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84470发布日期:2019-04-20 06:40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技术的日趋发展,用户对具有大尺寸且易于携带的电子设备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具有折叠式显示屏的电子设备得到广泛的关注。折叠式显示屏在与电子设备的壳体装配时,为保证能够在折叠与展平状态之间切换,显示屏的折叠变形区域通常未与壳体固定连接。当折叠式显示屏在折叠过程中,折叠变形区域会出现向外凸出折叠及向内凹设折叠两种可能的运动状态。对于向内折叠的折叠式显示屏(即显示屏的两个显示面可相对折叠,并收容于折叠壳体之间),向外凸出的折叠运动状态将阻碍显示屏的正常向内折叠,甚至会损坏显示屏。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柔性屏,所述柔性屏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可弯曲部分;

第一承载组件,用于承载所述第一部分;

第二承载组件,用于承载所述第二部分;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承载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载组件,以使得所述第一承载组件可相对所述第二承载组件折叠,并带动所述可弯曲部分弯曲,所述连接件围设形成收容槽,所述可弯曲部分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所述可弯曲部分设置有第一磁力件,所述连接件设置有第二磁力件,所述第一磁力件和所述第二磁力件相互吸引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的方向运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第一承载组件、第二承载组件和连接件,柔性屏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位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可弯曲部分,第一承载组件用于承载第一部分,第二承载组件用于承载第二部分,连接件活动连接于第一承载组件和第二承载组件,所述连接件围设形成收容槽,当所述第一承载组件相较于所述第二承载组件折叠时,可带动所述可弯曲部分弯曲,以使得所述可弯曲部分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所述可弯曲部分设置有第一磁力件,所述连接件设置有第二磁力件,所述第一磁力件和所述第二磁力件相互吸引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的方向运动。通过在所述可弯曲部分设置第一磁力件,在所述连接件设置第二磁力件,所述第一磁力件和所述第二磁力件相互吸引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的方向运动,从而可以对柔性屏的可弯曲部分的弯曲方向进行限位,防止柔性屏的可弯曲部分产生不可控的弯曲,有助于对柔性屏形成保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柔性屏,所述柔性屏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可弯曲部分;

支撑板,当所述第一部分相较于所述第二部分远离以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支撑板用于对所述可弯曲部分形成支撑;所述支撑板为空心结构,具有内腔,所述内腔设置有第五磁力件,所述可弯曲部分设置有第六磁力件,所述第五磁力件和所述第六磁力件相互吸引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朝向远离所述支撑板的方向运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电子设备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区域p的局部放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电子设备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电子设备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电子设备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电子设备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电子设备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电子设备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种电子设备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磁力件及第二磁力件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九种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区域q的局部放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电子设备10包括柔性屏100、第一承载组件210、第二承载组件220和连接件300,所述柔性屏100包括第一部分110、第二部分12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10和所述第二部分120之间的可弯曲部分130。第一承载组件210用于承载所述第一部分110;第二承载组件220用于承载所述第二部分120。所述连接件300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和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以使得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可相对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折叠,并带动所述可弯曲部分130弯曲。所述连接件300围设形成收容槽300a,所述可弯曲部分130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300a。所述可弯曲部分130设置有第一磁力件410,所述连接件300设置有第二磁力件420,所述第一磁力件410和所述第二磁力件420相互吸引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运动。

其中,所述电子设备10可以是任何具备通信和存储功能的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遥控器、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网络电视、可穿戴设备等具有网络功能的智能设备。

所述柔性屏100指的是柔性oled。柔性屏100具有低功耗、可弯曲以便于穿戴的特性。

所述第一部分110、所述可弯曲部分130和所述第二部分120依次相连,且所述第一部分110、所述可弯曲部分130和所述第二部分120共同构成所述电子设备10的显示区。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300可以为连接壳体,所述电子设备10还包括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21,所述第一壳体211用于对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形成包覆,所述第二壳体221用于对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形成包覆,且所述第一壳体211、所述第二壳体221以及所述连接壳体共同构成所述电子设备10的外壳。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和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同层设置,且所述柔性屏100与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以及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层叠设置,所述连接件300位于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远离所述柔性屏100的一侧。所述连接件300通过第一转轴310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所述连接件300通过第二转轴320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所述连接件300围设形成“凹”字形,且形成收容槽300a,至少部分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收容于所述收容槽300a内。

