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028056发布日期:2023-01-20 20:05阅读:54来源:国知局
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相关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对数据中心行业能耗要求进一步提高,单纯的水氟换热系统已不满足数据中心的能效需求,多联热管技术作为一种有效节能措施。多联热管技术室外机与室内机直接相连,无中间换热部件隔离,利用室内外温度差为驱动力、相变技术,将机房内热量带出室外,换热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由于热管多联技术受室内外温差影响较大,夏季、秋冬季制冷量不足,因此单一的水氟换热系统和单一的多联热管换热系统都很难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3.因此,基于上述问题,发明一种能够针对不同的室外环境,能够自取采取一种能效最优的控制系统,最大化降低数据机房的运行能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旨在解决或改善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
5.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方法。
6.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装置。
7.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装置。
8.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
9.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方法,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包括热管换热系统和水氟换热系统,热管换热系统包括位于室内的第一蒸发器和室外的第一冷凝器以及室外的散热风机,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构成第一冷媒循环回路,散热风机用于对第一冷凝器进行散热;水氟换热系统包括位于室内的第二蒸发器和室外的第二冷凝器以及位于室外的冷水机组,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凝器构成第二冷媒循环回路,冷水机组用于对第二冷凝器进行散热;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室外温度;根据室外温度,开启热管换热系统和水氟换热系统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制冷。
10.本发明的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方法,能够根据不同的室外温度,开启热管换热系统和水氟换热系统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制冷,这样相对于单一的冷却系统而言,能够随着室外环境的变化,选择更优的冷却系统,进而保证充足的冷量的同
时,还能够节约能源。例如,冬季采用模块多联热管技术供冷、春秋季采用模块多联热管技术优先换热,水氟换热系统进行补冷,夏季采用水氟换热系统进行供冷,利用两套系统运行能效最优,最大化降低数据机房的运行能耗,降低碳排放。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室外温度,开启热管换热系统和水氟换热系统中的至少一个的步骤包括:在室外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开启热管换热系统进行制冷;在室外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开启水氟换热系统进行制冷;在室外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开启热管换热系统和水氟换热系统进行制冷;其中,第二预设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
12.在该技术方案中,当室外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时,说明此时室外温度较低,热管换热系统能够满足制冷量,此时开启热管换热系统进行制冷即可,无需开启水氟换热系统,节省了能源;在室外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说明此时室外的温度适当,此时开启热管换热系统和水氟换热系统同时制冷,一方面可以通过热管换热系统制冷能够节省能源,又可以通过水氟换热系统进行补冷,防止单单采取热管换热系统进行制冷导致冷量不足的问题。在室外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时,说明外面的环境温度较高,此时,热管换热系统运行能效低于水氟换热系统运行能效,开启水氟换热系统进行制冷,可以保证足够的制冷量,又可以保证制冷效率。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预设温度小于等于24℃,第二预设温度大于等于26℃。
14.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预设温度小于等于24℃,优选的小于等于20℃,第二预设温度大于等于26℃,优选的大于等于30℃。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还包括室内风机,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根据室内出风口实际出风温度,控制室内风机的转数。
