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98754发布日期:2019-09-03 22:23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电子机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盖(cover)可转动地安装于框体而成的电子机器。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机器的一例的积木(buildingblock)式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以下称为plc)是通过将多个单位单元以互相连接的方式组合而构成。例如,plc的远程终端装置是通过对一个通信单元连接一个或多个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单元而构成,所述一个或多个i/o单元可分别经由串行总线线路(serialbusline)及单向通信线路而与所述通信单元通信。

在plc的单位单元的框体上,有时设置视需要而可开闭的盖。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07-66085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框体上可开闭地设置盖而成的i/o单元。此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i/o单元中,在盖的上端及下端的规定位置设有铰链突部,且在框体中设有可转动地保持所述铰链突部的轨道状的凹状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6608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般而言,电子机器强烈要求小型化。所述plc的单位单元虽然是相对较小型的电子机器,但强烈要求进一步的小型化。因此,有时需要实现所述盖的薄型化。

在实现盖的薄型化的方面,特别压缩空间(space)的结构是用于将盖可转动地安装于框体的铰链机构。一般而言,铰链机构是由设于框体的轴部、及设于盖的轴承孔所构成,但此轴承孔需要以包围轴部的方式形成以防止盖从框体脱落,结果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大的空间。因此,用于设置所述轴承孔的空间成为妨碍盖的薄型化的主要原因。

因此,本公开是鉴于所述问题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铰链机构成为小型结构,由此能够使盖薄型化的电子机器。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公开的某形态的电子机器包括框体、以及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框体的盖。所述盖包含在闭合状态下配置于所述框体侧的内面、及位于所述盖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内面相反的一侧的表面。所述框体包含轴部,所述轴部规定所述盖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是以沿着与所述盖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所述盖包含枢轴支撑所述轴部的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具有容纳所述轴部并且在所述表面中向外部开放而成的轴承用凹部。基于所述本公开的电子机器中,防止所述盖从所述框体脱落的防脱落机构是至少由包含所述轴部、相向壁部及止动部的止动机构所构成,其中所述相向壁部为所述框体的壁部中与所述轴部相向的部分,所述止动部为所述轴承部中规定所述轴承用凹部的部分且被所述轴部及所述相向壁部夹持的部分。

通过这样构成,而防止盖从框体脱落,并且可实现包含设于框体的轴部及设于盖的轴承部的铰链机构的小型化。即,通过设置所述结构的止动机构,可使由轴承部所规定并且容纳轴部的轴承用凹部在盖的表面开放,因而无需在盖的表面侧设置轴承部。因此,可相应地实现铰链机构的小型化,结果可使盖薄型化。

本公开的所述某形态的电子机器中,所述防脱落机构可还具有附加止动机构,在因所述盖转动而所述止动部从所述轴部与所述相向壁部之间脱出的状态下,所述附加止动机构防止所述盖脱落。

这样,通过不仅设置所述止动机构而且还设置附加止动机构,可防止盖从框体脱落,并且扩大盖的转动范围。因此,能够设定为转动范围更大而方便使用的盖。

本公开的所述某形态的电子机器中,所述附加止动机构可除了所述轴部及所述止动部以外,还由设于所述框体的辅助轴部、及设于所述盖的辅助止动部所构成。此时,优选以在所述盖的厚度方向上所述轴部及所述辅助轴部被所述止动部及所述辅助止动部夹持的方式,将从所述辅助轴部观看时的所述辅助止动部的配置方向设为与从所述轴部观看时的所述止动部的配置方向为相反方向。

通过这样构成,仅借由在框体中设置辅助轴部并且在盖中设置辅助止动部,便能够容易地构成附加止动机构。因此,可维持简单的结构,并且扩大盖的转动范围。

本公开的所述某形态的电子机器中,优选在所述转动轴延伸的方向上与所述止动部相邻的部分的所述盖的壁面中设有安装用孔部,此安装用孔部是用于在将所述盖组装于所述框体时,将所述轴部插入至所述轴承用凹部中。

