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换热系统的电控装置及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21294发布日期:2020-10-02 08:57阅读:92来源:国知局
用于换热系统的电控装置及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热管理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换热系统的电控装置及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换热系统可以用于空调,可以在需要空气调节的区域通过释放热量使该区域升温以达到制热的目的,或吸收热量使该区域降温以达到制冷的目的。换热系统包括电控装置,用于基于用户需求控制换热系统制热和制冷等工作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改进的用于换热系统的电控装置及换热系统。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换热系统的电控装置,所述电控装置包括:

箱体,形成有容纳腔及连通所述容纳腔的第一散热孔;

控制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线路板,至少两个所述线路板分层设于所述容纳腔,且分层设置的至少两个线路板之间具有间隙;及

散热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第一散热孔配合对所述控制组件散热。

可选地,所述线路板包括分层布设的第一线路板及第二线路板;

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分层设于所述容纳腔的第一散热件及第二散热件,所述第一线路板设于所述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二线路板设于所述第二散热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件设于所述第二散热件的上方,所述第一线路板和所述第二线路板分设于所述第一散热件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件设有第二散热孔,所述第二散热孔连通所述第一线路板的上方及所述第一散热件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箱体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安装口,所述散热风扇组装于所述安装口,所述散热风扇、所述箱体的内壁、所述第一散热孔之间形成散热通道,所述第二散热件设于所述散热通道。

可选地,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阻挡件,所述第二散热件的数目为至少两个;

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件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间隙,所述第一散热间隙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散热通道的散热方向相同,所述阻挡件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间隙,且所述阻挡件的阻挡面与所述第一散热间隙的延伸方向相交;和/或,

所述第二散热件与所述箱体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间隙,所述第二散热间隙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散热通道的散热方向相同,所述阻挡件设于所述第二散热间隙,且所述阻挡件的阻挡面与所述第二散热间隙的延伸方向相交。

可选地,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第一支架,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元器件腔及散热腔,所述第一支架设有连通所述元器件腔及所述散热腔的开口,所述第二线路板与所述第一支架面向所述元器件腔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散热件由所述开口穿入所述散热腔,所述散热风扇及所述第一散热孔与所述散热腔连通;

所述箱体还设有连通所述元器件腔及所述散热腔的第三散热孔。

可选地,所述安装口处设有向所述容纳腔凸出的抵接板,所述抵接板罩装于所述散热风扇的上部,所述抵接板与所述第一支架相抵,所述第三散热孔设于所述抵接板,所述第三散热孔的一端与所述散热风扇相对,另一端与所述元器件腔相对。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件包括散热板,所述第二散热件包括散热片组。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换热系统,所述换热系统包括上述提及的任一种所述的电控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控装置,通过使至少两个线路板分层设于容纳腔,且分层设置的至少两个线路板之间具有间隙,以利于不同层的线路板之间的热交换,进而利于散热组件与第一散热孔配合有效地对控制组件散热。并且,控制组件及散热组件均设于箱体的容纳腔,解决了多个线路板分散布设而引起的安装不便及后期不易维修的问题,并且提高了电控装置的集成度,利于减少电控装置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电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2中电控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2中电控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5所示为图3中第一线路板、第二线路板、第一散热件及第二散热件之间的热交换示意图;

图6所示为图3中箱体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图3中箱体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图2中电控装置的另一局部剖视图;

图9所示为图2中电控装置的组装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例。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除非另作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在本公开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系统可用于大巴的空调,换热系统包括电控装置,电控装置包括:多个线路板及散热组件。多个线路板暴露且分散设置,占用空间较大,多个线路板间隔较远,不利于安装及后期维修。此外,散热组件设于部分线路板附近,仅能对部分线路板散热,这使电控装置的散热效果差。

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示的电控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电控装置100包括:箱体110、散热件120及控制组件(未图示)。其中,箱体110通过一体成型制得,控制组件包括多个线路板,多个线路板之间无间隙地设于箱体110内。散热件120设于箱体110,用于对箱体110内的控制组件散热。该电控装置虽然可以解决多个线路板安装不便及后期维修问题,但是散热件120对控制组件的散热效果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换热系统的电控装置及换热系统。换热系统包括电控装置,电控装置包括:箱体、控制组件及散热组件。其中,箱体形成有容纳腔及连通容纳腔的第一散热孔。控制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线路板,至少两个线路板分层设于容纳腔,且分层设置的至少两个线路板之间具有间隙。散热组件设于容纳腔,散热组件与第一散热孔配合对控制组件散热。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控装置,通过使至少两个线路板分层设于容纳腔,且分层设置的至少两个线路板之间具有间隙,以利于不同层的线路板之间的热交换,进而利于散热组件与第一散热孔配合有效地对控制组件散热。并且,控制组件及散热组件均设于箱体的容纳腔,解决了多个线路板分散布设而引起的安装不便及后期不易维修的问题,并且提高了电控装置的集成度,利于减少电控装置的体积。

