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排线的折叠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09411发布日期:2021-01-12 07:49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排线的折叠治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组的软排线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指一种软排线的折叠治具。



背景技术:

柔性电路板(fpc)广泛应用于电子技术领域,通常也被称为软排线。特别是在手机云台摄像头技术领域,需要将软排线与云台摄像头连接,同时还需要对软排线进行折叠。

现有技术中,大多数的软排线都是通过手指部位进行180度的折叠。但是,软排线一般为超薄结构,使得软排线的质地较为柔软,采用纯手工的方式折叠软排线时,软排线容易晃动,并且折叠后的软排线形态无法固定,直接影响了ois的防抖效果。因此,采用纯手工的方式折叠软排线不仅影响软排线的折叠效率,而且无法保证软排线的折叠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软排线的折叠治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纯手工方式折叠软排线效率低、质量无法保证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该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软排线的折叠治具,用于折叠软排线,包括:

若干叠压件,若干所述叠压件分层叠压在所述软排线的弯折部位,使所述软排线沿长度方向绕每个所述叠压件分层弯折;

其中,所述软排线折叠后,若干所述叠压件能够沿所述软排线的宽度方向抽离。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软排线的折叠治具还可以做如下的改进。

可选的,每个所述叠压件分别连接有用于转动所述叠压件的转轴,所述转轴上设置有轴孔,所述叠压件绕所述轴孔的中心线转动,若干所述叠压件转动后依次分层堆叠在所述软排线的弯折部位。

可选的,所述叠压件的宽度大于所述转轴的宽度,若干所述转轴并排设置后,若干所述叠压件之间彼此交错重叠,使若干所述叠压件随所述转轴的转动顺次叠压。

可选的,所述叠压件与所述转轴之间具有错层台阶,所述叠压件随所述转轴转动后,若干所述叠压件之间通过所述错层台阶紧密贴合。

可选的,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软排线的软排线槽以及用于安装所述叠压件的叠压件槽,若干所述叠压件在所述叠压件槽内转动并且将所述软排线叠压在所述软排线槽内。

可选的,所述底座连接有插座,所述插座上设置有叠压腔以及与所述叠压腔连通的叠压孔,所述叠压件通过连接件贯穿所述叠压孔与轴孔活动连接在所述叠压腔内,所述插座插接在所述底座上,使所述插座可相对于所述底座移动。

可选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导向孔,所述插座上设置有导向件,所述插座通过所述导向件插入所述导向孔与所述底座插接。

可选的,所述底座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上设置有定位边,所述定位边位于所述软排线宽度方向的侧面。

可选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定位块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所述定位块通过连接件贯穿所述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铰接在所述底座上。

可选的,所述叠压件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槽,所述定位块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槽,所述软排线上设置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卡合在所述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内,以固定所述软排线折叠的位置。

可选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定位磁性件,所述定位磁性件的位置与若干所述叠压件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定位磁性件通过对若干所述叠压件的磁性吸附作用将弯折后的所述软排线压紧。

可选的,所述底座连接有压盖,所述压盖上设置有软排线压合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一盖压孔,所述压盖上设置有第二盖压孔,所述压盖通过连接件贯穿所述第一盖压孔与第二盖压孔铰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软排线压合部将所述软排线盖压在所述软排线槽内。

可选的,所述叠压件包括第一叠压件、第二叠压件、第三叠压件以及第四叠压件,所述第二叠压件堆叠在所述第一叠压件上,所述第三叠压件堆叠在所述第二叠压件上,所述第四叠压件堆叠在所述第三叠压件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叠压件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二叠压件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三叠压件连接有第三转轴,所述第四叠压件连接有第四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并排设置,所述第三转轴与第四转轴并排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排线的折叠治具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叠压件盖压在软排线上,然后将软排线绕叠压件折叠,使若干叠压件以同样的方式依次分层叠压软排线,能够将整个软排线呈多道s形弯折,不仅使得软排线折叠后的形态固定,保证软排线折叠质量的一致性,而且叠压件还可以从软排线上方便的抽离,提高了软排线折叠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叠压件折叠软排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叠压件叠压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叠压件展开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叠压件安装在底座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底座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底座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插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定位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压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软排线的折叠治具折叠软排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软排线的折叠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

1—软排线;

20—第一定位槽;21—第一叠压件;22—第二叠压件;23—第三叠压件;24—第四叠压件;25—第一转轴;26—第二转轴;27—第三转轴;28—第四转轴;

