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置热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90186发布日期:2020-02-21 21:22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一种顶置热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顶置热管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置热管结构。



背景技术:

热管由管壳、吸液芯和端盖组成,将管内抽成较大的负压后充以适量的工作液体,使紧贴管内壁的吸液芯毛细多孔材料中充满液体后加以密封,管的一端为蒸发段,另一端为冷凝段,根据应用需要在两段中间可布置绝热段,当热管的一端受热时毛纫芯中的液体蒸发汽化,蒸汽在微小的压差下流向另一端放出热量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如此循环不己,热量由热管的一端传至另—端,机房内机柜服务器集成密度越来越高,服务器的发热量越来越大,在机房内的气流组织混乱,风道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下,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局部热点问题。

目前,为解决局部热点问题,有采用在排风温度高的机柜附近安装大风量风机,增加局部循环风量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局部热点现象,但不能消除,导致机房内电器散热效率较慢,进而使电器内部因高温而导致电子元件损坏,影响电器的正常使用,同时更换电器元件费时人工,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机房内壁局部热点难以消除,进而使导致机房内电器散热效率较慢,进而使电器内部因高温而导致电子元件损坏,影响电器的正常使用,同时更换电器元件费时人工,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顶置热管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顶置热管结构,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散热箱,所述散热箱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热管换热机构,所述散热箱的两侧外壁分别固定连通有出风管和进风管,所述散热箱的下表面开设有两个圆形通孔,且圆形通孔的孔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内壁活动连接有吸风机构,所述散热箱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调节机构,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底端固定连通有过滤机构;

所述过滤机构包括与第二连接管底端固定连通的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的外壁螺纹连接有管盖,所述管盖的下表面开设有通孔,且通孔的孔壁固定连接有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换热机构包括与散热箱内壁固定连接的隔板,所述隔板的侧壁开设有两个矩形通孔,且矩形通孔内壁固定连接有矩形框,两个所述矩形框的内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隔板的两侧壁均固定连接有隔热棉。

优选的,所述吸风机构包括两个与第一连接管内壁固定连接的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相对的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马达,所述马达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扇叶,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橡胶环,所述橡胶环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的底端固定连通有分接管,所述分接管的管壁固定连接通有多个吸风管。

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有散热箱下表面固定连接的驱动电机和u形板,所述u形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圆孔,且圆孔的孔壁通过滚动轴承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杆壁螺纹连接有螺纹筒,所述螺纹筒的底端与分接管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的顶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分接管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顶端与散热箱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由多个第一热管组成,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由多个第二热管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置热管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顶置热管结构,通过设置有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进风管和出风管,首先通过安装板把该顶置热管结构安装在机房顶部,并把进风管与机房外的冷风系统连通,出风管出口处直接延伸到机房外,接着在机房内电器工作的时候启动吸风机构,吸风机构使机房内热量输送到散热箱内,然后经过换热机构换热后得到的冷空气通过过滤机构,冷空气经过过滤网过滤截留空气中混有的灰尘,使洁净的冷空气再次进入到机房内,以便降低机房的温度,形成一个降温循环,当机房内发生局部热点的时候,工作人员启动调节机构,调节机构使分接管向下移动,保障吸风管底端直接靠近局部热点,以便解决局部热点问题,该结构能够有效解决局部热点无法消除的问题,提高了机房内电器的散热效率,避免电器被高温造成内部电子元件损坏的情况,保障电器能够正常使用,同时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解决局部热点无法消除的问题,提高了机房内电器的散热效率,避免电器被高温造成内部电子元件损坏的情况,保障电器能够正常使用,同时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顶置热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顶置热管结构b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安装板、2散热箱、3换热机构、31隔板、32矩形框、33第一换热单元、34第二换热单元、35隔热棉、4出风管、5进风管、6第一连接管、7第二连接管、8吸风机构、81固定块、82马达、83扇叶、84橡胶环、85第三连接管、86分接管、87吸风管、9调节机构、91驱动电机、92u形板、93螺纹杆、94螺纹筒、10过滤机构、101单向阀、102管盖、103过滤网、11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3,一种顶置热管结构,包括安装板1,安装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散热箱2,散热箱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热管换热机构3,散热箱2的两侧外壁分别固定连通有出风管4和进风管5,散热箱2的下表面开设有两个圆形通孔,且圆形通孔的孔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6和第二连接管7,第一连接管6的内壁活动连接有吸风机构8,散热箱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调节机构9,第二连接管7的底端固定连通有过滤机构10;

