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壳和LED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6949发布日期:2018-09-28 21:06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技术领域,特别是电源壳和LED电源。



背景技术:

在LED的使用过程中,LED电源需经常性维修。通常LED电源的壳体中,盖体是通过螺钉盖合于壳主体上,在打开和关闭盖体时,都需通过工具将螺钉拧进或拧出,操作十分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电源壳的开闭不方便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源壳和LED电源。

一种电源壳,所述电源壳包括壳主体、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以及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壳主体内,并将所述壳主体分隔成电源区和接线区,所述第一盖体固定于所述壳主体上,以封盖所述电源区;所述第二盖体盖设于所述接线区上,所述第二盖体的一侧与所述壳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盖体相对的另一侧与所述壳主体卡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盖体一体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体中远离所述电源区的一侧与所述壳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盖体中靠近所述电源区的另一侧与所述壳主体卡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盖板部和围设于所述盖板部边缘的围挡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主体中远离所述电源区的侧壁向外凸设有两相对的支脚座,所述支脚座上设有转孔,所述围挡部上设有分别与两所述支脚座相对的两转动支脚,所述转动支脚呈弯折状,所述转动支脚穿设于所述转孔。

在一实施例中,两所述支脚座位于两所述转动支脚之间,或两所述转动支脚位于两所述支脚座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脚座呈片状,所述支脚座远离所述壳主体一端的侧边缘呈圆弧状,所述围挡部上设有与所述支脚座相对的让位槽,所述支脚座可插设于所述让位槽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主体在所述接线区中靠近所述电源区处的两相对侧壁向外凸设有凸起部,所述围挡部设有与所述凸起部相对的扣孔,所述凸起部可卡设于所述扣孔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线区内包括由挡板相隔开的高压接线分区和低压接线分区。

一种LED电源,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源壳。

电源壳包括壳主体、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和隔板,隔板位于壳主体内并将壳主体分隔成电源区和接线区两个区域。第一盖体固定于壳主体上以封盖电源区,第二盖体盖设于接线区上。其中,第二盖体的一侧与壳主体转动连接,第二盖体相对的另一侧与壳主体卡接。通过上述设置,在打开接线区时,先将第二盖体与壳主体的卡接处松开,然后转动第二盖体以打开接线区;在关闭接线区时,转动第二盖体于接线区上方,然后使第二盖体与壳主体卡接固定以封盖接线区。通过上述设置,使第二盖体通过免螺丝的方式安装于壳主体上,并通过转动翻盖的形式开闭接线区,便于检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源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电源壳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电源壳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电源壳的另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所示A处的放大图。

电源壳10 壳主体110 电源区111 接线区112 高压接线分区1121 低压接线分区1122 支脚座113 转孔1131 挡板114 凸起部115 第一盖体120 第二盖体130 盖板部131 围挡部132 转动支脚1321 让位槽1322 扣孔1323 隔板14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源壳和LED电源。

如图1至图4所示,电源壳10包括壳主体110、第一盖体120、第二盖体130以及隔板140,隔板140位于壳主体110内,并将壳主体110分隔成电源区111和接线区112,第一盖体120固定于壳主体110上,以封盖电源区111;第二盖体130盖设于接线区112上,第二盖体130的一侧与壳主体110转动连接,第二盖体130相对的另一侧与壳主体110卡接。

在本实施例中,电源壳10呈长方形盒状,其长度的延伸方向为左右方向,高度方向为上下方向。隔板140将壳主体110分为左右两个区域,左侧的区域为接线区112,右侧的区域为电源区111。电源区111通常不会打开,第一盖体120稳固地盖设于电源区111上。

上述实施例中,将第二盖体130的一侧与壳主体110转动连接,相对的另一侧与壳主体110卡接。这样,在打开接线区112时,先将第二盖体130与壳主体110的卡接处松开,然后转动第二盖体130以打开接线区112;在关闭接线区112时,转动第二盖体130于接线区112上方,然后使第二盖体130与壳主体110卡接固定,以封盖接线区112。通过上述设置,使第二盖体130通过免螺丝的方式安装于壳主体110上,并通过转动翻盖的形式开闭接线区112,以便于对接线区112进行接线和检查。

如图3和图4所示,隔板140与第一盖体120一体设置。通过上述设置,在盖设电源区111的同时,将接线区112和电源区111相隔开,使电源壳10的安装更加方便。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盖体130远离电源区111的一侧与壳主体110转动连接,第二盖体130靠近电源区111的另一侧与壳主体110卡接。其中,第二盖体130的左侧与壳主体110的左侧转动连接,第二盖体130的右侧与接线区112中隔板140处的壳主体110卡接,这样第二盖体130与壳主体110的卡接处位于壳主体110的中部位置。当将第二盖体130与壳主体110的卡接位置设于壳主体110外侧(如左侧)时,在使用过程中,会经常性磕碰到电源壳10的外侧,进而容易使第二盖体130与壳主体110松开。将第二盖体130中靠近电源区111的一侧与壳主体110卡接,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盖体130包括盖板部131和围设于盖板部131边缘的围挡部132。盖板部131盖设于壳主体110的开口上,围挡部132围设于开口处的外边沿。这样,在第二盖体130盖设于壳主体110上时,围挡部132将接线区112处壳主体110开口处的边缘围合起来,以实现对接线区112更好的封盖,避免壳主体110的开口边缘与第二盖体130的边缘之间存在缝隙。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有效地避免灰尘等杂物掉入电源壳10内。

如图3至图5所示,壳主体110中远离电源区111的侧壁向外凸设有两支脚座113,支脚座113上设有转孔1131,围挡部132上设有分别与两支脚座113相对的两转动支脚1321,转动支脚1321呈弯折状,转动支脚1321穿设于转孔1131。支脚座113呈片状,凸设于壳主体110的左侧壁的外壁面上,并位于左侧壁的两端,且支脚座113的左端设有转孔1131。相应的围挡部132的左侧设有分别与两支脚座113相对的两转动支脚1321,转动支脚1321呈L状,一端连接于围挡部132上,另一端穿设于相对应的支脚座113的转孔1131中,使第二盖体130可绕壳主体110左侧转动。其中,两支脚座113位于两转动支脚1321之间。在一替代实施例中,两转动支脚1321位于两支脚座113之间。上述的方式安装简单,便于使用。

支脚座113呈片状,支脚座113远离壳主体110一端的侧边缘呈圆弧状,围挡部132上设有与支脚座113相对的让位槽1322,支脚座113插可设于让位槽1322中。围挡部132上设有两让位槽1322,分别与两支脚座113相对。其中让位槽1322设于围挡部132的左侧,在第二盖体130盖设于壳主体110上时,支脚座113插设于让位槽1322中,从而避免围挡部132与支脚座113产生干涉,以确保第二盖体130盖合于壳主体110上。并且支脚座113的左端呈圆弧状,以便于第二盖体130转动打开。

壳主体110在接线区112中靠近电源区111处两相对侧壁向外凸设有凸起部115,围挡部132上设有与凸起部115相对的扣孔1323,凸起部115可卡设于扣孔1323中。上述的卡接方式设置简单,操作方便。在其它的替代实施例中,扣孔1323也可设于壳主体110上,凸起部115设于围挡部132的内侧。

如图3所示,接线区112内包括由挡板114相隔开的高压接线分区1121和低压接线分区1122。在本实施例中,挡板114弯折设置,挡板114与接线区112的侧壁和隔板140一起围合形成高压接线分区1121,接线区112的其它部分为低压接线分区1122,这样可以使接线区112中的接线操作更加安全。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