图2所示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控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2中电控装置200的分解示意图。图4所示为图2中电控装置200的局部剖视图。结合参考图2至图4,电控装置200包括:箱体210、控制组件220及散热组件230。

箱体210形成有容纳腔211及连通容纳腔211的第一散热孔212。其中,容纳腔211用于装填控制组件220及散热组件230等,第一散热孔212与散热组件230配合对控制组件220散热。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210包括主体213以及可拆卸地盖合于主体213的盖板214,主体213与盖板214配合形成容纳腔2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孔212可为栅格孔,多个栅格孔规则地设于主体213的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210呈方形体结构、柱状体结构等规则或不规则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210的材料包括金属板,箱体210通过钣金工艺形成,这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成型箱体210而言,避免了开模等工序,不用一体化采购,利于降低箱体210的制造成本,并且金属板是热的良导体,利于电控装置200散热。

控制组件220包括至少两个线路板221,至少两个线路板221分层设于容纳腔211,且分层设置的至少两个线路板221之间具有间隙,以利于不同层的线路板221之间换热。在一些实施例中,线路板221包括但不限于:ecu(electroniccontrolunit,电子控制单元)板224、风机过流保护板225、dcdc(直流降压器)板226及变频板227。

散热组件230设于容纳腔211,散热组件230与第一散热孔212配合对控制组件220散热。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控装置200,通过使至少两个线路板221分层设于容纳腔211,且分层设置的至少两个线路板221之间具有间隙,以利于不同层的线路板221之间的热交换,进而利于散热组件230与第一散热孔212配合有效地对控制组件220散热。并且,控制组件220及散热组件230均设于箱体210的容纳腔211,解决了多个线路板221分散布设而引起的安装不便及后期不易维修的问题,并且提高了电控装置200的集成度,利于减少电控装置200的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线路板221包括分层布设的第一线路板222及第二线路板223;散热组件230包括分层设于容纳腔211的第一散热件231及第二散热件232,第一线路板222设于第一散热件231,第二线路板223设于第二散热件232。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线路板222设于第一散热件231,使第一散热件231吸收第一线路板222的热量,利于对第一线路板222散热。通过将第二线路板223设于第二散热件232,使第二散热件232吸收第二线路板223的热量,利于对第二线路板223散热。其中,第一散热件231及第二散热件232可分别作为第一线路板222及第二线路板223的支撑件。第一线路板222的数目为至少一个,多个第一线路板222可设于同一第一散热件231,也可分设于多个的第一散热件231。第二线路板223的数目为至少一个,多个第二线路板223可设于同一第二散热件232,也可分设于多个的第二散热件232。

第一线路板222和第二线路板223可以多种方式分层布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路板222和第二线路板223沿横向分层布设。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路板222和第二线路板223沿纵向分层布设。进一步地,第一散热件231可设于第二散热件232的上方,第一线路板222和第二线路板223分设于第一散热件231的两侧。以此方式,利于第一散热件231吸收或传递第一线路板222及第二线路板223的热量,进而利于对控制组件220高效散热。

图5所示为图3中第一线路板222、第二线路板223、第一散热件231及第二散热件232之间的热交换示意图,图5中的箭头表示气流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5,第一散热件231设有第二散热孔234,第二散热孔234连通第一线路板222的上方及第一散热件231的下方。一些实施例中,如此使第一线路板222上方的空气与第一散热件231下方(第二线路板223下方)的空气之间可形成对流,利于对第一线路板222及第二线路板223有效散热。

继续参考图3,主体213的内壁设有第二支架215,第一线路板222固定于第一散热件231,第一散热件231固定于第二支架2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架215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体216,支撑体216向内凸出于主体213的内壁,支撑体216用于支撑第一散热件231,且与第一散热件231连接。示例性地,支撑体216与第一散热件231通过螺钉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3和图4,散热组件230还包括散热风扇233,箱体210的侧壁开设有与容纳腔211连通的安装口217,散热风扇233组装于安装口217,散热风扇233、箱体210的内壁、第一散热孔212之间形成散热通道,第二散热件232设于散热通道。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路板222可将热量传递至第二线路板223,第二线路板223可将热量传递至第二散热件232,通过散热风扇233与第一散热孔212配合对第二散热件232散热,以使第二散热件232有效吸收第二线路板223所传递的热量,进而对第一线路板222及第二线路板223有效散热。

箱体210还可包括封装板218,封装板218设有导风孔219,散热风扇233组装于安装口217之后,封装板218封装于安装口217,且导风孔219与散热风扇233相对,以利于气流流通。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扇233的出风面面向容纳腔211,以使风携带热量并由第一散热孔212输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扇233的出风面背离容纳腔211,以对容纳腔211抽吸热量,驱动外界空气由第一散热孔212进入容纳腔211。

