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及其连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62615发布日期:2019-06-11 22:58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电子装置及其连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连接机构,尤指一种易拆装外附元件的电子装置及其连接机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传统电子装置(例如数字相机或移动电话)一侧的开口内设有一电连接槽(例如USB槽或外接式插槽),用以外接特定功能的扩充装置(例如外接硬盘或扩充电池)。在不外接扩充装置时,电子装置可透过一外盖盖合开口并遮蔽电连接槽,以保护电连接槽并确保电子装置的整体美观。

然而,在电子装置外接扩充装置时,由于扩充装置凸出电子装置的开口外,外盖无法盖合开口,故,外盖只能在电子装置外来回晃动,不仅影响电子装置的整体美观,也可能导致外盖在不断晃动下因碰撞、拉扯而造成损毁。

故,如何研发出一种解决方案以改善上述所带来的缺失及不便,实乃相关业者目前刻不容缓的一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机构。连接机构包含一第一组件及一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枢接部及一限位部。第一本体连接第一枢接部及限位部,且限位部具有一容置槽及一槽口。第二组件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二枢接部及一阻挡部。第二本体连接第二枢接部及阻挡部。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借助第一枢接部与第二枢接部相互枢接,且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借助阻挡部与槽口能够相互扣接。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连接机构中,上述的连接机构还包含一枢轴。第一枢接部与第二枢接部通过枢轴互相连接,且第二组件与第一组件为相对可转动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于设置在一壳体上的连接机构。连接机构包含一第一组件、一第二组件及一弹性元件。第一组件具有一第一本体及一限位部。限位部设置于第一本体的一端。限位部具有一容置槽及一槽口。第二组件具有一第二本体及一阻挡部。阻挡部设置于第二本体的一端。阻挡部可移除地设置于槽口上。弹性元件设置于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的连接机构还包含一枢轴。第一组件还具有一第一枢接部,设置于第一本体的另一端。第二组件还具有一第二枢接部,设置于第二本体的另一端。第一枢接部与第二枢接部通过枢轴互相连接,且第二组件与第一组件为相对可转动的。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连接机构中,第一组件具有一滑槽,第二组件的第二本体为一滑块,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滑槽中,且第二组件与第一组件为相对可滑动的。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连接机构中,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表面,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二表面。第一组件还具有一第一延伸面及一第一端面,第二组件还具有一第二延伸面及一第二端面。第一延伸面连接第一表面,容置槽的一内侧面连接第一延伸面与第一端面。第二延伸面连接第二表面与第二端面,且第一延伸面与第二延伸面分别为一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含一壳体、一连接机构及一外附元件。连接机构包含一第一组件及一第二组件。第一阻件具有一第一本体及一限位部。限位部设置于第一本体的一端,且限位部具有一容置槽及一槽口。第一本体设置于壳体上。第二组件具有一第二本体及一阻挡部。阻挡部设置于第二本体的一端。第二本体可动地设置于第一本体上。外附元件具有一连接部。外附元件与连接机构借助连接部与容置槽相互枢接,且阻挡部可移除地设置于槽口上。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电子装置中,壳体具有一开口、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互相连接。开口设置于第一侧面,第一本体设置于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且外附元件可移除地设置于开口上。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电子装置中,外附元件还具有一凸部。连接部为一转轴,转轴设置于凸部上,且可转动地设置于容置槽中。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电子装置中,第二组件具有一第一止挡部,设置于第二本体的这端,外附元件具有一第二止挡部,第二止挡部形成于凸部上。当第二止挡部抵靠第一止挡部,第一止挡部阻挡外附元件继续移动。

如此,通过以上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装置及其连接机构,由于在电子装置外接外附元件(例如扩充装置)时,透过阻挡部的让位,外附元件能够以免工具方式从容置槽卸除。故,不致影响电子装置的整体美观,也避免外附元件在不断晃动下因碰撞、拉扯而造成损毁。

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例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立体图;

图2A与图2B分别绘示图1的电子装置的操作示意图;