其中,第一磁力件410和第二磁力件420是具有磁力吸附作用的部件,可以为接触式磁力吸附,也可以为非接触式的磁力吸附。可选的,所述第一磁力件410和第二磁力件420可以为永磁铁,也可以为电磁铁。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弯曲部分130邻近所述连接件300的表面设置有第一磁力件410,所述连接件300邻近所述可弯曲部分130的表面设置有第二磁力件420,所述第一磁力件410和所述第二磁力件420相互吸引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运动。

所述第一磁力件410通过第一胶体固定连接于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所述第二磁力件420通过第二胶体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件300,且所述第一胶体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胶体的厚度。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胶体和所述第二胶体可以为透明胶体。当所述第一胶体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胶体的厚度时,可以使得所述第一磁力件410与所述可弯曲部分130之间的连接强度大于所述第二磁力件420与所述连接件300之间的连接强度。由于在电子设备10从折叠状态转化为展平状态的过程中,或者,在电子设备10从展平状态转化为折叠状态的过程中,连接件300始终只做平移运动,不发生转动。而在此过程中,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既做平移运动,又会产生弯曲变形,因此,相较于所述连接件300的运动,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的运动更加剧烈。当电子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出现较大限度的弯曲变形,此时,当所述第一胶体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胶体的厚度时,可以使得第一磁力件410与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之间的连接强度更加牢固,避免第一磁力件410从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上脱落下来,有助于提高第一磁力件410和第二磁力件420之间相互配合的稳定性。

所述第一磁力件410正对所述第二磁力件420设置,且所述第一磁力件410在所述连接件300的底壁上的正投影形成第一区域,所述第二磁力件420在所述连接件300的底壁上的正投影形成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范围内。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磁力件420正对所述第一磁力件410设置,且所述第二磁力件420正对所述连接件300的底壁的中间部位,所述第一磁力件410位于所述可弯曲部分130的中间部位。当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处于弯曲状态时,所述第一磁力件410设置在所述可弯曲部分130与所述连接件300的底壁之间的距离最小的位置,即所述第一磁力件410位于所述可弯曲部分130上与所述连接件300的底壁最近的位置,此时,所述第一磁力件410更容易与所述第二磁力件420形成吸附,从而更加方便的使得第一磁力件410与第二磁力件420之间产生吸引力,进而使得第二磁力件420、第一磁力件410以及连接件300的底壁三者之间形成配合,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运动,避免所述可弯曲部分130产生不可控的位移,对可弯曲部分130的运动方向进行限位,进而对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形成保护。

进一步的,当第二磁力件420在连接件300的底壁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磁力件410在连接件300的底壁上的正投影时,第二磁力件420的覆盖面积较大。当第一磁力件410随着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产生柔性变形时,第一磁力件410可以更容易的吸附于所述第二磁力件420,大大提高了第一磁力件410与第二磁力件420之间形成配合的概率,从而防止第一磁力件410从第二磁力件420上脱离,有助于使得第二磁力件420和第一磁力件410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关系,从而进一步避免所述可弯曲部分130产生不可控的位移,对可弯曲部分130的运动方向进行限位,进而对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形成保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包括柔性屏100、第一承载组件210、第二承载组件220和连接件300,柔性屏100包括第一部分110、第二部分120以及位于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之间的可弯曲部分130,第一承载组件210用于承载第一部分110,第二承载组件220用于承载第二部分120,连接件300活动连接于第一承载组件210和第二承载组件220,所述连接件300围设形成收容槽300a,当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相较于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折叠时,可带动所述可弯曲部分130弯曲,以使得所述可弯曲部分130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300a,所述可弯曲部分130设置有第一磁力件410,所述连接件300设置有第二磁力件420,所述第一磁力件410和所述第二磁力件420相互吸引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运动。通过在所述可弯曲部分130设置第一磁力件410,在所述连接件300设置第二磁力件420,所述第一磁力件410和所述第二磁力件420相互吸引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运动,从而可以对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的弯曲方向进行限位,防止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产生不可控的弯曲,有助于对柔性屏100形成保护。

请一并参阅图1、图3和图4,所述第一磁力件410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子磁力件411和第二子磁力件412,所述第二磁力件420对所述第一子磁力件411具有第一吸引力,所述第二磁力件420对所述第二子磁力件412具有第二吸引力,且所述第一吸引力和所述第二吸引力的合力方向朝向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

所述电子设备10具有对称面ar,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和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关于所述对称面ar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磁力件410关于所述对称面ar对称,所述第二磁力件420关于所述对称面ar对称,且第一子磁力件411和第二子磁力件412关于所述对称面ar对称。