过滤机构10包括与第二连接管7底端固定连通的单向阀101,单向阀101的外壁螺纹连接有管盖102,管盖102的下表面开设有通孔,且通孔的孔壁固定连接有过滤网103,该机构中过滤网103能够截留冷空气中灰尘,保障机房内洁净,而单向阀101能够防止灰尘回流到散热箱2内,影响散热箱2内正常的换热工作。

换热机构3包括与散热箱2内壁固定连接的隔板31,隔板31的侧壁开设有两个矩形通孔,且矩形通孔内壁固定连接有矩形框32,两个矩形框32的内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换热单元33和第二换热单元34,隔板31的两侧壁均固定连接有隔热棉35,该机构能够快速及时导出机房内热量,保障机房内电器的散热效率。

吸风机构8包括两个与第一连接管6内壁固定连接的固定块81,两个固定块81相对的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马达82,马达8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扇叶83,第一连接管6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橡胶环84,橡胶环8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管85,第三连接管85的底端固定连通有分接管86,分接管86的管壁固定连接通有多个吸风管87,该机构能够通过分接管86和吸风管87扩大了向散热箱2内输送热量的范围,提高机房换热的效率。

调节机构9包括有散热箱2下表面固定连接的驱动电机91和u形板92,u形板92的上表面开设有圆孔,且圆孔的孔壁通过滚动轴承转动连接有螺纹杆93,螺纹杆93的杆壁螺纹连接有螺纹筒94,螺纹筒94的底端与分接管8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螺纹杆93的顶端与驱动电机9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该机构在机房内发生局部热点的时候,工作人员启动驱动电机91,驱动电机91通过螺纹杆93和螺纹筒94使分接管86向下移动,保障吸风管87底端直接靠近局部热点,快速把局部热点处的热量及时输送到散热箱2内,保障局部热点能够快速散热,解决局部热点问题。

分接管8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伸缩杆11,伸缩杆11的顶端与散热箱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伸缩杆11能够防止分接管86随着螺纹筒94转动,同时能够保障分接管86能够上下升降。

第一换热单元33由多个第一热管组成,第二换热单元34由多个第二热管组成,驱动电机91和马达82均通过控制开关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此电性连接为现有技术,且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中,首先通过安装板1把该顶置热管结构安装在机房顶部,并把进风管5与机房外的冷风系统连通,出风管4出口处直接延伸到机房外,接着在机房内电器工作的时候启动马达82,马达82带动扇叶83转动,扇叶83向散热箱2内吹风,进而通过吸风管87、分接管86、第三连接管85和第一连接管6使机房内电器散发的热量输送到散热箱2内,然后经过第一换热单元33内第一热管第一次换热后,初步降温的空气再次经过第二换热单元34,保障换热效果,再经过第二热管进一步换热后得到的冷空气通过第二连接管7和单向阀101输送到管盖102处,与此同时,配合进风管5内的冷却块使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冷凝段快速进行热交换,最后机房内热量通过出风管4排出机房,冷空气经过过滤网103过滤截留空气中混有的灰尘,使洁净的冷空气再次进入到机房内,以便降低机房的温度,形成一个降温循环,当机房内发生局部热点的时候,工作人员启动驱动电机91,驱动电机91通过螺纹杆93和螺纹筒94使分接管86向下移动,保障吸风管87底端直接靠近局部热点,快速把局部热点处的热量及时输送到散热箱2内,保障局部热点能够快速散热,解决局部热点问题,该结构能够有效解决局部热点无法消除的问题,提高了机房内电器的散热效率,避免电器被高温造成内部电子元件损坏的情况,保障电器能够正常使用,同时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