图3绘示图1的电子装置的连接机构的分解图;

图4绘示图1的电子装置沿线段AA所制成的剖面图;

图5绘示图1的电子装置打开外附元件的操作示意图;

图6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其剖面位置与图4相同;以及

图7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其剖面位置与图4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

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的立体图。图2A与图2B分别绘示图1的电子装置10的操作示意图。如图1、图2A与图2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包含一壳体100、一连接机构200及一外附元件300。外附元件300通过连接机构200设置于壳体100上。连接机构200包含一第一组件210与一第二组件240。第二组件240设置于第一组件210上,且第二组件240与第一组件210为相对可动的。第一组件210具有至少一限位部212。外附元件300通过限位部212设置于连接机构200。第二组件240具有至少一阻挡部242。阻挡部242在第二组件240上的位置与限位部212在第一组件210上的位置彼此相对应。阻挡部242可移除地设置在限位部212上。也就是说,第一组件210与第二组件240可借助阻挡部242与限位部212相互扣接。当阻挡部242设置在限位部212时,阻挡部242阻挡外附元件300从限位部212脱离(图1)。在一实施例中,当阻挡部242设置在限位部212时,阻挡部242覆盖限位部212。另一方面,当阻挡部未设置在限位部212上且远离限位部212时,外附元件300可以脱离限位部212(图2B)。

在本实施例中,当外附元件300设置于限位部212,且阻挡部242设置在限位部212上以干涉外附元件300时,外附元件300可透过连接机构200稳固地设置于壳体100上;反之,如图2B,当阻挡部242离开限位部212,亦即阻挡部242未设置在限位部212上,透过阻挡部242的让位,外附元件300便能够轻易且快速地从限位部212上被卸除。如此,被卸除外附元件300后的电子装置10不仅不会影响其整体美观,更可以避免外附元件300受到损毁的机会。

在本实施例中,随着第二组件240的带动,阻挡部242得以设置于限位部212上或离开限位部212。更具体地,限位部212具有一容置槽214及一槽口217。外附元件300具有至少一连接部330。外附元件300的连接部330可以从槽口217进入容置槽214内,且设置于容置槽214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组件210与第二组件240可借助阻挡部242与槽口217相互扣接。当阻挡部242设置于限位部212上时,阻挡部242设置于槽口217上,且阻挡部242覆盖槽口217。例如,阻挡部242具有一第二端面242b,且当阻挡部242设置于限位部212上时,阻挡部242的第二端面242b设置在槽口217上,换句话说,阻挡部242借助第二端面242b覆盖槽口217。意即,阻挡部242可移除地设置于槽口217上。外附元件300的连接部330受阻挡部242的阻挡而可限位于于容置槽214内(图1)。外附元件300的连接部330受到限位部212与阻挡部242的限位,而无法脱离容置槽214与限位部212。外附元件300与连接机构200能够透过连接部330与容置槽214相互枢接。外附元件300的连接部330,可例如为一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容置槽214中,不仅外附元件300能够透过连接机构200设置于壳体100上,外附元件300更能够相对连接机构200与壳体100转动。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槽口217可朝不同方向开设,且阻挡部242在第二组件240上的位置可配合槽口217的开设方向来设计。

此外,电子装置10具有一内部电路(图中未示),且内部电路设置于壳体100内。内部电路具有至少一电连接槽110(例如USB槽或外接式插槽)。电连接槽110能够电性耦接一扩充装置(例如外接硬盘或扩充电池)。然而,内部电路还可由其他电子装置10所需的电子元件所组成,例如但不以此为限,内部电路还可具有电路板、处理器、记忆体或硬盘等储存器、电源模块、传输模块或传输介面等,电连接槽110可与上述电子元件电性耦接。壳体100的一第一侧面101设有一第一开口103。电连接槽110可通过第一开口103露出壳体100之外。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机构200设置于壳体100的一第二侧面102。第二侧面102与第一侧面101互相连接。壳体100的第二侧面102设有一第二开口104。第一组件210设置于壳体100的第二开口104内,且固定于壳体100的底面105。在本实施例中,外附元件300例如为一遮蔽盖。外附元件300可移除地设置在第一开口103上且遮蔽所述电连接槽110,换句话说,外附元件300可转动至不同位置以遮蔽或不遮蔽电连接槽11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B所示,电连接槽110设置于壳体100的第一侧面101,第一组件210设置于壳体100的第二侧面102。故,外附元件300可转动至壳体100的第一侧面101,设置于第一开口103上,且遮蔽电连接槽11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其他实施例中,电连接槽110与第一组件210可设置于壳体100的相同侧面。故,外附元件300组装至连接机构200且设置于第一开口上后,即可遮蔽电连接槽110,亦即外附元件300、连接机构200及电连接槽110皆设置于壳体的相同侧面。