其中,所述对称面ar为一个虚拟的面。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和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关于所述对称面ar对称设置,所述可弯曲部分130关于所述对称面ar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部分110和所述第二部分120关于所述对称面ar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磁力件410、所述第二磁力件420和所述连接件300均关于所述对称面ar对称,且第一子磁力件411和第二子磁力件412关于所述对称面ar对称。一方面可以使得电子设备10的各部分结构排布更加合理,有助于消除所述电子设备10的各部分结构在安装时的应力,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0的各部分结构之间的连接更加顺畅;另一方面,当电子设备10的各部分结构之间具有对称性时,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设计思想,有助于提高电子设备10的外观一致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磁力件420对所述第一子磁力件411具有第一吸引力,所述第二磁力件420对所述第二子磁力件412具有第二吸引力,且所述第一吸引力和所述第二吸引力的合力方向朝向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从而在第一子磁力件411、第二子磁力件412和第二磁力件420的共同作用下,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会朝向邻近所述收容槽300a的一侧运动,从而可以避免柔性屏100出现不可控的弯曲方向,有助于对柔性屏100形成保护。

请一并参阅图1、图4和图5,所述第二磁力件420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子磁力件421和第四子磁力件422,所述第三子磁力件421邻近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设置,所述第四子磁力件422邻近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设置,所述第一子磁力件411和所述第三子磁力件421相互配合,且所述第二子磁力件412和所述第四子磁力件422相互配合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运动。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磁力件411和第二子磁力件412关于所述对称面ar对称,所述第三子磁力件421和第四子磁力件422也关于所述对称面ar对称,从而使得第一子磁力件411和第三子磁力件421以及第二子磁力件412和第四子磁力件422之间形成的吸附力更加均匀,从而使得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形成均匀的弯折效果,可以对柔性屏100形成保护,避免柔性屏100由于受力不均产生损坏。

所述第一子磁力件411与第三子磁力件421构成第一吸附组件,所述第二子磁力件412和第四子磁力件422构成第二吸附组件,其中,第一吸附组件和第二吸附组件中至少一组形成吸附,从而可以避免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产生不可控的弯曲方向,有助于阻止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运动,进而可以对柔性屏100形成保护。

请一并参阅图1、图3和图6,所述第一磁力件41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子磁力件411和所述第二子磁力件412之间的第五子磁力件413,所述第一子磁力件411邻近所述第一部分110设置,所述第二子磁力件412邻近所述第二部分120设置,当所述可弯曲部分130处于弯曲状态时,所述第五子磁力件413相较于所述第一子磁力件411及所述第二子磁力件412邻近所述连接件300设置。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子磁力件413正对所述第二磁力件420设置,所述第五子磁力件413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子磁力件411的面积,且所述第五子磁力件413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子磁力件412的面积。

具体的,当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处于弯曲状态时,所述第五子磁力件413设置在所述可弯曲部分130与所述连接件300的底壁之间的距离最小的位置,即所述第五子磁力件413位于所述可弯曲部分130上与所述连接件300的底壁最近的位置,此时,所述第五子磁力件413更容易吸附至所述第二磁力件420。当所述第五子磁力件413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子磁力件411的面积,且所述第五子磁力件413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三子磁力件421的面积时,由于所述可弯曲部分130与所述连接件300的底壁最近的位置的弯曲曲率最大,将第五子磁力件413设置在该位置,可以改善第五子磁力件413对可弯曲部分130的弯曲曲率最大的部位的弯曲情况造成干扰,可以使得可弯曲部分130的弯曲情况更加均匀,避免不均匀的弯曲对柔性屏100造成破坏。第一子磁力件411、第二子磁力件412、第五子磁力件413以及第二磁力件420之间相互配合,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运动,避免所述可弯曲部分130产生不可控的位移,对可弯曲部分130的运动方向进行限位,进而对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形成保护。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所述第一子磁力件411、所述第二子磁力件412和所述第五子磁力件413均与所述第二磁力件420保持吸附时,所述第一子磁力件411、所述第二子磁力件412和所述第五子磁力件413分别单独的与所述第二磁力件420的局部面积进行吸附,相较于整块的第一磁力件410和第二磁力件420之间的整体面积进行吸附的方式,本技术方案有助于消除所述第一子磁力件411、所述第二子磁力件412和所述第五子磁力件413与所述第二磁力件420的局部面积进行吸附时产生的应力,从而有助于使得所述第一子磁力件411、所述第二子磁力件412和所述第五子磁力件413与所述第二磁力件420之间的吸附作用更加平滑,进而可以对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形成保护,避免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由于受到所述第一子磁力件411、所述第二子磁力件412和所述第五子磁力件413与所述第二磁力件420之间的应力作用而产生不必要的变形,甚至是损坏柔性屏100。