通过这样构成,安装用孔部与止动部邻接而存在,因而止动部的厚度变薄,可使包含此止动部的部分的盖容易地弹性变形。因此,在将盖组装于框体时,可将设于框体的轴部容易地插入至设于盖的轴承用凹部中。

本公开的所述某形态的电子机器中,发光部能以向外部露出的方式设于所述框体,而且,所述盖可构成为在所述闭合状态下覆盖包含所述发光部的部分的所述框体,并且在打开状态下使包含所述发光部的部分的所述框体露出。此时,所述盖可由透光性的构件所构成。

通过这样结构,在盖的闭合状态下也可从外部看到发光部,因而可在盖中设置显示部。因此,能够实现空间效率优异的电子机器。

本公开的所述某形态的电子机器中,可在所述框体中设有一对所述轴部。而且,也可在所述盖中设有一对所述轴承部。

这样,通过对各自包含轴部及轴承部的一对铰链机构两者适用所述结构,能够使一对铰链机构两者小型化,结果可实现盖总体的薄型化。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某方面,可提供一种能够使铰链机构成为小型结构,由此能够使盖薄型化的电子机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的前盖闭合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前盖打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朝向框体的前盖的组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前盖闭合状态下的正面图。

图5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前面板的显示操作部的立体图。

图6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前盖的立体图。

图7(a)及图7(b)是表示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包含设于前面板及前盖的铰链机构的部分的示意截面图。

图8(a)及图8(b)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包含设于前面板及前盖的附加止动机构的部分的示意截面图。

图9(a)及图9(b)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包含设于前面板及前盖的第二锁定机构的部分的示意截面图。

图10(a)~图10(c)是图7(a)及图7(b)以及图8(b)所示的区域xa~xc的放大截面图。

符号的说明

1:通信单元

2:框体

3:显示部

10:本体壳

11:设置用凹部

12:发光部

13a:第一操作部

13b:第二操作部

14:媒体插入部

20:前面板

21:端子连接部

22:显示操作部

22a:主面

22b:相向壁部

23:安装部

23a:轴部

24:辅助轴部

25:第二卡止部

26:第一卡止部

30:前盖

30a:表面

30b:内面

30c:投光部

30d:装饰部

31:轴承部

31a:轴承用凹部

31b:止动部

32:辅助止动部

33:第二被卡止部

34:第一被卡止部

38:安装用孔部

o: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例示了将本公开适用于作为电子机器的plc的远程终端装置的通信单元的情况。此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附图中对相同或通用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不重复进行其说明。

<a.总体结构>

图1是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的前盖闭合状态下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前盖打开状态下的立体图。而且,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朝向框体的前盖的组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闭合状态下的正面图。首先,参照这些图1~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1的总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通信单元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具备收容有各种电子零件的框体2。框体2包含箱状的本体壳10、及以覆盖本体壳10的前表面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本体壳10的前面板20。

此处,对框体2的前后方向取x轴,对框体2的左右方向取y轴,对框体2的上下方向取z轴,以下的说明中,视需要使用这些x轴、y轴及z轴来进行说明。此外,将沿着x轴的方向即向后及向前的方向分别定义为图中所示的x1方向及x2方向,将沿着y轴的方向即向右及向左的方向分别定义为图中所示的y1方向及y2方向,将沿着z轴的方向即向上及向下的方向分别定义为图中所示的z1方向及z2方向。

在本体壳10的背面设有设置用凹部11。设置用凹部11是在将通信单元1固定于德国工业标准(deutscheindustrienormen,din)轨道时容纳所述din轨道的部位,在此设置用凹部11中设有用于固定通信单元1的固定构件。此处虽省略说明,但此固定构件是对din轨道装卸自如地构成,在将通信单元1固定于din轨道的状态下保持此din轨道。

前面板20具有端子连接部21及显示操作部22。端子连接部21位于通信单元1的左前部,显示操作部22位于通信单元1的右前部。端子连接部21是供连接用于将通信单元1与各种外部单元连接的连接线缆(cable)的连接端子的部位,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1中,沿着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设有三个端口。而且,显示操作部22为用于进行与通信单元1有关的显示,或受理使用者的操作的部位。

