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膜发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70992发布日期:2020-02-18 15:03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电热膜发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加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热膜发热装置。



背景技术:

电吹风、取暖气等对空气加热的设备多通过电热丝进行加热,通电后,电热丝的温度会持续上升,在风机的带动下将电热丝产生的热量吹出,以产生热风。但是采用电热丝作为加热元件存在受热不均匀,发热不稳定,能耗高,安全性低的弊端,同时,电热丝会产生感应电磁场,电流越大,感应磁场越大,过大的电磁辐射会对人体健康存在一定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热膜发热装置,以解决现有电热丝发热装置使用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热膜发热装置,包括固定架和发热元件,所述固定架与所述发热元件可拆卸连接,其中,所述发热元件为中空的管状结构且所述发热元件上设置有半导体电热膜的饱和溶液层,所述发热元件通过导电电极与外部电源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发热元件包括内管、外管和连接筋板,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同轴设置,所述连接筋板环形阵列固定于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

优选地,所述发热元件通过夹持部与所述固定架相连接,所述夹持部为多个且所述夹持部的数量与所述发热元件的数量相等,多个所述夹持部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架上以使所述发热元件之间平行排布。

优选地,所述固定架为板状结构,所述夹持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架的两相对侧面。

优选地,所述夹持部为顶端开口的c型卡环,所述c型卡环内壁的底端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发热元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槽相适配的凸块,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夹持部通过所述凸块和所述限位槽限位固定。

优选地,还包括散热架,所述散热架包括第一散热架和第二散热架,所述第一散热架和所述第二散热架对称设置于所述固定架的两相对侧面,其中,所述第一散热架和所述第二散热架的开口端与所述固定架通过卡接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散热架和所述第二散热架的封闭端罩设于所述发热元件上且所述封闭端的外侧设置有散热片。

优选地,所述散热片为波浪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卡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架上的卡槽和设置于所述散热架开口端的卡块,所述卡块与所述卡槽相适配连接。

优选地,所述散热片为铝合金散热片。

优选地,所述发热元件采用陶瓷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膜发热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热膜发热装置,在发热元件上设置半导体电热膜的饱和溶液层,无需借助其他元件,可直接对发热元件加热,电能转换成热能的效率高,升温均匀,发热元件表面无红光,不会产生明火,无辐射,安全可靠,通电后,空气经发热元件可吹出稳定的热风,使用效果好,同时发热元件与固定架可拆卸连接,使用灵活,便于安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散热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发热元件;11、外管;12、内管;13、连接筋板;14、凸块;2、固定架;21、卡槽;3、夹持部;31、限位槽;4、散热架;41、第一散热架;42、第二散热架;5、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侧向”、“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热膜发热装置,包括固定架2和发热元件1,固定架2与发热元件1可拆卸连接,其中,发热元件1为中空的管状结构且发热元件1上设置有半导体电热膜的饱和溶液层,发热元件1通过导电电极与外部电源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电热膜的饱和溶液包括四氯化锡、四氯化钛、四氯化镍、氯化钾、三氯化锑和无水乙醇,将饱和溶液充分汽化,在发热元件1上进行表面毛细孔渗透、淀渍、烧结制成电热膜,发热元件1采用陶瓷材质制成;固定架2可为一个或两个;导电电极设置于发热元件1的两端;发热元件1采用陶瓷材质制成;本实用新型可用于电吹风、取暖器等对空气加热的电热装置。

在发热元件1上设置半导体电热膜的饱和溶液层,无需借助其他元件,可直接对发热元件1加热,电能转换成热能的效率高,升温均匀,发热元件1表面无红光,不会产生明火,无辐射,安全可靠,通电后,空气经发热元件1可吹出稳定的热风,使用效果好,同时发热元件1与固定架2可拆卸连接,且当发热元件1长度较短时,固定件为一个可设置于发热元件1的中部,当发热元件1长度较长时,固定件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发热元件1的两端,使用灵活,便于安装。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发热元件1包括内管12、外管11和连接筋板13,外管11与内管12同轴设置,连接筋板13环形阵列固定于外管11与内管12之间。

其中,内管12的直径可为外管11直径的二分之一,连接筋板13沿内管12的周向均匀排布,内管12、外管11和连接筋板13上均涂覆半导体电热膜的饱和溶液,连接筋板13的个数为2~6个,本实施例为4个,此种结构相较于单层管,增大了发热元件1的发热面积,热效率高,同时不影响空气流通,增强了电热膜发热装置的使用效果。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发热元件1通过夹持部3与固定架2相连接,夹持部3为多个且夹持部3的数量与发热元件1的数量相等,多个夹持部3间隔设置于固定架2上以使发热元件1之间平行排布。

具体的,夹持部3可为平板状结构或环状结构,当为板状结构时,夹持部3分别设置于固定架2的两相对侧面,当为环状结构时,夹持部3沿周向均匀排布,多个发热元件1平行固定于夹持部3上结构紧凑,加热升温更均匀,本实施例中,固定架2为板状结构,夹持部3分别设置于固定架2的两相对侧面,使发热元件1以矩阵阵列排布于固定架2的两侧,加热均匀,具体发热元件1的数量可按具体使用要求而定,以保证最大程度的发热效果。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夹持部3为顶端开口的c型卡环,c型卡环内壁的底端开设有限位槽31,发热元件1上设置有与限位槽31相适配的凸块14,发热元件1与夹持部3通过凸块14和限位槽31限位固定。

具体的,固定架2为两个且分别固定于发热元件1的两端,以保证发热元件1的有效固定,c型卡环的底部与固定架2固定连接,c型卡环的顶部设置有开口且发热元件1能从开口滑移进c型卡环内部,并限位于其中;每个c型卡环底部均设置有限位槽31,以保证c型卡环与发热元件1能稳固连接。

c型卡环便于发热元件1的安装,对发热元件1先进行初步定位,在配合限位槽31和凸块14的结构,使发热元件1实现轴向和周向双重定位,固定效果好,同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还包括散热架4,散热架4包括第一散热架41和第二散热架42,第一散热架41和第二散热架42对称设置于固定架2的两相对侧面,其中,第一散热架41和第二散热架42的开口端与固定架2通过卡接部可拆卸连接,第一散热架41和第二散热架42的封闭端罩设于发热元件1上且封闭端的外侧设置有散热片5。

其中,散热片5为铝合金散热片5,第一散热架41为倒u型结构与固定架2的上侧面可拆卸连接,第二散热架42为u型结构与固定架2的下侧面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结构,便于整体的安装,具体的,卡接部包括设置于固定架2上的卡槽21和设置于散热架4开口端的卡块,卡块与卡槽21相适配连接,卡接部的卡接方向与发热元件1的轴向垂直而非平行,不会产生因外力而使发热元件1松脱的现象,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优选地,散热片5为波浪形结构,增大了散热面积,散热效果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