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排片机上的自动整形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97387发布日期:2020-07-07 14:30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排片机上的自动整形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芯片封装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排片机上的自动整形机构。



背景技术: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powermos)作为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主要分支之一,其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照明及液晶电视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电源或适配器中,功率mos器件同时具有输入阻抗小,开关速度快等优点。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大功率,低功耗,小封装的功率mos器件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

功率mos器件一般是由许多元胞结构的晶体管并联组成的,其芯片的结构和制造工艺是其性能品质的决定性因素,而这些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将付出很高的成本。而封装是沟通半导体芯片和外部电路的通道,其主要作用包括:1、支撑保护芯片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2、为芯片提供电气连接以便与其他元器件构成完整电路;3、散热。不同封装形式的芯片其性能各有差异,从功率mos的参数来看,器件工作的最大功率与器件的热阻有关,而封装散热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热阻的大小。封装技术按照封装材料划分为:金属封装、陶瓷封装和塑料封装(塑封)。塑料封装由于成本低廉,工艺简单,可靠性高,在消费类电子市场占据绝对的地位。塑封时将mos管的铜片基体放置到排片机的模具中定位后进行塑封,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塑封效率,将多个mos管铜片基体做成相互连着的一排,然后放到模具中同时塑封,现有存在的问题是:做成一排的mos管铜片基体在打样成型时其中个别mos管铜片基体会发生倾斜偏移从而无法在接下来的模具中定位进行塑封,需要人为加以纠正,从而生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排片机上的自动整形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排片机上的自动整形机构,用于修整第一排铜片基体和第二排铜片基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第一顶杆、第二顶杆和安装在底座下方的驱动机构,所述底座上开有槽宽分别与上述第一排铜片基体和第二排铜片基体宽度相匹配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两槽壁上均固连有往第一凹槽内延伸形成有上压凸沿的第一上压块,所述的第二凹槽的两槽壁上均固连有往第二凹槽内延伸形成有上压凸沿的第二上压块,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各自的底槽面上分别开有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上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分别位于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内,所述第一上压块和第二上压块分别与上述第一凹槽的底槽面和第二凹槽的底槽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当上述第一排铜片基体和第二排铜片基体分别放置在第一凹槽的底槽面和第二凹槽的底槽面上时,所述第一排铜片基体的两侧端和第二排铜片基体的两侧端分别位于上述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中,上述驱动机构能够驱动上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上移以分别驱动上述第一排铜片基体和第二排铜片基体上移而使第一排铜片基体和第二铜片基体被分别夹持在第一顶杆、第一上压块之间和第二顶杆、第二上压块之间。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排片机上的自动整形机构中,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液压缸、驱动板和固连在驱动板上的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上述第一顶杆为两根,每根第一顶杆上套设有第一弹簧和第一圆柱,所述第一圆柱上端固连在上述底座上端面上,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在上述第一圆柱和第一支板上,上述第一顶杆下端固连在第一支板上,第一顶杆的上端穿过上述底座且上端部位于上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一顶杆的上端面低于第三凹槽的槽口;上述第二顶杆为两根,每根第二顶杆上套设有第二弹簧和第二圆柱,所述第二圆柱上端固连在上述底座上端面上,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在上述第二圆柱和第二支板上,上述第二顶杆下端固连在第二支板上,第二顶杆的上端穿过上述底座且上端部位于上述第四凹槽内,所述第二顶杆的上端面低于第四凹槽的槽口。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排片机上的自动整形机构中,所述的第一凹槽的底槽面和第二凹槽的底槽面上还分别开设有第五凹槽和第六凹槽,所述第一排铜片基体抵靠在上述第三凹槽和第五凹槽各自的槽壁上端面上,所述第二排铜片基体抵靠在上述第四凹槽和第六凹槽各自的槽壁上端面上。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排片机上的自动整形机构中,所述的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各自的上端面上分别开有第七凹槽和第八凹槽。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排片机上的自动整形机构中,所述的第一顶杆、第一凹槽、第三凹槽、第五凹槽和第七凹槽的结构与第二顶杆、第二凹槽、第四凹槽、第六凹槽和第八凹槽的结构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用于排片机上的自动整形机构具有如下几个优点:

1、顶杆和上压块夹持后可将个别倾斜偏离的铜片基体挤压平整将其位置修正回来,使得后续可准确定位放置到模具中进行塑封;

2、该结构通过一个驱动机构来实现对两排铜片基体进行位置修正工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简化了结构,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用于排片机上的自动整形机构的俯视图。