3—底座;31—软排线槽;32—叠压件槽;33—第一定位孔;34—第一盖压孔;35—导向孔;36—定位磁性件;37—第一磁性件;38—模组槽;

4—插座;41—叠压腔;42—叠压孔;

5—定位块;50—第二定位槽;51—定位边;52—第二定位孔;

6—压盖;61—软排线压合部;62—第二盖压孔;63—第二磁性件;64—模组压合部;

7—定位件;

8—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面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排线的折叠治具,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第一叠压件21、第二叠压件22、第三叠压件23以及第四叠压件24四个板形结构的叠压件。其中,第一叠压件21连接有第一转轴25,第二叠压件22连接有第二转轴26,第三叠压件23连接有第三转轴27,第四叠压件24连接有第四转轴28。四个转轴呈σ形状,每个转轴上均设置有轴孔,使每个叠压件能够绕轴孔的中心线转动。第二叠压件22堆叠在第一叠压件21上,第三叠压件23堆叠在第二叠压件22上,第四叠压件24堆叠在第三叠压件23上。第一转轴25与第二转轴26并排设置,第三转轴27与第四转轴28并排设置。

如图3所示,每个叠压件的宽度均大于每个转轴的宽度。第一转轴25与第二转轴26并排设置后,第一叠压件21与第二叠压件22之间交错重叠,第三转轴27与第四转轴28并排设置后,第三叠压件23与第四叠压件24之间交错重叠。使得四个叠压件只能从第一叠压件21、第二叠压件22、第三叠压件23以及第四叠压件24的顺序依次叠压,防止四个叠压件之间的叠压顺序错乱。特别地,在叠压件与转轴之间设置有错层台阶,当转轴转动后,四个叠压件之间能够通过错层台阶紧密贴合。

折叠软排线1时,首先将软排线1铺平,然后转动第一转轴25,使第一叠压件21盖压在软排线1上。沿软排线1的长度方向将软排线1绕第一叠压件21弯折,再转动第二转轴26,使第二叠压件22盖压在弯折后的软排线1上。继续沿软排线1的长度方向将软排线1绕第二叠压件22弯折,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软排线1弯折成为所设计的s形状。最后,通过转轴将四个叠压件沿软排线1的宽度方向抽离,即完成对软排线1的折叠工作。

本实用新型通过四个叠压件以顺次分层叠压的方式对软排线1进行预弯折叠,使软排线1始终处于被压状态,能够使软排线1在整个折叠过程中保型,避免了软排线1由于晃动而造成折叠质量差的问题,同时也保证了软排线1折叠的一致性。四个叠压件依次按顺序转动叠压在软排线1上,能够避免由于叠压件的顺序错乱而导致软排线1未能按照设计要求折叠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叠压件的结构形式并不局限于板形结构,还可以采用杆形的结构形式,若干根杆形叠压件绷紧软排线1的两端,同样能够实现软排线1的折叠功能,并且对软排线1起到保型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转轴也可以采用从上至下顺次滑动的结构形式使叠压件依次盖压在软排线1上。当然,根据软排线1所需弯折的次数以及长度的不同,叠压件与转轴的数量以及尺寸均可以做适应性调整。若干转轴既可以并排设置,也可以分多排设置。

如图4至图7所示,还包括底座3,底座3上设置有软排线槽31、叠压件槽32以及模组槽38。一般软排线1都会与摄像头模组8相连接,将模组8安装在模组槽38内,软排线1安装在软排线槽31内。在叠压件槽32内插接有插座4,位于底座3的叠压件槽32外侧壁上开设有导向孔35,插座4上设置有导向件,插座4通过导向件插入导向孔35与底座3插接。特别地,在插座4上设置有磁吸件,相应地,在底座3上与插座4相邻的位置也设置有相对应的磁吸件。当插座4插入底座3后,插座4通过磁吸件吸附固定在底座3上。插座4上设置有叠压腔41,叠压腔41连通有叠压孔42,叠压件的转轴通过连接件贯穿叠压孔42与轴孔,使四个转轴分别转动地连接在叠压腔41内。其中,连接件可以是销轴或者螺栓。转轴的长度方向与软排线1的长度方向垂直。

