略低。

复位部分23的插入(至少是在两个相对的触发元件61之间具有最大宽度69的区域)保证复位部分23居中在两个触发元件61之间,使得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纵向轴线l平行于插入方向i布置,从而位于中性位置n中。因此,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被复位。

在图4的第三部分中,从左侧开始,接口模块5完全插入框架模块3中。由于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在没有从复位机构45或盒构件9对其施加力的情况下是不可移动的,因此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保持中性位置n。

在下文中,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可以通过插入盒构件9再次用于编码。这在图4的右侧部分示出。可以如先前关于图3所描述的那样执行编码。在编码位置c中,最靠近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复位部分23的触发元件61可以被接收在凹部35中,使得它不会与复位部分23相互作用并且不会在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上施加力,该力将导致所述元件19移回中性位置n。

在编码位置c中,近侧倾斜表面39中的一个可以与触发元件61中的一个邻接并且可以与引导表面67中的一个直接接触。当试图插入不同编码的盒构件9时,该邻接可以帮助支撑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邻接有助于将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保持在编码位置c中。

还应注意,在从框架模块3移除接口模块5期间,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也可能从编码位置c移回到中性位置n。在这种情况下,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近侧倾斜表面39中的一个将与引导表面67中的一个碰撞,从而使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移回到中性位置n。

图5示出了在垂直于纵向轴线l且垂直于深度方向d的剖视图中的多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

如已经提到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布置成使得它们沿着深度方向d彼此相邻地布置。

在安装部分27中,每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可旋转地安装在销73上,销73沿着旋转轴线r延伸。销穿过安装部分27中的每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因此,每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设置有通孔75,通孔75沿着深度方向d延伸到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使得销73可以插入到所述通孔75中。销优选地通过压配合保持在接口模块5中,其中销73的端部77的相对端被压入接口模块5中的互补开口79中。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可旋转地安装在销73上。

优选地,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安装在销73上,使得它们仅在超过预定力时才能绕旋转轴线r旋转。因此,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不会由于重力或在运输期间可能发生的典型的低振动而移动。

安装部分27中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与销73之间的摩擦力允许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保留在编码位置c或中性位置n之一中。在编码部分21中。

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可具有厚度81,该厚度81小于安装部分27中的厚度。由于编码部分21中的厚度减小,在编码部分21的区域中的两个相邻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之间形成间隙83。这些间隙83防止两个相邻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彼此相互作用。

在下文中,参照图6和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接口模块5的第二优选实施例。

在如上参考图1至5所述的实施例中,至少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复位部分23从接口模块5凸出出来。这可以有利于容易地复位编码元件19。

然而,如果例如寻求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保护,那么接口模块的第二实施例可能是有帮助的。在接口模块5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每个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设置有延伸部43,该延伸部43不设置臂37。然而,第二实施例的延伸部43也可以替代地设置有所述臂37。

接口模块5设置有两个可弹性偏转的推动器构件85。推动器构件85优选地与接口模块5一体地形成。推动器构件85彼此相对地布置,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复位部分23的延伸部分43位于它们之间。推动器构件85可朝向彼此弹性偏转。

如果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布置在编码位置c中,如图7所示,则将推动器构件85朝向彼此偏转将导致再次将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复位到中性位置n中。在两个推动器构件85的偏转期间,两个推动器构件85之间的空间变窄,使得延伸部43将与至少一个推动器构件85碰撞,并移动到两个推动器构件85之间的中心。

当接口模块5沿着模块插入路径57插入时,推动器构件85沿着插入路径86插入,该插入路径86是模块插入路径57的一部分。

两个推动器构件85优选地形成有凸起87,凸起87在延伸部43的高度处朝向彼此凸出。当两个推动器构件85朝向彼此偏转时,凸起87可以与延伸部43碰撞以使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返回到中性位置。

凸起87布置在推动器构件85的可弹性偏转的自由端89上,所述自由端89布置在推动器元件85的基部90的相对侧上,推动器元件85在此处与其余的接口模块5不可移动地连接。与插入方向i平行地来看,每个基部90与凸起87相对地布置。

在推动器构件85的彼此背离的外侧91上,推动器构件85设置有外凸起93。由此,每个外侧91设置有一个外凸起93。外凸起93可沿插入方向i布置在自由端89和基部90之间的区域中。

每个外凸起93可以具有在旋转轴线r的方向上可见的凸形截面。外凸起93用于与框架模块3的触发元件61相互作用。触发元件61在图7中用虚线表示。仅作为示例,触发元件61示出为在一位置中,在该位置中,在从框架模块3移除接口模块5期间,它们将与外凸起93相互作用。如在关于图1至图5描述的实施例中那样,在将接口模块5插入和/或从框架模块3移除时,触发元件61布置在模块插入路径57中。

当触发元件61与外凸起93碰撞时,推动器构件85将朝向彼此偏转,越过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从编码位置c到中性位置n的运动。

在安装部分27中,第二实施例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在与纵向轴线l相对的每一侧上设置有多个凹部95。接口模块5在每个内壁55上设置有鼻部97,其与凹部95互补地形成。

凹部95和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每一侧上的鼻部97形成形状配合组件99,其形成为棘轮组件99。棘轮组件99适于将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保持在编码位置c或中性位置n。只要可移动编码元件19上的力不超过预定值,棘轮组件99可以适于保持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的位置。

组件99可以适于使得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仅在以下情况下移动:在将接口模块5插入框架模块3或将其移除期间,和/或在可移动的编码元件19在插入盒构件9之前处于中性位置n的情况下,在插入盒构件9期间。

附图标记

1模块组件

3框架模块

5可互换的接口模块

7接口插座

9盒构件

11盒插座

12模块化现场装置连接单元

13现场装置连接元件

15导体

17电触头

19可移动的编码元件

21编码部分

23复位部分

25壳体

27安装部分

29编码部分中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自由端

31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止动表面

33复位部分中的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自由端

35凹陷

37臂

39近侧倾斜表面

41远侧倾斜表面

43延伸部

44延伸部的纵向方向

45复位机构

47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

49倾斜表面

51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自由端

53不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止动表面

55接口模块的内壁

57模块插入路径

59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插入路径

61触发元件

63成对的触发元件

65引导表面

67引导表面

69宽度

71触发元件之间的距离

73销

75通孔

77销的端部

79接口模块中的开口

81可移动的编码元件的厚度

83间隙

85推动器构件

86推动器构件的插入路径

87凸起

89自由端

91基部

93外凸起

95凹陷

97鼻部

99形状配合组件

d深度方向

i插入方向

l纵向轴线

r旋转轴线

w宽度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