如图1及图2所示,通信单元1除了包含所述本体壳10及前面板20的框体2以外,还具备前盖30。前盖30是以在闭合状态下覆盖显示操作部22,并且在打开状态使显示操作部22露出的方式,经由后述的铰链机构而可转动地组装于前面板20。

此处,前盖30在显示操作部22的左侧前端部上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延伸的转动轴o,以此转动轴o为旋转中心而沿着图2中所示的箭头a方向可转动地构成。由此,通信单元1能够取图1所示的前盖30的闭合状态、与图2所示的前盖30的打开状态。此外,关于前盖30对前面板20的组装结构的详细,将于后述。

如图2所示,在闭合状态下由前盖30所覆盖的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中,露出而存在有多个发光部12、第一操作部13a及第二操作部13b、以及媒体插入部14。这些多个发光部12、第一操作部13a、第二操作部13b及媒体插入部14均安装于收容在框体2的内部的布线基板上,以经由设于前盖30的切除部而在框体2的外部露出的方式存在。

其中,多个发光部12以沿着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排列的方式而配置成点列状。这些多个发光部12与在闭合状态下和所述多个发光部12相向的部分的前盖30一起构成显示部3(参照图4),此显示部3用于将包含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1而构成的远程终端装置的各种信息(有无通电、有无错误、与i/o单元的通信状态等)告知使用者。

第一操作部13a及第二操作部13b是由双列直插式开关(dualin-linepackageswitch)或按钮开关(pushswitch)等所构成,用于通信单元1的各种设定等。而且,媒体插入部14例如是用于插入安全数字卡(securedigitalcard,sdcard)等各种媒体的插槽(slot)。

如图1~图4所示,前盖30具有薄板状的形状。更详细而言,前盖30具有闭合状态下的左右方向(即y轴方向)的尺寸小于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的尺寸的细长薄板形状。前盖30包含透光性的构件,合适的是由亚克力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树脂制的构件所构成。

前盖30具有闭合状态下在x轴方向上成为相对位置的表面30a及内面30b(参照图3)。表面30a是闭合状态下露出而位于外部的面,内面30b是闭合状态下位于框体2侧(即,前面板20的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侧)的面。

前盖30中,在闭合状态下与所述多个发光部12相向的部分,设有投光部30c(参照图2)。投光部30c是用于使从多个发光部12出射的光通过的部位。本实施方式中,投光部30c形成为对照多个发光部12的布局而沿着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延伸的狭缝状。

由此,从多个发光部12出射的光通过投光部30c,由此向外部投光。即,利用设于所述前盖30的投光部30c而构成所述显示部3。

此处,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在前盖30中除了投光部30c以外的部分的表面设有涂饰层,由此形成装饰部30d。此装饰部30d是用于进行遮蔽,以无法从外部看到除了投光部30c以外的部分的前盖30的内面30b的形状及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的形状,由此提升通信单元1的创意性。此外,此装饰部30d中,如图示那样与多个发光部12各自对应地标记有索引(index)。

而且,如图4所示,在闭合状态下的前盖30的左上端部及左下端部,分别存在有后述的轴承部31,设于此一对轴承部31各自的轴承用凹部31a在前盖30的表面30a中向外部开放。

另一方面,在前面板20的显示操作部22的左上端部及左下端部,分别存在有后述的安装部23,设于此一对安装部23各自的轴部23a经由设于前盖30的一对轴承用凹部31a的开放部而向外部露出。

这些设于前面板20的一对轴部23a及设于前盖30的一对轴承用凹部31a构成将前盖30可转动地组装于前面板20的一对铰链机构,关于其详细情况,如所述那样,将在下文中详述。

以上所说明的通信单元1在前盖30的闭合状态下,在显示部3中显示此通信单元1的动作状态等,从而使用者能够从外部看到,在前盖30的打开状态下,使用者能够对此通信单元1进行各种操作。此外,前盖30的开闭操作是通过使用者用手抓住此前盖30并使其转动而进行。

<b.前盖向前面板的组装结构>

图5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前面板的显示操作部的立体图,图6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前盖的立体图。接着,参照这些图5及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1中的前盖30向前面板20的组装结构进行详述。