图3绘示图1的电子装置10的连接机构200的分解图。图4绘示图1的电子装置10沿线段AA所制成的剖面图。如图3与图4所示,连接机构200的第一组件210包含一第一本体211、一第一枢接部216与至少一限位部212。第一本体211与壳体100可以相互连接、结合或组装,例如,第一本体211透过螺栓B锁固于壳体100上(如图2B),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本体211连接限位部212及第一枢接部21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组件210还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215,容置空间215设置于第一本体211与限位部212之间。例如,第一组件210具有二限位部212,且此二限位部212间隔地位于第一本体211的一侧,第一本体211与此二限位部212之间形成第一容置空间215。连接机构200的第二组件240具有一第二本体241、一第二枢接部246与至少一阻挡部242。第二本体241连接阻挡部242及第二枢接部24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组件240还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245,设置于第二本体241与阻挡部242之间。例如,第二组件242具有二阻挡部242,且此二阻挡部242间隔地位于第二本体241的一侧,第二本体241与此二阻挡部242之间形成第二容置空间245。阻挡部242与限位部212互相对应。

第一组件210与第二组件240借助第一枢接部216与第二枢接部246相互枢接。例如但不限于,连接机构200还包含一枢轴250。第一枢接部216透过枢轴250可枢转地连接第二枢接部246,亦即第二组件240枢接第一组件210。也就是说,第二本体241与第一本体211透过枢轴250、第一枢接部216与第二枢接部246相对可转动。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机构200也可不包含额外的枢轴250,例如但不限于,第一枢接部216及第二枢接部246可分别具有相对应的凸轴及凹槽,第一枢接部216与第二枢接部246可借助凸轴及凹槽相对转动。第二本体241与第一本体211可彼此盖合或彼此远离。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211具有一第一表面211s,第二本体241具有与第一表面211s相对的第二表面241s。限位部212具有一第一延伸面212a与一第一端面212b。第一延伸面212a连接第一表面211s。阻挡部242具有一第二延伸面242a与上述第二端面242b。第二延伸面242a连接第二表面241s。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组件210与第二组件240处于一扣接状态时,第二本体241与第一本体211彼此盖合,第二表面241s可移除地设置于第一表面211s上,第二延伸面242a可移除地设置于第一延伸面212a上,且第二端面242b可移除地设置于第一端面212b上。例如,第二表面241s与第一表面211s互相迭合,第二延伸面242a与第一延伸面212a互相迭合,且第二端面242b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端面212b互相迭合。亦即,阻挡部242位于限位部212上,阻挡部242借助第二端面242b覆盖槽口217以关闭容置槽214,且第二容置空间245接通第一容置空间215。外附元件300的连接部330可转动地设置于容置槽214中,不仅外附元件300能够透过连接机构200设置于壳体100上,外附元件300更能够与连接机构200相对转动。当第一组件210与第二组件240解除扣接状态时,阻挡部242远离限位部212且未设置在槽口217上,亦即阻挡部242未覆盖槽口217。