图6所示为图3中箱体210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为图3中箱体210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参考图3、图4、图6及图7,容纳腔211内设有第一支架201,将容纳腔211分隔为元器件腔202及散热腔203,第一支架201设有连通元器件腔202及散热腔203的开口204,第二线路板223与第一支架201面向元器件腔202的一侧连接,第二散热件232由开口204穿入散热腔203,散热风扇233及第一散热孔212与散热腔203连通;箱体210还设有连通元器件腔202及散热腔203的第三散热孔205。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路板222的热量可传递至第二线路板223,第二线路板223的热量可传递至第二散热件232,散热风扇233与第一散热孔212配合对第二散热件232散热,这使元器件腔202的热量可传递至散热腔203,并散出。通过设置第三散热孔205,使元器件腔202与散热腔203之间能够实现空气对流,进一步对元器件腔202进行散热,利于使控制组件220有效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01与第二线路板223配合将容纳腔211密封分隔为元器件腔202及散热腔203。如此,利于使散热风扇233、箱体210的内壁、第一散热孔212配合形成散热腔203的散热通道,利于散热风扇233与第一散热孔212配合对第二散热件232有效散热,并且,密封分隔还对元器件腔202内的控制组件220起到防水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结合参考图4、图6及图7,安装口217处设有向容纳腔211凸出的抵接板206,抵接板206罩装于散热风扇233的上部,抵接板206与第一支架201相抵,第三散热孔205设于抵接板206,第三散热孔205的一端与散热风扇233相对,另一端与元器件腔202相对。如此,利于使散热腔203中的气流能够容易地通过第三散热孔205进入元器件腔202内,以实现散热腔203与元器件腔202之间的空气对流,利于有效地对第一线路板222和第二线路板223散热。

继续参考图7,主体213的壁还设有过线孔207,用于使线缆穿过并与控制组件220连接。在线缆穿过过线孔207之后,可以对过线孔207密封,以避免外界水、灰尘等进入箱体210内而损害控制组件220。

图8所示为图2中电控装置的另一局部剖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组件230还包括至少一个阻挡件235,第二散热件232的数目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第二散热件232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间隙208,第一散热间隙208的延伸方向与散热通道的散热方向相同,阻挡件235设于第一散热间隙208,且阻挡件235的阻挡面与第一散热间隙208的延伸方向相交;和/或,第二散热件232与箱体210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间隙209,第二散热间隙209的延伸方向与散热通道的散热方向相同,阻挡件235设于第二散热间隙209,且阻挡件235的阻挡面与第二散热间隙209的延伸方向相交。一些实施例中,以此方式,将阻挡件235设于第一散热间隙208和/或第二散热间隙209,利于使热量沿着第二散热件232传输,而非在第一散热间隙208和/或第二散热间隙209传输,更利于使第二散热件232充分吸收热量,以对控制组件220有效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挡件235呈块状、条状、柱状等规则或不规则结构,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231及第二散热件232选自散热板和散热片组中的至少一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231为散热板,散热板设有第二散热孔234,以利于第一线路板222与第二线路板223之间的热量交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散热件232为散热片组,以利于通过散热风扇233对第二散热件232充分散热。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片组包括多片散热片,散热片与散热片之间形成散热间隙,以利于散热。

图9所示为图2中电控装置200的组装流程示意图。参考图9,电控装置200的组装包括以下步骤:

将组装后的第二散热件232和第二线路板223组装于第一支架201的开口204。在一些实施例中,将dcdc板226及变频板227组装于第一支架201的开口204。

将组装后的有第一散热件231及第一线路板222组装于第二支架215,且第一线路板222位于第二线路板223的上方。

将散热风扇233组装于安装口217,并封装封装板218,使封装板218的导风孔219与散热风扇233相对,以利于气流流通。

将盖板214组装于主体213,完成电控装置200的封装,得到电控装置200。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上述提及的任一种电控装置200。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包括电控装置200,通过使至少两个线路板221分层设于容纳腔211,且分层设置的至少两个线路板221之间具有间隙,以利于不同层的线路板221之间的热交换,进而利于散热组件230与第一散热孔212配合有效地对控制组件220散热。并且,控制组件220及散热组件230均设于箱体210的容纳腔211,解决了多个线路板221分散布设而引起的安装不便及后期不易维修的问题,并且提高了换热系统的集成度,利于减少换热系统的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提供的换热系统用于大巴的空调,包括上述提及的任一种电控装置200,该电控装置200的集成度高,方便控制组件220的安装及维修,且制造成本低,能够满足大巴的空调等换热系统的需求。

本公开上述各个实施例,在不产生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互为补充。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