如图5所示,在前面板20的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中,除了所述多个发光部12、第一操作部13a、第二操作部13b及媒体插入部14以外,还设有一对安装部23、一对辅助轴部24、一对第二卡止部25及一对第一卡止部26。

一对安装部23沿着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而排列配置于显示操作部22的左前部。作为一对安装部23中的一者的、设于显示操作部22的左前部的上端部的安装部,具有从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向前方(即x2方向)突出,并且其前端进一步向上方(即z1方向)伸出的侧视l字状的形状。作为一对安装部23中的另一者的、设于显示操作部22的左前部的下端部的安装部,具有从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向前方(即x2方向)突出,并且其前端进一步向下方(即z2方向)伸出的侧视l字状的形状。

一对安装部23各自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端具有大致圆柱状的形状,利用此部分而构成轴部23a。此轴部23a是规定前盖30的转动轴o的部位,与后述的设于前盖30的一对轴承部31(参照图6等)一起构成铰链机构。

一对辅助轴部24沿着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而排列配置于显示操作部22的左前部中的所述一对安装部23之间的位置。一对辅助轴部24均具有从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向前方(即x2方向)突出,并且其前端进一步向左方(即y2方向)伸出的突出形状。这些一对辅助轴部24主要与后述的设于前盖30的一对辅助止动部32(参照图6等)一起构成附加止动机构。

一对第二卡止部25沿着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而排列配置于显示操作部22的左前部中的所述一对辅助轴部24之间的位置。一对第二卡止部25均具有从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向前方(即x2方向)突出的突条形状。这些一对第二卡止部25与后述的设于前盖30的第二被卡止部33(参照图6等)一起构成第二锁定机构。

一对第一卡止部26沿着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而排列配置于显示操作部22的右前部。一对第一卡止部26均具有从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向前方(即x2方向)突出的钩形状。这些一对第一卡止部26与后述的设于前盖30的第一被卡止部34(参照图6等)一起构成第一锁定机构。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前盖30中除了所述投光部30c以外,还设有一对轴承部31、一对辅助止动部32、一对第二被卡止部33及一对第一被卡止部34。

一对轴承部31以沿着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相向的方式配置于前盖30的闭合状态下的左端部(图6中右侧的端部)。一对轴承部31各自是由规定在前盖30的表面30a侧开放的轴承用凹部31a的、俯视大致u字状的部位所构成。一对轴承用凹部31a分别容纳设于所述前面板20的显示操作部22的一对安装部23的轴部23a,由此能够包围此轴部23a。此一对轴承部31与所述一对轴部23a一起构成铰链机构。

一对辅助止动部32沿着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而排列配置于前盖30的闭合状态下的左端部中的所述一对轴承部31之间的位置。一对辅助止动部32是由设于前盖30的闭合状态下的左端部的壁部所构成。一对辅助止动部32主要与所述一对辅助轴部24一起构成附加止动机构。

一对第二被卡止部33沿着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而排列配置于前盖30的闭合状态下的左端部中的所述一对辅助止动部32之间的位置。一对第二被卡止部33是由突条形状的部位所构成,所述突条形状的部位是通过在前盖30的闭合状态下的左端部设置缺口,而在此一对第二被卡止部33的顶面设置凹槽形状的凹状部而成。一对第二被卡止部33与所述一对第二卡止部25一起构成第二锁定机构,在前盖30的打开状态下,设于此一对第二被卡止部33的顶面的凹槽形状的凹状部分别容纳一对第二卡止部25,由此能够轻保持前盖30。

一对第一被卡止部34沿着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而排列配置于前盖30的闭合状态下的右端部。一对第一被卡止部34是通过在前盖30的闭合状态下的右端部设置规定形状的突片而构成。一对第一被卡止部34与所述一对第一卡止部26一起构成第一锁定机构,通过在前盖30的闭合状态下与此一对第一卡止部26卡合,而能够轻保持前盖30。

此外,前面板20及前盖30中,除了所述铰链机构、附加止动机构、第一锁定机构及第二锁定机构以外,还设有止动机构。其中,利用止动机构及附加止动机构而构成防止前盖30从前面板20脱落的防脱落机构。止动机构是由前面板20中的所述安装部23附近的部位及前盖30的所述轴承部31所构成,其详细情况将于后述。