16.在该技术方案中,根据室内出风口实际出风温度,控制室内风机的转数,这样可以保证室内的温度稳定,避免出风口的出风温度过高,导致室温温度高,也可以避免出风温度过低,增加了能耗。
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室内出风口实际出风温度,控制室内风机的转数的步骤包括:在实际出风温度大于等于第三预设温度,且持续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增加室内风机的转数;在实际出风温度小于等于第四预设温度,且持续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时,降低室内风机的转数,其中,第三预设温度大于第四预设温度。
18.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实际出风温度大于等于第三预设温度,且持续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说明此时为室内提供的冷量不足,此时增加室内风机的转数,可以加速室内与增发器的热交换,进而降低室内的温度,保证室内的温度稳定;在实际出风温度小于等于第四预设温度,且持续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时,说明此时为室内的冷量比较充足,此时降低室内风机的转数,这样可以降低能耗。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室内出风口的上部出风温度、中部出风温度以及底部出风温度的平均温度为实际出风温度。
20.在该技术方案中,确定室内出风口的上部出风温度、中部出风温度以及底部出风温度的平均温度为实际出风温度,这样可以避免室内出风口某一位置温度过高或者过低而影响整体的制冷效率,通过平均值的方式可以精准的获取到室内出风口的实际出风温度,
实现精准的控制。
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开启水氟换热系统时,根据水氟换热系统的回水温度和进水温度的温差,调节冷水机组的冷却水量。
22.在该技术方案中,根据水氟换热系统的回水温度和进水温度的温差,调节冷水机组的冷却水量,这样可以保证水氟换热系统的冷却效率。避免冷水过多,导致能耗高,又可以避免冷水不足,导致换热效率不够。
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还包括调节阀,与冷水机组连接,用于调节水氟换热系统的冷却水量,根据水氟换热系统的回水温度和进水温度的温差,调节冷水机组的冷却水量的步骤包括:在水氟换热系统的回水温度和进水温度的温差大于等于预设温差时,增加调节阀的开度,以增加冷水机组的冷却水量;在水氟换热系统的回水温度和进水温度的温差小于预设温差时,减小调节阀的开度,以减小冷水机组的冷却水量。
24.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水氟换热系统的回水温度和进水温度的温差大于等于预设温差时,说明此时第二冷媒循环回路中冷媒的温度较高,此时增加调节阀的开度,以增加冷水机组的冷却水量,这样保证有足够的冷却水量与第二冷媒循环回路中冷媒进行热交换。在水氟换热系统的回水温度和进水温度的温差小于预设温差时,说明此时第二冷媒循环回路中冷媒的温度较低,此时减小调节阀的开度,以减小冷水机组的冷却水量,这样就可以保证正常制冷的同时,减少冷水机组的工作量,进而减少能耗。
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水氟换热系统为两个,根据室外温度,开启热管换热系统和水氟换热系统中的至少一个的步骤包括:基于故障信号输入,确定其中一个水氟换热系统为故障水氟换热系统;根据室外温度,开启热管换热系统和另一个水氟换热系统中的至少一个。
26.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其中一个水氟换热系统发生故障进行检修时,能够根据需要开启另一个备用的水氟换热系统,以保证设备正常的运行。
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热管换热系统开启时,根据第一冷凝器的冷凝压力控制散热风机的转数。
28.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热管换热系统开启时,根据第一冷凝器的冷凝压力控制散热风机的转数,这样可以保证第一冷凝器的换热效率,更节能。
29.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装置,包括储存器和处理器,储存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如本技术第一方面任一项技术方案提供的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方法。
30.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室外温度;处理单元,根据室外温度,开启热管换热系统和水氟换热系统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制冷。
31.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包括:如本技术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装置。
32.根据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3.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4.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控制流程图;
35.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控制流程图;