请一并参阅图1、图3和图7,所述第一磁力件410包括依次排布的第六子磁力件414、第七子磁力件415和第八子磁力件416,所述第六子磁力件414、所述第七子磁力件415和所述第八子磁力件416在所述收容槽300a的延伸方向上间隔排布,所述第六子磁力件414、所述第七子磁力件415和所述第八子磁力件416中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二磁力件420贴合设置,所述第六子磁力件414和所述第八子磁力件416均邻近所述柔性屏100的边缘部位,所述第七子磁力件415位于所述柔性屏100的中间部位。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七子磁力件415的面积小于所述第六子磁力件414的面积,所述第七子磁力件415的面积小于所述第八子磁力件416的面积,且所述第七子磁力件415与所述第六子磁力件414之间的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七子磁力件415与所述第八子磁力件416之间的第二距离保持一致。

具体的,由于所述第七子柔性屏100贴合于所述柔性屏100的中间部位,而所述柔性屏100的中间部位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因此,第七子磁力件415与柔性屏100的中间部位的连接较为牢靠。而所述第六子磁力件414和所述第八子磁力件416贴合于所述柔性屏100的边缘部位,而所述柔性屏100的边缘部位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因此,第六子磁力件414和第八子磁力件416与柔性屏100的边缘部位的连接容易受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的影响。

当所述第七子磁力件415的面积小于所述第六子磁力件414的面积,所述第七子磁力件415的面积小于所述第八子磁力件416的面积时,可以增加第六子磁力件414与所述柔性屏100的边缘部位之间的连接强度,且增加第八子磁力件416与所述柔性屏100的边缘部位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由于所述柔性屏100的中间部位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不用担心所述第七子磁力件415与所述柔性屏100的中间部位之间的连接强度问题,因此,为了节省成本,可以将所述第七子磁力件415设置的相对较小一点,且使得第七子磁力件415和所述柔性屏100的中间部位之间的连接强度足够。

具体的,当所述第七子磁力件415位于所述第六子磁力件414与所述第八子磁力件416的中间部位,且所述第六子磁力件414与所述第八子磁力件416关于所述第七子磁力件415对称时,可以使得第二磁力件420与所述第一磁力件410之间的连接更加平滑,且第六子磁力件414、第七子磁力件415和第八子磁力件416之间的对称性分布,有助于消除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的应力,避免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出现应力集中现象。

进一步的,当所述第六子磁力件414、所述第七子磁力件415和所述第八子磁力件416均与所述第二磁力件420保持贴合时,所述第六子磁力件414、所述第七子磁力件415和所述第八子磁力件416分别单独的与所述第二磁力件420的局部面积进行贴合,相较于整块的第二磁力件420和第二磁力件420之间的整体面积进行贴合的方式,本技术方案有助于消除所述第六子磁力件414、所述第七子磁力件415和所述第八子磁力件416与所述第二磁力件420的局部面积进行贴合时产生的应力,从而有助于使得第二磁力件420和第二磁力件420之间的贴合更加平滑,进而可以对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形成保护,避免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由于受到第二磁力件420和第二磁力件420之间的应力作用而产生不必要的变形,甚至是损坏柔性屏100。

请一并参阅图1、图3和图8,所述电子设备10还包括支撑板500,所述支撑板500可在所述收容槽300a内朝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柔性屏100的方向滑动,所述支撑板500为具有磁性的材料制成,且所述支撑板500可同时被所述第一磁力件410和所述第二磁力件420吸引;当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的方向运动时,所述支撑板500、所述第一磁力件410和所述第二磁力件420相互配合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运动。

由于支撑板500本身为磁性材料制成,因此支撑板500和第一磁力件410以及第二磁力件420之间均可产生磁力吸附作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述电子设备10包括展平状态和折叠状态,当第一承载组件210相较于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靠近,以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支撑板500位于所述收容槽300a的开口处,所述支撑板500、所述第一磁力件410和所述第二磁力件420相互配合共同对所述可弯曲部分130形成支撑;当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相较于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远离,以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支撑板500贴合于所述收容槽300a的底壁,且所述支撑板500依次通过所述第二磁力件420以及所述第一磁力件410使得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邻近所述连接件300的方向弯曲。由于支撑板500本身为磁力材料制成,可以增加第一磁力件410和第二磁力件420之间的磁力吸附作用,无需额外在第一磁力件410和第二磁力件420之间设置磁性吸附结构,可以避免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出现不可控的弯曲方向,有助于对柔性屏100形成保护。