而且,如图6所示,与前盖30的闭合状态下的左端部中设有所述一对轴承部31的位置邻接,而在前盖30中设有一对安装用孔部38。此一对安装用孔部38与一对轴承用凹部31a连通,在将前盖30组装于前面板20时利用。

即,通过经由所述一对安装用孔部38在一对轴承用凹部31a中分别插入一对轴部23a,能够在前面板20上组装前盖30。更具体而言,首先将一对轴部23a中的一者,经由与一对轴承用凹部31a中的对应一者对应地设置的安装用孔部38,插入至此一对轴承用凹部31a的一者中,然后,将一对轴部23a中的另一者,经由与一对轴承用凹部31a中的对应另一者对应地设置的安装用孔部38,插入至此一对轴承用凹部31a的另一者中。由此,前盖30的轴承部31弹性变形,由此将一对轴部23a分别插入至一对轴承用凹部31a中,借此将前盖30可转动地组装于前面板20。

<c.前盖的转动动作>

图7(a)及图7(b)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包含设于前面板及前盖的铰链机构的部分的示意截面图,图8(a)及图8(b)是包含附加止动机构的部分的示意截面图,图9(a)及图9(b)是包含第二锁定机构的部分的示意截面图。而且,图10(a)及图10(b)分别是图7(a)及图7(b)所示的区域xa及区域xb的放大截面图,图10(c)是图8(b)所示的区域xc的放大截面图。以下,参照这些图7(a)~图10(c),对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1中的前盖30的转动动作进行详述。

此处,图7(a)、图8(a)及图9(a)均表示前盖30的闭合状态,图7(b)、图8(b)及图9(b)均表示前盖30的打开状态。而且,这些图7(a)~图9(b)中,将配置于前面板20的显示操作部22的附近的各种电子零件的图示省略。

如图7(a)及图7(b)所示,设于前面板20的安装部23的轴部23a被设于前盖30的轴承部31包围。更详细而言,轴部23a插入至由轴承部31所规定的轴承用凹部31a中,在位于前盖30的表面30a侧的轴承用凹部31a的除了开放部以外的部分中,被轴承部31所包围。换言之,轴部23a仅在轴承用凹部31a的设有所述开放部的部分中向外部露出。在构成铰链机构的这些轴部23a及轴承部31之间设有少许的间隙(clearance),由此前盖30构成为可转动。

在图7(a)、图8(a)及图9(a)所示的前盖30的闭合状态下,前面板20的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被前盖30所覆盖。此状态下,设于前面板20的第一卡止部26将设于前盖30的第一被卡止部34卡止,由此轻保持前盖30的闭合状态。

此处,如图10(a)所示,在前盖30的闭合状态下,在设于前面板20的轴部23a、与作为前面板20的壁部中与轴部23a相向的部分的相向壁部22b之间,以被夹持的状态而存在有设于前盖30的轴承部31的一部分。此轴部23a与相向壁部22b所夹持的部分的轴承部31构成止动部31b,利用此止动部31b与轴部23a及相向壁部22b而构成止动机构。

止动机构在前盖30的转动范围内,在前盖30从闭合状态的位置起到达转动了大致90°的位置的范围内,防止前盖30脱落。因此,止动部31b是由轴承部31中的、从闭合状态下被轴部23a与相向壁部22b夹持的部分到图中逆时针旋转而到达前盖30的左前端部的区域所构成。

另一方面,在前盖30的闭合状态下,如图8(a)所示,设于前面板20的辅助轴部24、与设于前盖30的辅助止动部32处于大致相向地存在的状态,如图9(a)所示,设于前面板20的第二卡止部25处于未由设于前盖30的第二被卡止部33容纳的状态。

通过使前盖30从所述状态起向前方侧(即,朝向图中所示的箭头a1方向)转动,前盖30以由轴部23a所规定的转动轴o为旋转中心而转动,向图7(b)、图8(b)及图9(b)所示的打开状态移转。