初始时,第一叠压件21、第二叠压件22、第三叠压件23以及第四叠压件24分别通过四个转轴旋转至展开状态。将插座4通过导向件插入导向孔35内,当模组8与软排线1安装在底座3后,依次将四个叠压件分层叠压在软排线1上。折叠完软排线1后,通过插座4,可以方便地将四个叠压件沿软排线1的宽度方向抽离。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将叠压件转动连接在叠压件槽32上,通过在叠压件槽32的侧壁上设置水平滑道,同样能够使叠压件方便的抽离。当然,底座3与插座4连接的方式还可以选用滑动连接的方式。

如图8至图10所示,底座3上还连接有定位块5,在底座3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33,在定位块5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52,定位块5通过连接件贯穿第一定位孔33与第二定位孔52铰接在底座3上,连接件可以是销轴或者螺栓。在定位块5上还设置有定位边51,定位边51位于软排线1宽度方向的侧面。当软排线1折叠时,软排线1能够以定位边51为边线,使折叠后的软排线1边缘平整对齐。

如图3、图4以及图8所示,在第四叠压件24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定位槽20,在定位块5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定位槽20相对的第二定位槽50。软排线1上通过粘贴、卡接或者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有定位件7,定位件7的两端设置有卡头,使定位件7的两端分别卡合在第一定位槽20和第二定位槽50内,能够固定软排线1折叠的终止位置。

如图9与图10所示,底座3上还连接有压盖6,在底座3上设置有第一盖压孔34,在压盖6上设置有第二盖压孔62,压盖6通过连接件贯穿第一盖压孔34与第二盖压孔62铰接在底座3上,连接件可以是销轴或者螺栓。压盖6上分别设置有软排线压合部61与模组压合部64,当压盖6盖合在底座3上时,软排线压合部61将软排线1盖压在软排线槽31内,模组压合部64将模组8盖压在模组槽38内。

特别地,在底座3的底部开设有孔洞,孔洞内安装有定位磁性件36,定位磁性件36位于四个叠压件的正下方,当软排线1折叠后,四个叠压件通过定位磁性件36的磁性吸附作用将弯折后的软排线1压紧。同时,在底座3的底部还开设有另外两个孔洞,两个孔洞内分别安装有第一磁性件37,在压盖6的底部还开设有相对应的两个孔洞,两个孔洞内分别安装有第二磁性件63,使压盖6通过第一磁性件37与第二磁性件63的磁性吸附作用盖压在底座3上。定位磁性件36、第一磁性件37以及第二磁性件63均能够对软排线1的折叠起到过压保型的作用,避免了软排线1由于晃动而造成折叠质量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治具能够适用于各种类型软排线1的折叠,根据软排线1种类的不同,仅需更换不同尺寸与数量的叠压件即可。叠压件对软排线1进行预弯折叠,叠压件、定位件7以及压盖6对软排线1过压保型,保证了软排线1的折叠质量。

可以理解的是,定位块5还可以设计为与底座3固定连接的结构形式,压盖6还可以设计为与底座3分离的结构形式,使压盖6通过卡扣或者螺栓等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在底座3上。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软排线的折叠方法,如图11所示,首先将模组8安装在底座3的模组槽38内,将与模组8连接的软排线1安装在底座3的软排线槽31内。然后将插座4通过导向件插入底座3的导向孔35内,四个叠压件处于展开状态。转动定位块5,使定位边51位于软排线1宽度方向的侧面,然后开始折叠软排线1。

首先转动第一转轴25,使第一叠压件21盖压在软排线1上,对软排线1折弯部位的垫块点胶。沿软排线1的长度方向将软排线1绕第一叠压件21弯折,再转动第二转轴26,使第二叠压件22盖压在弯折后的软排线1上。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软排线1弯折成为所设计的s形状。软排线1每次折叠都需要使边缘对齐定位边51,以保证软排线1折叠的平整性。然后将定位件7卡合在第一定位槽20和第二定位槽50内,完成软排线1的折叠工作。

最后,通过压盖6盖压模组8以及软排线1,同时通过定位磁性件36、第一磁性件37以及第二磁性件63对软排线1进行保压。将整个折叠治具放入烤箱中进行烘烤定型,使点胶固定软排线1折弯部位的垫块。取出折叠治具,打开压盖6,将插座4沿软排线1的宽度方向抽离。取出模组8与软排线1,即可完成整个软排线1的折叠加工工序。

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通过若干叠压件依次分层堆叠的方式对软排线1进行折叠,不仅能够始终保持软排线1折叠的形态,避免软排线1折叠过程中的晃动,而且能够保证折叠后的软排线1外观平整对齐,从而保证了软排线1折叠质量的一致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