请一并参阅图1、图3和图9,所述连接件3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301、第二侧板302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301和所述第二侧板302之间的第三侧板303,所述第一侧板301、所述第二侧板302和所述第三侧板303围设形成所述收容槽300a,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侧板301,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侧板302,所述支撑板500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301和所述第二侧板302之间,所述第三侧板303邻近所述可弯曲部分130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303a,所述第二磁力件420收容于且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303a内。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板301、所述第二侧板302和所述第三侧板303可以在同一制造工艺中一体化形成,即所述第一侧板301、所述第二侧板302和所述第三侧板303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连接件300,此时,有助于节省加工工艺,且可以增加所述第一侧板301、所述第二侧板302和所述第三侧板303三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可选的,所述第一侧板301、所述第二侧板302和所述第三侧板303也可以独立成型,即分别单独加工出所述第一侧板301、所述第二侧板302和所述第三侧板303,然后通过焊接或者是其他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将所述第一侧板301、所述第二侧板302和所述第三侧板303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可以对所述第一侧板301、所述第二侧板302和所述第三侧板303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增加了所述第一侧板301、所述第二侧板302和所述第三侧板303之间的位置调节的灵活性,可以适应更加复杂的使用场景。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板301和所述第三侧板303之间圆滑连接,所述第二侧板302和所述第三侧板303之间圆滑连接,从而有助于消除第一侧板301和第三侧板303之间的连接处的应力,且有助于消除第二侧板302和第三侧板303之间的连接处的应力,避免第一侧板301和第三侧板303之间的连接处产生裂纹,且避免第二侧板302和第三侧板303之间的连接处产生裂纹。具体的,所述第一侧板301和所述第三侧板303之间形成的圆角可以为90度,所述第二侧板302和所述第三侧板303之间形成的圆角也可以为90度。

所述第一侧板301设置有第一限位件510,所述第二侧板302设置有第二限位件520,所述第一限位件510和所述第二限位件520相互配合以将所述支撑板500限位于所述连接件300的预设位置,且所述第一限位件510和所述第二限位件520还用于阻挡所述支撑板500产生翻转。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510正对所述第二限位件520设置,所述第一限位件510和所述第二限位件520可以在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和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的牵引下产生联动。当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相较于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翻转时,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和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之间的相对运动带动所述第一限位件510和所述第二限位件520朝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柔性屏100的方向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件510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夹持件511和第二夹持件512,所述第二限位件520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三夹持件521和第四夹持件522。所述第一夹持件511正对所述第三夹持件521设置,所述第二夹持件512正对所述第四夹持件522设置。所述第一夹持件511和所述第二夹持可以夹持住所述支撑板500的一端,所述第三夹持件521和所述第四夹持件522可以夹持住所述支撑板500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夹持件511、所述第二夹持件512、所述第三夹持件521和所述第四夹持件522相互配合,可将所述支撑板500固定于所述连接件300的预设位置。当所述电子设备10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所述第一夹持件511、所述第二夹持件512、所述第三夹持件521和所述第四夹持件522相互配合将所述支撑板500固定于所述收容槽300a的开口处,以使得所述支撑板500对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形成稳定的支撑,从而避免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产生不可控的弯曲变形,有助于对柔性屏100形成保护。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件511与所述支撑板500之间设置第一缓冲件550,所述第二夹持件512与所述支撑板500之间设置第二缓冲件560,所述第三夹持件521与所述支撑板500之间设置第三缓冲件570,所述第四夹持件522与所述支撑板500之间设置第四缓冲件580,所述第一缓冲件550、第二缓冲件560、第三缓冲件570和第四缓冲件580共同形成对所述支撑板500的缓冲保护,有助于减小所述支撑板500由于剧烈运动产生的震荡。且所述第一缓冲件550、第二缓冲件560、第三缓冲件570和第四缓冲件580可以增大与所述支撑板500之间的摩擦,可以对所述支撑板500形成稳定的夹持,防止所述支撑板500产生翻转动作,进而使得所述支撑板500可以对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形成稳定的支撑,以避免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产生不可控的弯曲变形,对所述柔性屏100形成保护。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侧板303邻近所述可弯曲部分130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303a,所述第二磁力件420收容于且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303a内。通过在第三侧板303邻近可弯曲部分130的表面开设第一凹槽303a,将第二磁力件420收容于第一凹槽303a内,且通过第一凹槽303a对第二磁力件420进行固定,一方面可以节省空间,使得收容槽300a内的结构排布更加紧密;另一方面直接将第二磁力件420内嵌于第一凹槽303a内,无需额外设置第二磁力件420的固定结构,有助于降低成本。