在图7(b)、图8(b)及图9(b)所示的前盖30的打开状态下,前面板20的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向外部露出。此状态下,如图9(b)所示,设于前面板20的第二卡止部25成为由设于前盖30的第二被卡止部33所容纳的状态。

即,设于前面板20的突条形状的第二卡止部25的前端,嵌入至形成于设于前盖30的第二被卡止部33的顶面而成的凹槽形状的凹状部,由此第二被卡止部33被第二卡止部25所卡止,由此轻保持前盖30的打开状态。

此处,如图10(b)所示,在前盖30的打开状态下,成为止动部31b大致不位于轴部23a与相向壁部22b之间的状态。即,因前盖30转动,而成为止动部31b从轴部23a与相向壁部22b之间实质上脱出的状态。因此,当构成为前盖30从闭合状态下的位置起转动大致90°以上时,仅设置所述止动机构的情况下尚不足以应对,需要另设置止动机构,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所述附加止动机构来实现。

具体而言,附加止动机构除了所述辅助轴部24及辅助止动部32以外,还由所述轴部23a及止动部31b所构成,这些辅助轴部24、辅助止动部32、轴部23a及止动部31b一起防止前盖30的脱落。

更详细而言,如图10(b)及图10(c)所示,从辅助轴部24观看时的辅助止动部32的配置方向是与从轴部23a观看时的止动部31b(特别是闭合状态下被轴部23a与相向壁部22b夹持的部分)的配置方向设为相反方向。由此,轴部23a及辅助轴部24在前盖30的厚度方向上被止动部31b与辅助止动部32所夹持。

因此,附加止动机构在前盖30的转动范围内,在前盖从转动了大致90°的位置起直到打开状态下的位置的范围内,防止前盖30脱落。此处,严格含意上,在前盖30的转动范围内,在前盖从闭合状态下的位置起到转动了大致90°的位置的范围内,也处于在前盖30的厚度方向上,轴部23a及辅助轴部24被止动部31b及辅助止动部32所夹持的状态,因而附加止动机构在前盖30的整个转动范围内防止前盖30的脱落。

此外,为了使前盖30从打开状态移转到闭合状态,通过使前盖30向后方侧(即,朝向与图中所示的箭头a1方向相反的一侧)转动,前盖30以由轴部23a所规定的转动轴o为旋转中心而转动,由此进行移转。

<d.小结>

如以上所说明,通过设为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1,而防止前盖30从框体2脱落,并且可实现包含设于框体2的轴部23a及设于前盖30的轴承部31的铰链机构的小型化。即,通过设置包含所述结构的止动机构及附加止动机构的防脱落机构,可使由轴承部31所规定并且容纳轴部23a的轴承用凹部31a在前盖30的表面30a开放,因而无需在前盖30的表面30a侧设置轴承部31。因此,可相应地实现铰链机构的小型化,结果可使前盖30薄型化。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1构成为除了止动机构以外还具备附加止动机构,因而可防止前盖30从框体2脱落,并且扩大前盖30的转动范围(即,前盖30从闭合状态下的位置起转动超过90°)。因此,能够设定为转动范围更大而方便使用的前盖30。

进而,利用所述那样的辅助轴部24、辅助止动部32、轴部23a及止动部31b来构成附加止动机构,由此可容易地设置附加止动机构。因此,可维持简单的结构并且扩大前盖30的转动范围。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1中,利用透光性的构件构成前盖30,因而在前盖30的闭合状态下也能够从外部看到发光部12。因此,通过采用所述结构,可在前盖30中设置显示部3,因而能够制成空间效率优异的通信单元1。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1中,将所述一对安装用孔部38各自设于前盖30的转动轴o延伸的方向上与所述止动部31b相邻的部分的前盖30的壁面中,所述安装用孔部38是用于在将前盖30组装于前面板20上时,将一对轴部23a分别插入至一对轴承用凹部31a中。

通过这样构成,安装用孔部38与止动部31b邻接而存在,结果止动部31b的厚度变薄,包含此止动部31b的部分的前盖30容易弹性变形。因此,在将前盖30组装于前面板20时,可将设于前面板20的轴部23a容易地插入至设于前盖30的轴承用凹部31a中。