36.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控制流程图;
37.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控制原理图;
38.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装置的方框图;
39.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装置的方框图;
40.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方框图。
41.其中,图4至图7中的零部件名称与标号的对应关系如下:
42.1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11热管换热系统,12第一开关阀,13空调末端,14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装置,142处理单元,144获取单元,146储存器,148处理器,21第一水氟换热器,22第二开关阀,23第一调节阀,24第二水氟换热器,25第三开关阀,26第二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上述方面、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4.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5.实施例一
46.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包括热管换热系统和水氟换热系统,热管换热系统包括位于室内的第一蒸发器和室外的第一冷凝器以及室外的散热风机,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构成第一冷媒循环回路,散热风机用于对第一冷凝器进行散热;水氟换热系统包括位于室内的第二蒸发器和室外的第二冷凝器以及位于室外的冷水机组,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凝器构成第二冷媒循环回路,冷水机组用于对第二冷凝器进行散热;如图1所示,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7.s102:获取室外温度;
48.s104:根据室外温度,开启热管换热系统和水氟换热系统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制冷。
49.可以理解的,本技术的热管换热系统为多联热管,多联热管包括蒸发段和冷凝段,蒸发段构成第一蒸发器,冷凝段构成第一冷凝器,室外风机与多联热管的冷凝段连接,用于对多联热管的冷凝段进行散热,这样可有效利用自然冷源,通过热管的方式实现厂房内的制冷。水氟换热系统包括位于室内的第二蒸发器和室外的第二冷凝器以及位于室外的冷水机组,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凝器构成第二冷媒循环回路,冷水机组用于对第二冷凝器进行散热。本技术的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设置两套冷却系统,能够根据室外温度,开启热管换热系统和水氟换热系统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制冷。这样就能够根据不同的室外温度,开启热管换热系统和水氟换热系统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制冷,这样相对于单一的冷却系统而言,能够随着室外环境的变化,选择更优的冷却系统,进而保证充足的冷量的同时,还能够节约能源。本发明的控制系统,通过水氟换热系统与热管换热系统进行耦合控制,热管换热系统利用自然冷源,优先换热,冷量不足的部分由水氟换热系统补冷,通过合理的控制逻辑以及实现措施进行精准控制,有效减少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系统能耗,降低碳消耗。
50.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室外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时,说明此时室外温度较低,热管换热系统能够满足制冷量,此时开启热管换热系统进行制冷即可,无需开启水氟换热系统,节省了能源;在室外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说明此时室外的温度适当,此时开启热管换热系统和水氟换热系统同时制冷,一方面可以通过热管换热系统制冷能够节省能源,又可以通过水氟换热系统进行补冷,防止单单采取热管换热系统进行制冷导致冷量不足的问题。在室外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时,说明外面的环境温度较高,开启水氟换热系统进行制冷,可以保证足够的制冷量。进一步,第一预设温度小于等于24℃,优选的小于等于20℃,第二预设温度大于等于26℃,优选的大于等于30℃。
51.在上述实施例中,系统还能够根据室内出风口实际出风温度,控制室内风机的转数,这样可以保证室内的温度稳定。在实际出风温度大于等于第三预设温度,且持续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说明此时为室内提供的冷量不足,此时增加室内风机的转数,可以加速室内与增发器的热交换,保证室内的温度稳定;在实际出风温度小于等于第四预设温度,且持续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时,说明此时为室内的冷量比较充足,此时降低室内风机的转数,这样可以降低能耗。进一步,确定室内出风口的上部出风温度、中部出风温度以及底部出风温度的平均温度为实际出风温度,这样可以避免室内出风口某一位置温度过高或者过低而影响检测效率。