更进一步地,每个限位部212包含具有一凹陷缺口的一勾状体213,每个勾状体213定义出上述的容置槽214,换句话说,容置槽214为勾状体213的凹陷缺口,且此凹陷缺口形成于勾状体213背对壳体100的一面,而非面向壳体100。容置槽214的内侧面214a连接第一延伸面212a与第一端面212b。每个容置槽214可供放置外附元件300的连接部330(例如转轴)。如此,当每个阻挡部242位于其中一限位部212上时,阻挡部242覆盖槽口217,因此,外附元件300的连接部330无法经由槽口217进出容置槽214。

在外附元件300为遮蔽盖的实施例中,外附元件300包含一主体结构310、一凸部320与至少一连接部330。凸部320设置于主体结构310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外附元件包含二连接部330(例如二转轴),同轴地设置于凸部320的二相对端。于一实施例中,主体结构310的长轴方向L1与任一转轴330的长轴方向L2相互正交(图2A)。当遮蔽盖受到限位部212的限位时,由于第二组件240与第一组件210处于扣接状态,凸部320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245与第一容置空间215内,且各连接部330可转动地设置于其中一容置槽214内。于其他实施例中,外附元件300包含一连接部330(例如一转轴),穿设于凸部320,且连接部330的长度可大于凸部320的长度。因此,连接部330的两端可分别突出于凸部320的二相对端,且连接部330的各端可转动地设置于其中一容置槽214内。

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第二组件240必须枢接第一组件210,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组件240具有弹性材质,且第二本体241的一端连接第一本体211的一端,例如但不限于,第二本体241的一端锁固于第一本体的一端211。限位部212位于第一组件210的另端,且阻挡部242位于第二组件240的另端,以实现第二组件240可动地连接第一组件210的原则;或者,阻挡部242可分离地垂直设置于限位部212上。例如,第一组件210与第二组件240可通过一伸缩机构互相连接。此伸缩机构可沿垂直于第一组件210及第二组件240的方向伸缩,因此,第一组件210与第二组件240可通过此伸缩机构彼此远离或者彼此接近。

再者,在上述实施例中,连接机构200还包含一弹性元件270。弹性元件270可为一扭力弹簧且枢接第一本体211与第二本体24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弹性元件270设置于第一组件210与第二组件240之间。例如,弹性元件270设置于第一组件210的第一本体211与第二组件240的第二本体241之间。如图3所示,弹性元件27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271与第二端部272。第一端部271连接第一本体211相对限位部212的一端,且第二端部272连接第二本体241相对阻挡部242的一端。第一端部271与第二端部272可直接连接第一本体211与第二本体241。或者,如图3所示,第一端部271直接连接第一本体211,第二端部272经由第二枢接部246连接第二本体,例如,第二端部272设置于第二枢接部246的一凹槽中。弹性元件270的弹力使第二组件240与第一组件210维持在扣接状态,意即,弹性元件270的弹力驱使阻挡部242持续位于限位部212上。如此,当第二组件240因一外力转动且远离第一组件210时(图2A),外附元件300可自槽口217脱离限位部212(图2B)。当此外力解除时,第二组件240与第一组件210可通过弹性元件270自动恢复至扣接状态。

请参照图3,第二组件240还具有一凸缘243。凸缘243位于第二本体241具有二阻挡部242的这端,且介于此二阻挡部242之间。当第二组件240与第一组件210处于扣接状态时,第二组件240的凸缘243伸入第一组件210的第一容置空间215内,且与第一本体211面向第一容置空间215的一侧缘互相卡扣,如此,更加强第二组件240结合至第一组件210的力量,以降低外附元件300(即遮蔽盖)的连接部330轻易脱离连接机构200的机会。此外,外力可以凸缘243作为施力点施加于第二组件240,使第二组件240转动且远离第一组件210(图2A)。

须了解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当阻挡部242位于槽口217上时,阻挡部242不仅直接接触勾状体213,阻挡部242也可与容置槽214内的连接部330直接接触。故,可确保连接部330不致在容置槽214内产生晃动。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其他实施例中,阻挡部242也可以与容置槽214内的连接部330保持空隙,以避免过度磨损连接部330。