图2是本用于排片机上的自动整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铜片基体放置后挤压平整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铜片基体放置后被夹持挤压修正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第一凹槽;3、第二凹槽;4、第一上压块;5、第二上压块;6、第一排铜片基体;7、第二排铜片基体;8、第一间隙;9、第二间隙;10、第三凹槽;11、第四凹槽;12、第五凹槽;13、第六凹槽;14、第一顶杆;141、第七凹槽;15、第二顶杆;152、第八凹槽;16、驱动板;17、第一支板;18、第二支板;19、第一圆柱;20、第二圆柱;21、第一弹簧;22、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2所示,本用于排片机上的自动整形机构可以用于同时修整两排铜片基体,可以分别修正第一排铜片基体6和第二排铜片基体7,第一排铜片基体6和第二排铜片基体7结构相同,均有多个铜片基体并排连接而成。本用于排片机上的自动整形机构包括底座1、第一顶杆14、第二顶杆15和安装在底座1下方的驱动机构。

具体的,如图2和3所示,底座1上开有槽宽分别与第一排铜片基体6和第二排铜片基体7宽度相匹配的第一凹槽2和第二凹槽3,第一凹槽2的两槽壁上均固连有往第一凹槽2内延伸形成有上压凸沿的第一上压块4,第二凹槽3的两槽壁上均固连有往第二凹槽3内延伸形成有上压凸沿的第二上压块5。第一凹槽2和第二凹槽3各自的底槽面上分别开有第三凹槽10和第四凹槽11,第一上压块4和第二上压块5分别与第一凹槽2的底槽面和第二凹槽3的底槽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8和第二间隙9。

驱动机构包括液压缸、驱动板16和固连在驱动板16上的第一支板17和第二支板18,第一顶杆14为两根,每根第一顶杆14上套设有第一弹簧21和第一圆柱19,第一圆柱19上端固连在底座1上端面上,第一弹簧21的两端分别抵靠在上述第一圆柱19和第一支板17上,第一顶杆14下端固连在第一支板17上,第一顶杆14的上端穿过底座1且上端部位于第三凹槽10内且上端面低于第三凹槽10的槽口;第二顶杆15为两根,每根第二顶杆15上套设有第二弹簧22和第二圆柱20,第二圆柱20上端固连在底座1上端面上,第二弹簧22的两端分别抵靠在第二圆柱20和第二支板18上,第二顶杆15下端固连在第二支板18上,第二顶杆15的上端穿过底座1且上端部位于第四凹槽11内且上端面低于第四凹槽11的槽口。

第一凹槽2的底槽面和第二凹槽3的底槽面上还分别开设有第五凹槽12和第六凹槽13;第一顶杆14和第二顶杆15各自的上端面上分别开有第七凹槽141和第八凹槽152,第七凹槽141和第八凹槽152的设置可使得第一顶杆14和第二顶杆15往上顶时,其与第一排铜片基体6和第二排铜片基体7之间不是面与面之间的硬接触,而是给第一排铜片基体6和第二排铜片基体7提供了形变的空间,从而更好保护第一排铜片基体6和第二排铜片基体7不易受损坏;第一顶杆14、第一凹槽2、第三凹槽10、第五凹槽12和第七凹槽141的结构与第二顶杆15、第二凹槽3、第四凹槽11、第六凹槽13和第八凹槽152的结构相同。

如图3所示,当在该自动整形机构放置铜片基体时,第一排铜片基体6抵靠在第三凹槽10和第五凹槽12各自的槽壁上端面上且第一排铜片基体6的两端位于第一间隙8内;第二排铜片基体7抵靠在第四凹槽11和第六凹槽13各自的槽壁上端面上且第二排铜片基体7的两端位于第二空隙内。放置后,驱动机构工作,液压缸工作驱动第一支板17和第二支板18分别带动两根第一顶杆14和两根第二顶杆15上移,从而分别将第一排铜片基体6和第二排铜片基体7向上顶直至第一排铜片基体6和第二排铜片基体7被分别夹持在第一顶杆14、第一上压块4之间和第二顶杆15、第二上压块5之间并夹紧,如图4所示,从而将其中倾斜偏离的铜片基体整形平整,以便于后续能够准确定位,此时第一弹簧21和第二弹簧22处于被压缩状态,当整形好后液压缸停止工作,第一顶杆14和第二顶杆15分别在第一弹簧21和第二弹簧22的回复力作用下复位。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