52.在上述实施例中,根据水氟换热系统的回水温度和进水温度的温差,调节冷水机组的冷却水量,这样可以保证水氟换热系统的冷却效率。进一步,在水氟换热系统的回水温度和进水温度的温差大于等于预设温差时,说明此时第二冷媒循环回路中冷媒的温度较高,此时增加调节阀的开度,以增加冷水机组的冷却水量,这样保证有足够的冷却水量与第二冷媒循环回路中冷媒进行热交换。在水氟换热系统的回水温度和进水温度的温差小于预设温差时,说明此时第二冷媒循环回路中冷媒的温度较低,此时减小调节阀的开度,以减小冷水机组的冷却水量,这样就可以保证正常制冷的同时,减少冷水机组的工作量,进而减少能耗。
53.在上述实施例中,根据第一冷凝器的冷凝压力控制散热风机的转数,这样可以保证第一冷凝器的换热效率,更节能。
54.实施例二
55.本实施例以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包括两个水氟换热系统为例,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6.s202:基于故障信号输入,确定其中一个水氟换热系统为故障水氟换热系统。
57.s204:获取室外温度。
58.s206:根据室外温度,开启热管换热系统和另一个水氟换热系统中的至少一个。
59.本实施例的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方法,在其中一个水氟换热系统发生故障进行检修时,能够基于故障信号输入,确定其中一个水氟换热系统为故障水氟换热系统。进一步,根据室外温度,开启热管换热系统和另一个水氟换热系统中的至少一个,这样就能够随着室外环境的变化,选择更优的冷却系统,进而保证充足的冷量的同时,还能够节约能源。同时在一个水氟换热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能够及时将另一个水氟换热系统作为应急处理,以保证制冷工序正常进行。
60.实施例三
61.本实施例仍然以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包括两个水氟换热系统为例,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2.s302:基于故障信号输入,确定其中一个水氟换热系统为故障水氟换热系统。
63.s304:获取室外温度。
64.s306:判断室外温度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若是,执行s310,若否,执行s308。
65.s308:判断室外温度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若是,执行s312,若否,执行s314。
66.s310:开启热管换热系统进行制冷。
67.s312:开启另一个水氟换热系统进行制冷。
68.s314:开启热管换热系统和另一个水氟换热系统进行制冷。
69.s316:根据室内出风口实际出风温度,控制室内风机的转数。
70.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在其中一个水氟换热系统发生故障进行检修时,能够根据需要开启另一个备用的水氟换热系统,以保证设备正常的运行。当室外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时,说明此时室外温度较低,热管换热系统能够满足制冷量,此时开启热管换热系统进行制冷即可,无需开启水氟换热系统,节省了能源;在室外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说明此时室外的温度适当,此时开启热管换热系统和水氟换热系统同时制冷,一方面可以通过热管换热系统制冷能够节省能源,又可以通过水氟换热系统进行补冷,防止单单采取热管换热系统进行制冷导致冷量不足的问题。在室外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时,说明外面的环境温度较高,开启水氟换热系统进行制冷,可以保证足够的制冷量。在实际出风温度大于等于第三预设温度,且持续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说明此时为室内提供的冷量不足,此时增加室内风机的转数,可以加速室内与增发器的热交换,进而降低室内的温度,保证室内的温度稳定;在实际出风温度小于等于第四预设温度,且持续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时,说明此时为室内的冷量比较充足,此时降低室内风机的转数,这样
可以降低能耗。
71.实施例四
72.下面以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包括三个热管换热系统11和两个水氟换热系统为例,介绍下本发明控制方法的具体控制过程:
73.如图4所示,空调末端13设置两套盘管,三个热管换热系统11接空调末端13的第一套盘管,第一水氟换热系统接空调末端13的第二套盘管,第一开关阀12用于调节三个热管换热系统11与空调末端13的通断,第一水氟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水氟换热器21和第二开关阀22,第二开关阀22用于调节第一水氟换热器21与空调末端13的通断,在室外主机侧设置温度传感器,当室外干球温度tw大于26℃,延迟120s,此时说明环境温度较高,热管换热系统11运行能效低于水氟换热系统的运行能效,此时关闭第一开关阀12,开启第二开关阀22,三个热管换热系统11处于关闭状态,此时仅由第一水氟换热器21进行换热,这样可以保证充足的制冷量。当室外干球温度tw小于24℃,延迟120s,此时开启第一开关阀12,关闭第二开关阀22,三个热管换热系统11处于开启状态,此时仅由三个热管换热系统11进行换热,这样可以充分的利用自然冷源实现制冷,满足了节能的要求。当室外干球温度tw大于等于24℃,小于等于26,延迟120s,此时第一开关阀12和二开关阀22同时开启,此时3个热管换热系统11利用自然冷源,优先换热,能效高,热管换热系统11供冷不足的部分,由第一水氟换热器21进行补冷。进一步,热管换热系统11还包括散热风机,在热管换热系统11进行换热的过程中,根据冷凝压力控制散热风机的转数,也就是说根据多联热管冷凝段的冷凝压力控制散热风机的转数,当冷凝压力高于15.5bar,且延时5s时,提高散热风机的转数,当冷凝压力低于13.5bar,且延时5s时,降低散热风机的转数。当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加载压力、减载压力以及延时时间都是可以调节的,例如,加载压力为11.6bar~20.0bar,或者,减载压力为11.6bar~15.7bar,延时时间为1s~180s等等,这样可以保证散热风机的转数适当,避免转数过高,浪费能源,又可以避免转数过低,换热效果差。