再者,图5绘示图1的电子装置10打开外附元件300的操作示意图,其中图5的剖面位置通过连接机构200的凸缘243。如图3与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组件240的一端具有一第一止挡部244。第一止挡部244为凸缘243的一侧面,且第一止挡部244位于第二本体241的一端,且介于此二阻挡部242之间。外附元件300(即遮蔽盖)的一端具有一第二止挡部321。第二止挡部321例如为一凹入面(图2A),且第二止挡部321位于凸部320相对主体结构310的一侧。

如此,当外附元件300转动且远离壳体100的第一开口103时,透过第二止挡部321抵靠第一止挡部244,第一止挡部244得以阻挡外附元件300继续转动,一方面控制外附元件300远离壳体100的第一开口103所转动的最大角度,另一方面避免外附元件300因转动而推开阻挡部242,以降低外附元件300(例如遮蔽盖)的连接部330轻易脱离连接机构200的机会。

图6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1的局部剖视图,其剖面位置与图4相同。图6的电子装置11与图4的电子装置10大致雷同,相同的部件沿用相同的符号,图6的电子装置11与图4的电子装置10差别之一在于:第二组件280可滑移地连接第一组件220,意即,第二组件280与第一组件210为相对可滑动的,而非第二组件280枢接第一组件210。举例来说但不限于此,第二组件280具有一阻挡部283及一滑块281。阻挡部283连接滑块281的一端。换句话说,第二组件280的滑块281相当于上个实施例的第二组件240的第二本体241(图2A)。再者,本实施例的第一组件220具有一滑槽221与一挡件222。挡件222可设置于第一本体211上或为第一本体211的一部分,例如第一本体211的一端朝背对壳体100的方向伸出的结构。滑块281可直线滑动地设置于滑槽221内。阻挡部283具有互相连接的第二延伸面283a及第二端面283b。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延伸面283a与滑块281的表面为共平面。当第一组件220与第二组件280处于扣接状态,第二端面283b可移除地设置于第一端面212b上,且第二延伸面283a覆盖槽口217。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元件282可为一伸缩弹簧。弹性元件282设置于滑块281与挡件222之间,例如弹性元件282的两端部分别连接滑块281与挡件222。阻挡部242位于滑块281背对弹性元件282的一端。当滑块281滑移且压缩弹性元件282时,阻挡部242远离限位部212及连接部330,第一组件220与第二组件280解除扣接状态,因此,外附元件300的连接部330可从槽口217脱离容置槽214及限位部212。

图7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2的局部剖视图,其剖面位置与图4相同。图7的电子装置12与图4的电子装置10大致雷同,相同的部件沿用相同的符号,图7的电子装置12与图4的电子装置10差别之一在于:第一组件230一体成型地连接壳体100A,而非透过螺栓组装至壳体上。第二组件240的第二枢接部246透过枢轴250枢接第一组件230。如此,由于第一组件230的限位部212整体形成于壳体100A上,可降低第一组件230的成本与制程复杂性。

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电子装置例如为数字相机或移动电话,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本实用新型不限外附元件只能为遮蔽盖,在其他实施例中,外附元件例如可以为扩充装置或支撑架。扩充装置用以提供电子装置特定的辅助功能,举例来说但不以此为限,扩充装置为外接式麦克风、外接式补光灯、测光仪或辅助屏幕等电子元件。支撑架用以将电子装置支撑于一承载面上。扩充装置与支撑架不限必须覆盖电子装置一侧的电连接槽。

上述所揭露的各实施例,当第二组件的阻挡部设置在第一组件的限位部上,阻挡部可关闭容置槽,进而,避免外附组件的连接部经由槽口脱离容置槽。另一方面,当第二组件的阻挡部未设置在第一组件的限位部上,亦即阻挡部与限位部分离,通过阻挡部的让位,外附组件便能够轻易且快速地从限位部上被卸除。如此,被卸除外附组件后的电子装置不仅不会影响其整体美观,更可提升电子装置在使用上的便利性,并可以避免外附组件受到损毁的机会。

最后,上述所揭露的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皆可被保护于本实用新型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