请一并参阅图1、图3和图10,所述支撑板500邻近所述可弯曲部分130的表面设置有第三磁力件430,所述支撑板500远离所述可弯曲部分130的表面设置有第四磁力件440,所述第三磁力件430与所述第一磁力件410相互吸引,所述第四磁力件440与所述第二磁力件420相互吸引,所述第一磁力件410、所述第二磁力件420、所述第三磁力件430和所述第四磁力件440相互作用共同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运动。

其中,第三磁力件430和第四磁力件440可随着所述支撑板500的运动而运动,从而可以调节第三磁力件430与第一磁力件410之间的磁力大小,且可以调节第四磁力件440与第二磁力件420之间的磁力大小,进而可以带动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运动,有助于对柔性屏100形成保护。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磁力件410、第二磁力件420、第三磁力件430和第四磁力件440的几何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从而可以使得所述第一磁力件410、所述第二磁力件420、所述第三磁力件430和所述第四磁力件440相互作用后的合力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可以使得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朝向一个稳定的方向弯曲。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磁力件410、第二磁力件420、第三磁力件430和第四磁力件440的几何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且所述第一磁力件410、第二磁力件420、第三磁力件430和第四磁力件440的几何中心位于所述对称面ar内,从而可以使得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呈现出均匀的弯曲效果,避免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出现应力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有助于对柔性屏100形成保护。

请一并参阅图1、图3和图11,所述第一磁力件410和第二磁力件420均为电磁铁,所述第一磁力件410包括第一铁芯411和缠绕所述第一铁芯411的第一线圈412,所述第二磁力件420包括第二铁芯421和缠绕所述第二铁芯421的第二线圈422,当所述第一线圈412和所述第二线圈422通电时,所述第一铁芯411和所述第二铁芯421相互吸引,以使得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邻近所述连接件300的一侧运动。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铁芯411和第二铁芯421大小保持一致,第一线圈412和第二线圈422的圈数以及直径大小保持一致,从而可以使得第一磁力件410和第二磁力件420之间形成的磁力吸附作用更加均匀,进而可以使得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的弯曲更加平滑,有助于对柔性屏100形成保护。且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就可以判断第一磁力件410和第二磁力件420的南(s)极和北(n)极,s极和n极之间可以相互吸引。

进一步的,所述电子设备10还包括控制器600,所述控制器600用于为所述第一线圈412施加第一电流,且用于为所述第二线圈422施加第二电流;当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相较于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靠近以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控制器600控制所述第一电流以及所述第二电流中的至少一个增大,以增强所述第一磁力件410和所述第二磁力件420之间的磁力吸附强度,进而促使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可以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运动。当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相较于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远离以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0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控制器600控制所述第一电流以及所述第二电流中的至少一个减小,以减弱所述第一磁力件410和所述第二磁力件420之间的磁力吸附强度,进而使得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呈现出平整状态,有助于保证显示效果。

其中,所述控制器600可以为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是一块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core)和控制核心(controlunit),它的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

请一并参阅图1、图3、图12和图13,当所述第一部分110相较于所述第二部分120远离以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0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支撑板500用于对所述可弯曲部分130形成支撑。所述支撑板500为空心结构,具有内腔500a,所述内腔500a设置有第五磁力件450,所述可弯曲部分130设置有第六磁力件460,所述第五磁力件450和所述第六磁力件460相互吸引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远离所述支撑板500的方向运动。

当第一承载组件210相较于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远离以使得电子设备10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支撑板500、所述第五磁力件450和所述第六磁力件460共同实现对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的支撑。且由于第五磁力件450位于所述支撑板500形成的内腔500a中,无需额外设置第五磁力件450的固定结构,此时,第五磁力件450和第六磁力件460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因此,可以节省收容槽300a内结构排布的占用空间,且可以使得第五磁力件450的固定更加牢靠,可以避免第五磁力件450从支撑板500上脱离,有助于维持第五磁力件450与第六磁力件460之间稳定的磁力吸附效果。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