74.进一步,本技术在空调末端13室内出风口的上、中、下侧均设置温度传感器,计算室内出风口上、中、下侧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的出风温度的平均值为实际出风温度,当室内出风口的实际出风温度t0≥25
±
0.5℃,或t0≥26
±
0.5℃,延时120s,此时提升风机的转速,增加制冷量,保证出风温度。当实际出风温度t0≤25
±
0.5℃,或t0≤24
±
0.5℃,延时120s,降低风机的转速,降低空调末端13室内风机的能耗,节能运行。当然,如采用不同的空调末端13,室内风机位置与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应当一一对应,这样可以做到室内风机转速的精准控制。
75.进一步,该实施例中的第二水氟换热系统包括第二水氟换热器24,与三个热管换热系统11并联连接,同时接空调末端13的第一套盘管,在空调末端13与第二水氟换热器24之间还设置有第三开关阀25,第三开关阀25常规设置为关闭状态,当第一水氟换热器21进行检修时,第三开关阀25打开,以通过第二水氟换热器24进行应急。
76.进一步,第一水氟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调节阀23,分别与第一水氟换热器21和第一冷水机组连接,用于调节第一水氟换热器21的冷却水量,第二水氟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二调节阀26,分别与第二水氟换热器24和第二冷水机组连接,用于调节第二水氟换热器24的冷却水量。具体调节方式以第一调节阀23为例,当回水温度与供水温度之间的温度差δt≥6
±
0.5℃时,增加第一调节阀23的开度,当温差δt<6
±
0.5℃时,减少第一调节阀23的开
度,直至δt=6℃时,保持开度不变,为保证第一水氟换热器21的响应速度,第一调节阀23设置最小开度为5%。
77.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数据中心水氟换热系统与多联热管换热系统11联合供冷的控制方案,该方案由多联热管控制系统、水氟换热水侧控制系统、空调末端13系统组成。三套控制系统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做到冬季采用多联热管换热系统11供冷、春秋季采用多联热管换热系统11优先换热,水氟换热系统进行补冷,夏季采用水氟换热系统进行供冷,利用两套系统运行能效最优,最大化降低数据机房的运行能耗,降低碳排放。
78.如图5所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装置14,包括储存器146和处理器148,储存器146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148执行程序时实现如本技术第一方面任一项技术方案提供的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方法。
79.如图6所示,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装置14,包括获取单元144,用于获取室外温度;处理单元142,根据室外温度,开启热管换热系统11和水氟换热系统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制冷。
80.如图7所示,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1,包括:如本技术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数据中心多联热管与水系统联合供冷空调的控制装置14。
81.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方面,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82.此外,虽然采用特定次序描绘了各操作,但是这应当理解为要求这样操作以出的特定次序或以顺序次序执行,或者要求所有图示的操作应被执行以取得期望的结果。在一定环境下,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同样地,虽然在上面论述中包含了若干具体实现细节,但是这些不应当被解释为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在单独的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某些特征还可以组合地实现在单个实现中。相反地,在单个实现的上下文中描述的各种特征也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合适的子组合的方式实现在多个实现中。
83.尽管已经采用特定结构特征和/或方法逻辑动作的语言描述了本主题,但是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主题未必局限于上面描述的特定特征或动作。相反,上面所描述的特定特征和动作仅仅是实现权利要求书的示例形式。
84.以上仅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