<e.附记>

所述实施方式包含如下技术思想。

[结构1]

一种电子机器,包括:

框体2;以及

盖30,可转动地组装于所述框体2,

所述盖30包含在闭合状态下配置于所述框体2侧的内面30b、及位于所述盖30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内面30b相反的一侧的表面30a,

所述框体2包含轴部23a,所述轴部23a规定所述盖30的转动轴o,

所述转动轴o是以沿着与所述盖30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

所述盖30包含枢轴支撑所述轴部23a的轴承部31,

所述轴承部31具有容纳所述轴部23a并且在所述表面30a中向外部开放而成的轴承用凹部31a,

防止所述盖30从所述框体2脱落的防脱落机构是至少由包含所述轴部23a、相向壁部22b及止动部31b的止动机构所构成,所述相向壁部22b为所述框体2的壁部中与所述轴部23a相向的部分,所述止动部31b为所述轴承部中规定所述轴承用凹部31a的部分且被所述轴部23a及所述相向壁部22b夹持的部分。

[结构2]

根据结构1所记载的电子机器,其中所述防脱落机构还具有附加止动机构,在因所述盖30转动而所述止动部31b从所述轴部23a与所述相向壁部22b之间脱出的状态下,所述附加止动机构防止所述盖30脱落。

[结构3]

根据结构2所记载的电子机器,其中所述附加止动机构是除了所述轴部23a及所述止动部31b以外,还由设于所述框体2的辅助轴部24、及设于所述盖30的辅助止动部32所构成,

以在所述盖30的厚度方向上所述轴部23a及所述辅助轴部24被所述止动部31b及所述辅助止动部32夹持的方式,将从所述辅助轴部24观看时的所述辅助止动部32的配置方向设为与从所述轴部23a观看时的所述止动部31b的配置方向为相反方向。

[结构4]

根据结构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电子机器,其中在所述转动轴o延伸的方向上与所述止动部31b相邻的部分的所述盖30的壁面中设有安装用孔部38,所述安装用孔部38是用于在将所述盖30组装于所述框体2时,将所述轴部23a插入至所述轴承用凹部31a中。

[结构5]

根据结构1至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电子机器,其中发光部12是以向外部露出的方式设于所述框体2,

所述盖30构成为在闭合状态下覆盖包含所述发光部12的部分的所述框体2,并且在打开状态下使包含所述发光部12的部分的所述框体2露出,

所述盖30包含透光性的构件。

[结构6]

根据结构1至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电子机器,其中在所述框体2中设有一对所述轴部23a,

在所述盖30中设有一对所述轴承部31。

<f.其他>

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防止盖从框体脱落的防脱落机构,例示了除了止动机构以外还设有附加止动机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无需使盖从闭合状态下的位置起转动超过90°时,无需设置附加止动机构。此时,也防止盖从框体脱落,并且可实现铰链机构的小型化、进而盖的薄型化。

而且,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构成为利用包含第二卡止部及第二被卡止部的第二锁定机构来限制盖的转动范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通过构成为在第二卡止部及第二被卡止部卡合的状态下,辅助轴部抵接于辅助止动部,而构成为除了第二卡止部以外还利用这些辅助轴部及辅助止动部来限制盖的转动范围。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辅助轴部及辅助止动部作为挡止机构发挥功能,因而能够更可靠地限制盖的转动范围。

而且,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通过利用透光性的构件来构成盖而在此盖中设有显示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无需在盖中设置显示部时,无需利用透光性的构件来构成盖。此外,即便是在盖中设置显示部时,也未必一定要利用透光性的构件来构成盖,例如也能够通过利用遮光性的构件来构成盖并且在其中设置投光窗,而在盖中设置显示部。

而且,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框体的前表面设有盖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设置盖的位置并无任何限定,其位置能够任意地设定。

进而,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本公开适用于plc的远程终端装置的通信单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的适用对象不限定于此,能够适用于各种电子机器。

这样,本次公开的所述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为例示而非限制性。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是由权利要求所界定,而且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记载均等的含意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